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涼言天賜」專欄。謝謝~
2021年8月21日
劉天賜 涼言天賜
有所不為
已過世的演員黃新先生,以飾演《香港八一》老闆懋叔一角為觀眾熟悉。他是隱世書法家,他曾為我寫一句話,好作留念,我說寫「有所不為」吧,我的座右銘。
這句名言,我欣賞久了。有些事情,萬萬不可做,有甚於生死及痛楚。儒家說:有些東西重於生死,乃是人禽之別呀。我們相信,今生為「人」,一定要與其他動物有區分,否則何以為人呢?這種分別,便是人類社會,有其規範,即是有所不為。猛獸如虎獅,餓則覓食,不論什麼食物,可吃便生吞,故此,猛獸沒有所謂「人性」;人類飼養了上萬年的狗隻,飢寒交迫,亦不知有主人,亂咬狂吠一番。此謂之有為了。人之謂「人」,便是能自我約束(自我約束的,便是人上人;要人加以約束的,是中等人;約束不到的,下等人也)。有些事,寧死也不幹的。
舊時,家教、社教,都把此意識潛移默化在電影、話劇故事中,以此為主題,所謂教仁教義。現在的故事,往往便是絕世英雄,相差太遠了。
世界上有大是大非,每人心中自然而然知道的,毋庸懷疑。這些大是大非,馬虎不得、看輕不得,是做人標準。這些行為,夜深人靜、內心清明時,便會出現,即受良心譴責了。可是回到現實,又會忘得一乾二淨,尤其在此工商業大都會,貪婪乃人之常情。一起貪念,哪會記得是非對錯呢?我說工商業大都會,不論姓資姓社,都倡向錢看。掙錢乃第一誘因,人人都注重金錢,便易失是非心了。有錢才對,有財真實,容易是非不分,這年代,要有所不為,不要為金錢而失去是非之心,大是大非之心也。
儒家的生死觀 在 小花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藏起來就沒事了?
這幾天Line群組瘋狂流傳某檔演出的片段中涉及國罵,以及唸出來的地址是真的也造成困擾。
身為一個雲林北港人(該地址在虎尾),又在相關單位工作,應該可以出來說幾句話。
首先,回到演出脈絡,國罵很應該。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各個劇團無不用心良苦的保持自己的關注度,並且把近期作品掏出來,讓大家心癢癢,等到疫情過後會拿著鈔票跑進劇院看戲,這點無可厚非。
而被PO出來的演出,確實也是非常符合整齣脈絡的。一個從小拋家棄子的男人,回去奔喪後,被自己的女兒用一連串髒話招待,這件事情何錯之有?
在我阿公過世的時候,我媽一方面心疼我爸熬夜,所以陪著熬夜摺蓮花。一方面被要求要進媳婦孝道,就連我媽已經反映心臟不舒服,都被姑姑們「留」在雲林不能回台北,那時候在喪禮結束後,我也是一堆國罵伺候:)
這皆合於情理,更何況是劇中被拋家棄子後被迫走入風塵的女主角。
如果這時候還在父女情深,以禮相待,這才是演出,「演出來給大家看很正經八百但不合常理的」,那我認為表演藝術的創作將是一種「道德製造」,而非真實世界的呈現。
第二,這件事讓我聯想到大港開唱。
大港開唱有一陣子也被以「宣揚髒話」為由,在各大群組中流傳。想當然耳,也知道是在哪些群組。在疫情的情況下,說真的,什麼事情都要打成藍綠鬥爭,那只會讓台灣成為民主自由下的共產社會而已。
第三,深入到演出中,會發現在地傳承文化。
演出的內容是以喪禮為主,其中的牽亡文化,一直是我認為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都很重要的文化。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族群如何看待出生、死亡,反映出那個文化的中心。
我阿公過世的喪禮花了上百萬,反映出的是一種儒家的道德壓迫。老實說,買那些罐頭塔,燒了八億八千八百八十八萬的紙錢,只是做給大家看,我是不知道阿公在底下有沒有收到,或者是用得很好拉。
還有法事上會說的「子孫代代出狀元」、「金銀財寶富貴來」等等,好像有種佔死人便宜,讓祂藉由死亡這件事情來交換某些事宜。
這很反映出傳統台灣社會對於後代的期許,以及對於每件事都要做給別人看的風土民情。
現在吵國罵這件事情,說這樣的東西怎麼能登上大雅之堂,不就是又在把東西藏起來就沒事了?
家暴?藏起來不說就好了。
過勞死?藏起來不說就好了。
族群對立?藏起來不說就好了。
性別的壓迫?藏起來不說就好了。
真的藏起來看不到就沒事了嗎?你沒事,但被你傷害到的人,卻遍體鱗傷啊。
所以啊,這個事件搞成這樣,只會讓台灣社會的族群對立被炒熱、藍綠對立被升溫、Line群組做為假消息/不實消息的傳遞被關注,具體來說,對於創作者、觀眾以及台灣整體文化的發展,並不會帶來好的效果。
想想五年級生以前講台語被罰錢,現在不就是又在把哪種語言罵人比較優雅的事情搬到檯面來掀起對立嗎?
培育文化所費不貲,但只要動手轉傳Line的謠言,就可以破壞囉~
真的很方便呢!文化破壞者們,你們的行為,可能讓下一代的工作機會以及工作待遇又再次下調了喔:)
p.s. 講到喪葬文化,《父後七日》真的很值得一讀喔!
儒家的生死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一堂課
翻转年纪的智慧
楊蓓老師
13/06/2021
2:30 p.m. – 4 p.m.
馮以量記錄
如是我聞。如是我記。
1. 這個讀書會,每個人可以去抓自己的重點,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本來讀書會大家讀一本書就是希望我們可以一同聚焦,可是這本書的題目很大,所以要怎麼談都可以。相對來說,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2. 有關學員說起的儒家思想,我們有不少人的人生都是如此鋪成的。因為,儒家的學說,其實在我們的文化裡頭,再怎麼說,它都是一個主流。 這一個主流對我們的成長來講,影響非常深遠。
這裡頭包括我們的角色怎麼扮演、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怎樣在世界上能夠符合別人的期待、讓自己圓滿。儒家的確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明確的軌道。
我相信,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如果你選擇單身過日子的話,你還是會遇到別人會問你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對於人生該怎麼鋪成這件事,儒家其實已經盡了它最大的功能。 可是,這個功能底下,很多人付出了很多代價、很辛苦,而且傷痕累累。
3. 有些人會為了儒家思想所期待要保持的特定形象,付出很多代價。甚至有些人,會開始蠢蠢欲動,有了叛逆的動力。這沒有男女之分。
不少人往往到了中年,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會有這種想要叛逆的動力。 中年叛逆,這件事情,真的是我要的嗎?
有時候我們會想,我是要滿足別人呢,還是要滿足自己?
然後,我要如何看待“活出一個人的樣子”的慾望。
所以,有些人會開始停下來。做一些省思。 會有各式各樣的反應,以及思考“我想怎樣過我的下半生?”
這個時候就開始會有轉型的過程(transition)。那就是, 變。 你覺得你的人生需要變。
4. 有關變,我們常常疑惑、反對自己、否定自己。活了一大半輩子,努力了半輩子,都是去完成別人的期待。 你回頭發現,那,我對自己的期待呢?我自己呢?
今天如果你要停留在懷疑的狀態,我覺得是好事。可是,今天,你仍然用了一個你前半生的標準(如:儒家的標準),來評估自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掉到一個自我否定的狀態。 甚至是面對過去,不管是成敗的、是挫折或掙扎的,我們難免會升起消極的感受會出現。
這個地方是個關鍵的。
如果我可以全然放下過去的評價來自我懷疑,我可以提出疑惑,而我可以回頭去深入的去看看:我曾經走過的路裏頭,我到底盡了多少的力?我滿足了那些人?看看我自己下半輩子要怎麼過,那麼自然會有一些新的念頭產生。
這個時候的疑惑,就變成一個可用之疑。
5. 不要花力氣,評斷自己說這個不好,那個也不好。 時間都過去了,而且你已經做了。#我們何不換一個心態來想,#我照單全收。照單全收時候,你會發現會比較省力氣的。畢竟你前面那一口呼吸和這一口呼吸是不一樣的。
6. 當我們用過往的評價標準去說自己沒做好、沒做到,難免我們會有遺憾,愧疚。我所謂的照單全收,所有的愧疚你都得收住。這個時候,你突然間會發現自己比較清澈,去覺知你自己。
7. 你開始會想,我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我還可以有更多的創新來創造自己嗎? 可以這樣嗎?我其實可以充滿創意的,我可以重新創造。
當你允許自己變的時候,那個允許很重要。當然有人會感覺到不安全, 萬一我的允許會傷風敗俗,怎麼辦?人,如果是清醒的,是不會做傷風敗俗的事情的。只有腦子不清醒的人,才會這樣。
如果你想要改變,對別人好、對自己也好,那有什麼不好?
即便儒家有點霸道成為我們文化主流價值,它也沒有錯,可是重點是,只要人活著,他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對自己是有利的、對別人是有利的。作為人類,這些價值,它永遠不會喪失。
我們要發現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前半生不被自己的批判,接納下來,而允許自己做改變。這件事,我想,這個地方就需要靠覺知這兩個字了。
8. 有了覺知,我們才會反思。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情緒性來做反應。
#感覺和情緒有什麼差別?
我們不僅僅只是覺知情緒,也要覺知自己的感覺。
感覺就像大海,情緒像浪花的尖頭(浪尖)。如果你被情緒拉住的時候,你看不見大海。可是,當你不把注意力放在那個浪尖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到大海的存在。
9. 我可以用一個充分的感覺去感覺我的前半生怎麼過日子的時候,我好像在看自己的連續劇。 我可以去想想看,我幾歲到幾歲怎麼過,是什麼樣子啊?來回顧自己的前半生。
我們人啊,是很健忘的。當我們回憶的時候,#我們都只抓住了浪尖(情緒),#還有那些讓我們有情緒的事件,#我們沒有辦法用更寬的視野來覺知我們是怎麼活的。
10. #所以如果你願意平心靜氣地去去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我是怎麼做到的?我是做了什麼努力,讓自己成為這樣的男人(女人)?什麼曾經給我帶來成功的經驗、成功的評價,這裡面我的滿足是什麼?我是不是也有一些挫折?我不滿意的地方?可能通通都有。當這些資訊你愈來愈多的時候,你會慢慢發現,原來我要做一個這樣的男人(女人)也還真的不容易啊。
#當你能描述自己活成這個樣子還真不容易啊的時候,#這就是對自己的慈悲。
11. 對自己慈悲這件事情不是自大。#你會發現當對自己慈悲的時候,你會真正完完全全和自己在一起,你會發現你開始真正擁有你自己。#你不是只擁有大海裡面的浪尖、浪花,#你開始擁有大海。當你開始擁有這些的時候,你看見的自己,和你以前認知的自己,開始有一些小小的改變。變的允許,有時候不需要你的允許,它就開始發現了。
這個時候,你會變得柔軟、也相對的脆弱。
#其實裡面最大的轉變是因為自己消融了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當中,不管是喜怒哀樂,成敗榮辱,它慢慢消融,變成自己可以擁有所有的自己。
所以年紀大了,有一個特權,就是開始能做回自己。應該不是說做自己,而是說開始去貼近自己。漸漸的,漸漸的,和自己愈來愈靠近。 身心比較一致統一的狀態。
12. 這個過程裏頭,感覺上,就是你的生命裡頭有過去的陽,而你培養的陰,道家說陰陽相濟。當陰陽相濟的時候,水火相濟,點土成金。回到人的身上,當陰陽相濟時,這個人漸漸地會比較完整了。
陽剛、陰柔,這兩種力量,在這個二元的世界裡頭,其實是相融並濟。你就會發現這個就是 #從儒家走到道家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順其自然。
只要你的覺知有在的時候,你會體會到什麼是順其自然、天道。當然你也會發現有些人因為面對突然的死亡事件,所有有時候,有些人他會跳過道家,開始去學佛。
事實上,#在學佛的道路上,#所謂的修行,#它也不過是讓自己能夠進入剛柔並濟、#陰陽互通的一個狀態。 然後你才會有所謂的開悟、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等。
13. 所以你會發現覺知的這條線,它產生一個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的路線,它就是走儒家、走道家、走佛家的一個歷程。這樣的歷程,你走到後頭,並不是只剩下陽剛或只剩下陰柔,而是剛柔並濟。
特質就是人比較不容易對內(自己)、也不對外(外在)產生太多的衝突。因為有這兩把刷子,才能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
14. 前面所提到的過程,它就是修煉的過程。前面所走的路是為了符應社會的價值,遇到了挫折,您能夠培養一個照單全收的胸襟。
這個時候,你更加能比較完整的擁有你自己。當你擁有自己的時候,我們再來面對生命當中更大的磨難,老跟死的時候,比較能夠心平氣和。這樣的過程,華人社會、文化,比較完整的生命歷程。
15. 從自己的觀照及反思裏頭,對我們的生命會有新的詮釋。 去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才能找出來你的“變”(Transition),然後得到自己的允許,勇敢地去推動自己去進入改變的歷程。那份勇敢,我覺得是最可貴的。
Question & Answer:
16. 禪是可以操作的,它不只是停留在概念。所以從體驗當中慢慢去理解、體會禪是什麼。也因為禪,我把過去的儒、道,漸漸的可以把它們融合在一起。
17. 戒就是我們心裡頭的規矩。其實我發現儒家的禮義廉恥,佛家的戒律和內心的規矩,是相通。儒家注重和別人關係,佛教看你自己內在心的邊界,戒律在哪裡。佛教其實也講倫理。就像儒家的倫理一樣。
大家都聽過,“人成,則佛成。”人成,這種角度,就是得從儒家的角度、熟悉的倫理來看待。有些人對外可能已建構成自己的疆界,然而人也需要對內心的心界建構。
因為倫理是長在心裡頭的,戒也是長在人的心裡頭的。日常生活裏頭,你如何把人做好,那就開始融合了。
18. 有關照單全收這說法,妳講接納兩個字的時候,會讓我們掉到刻板印象裡頭。不管怎樣,我雖然心裡不願意,腦子裡也不願意,然而我還是接受下來了。可是照單全收,可是妳就認了。妳就痛快的把它收了。
我覺得那個痛快,減少我們的遲疑。所以我採用照單全收,而不是接納字眼。
臣服。其實就是更近一步。 已經進入狀態,臣服還需要更多的心理歷程。可是,照單全收,是妳不管它好壞,先收了再說。 痛快一些。
19. 要如何關照自己?這個是需要練習的,也可以練習的。可以多獨處。練習獨處,練習你自己和自己在一起。你會有各式各樣的思緒冒出來。練習,好像有另外一個我在看自己這樣。禪修,身在哪裏,心就在哪裏。
唯有在獨處的時候,妳才能夠漸漸地有能力捕捉到你那個觀是什麼? 讓自己的觀慢慢有這個能力。例如:散步的時候,感覺一下自己。獨處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要開始往內看自己,關照自己的功能會愈來愈好。甚至最後到和別人共處時,你都可以關照自己。
自己跟自己對話,你還要#發現自己和自己對話。而且你要問問看自己,#這個真的是對話嗎?有時候我們和自己在吵架,自己安慰自己、自己給自己找理由,我們和自己有各種各式的對話。只要問一句,我現在是和自己對話嗎,你就讓之前的自我對談,他就會現形。
20. 認識因緣、順應因緣、創造因緣。因緣這兩個字,還蠻不可思議的。佛法講的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在這個脈絡之下,因緣這麼來,怎麼去,因緣產生什麼果。
在佛家的角度來看,妳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可是我們習慣用一個邏輯說一個所以然。 這幾個字,其實說實話,超越我們的認知,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在處境裏頭,我們只能夠憑自己所接觸到的訊息,來理解現象。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系統去理解這個現象。我只能夠在理解的範圍之內,做出我的選擇。在做出這個選擇,有沒有創造,我覺得已經有了。因為選擇本身就是創造。對於自己的選擇,這個因緣可能所帶來的果報負責任,就接受了。
這個時候,我們會把公平、正義等這些社會條件加進去的時候,我覺得那是一個層次。可是,這些東西放在個人理念裡頭,它又是另一個層次。 它還是回到,我在這裡面,我如何做出選擇、如何做出我願意負責任、接受的果報。
#謝謝楊蓓老師的解說
#讚嘆不已
#活著可以如此聽聞對佛法對儒家對道家的統整說法
#實在痛快
儒家的生死觀 在 【一種說法】20181111 - 儒道生死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們對於生命的起源和去向,從來沒有停止討論和探索,這件事在孔門學堂,自然也是一門課題。子路曾經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 ... <看更多>
儒家的生死觀 在 【哲學家的死亡筆記本】 —孔子:在命運面前才懂人有多脆弱 的推薦與評價
文:嚕嚕) #哲學紅豆餅#生死觀#孔子生死觀#孔子#心物二元#子貢#在命運面前才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教育思想家,為儒家學派創始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