放大新竹,找回新竹城市光榮感
新竹人常說新竹太小,明明是台灣GDP最有貢獻的地區之一,市區卻倍感擁擠。新竹小嗎?
在高鐵完成以前,台灣從北到南開車要五六個小時,然而高鐵通車之後,西部台灣形成一日生活圈,現在南部民眾抽空到台北,參加一整天藝文活動再搭晚班車回家,愜意自在,台北人往南部走,週末小旅行多采多姿、選擇豐富,並培養欣欣向榮的南部民宿榮景。
大與小的感受,取決於人們擴大生活圈的能力,新竹的大與小,與新竹的交通建設、經濟生活圈規劃,以及新竹人的視野、企圖心,才是真正相關。
在機場捷運連通台北到桃園之後,台北—新北—桃園的生活圈已成形,居住在桃園南崁地區、到台北市區上班的通勤族增多,桃園科技帶、新北工業區也提供經濟帶上工作人口的職業選擇,桃園近年來經濟成長飛躍,人口、資源聚集效應清晰,理當使新竹感到有為者亦若是。而2020年新竹也在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帶領之下,核定750億經費,南延五楊高架到苗栗頭份,並追加150億延伸台61線西濱公路香山到鳳鼻隧道路段。五楊高架確定延伸至新竹市,未來新竹到台北只要45分鐘,不只舒緩車流量、更產生時空壓縮,空間距離不再是阻隔新竹與世界的門檻。
以另種眼光看新竹,若以新竹市區為中心,將桃園機場及其交通網絡作為貨運樞紐,使新竹科學園區生產的高科技產品直送國際,使大新竹地區的高科技人才便捷進出,北向與全世界做生意。而若以苗栗為腹地,使苗栗的綠野山林承擔「竹竹苗經濟帶」的休閒遊樂功能,成為新竹人的後花園,南向便捷通往綠色大自然。
北連桃園,南連苗栗,讓新竹放大,成為「竹竹苗經濟帶」,新竹將有世界級的商業機會,也有通往自然山林的綠意生活,「竹竹苗經濟帶」將帶給新竹人新的生活感受、新的行動視野,使新竹向世界級都會升級。
放大新竹,我們要找回新竹城市光榮感。我主張在市區內興建捷運,使市內交通更為便捷快速;向北新建跨越頭前溪的竹科高架橋,暢通竹北與新竹之間交通,竹北直達科學園區,使竹北成為竹科與大新竹地區的人才供應帶,不再為塞車所苦。鐵路應該高架化,使鐵路運輸在市區內快速,可高效連結桃園機場,無論貨運、商務差旅都更暢通,將奠基在新竹高科技產業上的大新竹經濟帶,成為更具效率的連通網。
#大新竹大建設 #宜居城市新竹市
光榮工業產品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知名日本設計師 #佐藤可士和 曾在《#給未來的創新經營者》一書中說過,如果有老闆要來找他合作品牌改造,他會請對方給他三年的時間。第一年用在「內部理念統合」,攘外必先安內,有了統一的集體意識,也做好新的視覺設計商標後,第二年便是「實際與市場溝通」,此時在市場開疆闢土,配合適當的數位與實體行銷策略,慢慢向大眾溝通品牌裡面與產品機能,第三年品牌與產品才會開始慢慢為一般市場所熟知,留在消費者印象中。
.
我常在思考台灣的產業轉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明明台灣製造業環境十分鼎盛,早在好幾年前就政府或民間也都有人開始提倡台灣應該要從 OEM 轉型到 ODM、甚至是 OBM,台灣設計展、臺灣文博會、設計之都在台北......等各種大型展會蓬勃發展,政府補助台灣設計、文化產業不遺餘力,但為何好像還是沒輔導出一個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
.
我想問題出在兩個地方,一個是「長期計畫」,一個是「商業行銷」。政府補助的計畫通常為了不被詬病,每年計畫補助對象換人是常有的事,而又為了觀感上的道德問題,好像只要是拿政府補助的案子,太過商業化就會被人說話。但我必須要說,開發產品是一條不歸路,運氣好短則三月,辛苦一些長則三年才終於開發出一個好產品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沒有一個長期計畫、補助案也無法長期支持一些真正具有市場潛力的品牌的話,要靠補助案生出暢銷產品的設計,我覺得難度依舊頗高。
.
此外,要做品牌就一定要商業化,也要做行銷。一個品牌的形塑不容易,在標案講求KPI的潛規則底下,你說一年就要能做出什麼知名品牌,那也太小看那些長期投入預算經營的各大品牌了。不是發文有趕上一個什麼時事梗,流量爆棚就會得到高轉換率。按讚高是一回事,但你長期經營的品牌形象核心到底是什麼?才是經常被忽略的重點。
.
在這樣的邏輯下,我個人是蠻喜歡基隆市文化局開辦《#基隆好物》的計畫理念,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ers Association 理事長張漢寧 Jimmy Chang 說,《基隆好物》已在地執行5年,超過30家品牌與業者接受過輔導,「身為一個基隆女婿,能這樣結合自己的專業為第二個家服務,感到很光榮。」本次計劃希望能更深入打造青年返鄉創業成功模式,今年特地安排過去輔導過的 3 個案例品牌回娘家,讓他們再次跟設計師深入合作,將品牌擦得更亮更光,而另3家則是今年的新夥伴,他們第一次跟設計師合作,也經歷了一場打造品牌的震撼教育。
▼
泰機車 x 大象設計 Elephant Design(王胤卓)
▼
《泰機車》是位於基隆最大的傳統市場——仁愛市場裡的平價泰式料理餐廳,製作泰味十足符合台灣人口味的料理,並且為了環保棄一次性餐具,全面使用瓷器與不鏽鋼食器,是很有想法的年輕老闆。大象設計的設計師王胤卓延續上次的輔導成果,與泰機車一起針對品牌周邊產品如醬料罐、環保購物袋等設計,希望能讓他們在料理中灌注的精神讓客人帶回到家中餐桌,清爽好看的視覺包裝也能為家中日常妝點一些顏色。《泰機車》老闆說,這一次好物的深化輔導就像是驗收這一年來是否有將上次的輔導成果好好的發揮,「很開心能夠繼續和原本的設計師胤卓合作,也因為好物成為好朋友的夥伴關係。」業主跟設計師之間不該只是甲乙方的商業連結,日本設計師組合 Drill design 也曾在台灣的設計講座分享過,成為夥伴關係,才是設計進入品牌經營的第一步。
▼
凡人與路-Monazu手工鞋x 噐合設計 CHIHO Design (邱建基)
▼
這樣的品牌與設計師打造出來的夥伴關係也能在《凡人與路》、《沐澧 mooni》兩個品牌中看見,他們都是過去基隆好物輔導過的案例,也由原設計師繼續深化輔導。
.
《凡人與路》的變化頗大,原本品牌名為「Monazu」(夢那鹿),後來經過噐合設計的設計師邱建基進入品牌與設計師深聊,慢慢釐清製鞋師宋子凡對品牌的想像與願景,重新打造品牌名稱為《凡人與路》,並為其設計形象視覺,加上雖是手工鞋,但他憑著熟練的技藝力拼中量生產,以獨特的產品定位,實現產品親民價格,讓品牌成立幾年,便已經是台灣手工鞋品牌中的佼佼者。最新產品「夜浪潮靴」結合日本經典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在腳上繪出基隆依山傍海的絕美夜色。
▼
沐澧 moonix 天晴設計(易瑋勝)
▼
以蕪皂系列洗髮餅打出好名聲的《沐澧 mooni》,原本品牌名稱為「沐澧手作」,商品主打不含皂鹼,泡泡豐厚綿密,洗後髮絲不粘膩,深獲客人喜愛。商品本身實用具機能性,但品牌營造上較無記憶點,經過天晴設計總監易瑋勝重新調整品牌識別,將品牌加入英文名稱,更名為《沐澧 mooni》,並為其設計了一整套包括LOGO的識別系統設計,業績不僅成長三倍、品牌也開始受邀進駐誠品等百貨商圈。今年計畫為進一步加強產品在市場上的記憶點,易瑋勝為他們的手工皂設計了一個基隆嶼造型,有真實版與幾何版兩種造型,讓商品能快速成為消費者的記憶定錨點。
.
而本次基隆好物也遴選了三個在地新品牌,媒合了三個設計師來合作新商品。
▼
Tzaba喳吧 x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鄭洪
▼
《喳吧》皮革工作室的空間很迷人,改造家中車庫而成,附近都是工廠或販售工具零件,設計師藍亞青結合這樣的在地景色,將許多有趣的五金件結合在自己的皮革製品設計中,我很喜歡他將魚鉤結合在設計裡,成為皮件鑰匙圈的鎖頭。她雖然在過去輔導中已經慢慢為品牌打造出一個樣貌,但尚未有一個具亮點的品牌熱賣商品,大部分都是客製化商品居多。這次設計師鄭洪為品牌設計出一組「喳吧豐收包,運用基隆海洋意象與品牌主理人對於在地成長背景與情懷所精心製作的隨身袋包配件,在象徵漁網的包體設計上,預留多處五金空間,透過手作加工創造更多包款品項。甚至設計出幾個基隆海洋生物皮件鑰匙圈,吊掛在包包上非常可愛吸睛!
▼
SORA_the floral projectx BLACK TAILORS(洪天彧)
▼
另外兩個品牌則是跟花藝有關。《索拉花藝設計工作室》的乾燥花擺飾已具有一定賣相,設計師洪天彧調整了設計,新產品「和洋折衷的花禮禮盒組」增加擺飾機能性,加上小物儲藏空間,成為桌上風景外更為實用,我蠻喜歡加入擴香石機能與枯山水造型,成為產品獨特的記憶點外,香氣也找回人們買花時的嗅覺記憶,增加了乾燥花擺飾的裝飾層次。
▼
Mimosa.studio/ #女花工作室 x Qiao Design 設計的竅門(王俊隆)
▼
《女花工作室》則是以教學黏土造花課程為主的工作室,利用日本進口的黏土製作高擬真自然花卉,主理人也製作花的試管圖鑑、多肉擺飾等商品,竅門設計的王俊隆設計師將其作品與金工結合成吸睛飾品「祕密花園系列」,克服黏土脆弱性強化整體結構,並將女性小心思藏進紫薇花語裡,提高產品價值。未來如果還能結合植物金工造型,一定會成為該品牌的熱賣商品。
.
我總是特別尊敬那些願意蹲點在地井巷弄裡的創作者,佩服他們堅持在地方創作的毅力與勇氣。樂見各地方政府都能開辦像是「基隆好物」這樣的專案,有計畫地以資金與資源,長期協助真正有潛力的地方品牌開發產品,更期待未來能媒合貿易與媒體的資源給予地方品牌,藉此打造出最在地的國際風景!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局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計畫主持人|張漢寧
協同主持人|楊佳璋、章琦玫、潘雅君
設計師|王俊隆(竅門設計)、易瑋勝(天晴設計)、邱建基(噐合設計)、鄭洪、王胤卓(大象設計)、洪天彧(小黑尾巴)
輔導店家|沐澧、凡人與路、泰機車、喳吧、女花工作室、索拉花藝
基隆好繪插畫家|方維鴻(Rapture.Design)
光榮工業產品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堆魔關羽來魔關羽去的,看了十分困惑,便上網查了查,到底甚麼是魔關羽。原來是另一個三國題材手遊,找來藝人代言,首波最強角色主打便是魔關羽。好吧,我也就接受這樣的行銷了,但我對於三國題材的遊戲氾濫,實在也是相當無奈。
我很清楚為啥有這麼多三國題材手遊。全是因為遊戲公司懶得做人物角色設定,懶得做故事劇情等設定,乾脆直接拿三國演義的故事來魔改,至於人物形象相關設定,則直接用光榮三國志或無雙的角色視覺形象來調整即可。極低成本的做法,卻神奇地能讓消費者接受。
以前聽聞某個朋友在國內新創遊戲公司上班。老闆那時當然想推出手機遊戲噱一波錢,請來了設計團隊設計了可愛的角色形象,並認為這樣就足以讓消費者接受。他當時極力提案,這些角色必須要有明確的故事背景,而形象必須根據這些故事設定去編排,要不就是要根據這些角色的設定去編寫故事設定。結果當然是兩者都沒有,而最終該手遊的成果也令人失望,更難過的是可愛的角色就這樣浪費了。
很多人看著韓國和中國的遊戲工業大幅成長,但齋主我卻認為這兩個國家無需太擔心。你只要看看他們遊戲的故事劇情內容,就知道這些產品是先有遊戲後有劇情的,甚至多數遊戲的劇情,你大概連個屁都不記得。所有的故事設定、人物劇情,都是為了遊戲而生。中韓兩國強的並非是遊戲業,而是遊戲製造業,他們所出品的遊戲,就向是傳統工廠套個包裝就賣出的工業製品一樣。
看看如今已然落後於他國的日系遊戲。雖然程式品質真不怎樣,許多畫面對比於歐美大廠也顯落後。但日系遊戲對於世界觀設定、故事劇情和人物形象等細節的堅持,絕非是中韓兩國能比。日本落後的僅只是遊戲軟體工業的製造能力,但文化實力卻是標準的輾壓。這種程度的落後,僅需資金注入,照樣能製作優秀的大作,如任天堂本家、SONY本家、CAPCOM或小島工作室就是佐證。
但看著台灣明明九零年代後期,能打造出軒轅劍、仙劍奇俠傳和阿貓阿狗這類佳作,但直到今天卻再也沒有半點新花樣。是錢的問題嗎? 我不認為,你大可在STEAM上看到玲瑯滿目的獨立遊戲,這些作品成本都不高。
真正的問題在於文化實力。
玩家整天取笑UBI的伺服器是馬鈴薯做的。但人家公司做的刺客教條,可是札札實實請來歷史學者嘗試還原歷史情境,做了埃及和希臘外,還推出了歷史教學遊戲。甚至當聖母院遭受祝融而必須修復時,政府還需UBI的協助,只因為他們曾經在刺客教條遊戲中完整打造一座聖母院。
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但我想整天魔關羽來魔關羽去,S級火槍兵,應該是難以累積文化基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