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林濁水】
靠鞏固故宮不被改名和中央二級機關的地位就可以讓國民黨佔領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優勢,繼續得到中華文化正統的庇護而保江山?進而強調什麼故宮地難撼會不會太一廂情願?事實上到底故宮地位難撼又如何,撼了又如何?
#故宮 #文化部 #傳位玉璽 #去中國化 #Yblog
傳國玉璽故宮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故宮最近難得有新聞上了媒體版面。不過有趣的是各家媒體對於故宮此次新聞的解讀,都全然不同。
偏藍的媒體如中時,認為民進黨嘗試「去中國化」,將「故宮博物院」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TVBS則是黑人問號的說,如果改名,則將導致十數條公車路線的名稱都要更改,是一筆花費。偏綠的媒體,則將焦點放在調整故宮於行政體系中的層級。
對,層級。
你肯定會以為以故宮這樣深具文化資本的博物館,應該是隸屬於文化部底下,但其實不然。「故宮博物院」是行政院中央二級機關,其位階高度等同於各部會。換句話說,故宮其實是與文化部相互平行的部會。
對於傳統國民黨意識形態來說,故宮博物院的價值不僅僅因為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文物,更是因為這些文物幾乎等同了漢文化及華夏文明的歷史軌跡,稱得上是中國的國寶。你可以把這些國寶,想像成是傳國玉璽,代表著文明真正的傳承和繼承。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兩蔣和國民黨政府,特別重視故宮之緣由。
其次,其實中華民國政府早期資源短少,對於文化發展所需的資源也是相當匱乏。我們如今所熟知的文化部,其實是2012年時由行政院文建會所升格,而文建會也設立得比你我所想的晚,是1981年時才設立。在此之前,整個中華民國政府,是全無中央層級的文化機構。所以仔細想一想,故宮博物院之所以當時等同於部會層級,也是能理解的組織架構,畢竟故宮在當時不只代表著玉璽,更是最高的文化機構。
至於部分國民黨說降格會影響故宮的國際地位和預算。這點齋主也抱些問號。國際上各個大博物館,諸如羅浮宮、國家畫廊、大英等,地位也都沒有與各部會相等,況且博物館的形象和地位,和政府層級的關係很低,真正有關的反而是行銷和形象。
我想除了政治意識形態必定有關之外,便是因為故宮在政府層級中相對獨立的存在,導致和文化部之間的關係讓人覺得很疏遠。甚至可能許多中央政府的政策方向,故宮相對獨立的特質,也未必和中央政策相應。
基本上齋主認為要改動的機率是趨近於零。改名基本上不可能,就算在預算、官銜未調整的情況下,將故宮降格的難度也很高。若你知道故宮裡頭有著多少達官貴人的關係鏈,就知道其難度。你以為小小的一個導覽員,背後的靠山可能都比阿里山的少年還要壯。
不過說這麼多,也許目標從未放在更動層級或改名,而只是綠營政府希望能稍微扳動這塊鐵藍的文化機構罷了。
PS.對故宮故事有興趣的齋友,可以參考一名日本記者野島剛所撰寫的眾書籍。
傳國玉璽故宮 在 葫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來《書譜》也藏在台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唐 孫過庭《書譜》賞析
《書譜》卷,唐,孫過庭,墨跡,草書,紙本,縱26.5釐米,橫900.8釐米,共351行,3665字,衍文70餘字,「漢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厭精」下缺30字,現藏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前黃絹隔水上嵌宋徽宗趙佶書「唐孫過庭書譜序」七字標籤。鈐雙龍玉璽及「宣和」、「政和」印和清孫承澤、梁清標、安岐、乾隆、嘉慶諸藏印,又數方古印不辨。全書原本有六篇,分為上、下二卷,第二卷作者尚未完成,下卷散失後,現僅存第一卷。款署垂拱三年寫記。
《書譜》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書斷》、《宣和書譜》等稱之為「運筆論」,其墨跡可為孫過庭書法之代表作。內容分為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六部分,闡述正、草二體書法,文思縝密,言簡意賅,見解精闢,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執、使、轉、用」等「筆法四要」,全面的概括了適用於各書體之「執筆」、「運筆」、「筆致」與「應用」等筆法基本要義,奠定了書法理論的基本框架。
本捲紙墨精好,神彩煥發,不僅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書學理論,也是草書藝術的理想典範。卷中融合質樸與妍美書風,運筆中鋒側鋒並用,筆鋒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隨時都在變化,令人目不暇給。書法二王,筆勢堅勁,用筆以圓筆宛轉為主,間有方筆亦多情致。特別後半更見飄逸,順文直下,一瀉而成,字隨筆轉,筆以情動,可謂從心所欲矣。歷代習草者,多取為範本。
更因為《書譜》文、字俱佳,被後世譽為「書學雙璧」,是一部影響後世深遠的不朽名著。
孫過庭(約648年-703年),字虔禮,江蘇吳郡人,一說富陽(今杭州市富陽區)人(漢及三國時富陽屬吳郡),一說陳留(今河南省陳留鎮)人。歷任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孫過庭擅長書法,工楷書、行書和草書,尤以草書見長。
孫過庭還為中國的書法理論奠定了基本框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書法理論家。
陳子昂為他寫的墓志銘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
唐代的《續書評》云:「過庭草書如懸崖絕壑, 筆勢勁健」
宋代的《宣和書譜》云:「得名翰墨,間作草書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