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公告🎊
【#免費簽名教學】第7回
哇喔!
本回合一共有188 位留言!
也是截至目前最多的一次👆
開心的是
這次的活動幫我找回失散30年的國小同學,也是美女教官Mary Hou😁
還有好多粉絲朋友幫忙分享抽獎活動~愛你們💓
也要感謝小品雅集 鋼筆文具專賣店大力贊助!
這次獲獎的六位幸運兒也出爐囉👏
1|許家倫 Chia-lun Hsu
2|林盈糸 Lin Mi
3|郭晏玲 Cathy Kuo
►三位可獲得簽名組
#簽名的解析都在底下
4|李悅賀 李小雯
5|李雪雁 Hsueh Yen Lee
6|任家鳳
►獲得日本白金PREPPY鋼筆+2支卡式墨水
#請在23日週四中午12點前私訊收件地址
〖風格簽名解析〗
#許家倫
家倫的簽名組,屬疏朗、通透的風格,可以把握底下幾個特色:
1.「許、倫」為寬形字,在書寫的時候為了避免寫起來太過豐腴,可加增加組合上的變化,如「許」:可寫成「『言』高、『午』低」,「倫」的「亻部」比例偏小。
2.「家」的骨架、主體為瘦長形,但是上方的「宀」是寬大的。最後一筆「捺畫」,稍微寫長一點、上揚些,看起來會有朝氣、活潑許多。
#林盈糸
盈糸的簽名,個人覺得「盈」的難度會高一點。提出幾點參考:
1.這三個字的造型變化是「越來越瘦」,「林」寫起來是最寬的。但為了避免「左重右輕」的情況,在寫「糸」的「小」時,不宜寫太扁、太瘦。
2.「盈」的「乃」字屬動態字,所以筆畫的斜度還蠻重要的。再來是最底下的橫畫,寫長會比寫短好看。
#郭晏玲
晏玲的筆畫偏多,可多留意「筆畫連寫」跟「筆畫減省」的要領:
1.「郭」的左上方,在第二畫(橫畫)寫完後,就可以接著寫兩筆「直畫」跟「撇畫」。這樣的寫法,會來得比寫一個「口」更順手。而在寫「晏」的時候,上面的「日」要接下方的「安」也是同樣的概念。
2.最右側「令」字,上方的「人字旁」務必展翅,整體才會開闊、大方。
三位先練習看看,也歡迎私訊,或貼上來分享練習的成果。
✍️更多簽名學 https://reurl.cc/W3Lyde
#醜字救星 #美字啟蒙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幾年前,一位將要退休的寫字佬,抄寫了幾千字,送給他的招牌佬好友。20幾年後,招牌佬的兒子拿起這疊泛黃的字稿,細細翻閱。20年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或許是你再抬起頭,突然發現一片不一樣的街景。又或許是你繼續低下頭,對着螢幕輸入一段簡短的文字。在時代的巨輪中,改變的是環境,還有習慣。不變的是字稿上的墨跡...
先撇後捺的字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先撇後捺的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聯經出版 《#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分享※
侯吉諒〈臺靜農先生印象〉(節錄)
臺老寫字善用偏鋒,起筆與轉折之處稜角特別銳利,這和他精研過晚明倪鴻寶的字很有關係。臺老的字形及其轉折,確脫胎於倪鴻寶筆走偏鋒、狂冷老辣的路子,但是臺老的點、畫、運筆卻更為變化多端,筆畫較長的撇、捺、橫、豎,經常開闔吞吐,在不快不慢的一筆之間,便蘊含多種力度的變化,墨跡彷彿虬結抖動,筆勢隨著一定的方向寫去。一個字寫完後,看似運筆甚快的連筆之處,其實頓挫有致,而像水旁三點有時飛快點落,竹字頭則起筆緩澀,到了最後向右上一挑,順勢往左下一短撇的二筆,又迅速非常。經此目睹,我才稍稍了解臺老的運筆與行氣。
◆◆
臺老八十三歲出版《靜農書藝集》時,自序中又說到「時我有自喜者,亦分贈諸少年,相與欣悅,以之為樂」,後來雖然「外界知者甚多,而求索者亦眾,斯又如顏之推所云:『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而不再『請者無不應』」,但我與他不過一面之緣,卻不嫌冒昧,言語委婉,長者之儀,果真教人如沐春風。蔣勳在〈墨的斑斕與筆的虬結──書法之美與靜農先生〉的文章中說:「書法以藝術視之,大概還只是門外的徘徊,在書法中見人品,見風度,見情操,見懷抱,才真正是中國書法不可言喻的境界吧!」我想,也只有站在這一高度,才能體會臺老書法所綻放出來的風貌與光華。
臺老早年身處戰亂動盪的時代,在北大時與魯迅頗有交誼,所行所思,無不以知識報國為先,因而「視書藝為玩物喪志」。來臺後,「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弄毫墨以自排遣」,這和他耿介的個性不無關係。他教書半世紀,桃李滿天下,是學生極愛親近的長輩。但我拜讀他的文章,細觀他的書法,卻總有一種「江湖寥落爾安歸」的孤寂感,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有那種感覺。
有一次,臺先生在電話中問我寫小楷懸不懸腕,我說:「精神好的時候就懸,精神不好的時候就偷懶了。」沒想到臺先生突然嘆了一口氣,說:「我年紀大了,體力差了,現在幾乎都不懸腕了。」
我在電話這頭聽得難受,正不知如何回答,臺老卻又笑了:「哎呀,沒有好字寫很難受的!」
我總時常想起臺老那間古意盎然的書房,想起他鋪紙寫字的神情,想起他電話中談寫字的感慨,心中充滿許多複雜的感情。
在讀了他的書、臨摹了他的書跡的時候,每每就越發了解,林文月女士在〈臺先生和他的書房〉一文中,提到一個初冬的黃昏,林女士去看他,「臺先生正一個人在薄暮的書房飲酒消遣」,那時,臺先生的多年知交莊嚴先生剛逝世,為什麼林女士會這樣寫了:「我沒有多說話,靜靜聆聽他回憶他和亡友在大陸及臺北的一些瑣細往事。彷彿還記得他把桌面的花生皮撥開,畫出北平故居的圖形給我看。冬陽吝嗇,天很快就暗下來。臺先生把桌燈點亮,又同我談了一些話。後來,我說要回家,他也沒有留我,卻走下玄關送我到門口,並看我發動引擎開車走。我慢速開出溫州街巷口,右轉彎到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的交叉處,正趕上紅燈,便煞車等候號誌指示,一時無所事事,淚水竟控制不住地突然沿著雙頰流下來……」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侯吉諒 創作
#林蘅 手寫、選篇及心得
※〈#臺靜農先生印象〉全文收錄於侯吉諒散文集《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聯經出版,2020年9月24日)。
※小編 林蘅 心得
侯吉諒《筆花盛開》一書裡不僅寫他個人從七○至九○年代與文藝大家們來往的故事,更寫自己於其間所獲取的,或遠或近的意義。而在本文裡,則寫自己與「臺老」(#臺靜農)於書藝交流上的始末,以及自己從中所得到的種種感悟。
從文中描寫,可得見臺老的字就如其人一般。意若虬龍。臺老寫字非但不役於物(不講究筆、墨、紙、硯),且不限於時空(不務求空間安靜、時間完整)。意到筆隨,援筆即能勾勒出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甚且,還可得見臺老的字外尚有字。神似潛龍。臺老寫字時甚至會將「時不我待」的蒼涼也給一併寫就。不只透出了「江湖寥落爾安歸」的孤寂感,更透出了因「年紀大了,體力差了」而「沒有好字寫」的凋零感。總之,讀者透過一位寫字之人的眼,而得見一代寫字大家的字與人。
※侯吉諒(1958-)
臺灣當代詩人、書畫與篆刻家。
出生嘉義,早年師承文人畫大師 #江兆申 先生。數度榮獲「#時報文學獎」及 #年度詩人獎、書法獎等多種獎項;已在臺灣、日本、美國舉辦數十次個展,是首位獲邀至美國國務院演講的華人藝術家。
創作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刻,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等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已出版詩集《#交響詩》等七本,散文集《#紙上太極》等十八本,書畫作品集《#筆墨新天》等九本;為推廣書法而出版的《#如何寫書法》、《#侯吉諒書法講堂》廣獲好評,著作並曾獲金鼎獎入圍肯定。(引自本書折口)
先撇後捺的字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幾年前,一位將要退休的寫字佬,抄寫了幾千字,送給他的招牌佬好友。20幾年後,招牌佬的兒子拿起這疊泛黃的字稿,細細翻閱。20年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或許是你再抬起頭,突然發現一片不一樣的街景。又或許是你繼續低下頭,對着螢幕輸入一段簡短的文字。在時代的巨輪中,改變的是環境,還有習慣。不變的是字稿上的墨跡,那剛猛的一撇一捺,氣勢如舊。
寫字佬李漢,招牌佬李威和兒子李健明。這是一份橫跨兩個時代的情誼,一個寫字佬和招牌佬之間的故事。
寫字佬與招牌佬
「由你出世嗰日,你已經喺一個做招牌嘅環境之下長大,好難話有冇興趣。」李健明就是這樣,對着一份談不上興趣的事情做了30年。從小學開始,李健明就偶爾會到招牌店裏幫爸爸忙,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或是當個跑腿,去向李漢伯伯拿字。在他的印象中,李漢是一位很隨和的人,和爸爸情同手足。有時候會免費幫爸爸寫字,在付錢時趕走李健明。兩人甚至經常到新界尋幽探祕,試過有一次氣溫驟降,李漢心急地買衣服給爸爸。「李伯真係當我爸爸係細佬咁看待。」李健明憶述。
90年代初期,李漢打算退休,告老還鄉。他怕自己退休之後,沒人幫李威寫字做招牌,便對着字典抄寫了楷書和隸書,共5000多字的字稿送給李威。然而在90年代中期,招牌店買進了第一部電腦?膠貼機,招牌製作上也開始使用電腦字,李漢的字稿也只能存放在櫃裏。
由手寫招牌到電腦字型
20年後,李健明翻開霉黃的字稿,決定將李漢伯伯的字製作成一套電腦字體,讓這當年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字體可以出現在螢幕中。製作電腦字的過程並不簡單,李健明要先將字稿上的字按部首整理好,然後將2000頁的字稿掃描成電腦檔案,再逐一命名。之後用電腦軟件勾畫出每個字的外框,最後交由台灣公司編碼做電腦字體。
更困難的是修復的過程。因為李漢當年只抄寫了字典的前半部,而字稿上沒有的字,李健明需要透過不同的方法去集齊餘下的字。例如搜集爸爸過往製作招牌留下的原稿,透過將文字部件拆開再拼合的步驟,甚至一筆一筆地拼出字稿上沒有的字。「電腦化一套字最難嘅,就係你真係要好有恆心、好有毅力去做,6000個、7000個字,一個一個做出嚟。」李健明看着電腦中的文字檔案說道。
編碼完後還要做校對的工作,透過不斷地試用字體,去檢測字與字之間的粗幼、比例等,再作出修改。連同製作,前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整理好近8000字,這套字體才大致上完成。
「李漢港楷」 延續手寫字的溫度
李健明將這套字體命名為「李漢港楷」,取其諧音想市民看看香港的街道。「以前嘅招牌好多時就淨係得字,比較少會見到有圖像出現。依家整嘅招牌,可能真係會欠缺咗舊香港嘅味道,我只能夠話係特色唔同咗。」李健明介紹起香港招牌的變遷。他想藉着這套字,將舊香港招牌的味道帶到現在,於是籌辦不同的導賞團、工作坊、展覽等,分享李漢伯伯的字體,分享香港招牌的點滴。
至於有沒有期望這套字能對香港帶來甚麼影響,李健明搖了搖頭:「手寫字的確有一個人情味、一個溫度喺度。就好似短訊同寫信,係兩回事嚟。冇話邊個比較好,只係大家使用嘅媒體唔同咗。」李健明笑說,自己只是讓別人在眾多字體中,能有多一個選擇。又或者只是想將以前寫字佬的智慧帶來現在,讓招牌製作更方便。因為以前的手寫招牌字,刻意用行書將筆劃連起來,除了美觀之外,更有功能上的考慮,方便招牌字的剪裁和安裝。
不想辜負李漢伯伯的心意,想將小時候看過的招牌的感覺和前人的智慧帶到現代,這大概就是李健明堅持延續李漢字體的原因。
或許現在抬頭已經很難再看到舊香港味道的招牌,或許很多人已經習慣打字,很少再拿起筆來寫字。那就讓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重新體驗一下手寫招牌字的人情味和溫度。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先撇後捺的字 在 家長會Parent Clu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很多小朋友喜歡英文, 討厭中文。
也難怪, 認中文字難, 學✍寫中文字更加難。由左至右,先外後內, 先撇後捺…寫中文字除了要認字之外, 還要學習筆順 (有些我當年學習的筆順已經不合時宜)。 如果要寫得靚, 更加要掌握空間比例, 對幼兒來說一點都不容易。
早幾年, 本地一位資深出版社編輯為了幫助香港小朋友喜歡寫中文, 毅然出版了一系列好玩的「寫字遊戲」。
?書冊以凹槽方法印刷,利用「軌跡導引法」改善寫字出界及歪斜情況, 同時訓練寫字的空間感。
? 最重要是每個練字也有教育局認可標準的筆劃教學而更好玩的是配合
?專用褪色神奇筆, 能令字跡於書寫後漸漸消失。小朋友會覺得慢慢消失的文字十分神奇好玩, 一寫再寫。連大人都奇怪為什麼小朋友玩這本書會這麼興奮, 這個就是為什麼之前很多家長大讚「魔法凹槽練字帖」的原因。
出版社最近更開發《奇趣識字樂》一套4本練字帖,讓小朋友循序漸進地先學習核心字, 部件結構, 部首及日常詞語。這亦正正能配合香港幼稚園課程的課程規劃。詳細介紹可以參考影片。
中文字美麗的地方就是一個字可以是一個故事, 用圖像或故事形式去幫助認字無疑對小朋友來說會增加學習中文的樂趣。我很欣賞《奇趣識字樂》是因為出版社??每頁都會加插相關文字的故事或遊戲, 而不是只是單純的Copybook??, 可見出版社是十分用心編輯的。
書冊亦配合QR Code可在電子設備以粵語或普通話讀出書中的文字/故事。
????????????????
A. 奇趣識字樂 (一書四冊) (原價: $470; Parent Shop 獨家優惠: $330)
?每套包括:
❤第一冊 - 核心字
❤第二冊 - 部件結構
❤第三冊 - 部首字詞
❤第四冊 - 五元素字詞
B. 可加配「魔法凹槽練字帖」(原價: $118; 加配優惠價: $69)
* 單買「魔法凹槽練字帖」亦可享優惠價: $83
⚠請於留言處落單 (e.g. Ax1) 或;
?包郵到香港順豐站/工商地址 ??
?可加3⃣0⃣包郵到澳門 ??
亦可到店自取
✎ 為免優惠過時或價錢有所更改,優惠以訂單最後報價為準
✎ ** 預訂安排: 如缺貨,亦可預訂。(到貨時間一般為2 星期。預計日期可在預訂時查詢。)
✎ 可到店自取或安排順豐到付。
✎ 收貨城市:香港 ??或澳門 ??。
✎ 店舖地點:荔枝角長沙灣道833號長沙灣廣場第2期 503-4室 (荔枝角港鐵站A出口)
✎ 轉賬方法:避免缺貨問題,我們會於確認訂單後,方會通知閣下銀行轉賬資料。
✎ 訂購方法:可WHATSAPP 54069088 或 PM 以下資料(姓名;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到本頁。
#有故事的練字帖 #20分鐘筆跡消失 #一寫再寫 #出街食飯無野做岩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