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瑞士有一份全職工作,工作內容是負責一個NGO教育平台的協調與編輯等。不過,我發現一年多以來,我快要練成「提醒信魔人」⋯😆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的平台內容是由幾百名歐洲醫生無償提供的,而且年年更新。我的任務之一便是聯繫他們,取得修訂文件。尤其,今年遇上平台大改版,交代事項較以往繁瑣。
這些醫生作者不乏是大學教授或醫學機構的成員。平日他們忙於看診、教學與行政工作,卻願意抽出寶貴的時間幫忙我們更新內容,我打從心底尊敬和感謝他們!
然而,也因為他們都是大忙人,所以許多人無法如期繳交文件。這時候,我就得寄發電郵提醒。
如我主管曾經提及的,這些作者都是義工,因此我們請求的口氣必須柔軟再柔軟。
例如,我絕不敢使用任何帶有追殺到死也要拿到資料意味的句子—「我們急需一個文件,請務必於X月X日前繳交。」
我會換句話說—「還需要一個文件(被動式)。我們期待收到資料。如果有任何問題,敬請告知我們。謝謝您的幫忙。」文末我一定會感謝再感謝。
有的作者收到第一輪提醒信便會馬上回覆,但是有的作者像住在深海的神秘生物,仍舊無聲無息⋯。
依我推測,那些醫生要不是太忙,不然就是在某個環節卡關。因此,在第二輪,我調整信件內容,提及我們願意提供協助,換個方式催繳文件。
「請問您有什麼問題或需要任何協助嗎? 關於項目A,只有您先XX,我們可以幫忙XX⋯」
這時候,有的作者會回信,告訴我需要協助的項目,而我都很樂意幫忙。
當然,在最後階段,仍舊會有零星的作者還沒完成作業。此時,我便會特別提醒他們平台的開放時間將至,我們非常希望可以收到文件。基本上,他們就會緊急處理了。
最近,在不少電郵往返後,一位德國醫師終於繳交了所有文件。他在信中特別感謝我過去寄給他的「提醒信」,幫助他完成作業。(其實,我更是感謝他的無償貢獻)
在閱讀的當下,我的心覺得好溫暖,也深刻領悟到寄發提醒信真的很有用,更是一門學問呀。
歡迎跟我分享「提醒」的小撇步,幫助我再進化。😄🙏
(附圖是我的辦公室)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gwenasuisse
#我的著作 社畜也可以很優雅 http://psce.pw/3nz2lh ; 瑞士不一樣
https://pse.is/HB27D ;瑞士不簡單 http://psce.pw/3p6urw
催 教授 回信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舒曼夫婦與他們的孩子
舒曼夫婦共有過八個孩子:大女兒瑪麗,往下依次是愛麗絲,朱莉,路德維希,埃米爾,費迪南德,尤金妮,以及最小的兒子菲利克斯。其中埃米爾Emil (1846–1847)十八個月夭折,剩下七個活到了成年的,每個人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精神病症狀嚴重之後,克拉拉(Clara Schumann)成為全家的經濟支柱。為了養活七個孩子,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以及舒曼的療養院費用,(晚年還承擔了費迪南德的六個孩子的撫養任務),她承擔了極其繁重的演出和教學工作,每年有十個月在外旅行演出,幾乎不著家,極少見到孩子,有一次甚至持續巡演兩年未回家。而她的家,也是四分五裂的:羅伯特在精神病人的修養院裡,最小的兩個孩子在家跟著保姆和大女兒瑪麗,剩下的孩子被分別送往分散在德國各地的寄宿學校和親戚家,其中路德維希和費迪南德離家時才分別八歲和七歲。
大女兒瑪麗Marie (1841–1929)是唯一一個與母親克拉拉親近的孩子。作為長女,她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受到的關愛也最多。克拉拉對她最為信任和依賴,她是唯一能跟著克拉拉外出演出與度假的孩子。瑪麗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成為她的全職秘書,幫她打理各種日常與職業事務,當她的鋼琴助教,幫她回信,代表母親去看望自己的弟妹。她一生心甘情願為母親做出犧牲,這算幸運還是不幸外人難於置喙。不過與母親和弟妹相比,瑪麗的一生波瀾不驚,沒有太多撕心裂肺的痛苦。
二女兒愛麗絲Elise (1843–1928)性格比較獨立反叛,從小就受到母親的諸多批評貶抑,從外貌性格到音樂才華。這使得她與母親關係緊張,二十歲就離家自謀生路,與一個美國商人結婚後,一度移居美國,生兒育女,而後又重返德國定居,以教鋼琴為職業。然而在克拉拉的晚年,愛麗絲搬到了同一城市,母女間重塑了關係。
三女兒朱莉Julie (1845–1872)是個病弱的美人,只活到二十七歲,勃拉姆斯曾一度愛上她,並將《舒曼主題變奏》題獻給她,她與一位義大利貴族的訂婚(得到了克拉拉的首肯)甚至影響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關係。克拉拉雖然在信中表達對女兒的愛,卻極少出現在她身邊,哪怕在她病重渴望母親的時刻,克拉拉仍然在外演出。朱莉從小被送往柏林與外婆同住,節假日也無法與家人團聚,各種成人儀式均由姐姐代替母親參加,甚至死時也是姐姐守在身邊,而克拉拉接到死亡電報後,誰也沒有告訴,當晚照常演出。
小女兒尤金妮Eugenie (1851–1938)在人生發展上相對最為順利。由於年齡小,她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常年在外演出的母親也只是個遙遠抽象的存在,她幾乎是被保姆和姐姐們帶大的,這使得她對母親的情感依賴相對較少。而她是唯一被克拉拉認為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因此也受到了最好的音樂教育以及博雅教育。雖然給每個孩子準備一些音樂學習的條件,但克拉拉幾乎從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從事演奏事業,且對孩子的才能總持貶抑態度,害怕他們出頭露面配不上舒曼家的名聲。在尤金妮這裡算是個例外。尤金妮後來成為一個成功的鋼琴教師,克拉拉年老後,她也搬回同住。有趣的是,儘管幼年時與母親接觸甚少,她仍狂熱地崇拜母親,在母親去世後,她與姐姐瑪麗一起整理編輯母親的作品,撰寫回憶錄以及父親的傳記,並與各種詆毀母親的輿論公開筆戰。
如果說克拉拉與女兒們的關係尚可,在面對兒子時她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路德維希Ludwig (1848–1899)性格極其溫柔,卻遺傳了父親的精神疾病,十幾歲即顯出跡象,二十二歲確診後被送往瘋人院,從此與家人甚至正常世界徹底隔絕。他在信中多次苦苦懇求母親接他出去,但都遭到克拉拉的拒絕,因為她認為他「情況很糟」,完全無法在家生活。克拉拉很少去看望他,除了因為忙,也由於每次看望都帶給她極大刺激和難以平復的痛苦。最後一次看望在路德維希二十八歲那年,之後母子再也沒有見面,而此後克拉拉還活了二十年,路德維希則在瘋人院中孤獨地度過了二十一年,於母親去世後一年離開世界。
英俊瀟灑的費迪南德Ferdinand (1849–1891)的生活也同樣不幸。由於在普法戰爭服役時期染上嚴重的風濕病,用過量嗎啡止痛後上了癮,費迪南德的餘生便在癮症發作傾家蕩產和戒癮治療的震盪中度過。克拉拉雖然見孩子面不多,但總是試圖通過信件來控制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職業、婚姻選擇,並毫不諱忌對他們才能的低估。這些都在費迪南德身上實施得最甚,她不鼓勵他學習音樂,催他選擇一份普通工作,甚至寫信給自己的音樂家朋友,(其中有些主動教授費迪南德),請他們不必「白費功夫」。她試圖阻撓他的婚姻,未果後勉強首肯。(總的說來克拉拉還是個開明的人。)費迪南德戒毒無效,窮困潦倒,最後一些年完全依賴母親的接濟,並死於母親之前七年,克拉拉則迅速接管了他的六個孩子。
幼子菲利克斯Felix (1854–1879)敏感多愁,富於藝術氣質,像父親一樣熱愛音樂和詩歌,極度渴望母愛,但也與哥哥姐姐一樣情感受挫,才能遭到母親懷疑和貶低。勃拉姆斯曾為菲利克斯的詩譜曲,作為對他詩歌才能的肯定。但當菲利克斯要出版自己的詩集時,克拉拉要求他用筆名以免辱沒舒曼家族的名聲。和朱莉一樣,菲利克斯身體嬌弱,只活了二十五歲,死在大姐瑪麗的懷裡,當時克拉拉正在演出。
催 教授 回信 在 新北創力坊 InnoSqua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明鄭老師就超強大,一場講演可以整理到這樣精粹,創力坊找老師來主講論壇,卻沒啥人來報名,惱怒耶~ (其實快額滿快報名ㄟ)
ps : 未來關愛工作是主流,好在小編做過幾樣,導遊、講師、顧問,小放心ing
[創力坊近期活動]
10/11 新創社群經營 凡.不凡 (有不凡閱讀鄭老師喔)
https://www.accupass.com/go/normaltop
10/11 台北橋新創武術館#4 TA圖像-->產品發展 (有怪力館長喔)
https://www.accupass.com/go/kungFu_4
10/21 罹癌後,我更了解UX (有一代才女采倪喔)
https://www.accupass.com/go/ani
筆記來了:不過因要趕回家直播,所以只完成簡報的筆記(簡單整理版)
有空再做心得彙整版(如果真的有空~)
聽到最振奮的是預計十年左右可以預期無人車滿街跑
聽到最驚悚的是未來多數人會失業可能會透過VR痲痹自己
-------------------------------------
AI的觀察:將帶來巨大財富、變革、挑戰
AI是什麼?
弱人工智慧:單一能力(是工具)
強人工智慧:跟人一樣(是幻想)
----------------------------------------
人工智慧史
符號主義
統計主義
深度學習+大數據
深度學習的基礎:
2006,三位北美教授的發明
像是超級EXCEL,經過多層次計算直接算出答案(決策、預測、分類)
但是不需要寫公式,用大資料訓練即可
AI已經領先人類的領域:圍棋、德州撲克、物體識別、語音識別
AI已經無所不在:手機的APP多數運用AI技術,提供你需要的內容,提高精準度
(購買、搜尋、新聞、翻譯、美圖、駕駛、對話)
google、亞馬遜、臉書等,運用於虛擬後台的數據
----------------------------------------
AI的應用需要五個條件:海量數據、客觀精準標注、單一領域、超大計算機、頂尖AI科學家
AI持續進步終將成為平台
未來機器學習技術藍圖:深度學習>增強學習>敏感性資料建模>跨領域自然語言理解>遷移學習
----------------------------------------
應用商機
。人工智慧應用的四波浪潮,同時性發生,不一定誰先誰後
第一波:網際網路智慧化
第二波:商業智慧化
第三波:實體世界智慧化
第四波:全自動智慧化
----------------------------------------
第一波:網際網路智慧化
搜尋引擎、廣告系統、社交網路、電子商務網站等
利用大資料資源不斷提高資訊分的精準度和利用價值
中國BAT三足頂立
用錢寶(貸款APP)剛開始兩年
第一次下載就可借1000元,一個月後還1000元,並加100元手續費
壞帳率比銀行還低,因為透過大數據分析放賬對象是否比較容易還錢
2017年底會放貸到3000萬筆(收益約30億)
----------------------------------------
第二波:商業智慧化
銀行、保險、證劵、教育、能源、交通、政務、供應鏈等可以
醫療機會龐大但敏感性資料有挑戰
機會:啟動中國toB企業軟體朝代,但toB創業困難重重
追一科技
深度學習客服、讓機器人理解業務場景
機器人精准度回應與速度高達95%滿意
可省下大企業元客服的50%人力
未來的客服不只是解決客戶問題,還會成為銷售者
----------------------------------------
第三波:實體世界智慧化
新應用、介面、商機:安防系統、新零售(攝像頭、感測器)、智慧家居
線下用戶行為軌跡可上傳
傳統行業將有巨大提升:零售、交通、倉儲、物流、教育、醫療、農業、能源、娛樂...
新語音、視頻帶來新應用、新體驗、新介面
如:便利商店,透過感測器知道哪個產品位置更好,並透過捕捉行為,有些商品會推播優惠給你甚至寄到你家
感測器價位將下降並達到普及
曠視科技face++
人臉辨識並進步到物品辨識
可同時識別300萬的人臉
目前投入在金融與安防領域
----------------------------------------
第四波:全自動智慧化
硬體進步速度遠遠比軟體慢
自動駕駛將成為行業的催化劑
將帶動:機器人、AI晶片、感測器、高精度地圖、控制系統、汽車製造
未來的人不需要開車,不再有任何車禍發生
自動駕駛預計十年左右,採階梯式的普及化
機器不酒駕、不犯困
工業應用>商業應用>家庭應用
工業應用(檢測、流水線、組合)精密技術
馭勢科技
已實現廠區、機場等進行無人駕駛車輛
----------------------------------------
台灣的機會
第一波:網際網路智慧化:來不及了,機會不大
第二波:商業智慧化:商業智慧化(鴻海、廣達、醫療)
第三波:實體世界智慧化:半導體優勢+感測器、新用戶體驗(大立光)
第四波:全自動智慧化:智慧製造(鴻海、台積電)
----------------------------------------
中國AI機遇
優勢一:AI的開放
優勢二:AI人才快速增長
優勢三:政府政策推動AI發展
優勢四:龐大市場、巨大資料量
----------------------------------------
人類未來
AI將帶來富足的豐產時代
PWC預測中國2030GDP38萬億美金, 7萬億美金是AI帶來的
人類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深度學習公式
人類的優化來自於生存
為了繁衍而有了婚姻、政府...
AI只是人類的一個工具
弱人工智能十年後將取代50%的人類工作量,30年後90%
翻譯、記者、司機、保母、助理、保安、客服、交易員、律師、放射科醫生....
工業時代的催眠
只要我努力工作,即使工作很單純,就能慢慢獲得財務自由
AI時代
人的自我實現、尊嚴、成就感將很難在工作中取得
短短十年內,一個個領域被演算法和模型接管,人類制度將接受遠比工業革命更劇烈的衝擊
哪些工作會被消滅:重複性工作
哪些工作不會被取代:跨領域專家、頂級科學家、頂尖管理者、決策者、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藝術家、作家、導演、演員等
貧富會越來越大,無論是個人或是公司
強者會越來越強:更多數據、更準、更多客戶、更多收入、更多科學家
10%精英是否會凌虐90%普通人?可能會 (生化、腦神經催眠、VR)
精英的優越主義+失業者的抑鬱(工作成就感的消失)
----------------------------------------
李開復老師的心路歷程
人生的宣言是以下三本書
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因你不同
人工智慧來了
但把自己活得很累,天天在想影響力
凌晨2點與5點都會起來回信
白天五分鐘內回信
直到四年前罹患惡性淋巴癌第四期
臨終人的五大遺憾
一、多和我愛的人在一起
二、更快樂的過一生
三、不要拼命工作
四、為自己而活
五、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過去常常敷衍愛我的人,直到生病
才理解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親友、友情和愛
星雲法師回饋李開復:
改變世界太狂妄,最大化影響力只是在追求虛名
世界的玄妙,我們只懂皮毛
人生的意義是傳播博愛
AI沒有愛,不會關愛:這就是人類的機會
很多關愛的行業都會成長,支持90%失業的人口
導遊、按摩師、禮賓、調酒師、講師、美髮師、心理咨詢師、健身教練、顧問
換季疊衣師、營養師、催乳師、大廚、美髮生活師、愛心醫師......
台灣的核心優勢:服務意識、社會企業、關愛志工
如何重心解決AI革命帶來的挑戰
溫飽+醫療保障
了解AI學習AI
重塑教育
鼓勵關愛工作
改變工業時代價值觀
未來的機會:關愛型工作、創造型工作
運用AI作為工具
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不是大腦而是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