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在表之邪未解,尚見太陽頭項強痛等病,醫者誤下之,猶幸裏氣未奪,反上逆與表邪交錯於胸中,而為微喘者,表未解故也。蓋肌也表也,氣原相通,邪從表而入肌,亦從肌而出表,故仍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蓋杏仁降氣,厚朴寬胸,方中加此二味,令表邪交錯者,從肌腠出於皮毛而解矣。按:時人往往於肌表二字認不清,所以終身憒憒。
#傷寒論淺注
*氣原相通,邪從表而入肌,亦從肌而出表。
傷寒論淺注 在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不獨陷於脾,而不能外達,且有陷於脾,而不能轉輸者,太陽病服桂枝湯,服後未愈,醫者不審其所以未愈之故,或疑桂枝湯之不當,而又下之,仍然表證不解,而為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且又兼見裏證而為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然無汗則表邪無外出之路,小便不利則裏邪無下出之路,總由邪陷入脾,失其轉樞之用,以致膀胱不得氣化而外出,三焦不行決瀆而下出。《內經》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言通體之太陽也,此時須知利水法中,大有轉旋之妙用,而發汗亦在其中,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所以去桂者,不犯無汗之禁也;所以加茯苓、白朮者,助脾之轉輸,令小便一利而諸病霍然矣。
此一節言陷脾不轉輸之治法也。
[補曰]此與五苓散互看自明。五苓散是太陽之氣不外達,故用桂枝以宣太陽之氣,氣外達,則水自下行而小便利矣。此方是太陽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重加苓、朮以行太陽之水,水下行,則氣自外達而頭痛發熱等證自然解散。無汗者,必微汗而愈矣,然則五苓散重在桂枝以發汗,發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在苓、朮以利水,利水即所以發汗也。實知水能化氣,氣能行水之故,所以左宜右有。
#傷寒論淺注補正
===
*《內經》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言通體之太陽也,此時須知利水法中,大有轉旋之妙用,而發汗亦在其中。
* 水能化氣,氣能行水
傷寒論淺注 在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頭痛項強發熱惡寒之病,得之八日,已過至九日,正當少陽主氣之期,藉其氣以為樞轉,故如瘧狀,亦見寒熱往來,究竟發熱惡寒,現出太陽本證與真瘧不同。所幸者,寒熱並見之中,熱較多而寒卻少,太陽以陽為主熱多是主勝客負,露出吉兆。其人不嘔,邪不轉屬少陽,圊便欲自可,邪不轉屬陽明,其寒熱一日二三度發,不如瘧之有定候。太陽得少陽之樞轉,邪氣有不能自容之象,脈微者為邪衰,緩者為正復,皆為欲愈之證脈也。設脈但見其微而不見其緩,是邪衰而正亦衰也。不見其發熱,而但見其惡寒者,是客勝主負也。蓋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今脈微即露少陰脈沉細之機,惡寒即伏少陰厥逆及背寒之兆。此不獨太陽虛,而少陰與太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雖然證脈如此,宜其面色熱色矣,而面色反有熱色者,以諸陽之會在於面,猶幸陽氣未敗,尚能鼓鬱熱之氣而見於面,獨憾陽氣已虛,未能遂其所欲,自作小汗而解也。茲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辨其面色有熱色,而知鬱熱之氣欲達於肌表,又察其肌表之氣未和,而知周身必癢,邪欲出而不能出,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助之。
此一節言病在太陽,值少陽主氣之期而藉其樞轉也。
#傷寒論淺注
*蓋太陽底面即是少陰,今脈微即露少陰脈沉細之機,惡寒即伏少陰厥逆及背寒之兆。
傷寒論淺注 在 傷寒論淺注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 <看更多>
傷寒論淺注 在 《傷寒論淺注補正》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的相關結果
詳細說明:, 原書有些字跡不清、有些頁殘古籍原書來源:北京大學圖書館。 掃描者:CADAL。 作者:, (清)陳念祖注. 資料等級:. 相關原典電子版:, 傷寒論. ... <看更多>
傷寒論淺注 在 傷寒論淺註補正 - 中醫笈成 的相關結果
作者: 漢· 張仲景 撰,清· 陳修園 淺注, 唐容川 補正 ... 余讀《傷寒論》仲景之自序,竟是一篇悲天憫人文字,從此處作論,蓋即孔子懼,作《春秋》之微旨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