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蹲
#老狗田裡混
#四季分明的德國
#秋天
連續近兩周的雨終於停了. 這周好像不會再下雨. 昨天把超市貪心買到的風信子球莖放到土裡去....
其實, 我早就應該要買鋤頭了. 但是曾經找不到過. 所以那時就覺得德國人使用的工具和我們不一樣不下田也好. 我已經是老狗一條. 我只會運用鋤頭. 真的是小時候在鄉村田裡混的一定都很會用鋤頭. 每每看到李子柒用鋤頭用柴刀都會覺得手很癢. 無奈這裡的蚊子非常喜歡我. 而且我每次一被叮都是除了奇癢以外如果在關節周圍還有可能無法彎曲的誇張程度. 這種季節沒甚麼蚊子. 所以週六買到. 昨天早上就趕緊開鋤了! 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把球莖照著指示放進去. 4公斤大概70個球莖. 然後昨天痠痛到八點上床睡到早上七點@@
果然下田是體力活.
看到那個詭異的工具沒. 你可以用它挖坑. 轉轉轉~ 土會跟著帶起來. 昨天把不少蚯蚓一分為?
如果你去這裡的DIY 賣場( 通常一定少不了院子花園的東西)會覺得很多東西只要一根鋤頭一根耙子就可以解決. 它們的花園機絲真的超級多的. 然後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都是小小一支. 就是鋤頭也有小小支的.為的是給" 跪"婦們下田用. ( 其實這裡的鋤頭size已經是一般台灣寬度的2/3)
這裡的花園工作通常都是跪著進行. 所以賣場都會有一種裡面塞著泡棉的防水墊. 你可能說老人膝蓋不好所以都是用跪著做事的? 其實也不是. 年輕人也是跟著這樣做事.
以前曾經在我們家前面的人行道上刮石縫裡的草被老爺生氣地叫回家. 他說沒有人蹲著做事的. 那樣很難看@@a
那之後我就很少這樣在外拋頭露面了. 有看過拾穗圖嗎? 如果你不能跪那就只能那麼彎腰. ( 其實我覺得也沒很好看啊@@ )
好吧~蹲著不好看. 但其實是他們不會蹲!
我以前當瑜珈老師時常常會編排這麼一個蹲姿動作. 應該是說幾乎所有的學員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蹲. 只是蹲久蹲短的問題.
我們慣用的蹲姿在英文還有這麼個名詞:
Asian Squat 亞洲蹲.
關於亞洲蹲可以看這篇國家地理雜誌的文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923.html
還有youtube實測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4S36KdodM
沒甚麼總結. 反正在自己家後院不用怕別人看. 愛蹲多久就蹲多久. 這也是很讚的拉筋.
我不覺得我是黑手指. 但是遇到我沒興趣的植物. 真的就是讓它去. 連水都會不想澆. 已經被我抱進屋內, 抱出屋外應該有至少三年的茉莉及芭樂樹還有野薑當然還有養不死的石蓮是我目前種最久的植物. 共通點是他們都是台灣才有的植物.
不過這兩年發現因為天氣的關係. 某些植物有些不一樣的現象. 例如. 木本科的茉莉可以有這麼長又軟的枝. 而且目前五~10度還有花苞冒出來@@
我於是最近又做實驗了. 有沒有看到這個被我清空的花圃後面有一堆植物? 那是菊芋.( 其實以為已經清掉沒想到又長出來... )
我在那個菊芋叢裏面有一株不知道已經是秋天的九層塔. 因為它沒有開很多的花. 葉子很多. 想來再一群高聳的菊芋中間很是滋潤暖和.
你知道九層塔如果細心照顧可以木質化變成類似小灌木嗎? 我大肚老家以前就有這麼一株吃摘不完的九層塔. 真的很想要有這麼一株. 這裡的香菜類都好貴!
我兩年前養了一株非常細心照顧長很大的. 還是沒有活過冬天. 這次又捲土重來. 想要看看在被菊芋包圍住的它有甚麼樣的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晚一點再挖起來收進房子裡過冬....
覺得人跟動物都是. 得能屈能伸. 你看看我們家這條路上的行道樹. 應該都是相同品種. 但為什麼顏色及健康程度不一樣呢?
上周六及周日本來要去上採菇課程的. 催促老爺很久. 他到當天早上才打電話. 想當然卡不進位子了! 於是看到路邊的菇菇只能照相. 拔起來乾爽....
秋天真的是迷人又讓人有所思考的季節!
催促英文名詞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正重要的東西
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這綽號不是我取的,小時候街坊鄰居都這麼叫她,是誰先起的頭不得而知,主要和她外表給人的第一印象有關,她總是動作慢吞吞,說話也是,時常一個句子講不完整,需要別人從旁提示或提醒,才能把話說清楚。
只見她艱難的吐出破碎的詞句,彷彿嘴裡含著一顆看不見的魯蛋,有時舌頭都快要打結了,還是無法表達她內心的意思,聽她說話會捏把冷汗,深怕什麼異世界的怪物會突然從她嘴裡竄出來似的,或許異形之類科幻片看太多了吧,那種帶有黏著感的觸手始終在眼前不自然地擺動。
需要比一般孩子花費更多時間針對簡單的詞句進行重組,她生來大腦就缺了好幾個零件,怎麼運作怎麼不順暢,她的母親帶去給鎮上的小兒診所給醫師檢查,做了好幾項的測試,也找不出正確的病因,不過她的學習能力確實是比同齡的孩子慢很多。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母親很擔憂地看看少女,又看看醫師的表情,凝重嚴肅的氣氛讓空氣暫時忘記流動,醫師低頭不語,默默地在診斷表上寫了好幾行潦草的英文字,大抵是看不懂的專業醫學名詞,母親直嘆氣說自己命苦,怎會生個孩子來折磨自己,說著就自顧自地掉下淚來,護士在一旁連忙抽了面紙遞給她,醫師對母親搖了搖頭,說這個情況並不樂觀,可能不是短期間投放藥物能夠治療得好,問她是否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少女的大腦產生病變。
「有沒有生過什麼奇怪的病啊?」
「仔細想想,還真想不起來哎。」
「她是早產兒?」
「不是哎,懷胎的時候還正常。」
「會經常半夜哭鬧?」
「也沒有耶,不過有件事我想起來,該不會跟這有關?」
「妳說來聽聽。」
「就是有次莫名的發燒,燒到41度,把我嚇壞了。」
「後來呢?」
「找醫師看,醫師說沒事,給了退燒藥,燒漸漸退。」
「診斷不出原因嗎?」
「是的,從那以後,我女兒變得很安靜。」
「很可能是這個,妳要不要帶去大醫院做檢查。」
「這樣啊,會不會很嚴重呢?醫師。」
「大醫院有更好的儀器,或許對妳女兒會有幫助。」
大概進行了如上的對話,母親於是又帶著女兒前往城裡的大醫院進行更詳細的檢查,前前後後花了不少錢,身心科和腦神經外科也有聯合會診,最後聽專業的心理師說,極有可能是認知遲緩方面的問題,大概在三歲以前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可能治癒好的機會有五成以上,錯過了黃金期,未來孩子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以及情緒溝通上會產生障礙,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但發現的時候早已過了黃金期,在醫學常識不足又沒能在第一時間尋求協助的情況下,少女除了性徵逐漸成熟之外,各方面的學習都有遲緩和停滯的現象。
她無法順利的融入人群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尤其她還有深度近視,眼鏡的鏡片把她和這世界以一種透明的方式隔絕了起來,她很吃力的透過眼鏡近距離的辨識她想要認識的環境,每一個物品,每一處角落,每一本書,都很仔細的用手去觸摸它,用眼睛逐一確認,從側面看來更像是蝸牛伸出長長的觸角,去探知這世界極細微的變動,她的眼睛畏光又敏感,這使她待在不那麼明亮的地方反而格外有安心感。
同學的言談,下課後的活動,她永遠都跟不上他們的節奏,好像放慢了好幾倍速的音樂,你完全聽不清楚旋律,只是一些無意義的音頻在干擾著,而這一切都是無聲無息的進行著。孩子比大人更殘忍,他們不會避諱內心的厭惡感,他們會拿一些東西砸在她身上,他們會用廁所裡的水桶,在她身上潑水,那些還是剛才掃除使用拖把的髒水,他們會在她的頭髮上塗抹膠水,或直接拿膠帶纏在她身上,盡其所能的嘲笑她,給她取各種奇怪的綽號,而「蝸牛少女」這個稱號就是這麼來的。
你看過伊藤潤二的漫畫嗎?
有個恐怖的短篇叫做【蝸牛少女】印象太深刻了,有人據說看了當晚就做惡夢,故事述說一位憂鬱的女孩患有口吃的毛病,同學也不大和個性陰暗的她做朋友。
有一天女孩早上醒來,準備要刷牙洗臉的時候,從鏡子裡發現自己的身體有異狀,她張開嘴巴,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結果她的舌頭,變成了蝸牛的形狀,還伸出又細又尖的長長觸角,伸出牙齒外好像要爬出來似的,那模樣既噁心又恐怖,鏡中的自己簡直跟怪物沒什麼兩樣。
女孩受到極大的心理衝擊,從那天起她就不去學校上課了,因為感覺噁心,飯也吃不下,自然一句話也不肯說,父母擔心她不曉得怎麼了,學校那邊也請了長假在家休息,可是女孩的情況絲毫未見好轉,面容日漸消瘦,被父母逼急了,女孩就一直哭,直到父親發現床邊不明的黏稠液體,沾的到處都是,才知道女孩的舌頭變成了蝸牛的事實,父親難以接受,情緒也變得激動異常。
某天上午,父親跟公司請了假,去街上買了許多袋裝的食鹽回到家,就大把大把的往浴缸灑,如此重複著動作,直到浴缸的一半以上被鹽巴覆蓋住,於是喚了女兒叫她把衣服脫了,將身體埋在浴缸的鹽巴裡,企圖將她身上不潔的東西趕走,或說是消融,蝸牛或蝸蝓類的很怕鹽巴,因為會把它們身上的水分吸乾,最後就像乾掉的膠水一樣,你甚至可以把牠直接從沾黏的部位撕下來,毫不費力。
你猜怎麼著?
女孩埋在鹽巴裡的身體果真完全消融了,只有她的那顆頭還好端端浮在浴缸裡,她的眼睛鼻子嘴巴都還在,頭髮也分毫未動,惟獨身體被鹽巴吸的水分一滴不剩,整個縮小到迷你的地步,做父親的未能如願解決女孩的困擾,反倒增加更多的困擾,女孩的身體瞬時縮成無法想像的尺寸,卻頂著那顆頭,露出哀怨的眼神,直盯著她的父親,終於她父親也崩潰了,久久無法自己的發出絕望的尖叫,從那之後,女孩再也沒能恢復原本身體的形狀,她已經好久沒有去學校上課了。
漫畫最後的結局是,當同學們經過少女的家門口,偶爾會看見露出圍籬的那棵樹上,有個類似蝸牛的物體在樹枝上緩慢爬行,沒錯,那就是蝸牛少女,有著黏稠帶著汁液的身體小小的附著在樹枝上頭,在其上掛著一顆如假包換的頭顱,不時還會朝著你這邊的方向看,用她無法形容的哀怨又憂鬱的眼神,似乎在說著一段艱難的故事,但每個字句都被消音,她永遠也無法回到人群之中,沒什麼可以好好說清楚的,那樣的眼神至今還留存在我的大腦,無法洗去,一想到就覺得好噁心,像眼皮上沾著膠水,心也彷彿被什麼奇怪的東西牢牢黏住,拔也拔不下來,一直附著在上面。
其實我們家附近的那個少女已經不是少女的年齡,她沒辦法正常去工作,她對於交辦事務的理解力差到一個不行,好像除了機械式的事務,例如倒茶或影印,打掃廁所之類,勉強還做得來,其餘的事交托給她,最後都會搞砸,因為她很難有彈性去處理細節的部分,又因為過度自卑,她常覺得別人都在罵她笨,即使同事並沒有真的開口說出來,平時的她很安靜,可到了情緒衝破臨界點的時候,她會突然歇斯底里的亂叫,接著大哭,她無法控制自己在一個恆定的情緒狀態,要不就是安安靜靜不說話,要不就是把辦公室鬧得天翻地覆,長久下來,好幾個工作都做不久,離開辦公室,她連服務業的兼職也無法勝任,更別說超商或速食店,這世界跑得太快,她只能很慢很慢的行動,很慢很慢的去感受。
她的時間和我們不同,她現在三十幾歲了,偶爾在社工機構或庇護工場幫幫忙,以志工的身分在母親的陪同下,去參與一點點不那麼需要大腦的工作,對方也很友善,會供應她一些茶水點心,或者搭伙一起用餐,她不太會控制表情的肌肉,她不會笑,她不知道要做出笑的動作,需要用到臉部的哪幾條肌肉,但她時常在哭,有時候大哭,有時候躲到沒人注意的小角落,一個人偷偷的哭。
她的眼睛會哭到整個腫起來,像金魚的泡泡眼,眼眶泛紅不說,睫毛也沒幾根留在上面。她隨身有個手帕,那是用來擦眼淚的,擦完之後她會小心翼翼的收在外衣口袋裡,那條手帕總是濕的,上面沾著的不是汗水,而是她的眼淚,像擰不乾的毛巾那樣,我相信她的內心也是陰暗潮濕,外頭的陽光很難進入她的心房,她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裡,有需要的時候,她的觸角會怯怯的往光亮的世界伸出去,又敏感的退縮回來,畏光的她還是待在黑暗最安全。
當她出現在巷弄書店的時候,那是她最開心的時刻,我說過她不會笑,但她會很仔細把架上每一本書都摸過,她喜歡翻開書聞裡頭散發的氣味,她說那味道很好聞,但她無法形容是如何的好聞,她無法形容鮮花的香氣,也無法形容好吃的蛋糕散發的奶香和糖香,她真的會湊近去看那些她喜歡的書的封面和內頁,喜歡的話她會多翻個幾頁,她會很執著的想買某本書,跟她一道來的母親很困擾,每次都叫她放回去,家裡用不到,想看書圖書館可以借,買了又沒有看完很浪費,妳不需要這些書的,把它放回去,我們待會還要去買菜,妳不要一直拿著那本書,快放回去,我們該走了。
她母親的不耐煩完全寫在臉上,這時候我不動聲色,只見女生一直在糾結該不該把書買回家,她會呈現焦慮的狀態,抱著書來回走動,或是快速的把書從書架抽取下來又放回去,感覺不是在幫我整理書架,而是以某種緩慢的節奏,讓書架呈現混亂的狀態,我並不會立刻去制止她的行為,因為我知道那時的她,既放鬆又興奮,既緊張又焦慮。
矛盾的情緒好像打果汁一樣,在她的內心攪成一團,你分不清是什麼顏色,往往一個小時過去,她還是決定不了自己要買哪本書,只要是她喜歡的書,都會拿過來櫃台問東問西,她說話很慢,而且沒有重點,我必須試著猜她想要問什麼,適時的提示她關鍵詞,去引導她說出自己真正要說的話,但我知道她什麼也不會買,只會有個不耐煩的母親在身後催促她趕快離開。
書店作為一個療癒的所在是有原因的。
每本書在手指觸碰的當下有著難以形容的溫度,就像我們走到大自然會下意識的去擁抱大樹,去觸摸樹的外皮,去觸摸花草或泥土,觸摸本身是很療癒的動作,再加上書頁的油墨印刷散發的氣味,紙張本身也有味道,紙張和空氣接觸之後產生的質變,也讓紙張在不同的情況下,味道有些微的變化,那個女生雖然表達不出來,但我知道她內心是喜悅的,這就夠了,書店是為了這樣的讀者存在。
書店是為了失敗者而存在的。
圖 / 山田綠 貓咪和花朵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190604 AM 05:28
催促英文名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孩子才剛要認識他的身體,要跑要跳之時,我們卻只要他坐著,只動大腦只動眼睛,不斷地塞入語言課程……」
少子化讓幼教環境越來越激烈,不只是語言課程,甚至簡單程度的國小數學,也都向下延伸。據家長說法,越「有料」的學校,越受家長歡迎。所以現在的學齡前小朋友,有回家作業的,已經不稀奇了!
我們那個年代,小朋友去幼托園所,就是去吃吃點心、玩遊戲、體驗團體生活的單純想法,已經有些轉變了。
對我來說,小小孩的工作,就是去玩,玩得越盡興越好。這個階段正在打底,要有良好的身心發展空間,去跑跑跳跳,去充分體驗生活,去認識許多朋友…。如此,認知、語言、動作、社會情緒、生活自理…各領域,自然均衡發展。
有穩固的基礎,才能蓋大樓。
然而,現代人實在急,急著要讓孩子高人一等。每天讓孩子學習認知,孩子是會有些進步,但同時犧牲了其它領域的發展,也讓孩子原本該有的、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快樂童年,就這樣在超齡的學習中度過了!
我曾經看過不少家長,孩子還只有兩、三歲,剛打開書沒多久,就一直反覆問「這是什麼顏色」、「這是什麼形狀」。明明孩子正在用他的方式探索,明明孩子的注意力正聚焦在內容的其他面向,這些對孩子都很有好處,家長就不斷地要孩子回答他的問題,而打斷了孩子自發性的學習歷程。
我了解社會氣氛讓家長的育兒壓力很大,長輩的期待也不能忽視。但是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對孩子的未來實在沒太大幫助。
我也聽過家長跟我分享,在學齡前就教會孩子九九乘法表。但是,等到孩子實際要用到的時候,就又忘光的例子。從生活中學習,能夠運用得出來,學習效果比較好,也會讓孩子更有自信、成就感。
以語文學習來說,不管學校怎麼教,最重要的是,平常生活中要有使用的機會。全美語教學,回到家就是中文環境,頂多就是用英文叫孩子的名字,幾個名詞重複使用,效果怎麼會好?
我只有看過極少數的家長,能夠使用流利的英文跟學前孩子對話。環境對了,落實到生活,孩子的學習就會簡單不費力。
「究竟我們要孩子完成的,是我們自己的夢想,還是孩子的夢想?」
孩子小的時候,常會想要嘗試許多事物,只要給予機會與環境,孩子就會表現出學習本能。只是,我們要孩子學的,是他真的想學的嗎?
我認為,由孩子自己發動的學習,很值得大人重視。這會讓孩子有比較良好的動機與注意力,學習效果好,也讓孩子的情緒比較愉悅穩定。
此外,提醒各位朋友。認知學習常屬於靜態,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坐著。常坐著,排擠到運動的時間,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最近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久坐對成人的健康也有傷害。
各種認知學習都重要,但是人不健康,根本空虛,路就走不遠。欲速則不達,放在目前學前對孩子的教養,依然是非常貼切的祖宗智慧。
----------------------------------------------------
文/儀子
碩一下學期開學,我開始要幫孩子找適合的幼稚園。有經驗的媽媽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果經濟許可,一定要讓孩子進全美語幼稚園!
但先生堅持要讓孩子用正常、輕鬆的方式學習。我也認同先生的想法,這樣對孩子長遠來講是比較好的,但我的意志沒有這麼堅強,堅強到自己的意見跟絕大部分的父母、跟這個社會不太一樣時,還堅持自己是對的……
直到在電子行銷的課堂上看到老師播了「教育扼殺創意」以及「Salman Ken如何發展影片教學讓孩子以自己的程度學習」的影片,頓時揮散了腦中充塞的朦朧,所有的事情變得清晰了,這才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年代需要英文,母親的年代需要中文,外公的年代是日文。這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孩子需要什麼,但如果孩子對學習是充滿熱情的,這樣的能量足以讓他應付這未知的一切。
於是,我不再遲疑了,選了一間有棵大榕樹的學校,大榕樹下是孩子們的遊戲場,遊戲時可以看見藍天白雲,而且還是雙語教學:國語跟台語。
過去,台灣為了經濟成長,那個世代裡的人們,被逼迫得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以經濟為導向,他們必須要很用力,才能讓這一個世代有這樣美好的生活。而這樣的習慣一直被延續著,讓我們不知不覺在培養下一代時,也習慣要孩子跟我們一樣用力地過生活。「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深入腦海,催促著我們迫不及待要讓孩子的生活填滿學習:也許是自己受過語言學習的辛苦,在孩子才剛要認識他的身體,要跑要跳之時,我們卻只要他坐著,只動大腦只動眼睛,不斷地塞入語言課程……
也許是自己喜歡藝術,卻無法從小養成,一旦孩子符合學習年紀,我們就送進舞蹈教室、送進音樂教室。
不禁要反問自己:究竟我們要孩子完成的,是我們自己的夢想,還是孩子的夢想?
<努力不來的>別扼殺創意
日間部碩士班的課堂上,有很多來自各國的交換生,東南亞人跟陸生比我們用力好幾倍在學習,我想是因為他們要很用力才能過好的生活。
而台灣學生再怎麼努力都很難跟他們的苦功相較時,必須承認:我們所營造的環境讓孩子的強項已經不是「用力」這件事。很多教授都發現,努力用功這件事,台灣學生相較於東南亞生跟陸生都是落後的,但有一件事卻是台灣學生天然的強項,那就是創意。
偏偏,創意這件事是跟用力成反比,越是用力越容易想法枯竭。這件事在我心中落了根,記著了……
我提醒自己:別再將孩子不夠刻苦耐勞全盤怪在孩子身上,這環境是我們營造的,是我們拿掉他這個看家本領的。環境變好一切都往前走之時,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該走回頭路,何不轉個方向去看看孩子的獨特、去支持孩子的創意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n…/oct/29/today-family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