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無感的萬點透露多個資本市場的問題 林建甫 2017 年 09 月 08 日
自五月九日台股「悄悄」攻上萬點之後,在不知不覺中,打破了一九九○年四月所創下的連續六十五個交易日萬點行情的紀錄,改寫台股最長牛市的紀錄,邁向另一個新里程碑。但與過去萬點熱烈慶祝的氛圍迥然不同,股民反應冷淡,台股的表現似乎與台灣經濟及社會脫節,為何如此?值得深思。
對比前幾次萬點行情,不難發現台股交易結構出現大幅度的轉變,依據金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兩千年僑外法人與外國自然人合計成交金額占總成交金額的比重不到三%,而本國自然人成交金額比重高達八十七.九%,但二○一六年底僑外法人與外國自然人的比重提升至三十%,本國自然人成交金額已降至五十二%;從持股比重來看也出現相同的情況,兩千年外資持有股票市值占總市值比例僅十三.四%,去年已提升至三十八.一四%,今年三五月更上升至三十九.四七%。
除此之外,融資餘額從五五○○億元減為一五○○億元;每年新開戶數由二○○二年兩百萬戶,二○一二年一度萎縮至六十九萬戶,二○一六年約一○九萬戶;總成交量由三十兆降至十六兆,周轉率由一九五.二八%降至六十二.六七%。這些數據都指出台股變成由外資主導的市場,國內散戶投資人參與台股的意願正在快速的下滑。
造成台灣投資人遠離股市的原因,首先,稅賦制度的紛擾。從二○一二年證所稅、二○一三年健保補充費、二○一五年股利扣抵減半等,稅制的一改再改,讓許多投資人聞聲怯步。其次,內外資稅賦的不平等,目前國內投資人面對的股利所得稅最高達四十五%,加上「兩稅合一」從原本的全額扣抵改為減半扣抵,以及一.九一%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目前國內大股東實質稅率高達五十一.五八五%。但對比國外投資人於台股的分離課稅制度,最高稅率只有二十%。於是聰明又有能力的投資人理所當然將錢匯出境外轉一圈,變成外資再回來買台股。
甚者,產業不新也是個問題。台股五次萬點行情,有四次是高科技產業領軍,兩千年新興科技產業竄起,主流產業包括IT、塑化、金融三大產業,到了二○一七年十大權值股也還是以這三大產業為主,其中除了大立光是之外,其他都老面孔了。反觀美國股市市值前五大的公司包括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等,都是過去十年才崛起的新興產業。對比之下,台積電、鴻海這幾家國際級的企業經營穩健,但股價的爆發力相對於新興產業來說確實少了點,台股十幾年來缺少新興產業投資標的,也缺乏吸引投資人目光的題材,周轉率因而每況愈下。仔細想想,其實這也是台灣經濟的問題,近年來政府力促產業轉型升級,扶植面板、生技、文創等新產業,但目前來看成果都不顯著,經濟不好,股市動能就弱了。
平實而論,台股外資持股比重提升並不是壞事,反而因為國外專業投資人善長於長期投資的操作策略,與國內散戶的投資習慣不同,有助於改善台股淺碟市場的特性。但令人擔心的是,這幾年來國內投資人參與台股的意願十分低,成交量與比重同步大減,這才是大問題。
股票市場是當前經濟體系中不可獲缺的一環,過去十幾年來,美國、英國、德國等股市這幾年也都紛紛改寫了歷史新高,中國大陸、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的股市成長更加快速。政府確實應加把勁,改正稅制缺漏、力促產業創新與轉型升級,更要設計合適誘因與環境,讓優質企業的紅利能與全民共享,萬點行情才會更有意義。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發佈日期: 2017-09-08 08:10:00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