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Glocal Chatroom] 巴西外援高尼路細數港足發展
早前,在旺角大球場舉行的兩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空前熱鬧,全場座無虛席,這也燃起了香港人對足球的熱情。9月7日香港主場對卡塔爾的門票也在開售後數小時內售罄。這次熱潮是源自中國足協一張文宣海報,當中將中國香港隊形容為一支有「層次」的球隊。而港隊亦不負眾望,在對不丹的比賽中發揮出有「層次」的戰術,分別由麥基、安基斯、盧均宜和鞠盈智等攻破對方大門,以七比零輕取不丹。是次比賽也讓香港人重新認識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入籍球員。這些球員聯繫香港和世界,讓世人了解香港,也能讓香港人了解世人眼中的香港。而要細數過去20年的入籍外援,高尼路必定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98年,高尼路隻身從巴西來香港加盟南華,在效力南華和晨曦其間成為後防的定海神針,亦為球會贏盡錦標。其間,高尼路曾獲得中超球隊北京國安的垂青,但他毅然留港。2006年,他獲得香港特區護照代表港隊上陣,更成為隊長。2012年6月3日,2677位球迷入場觀看晨曦足球會為高尼路在旺角大球場舉行的告別賽,可見高尼路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退役後,高尼路留港發展,現時他在賽馬會傑志中心擔任高級學院教練。在這17年間,高尼路不僅見證了球壇的發展,更見證了香港的變遷。
S: 你當初為何會選擇到香港發展你的足球事業?在來香港之前對香港有什麼印象?
C: 我跟大部分巴西人一樣對香港沒有任何印象。當時沒有互聯網,也無從了解香港,因此,在來香港之前我對香港的僅有的印象,大概是刻在我手錶上Made in Hong Kong四個字而已。即使到現在我在巴西的朋友仍不知中國內地和香港同屬一個國家,但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他們會問,你打算去香港食狗肉嗎?哈哈!一般巴西大眾對香港都沒甚概念。所以,我並不是主動選擇來港發展,而是被教練選擇。我20歲簽約成為職業球員,其後,我的啟蒙教練米路來香港南華會執教,他希望我來港跟隨他。因此,我便來香港試腳兩個月。而當時我覺得香港是一個不錯的地方,於是便選擇留下,轉眼間便17年。
婉拒中超招手 港生活方便
S: 2001年,你曾得到中超球隊北京國安的垂青,但你卻選擇留港發展,當中有什麼因由呢?
C: 當時和太太都希望留港發展。因為我們認為中港兩地始終不同,在香港來往世界各地始終較便利,同時亦有較多自由去生活,也很舒適。另外,香港的醫療亦很可靠,我曾經在上海的醫院接受醫治,可是那次的經歷實在有點不快。因此,我們就選擇留港。
S: 你在香港力17年,其後退役成為教練至今。有什麼原因吸引你留港發展?
C: 首先當然是生計和發展機會,我幾乎整個職業生涯在香港度過。因此,我的朋友圈和事業網絡都在香港,也較認識香港的球壇。香港對我而言,能提供機會去發展我的足球事業。另外,香港最重要之處是自由,整個城市彷彿不會停下來。不論晝夜,你喜歡做什麼就什麼。相比起巴西,香港有很多機會,亦是一個很安全的城市。另外,除了最近的政改爭議外,香港有良好和簡易的制度。從香港到附近地區,甚至全世界都很方便。
S: 你喜歡香港的生活嗎?有否留意香港的音樂和電影?
C: 我喜歡香港的生活,一切都很方便,我可以去西貢遠足,也可以去沙灘,若你想購物,或和朋友小酌兩杯更可以到旺角和中環。相比巴西這實在太方便,只要乘坐港鐵和巴士就幾乎可以去全港各地方。我喜歡香港的食物,特別是點心,蝦餃、叉燒包和燒賣都是我的至愛。我比較少接觸香港音樂,但我喜歡看香港的喜劇,特別是曾志偉的作品。雖然我不善廣東話,但單看英文字幕,我已覺得內容很惹笑。我和晨曦隊到上海比賽時,曾到曾志偉的餐廳吃飯,他是一個很友善和幽默的人。
S: 你在香港生活多年,現時你認為你是香港人、巴西人或兩者皆是?
C: 我會認為兩都者皆是,畢竟我不是華人。但我在香港成長,結婚和組織家庭。我幾乎整個職業生涯都在香港度過,我這裏有朋友、球迷、同事和事業。若我回到巴西,我要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我在香港也有很多難忘時刻,例如2000年代表南華擊敗南斯拉夫國家隊,第一次代表香港,以及我的告別戰。這一切都是我回憶的重要部分。同時,這裏的生活安全和舒適,因此,我早已將香港視為我的家,我也是香港的一分子。而且大部分香港人的思想都較開明,但我英文和廣東話都不流利,有時始終難以完全表達我所想。
球場聚焦競技 不應政治化
S: 你有留意最近世界盃中國香港對中國的相關新聞嗎?你對事件有什麼意見?
C: 當然有。作為一個足球員,在我眼中只有足球。無論對手是中國或是其他隊伍,球員都應遵守公平競技原則和全力以赴。這只是一場比賽,任何事情都應只留在球場中。雖然中國隊實力較強,但我希望香港隊可以盡力爭取好表現。足球比賽本應就是這樣,不應被任何事情影響。
S: 在巴西各個省之間也有類似的爭議嗎?
C: 不只是省之間有類似爭議,而是每個城市都有,但巴西的球迷只有愛與恨,並沒有政治。巴西的家庭大多是支持同一支球隊,而且會一起看足球比賽。而球迷間就是一個大家庭,當然球迷間會互相取笑,同城大戰更必然具話題性。以我所見,球迷會鍾愛一支球隊和討厭另一支球隊,但不會把政治牽涉其中。
S: 巴西的球會會否建構一個身份認同?例如蘇古迪斯(Socrates)的球隊就是代表社會上的低下階層。
C: 這種分類在現時的巴西社會並不明顯。例如我成長的阿雷格里港就有國際體育會,代表工人和大眾,而甘美奧則是代表富有階層。對整個巴西而言,聖保羅隊是其中代表富有階層的著名球隊。當然每個球會都有各自的歷史,成立之時亦由不同足球愛好者組成。因此,球會成立的背景也有所不同,而有各自的傾向。
S: 巴西足球成功的模式能否移植到香港?
C: 香港和巴西的足球水平相差甚大,而且香港的足球發展始終面對很多局限,香港土地空間和足球設施少,而且足球員也缺乏出路。巴西的足球系統較完善,有各級足球聯賽去吸納足球員。因此,球員可以根據自己能力加入不同球隊,或是到海外聯賽力。而球員退役後成為教練的機會亦較多。但香港的聯賽規模較小,年輕球員的機會自然較少,生計也難有保障。另外,香港的小朋友有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從小提琴、繪畫到補習班,足球從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但在巴西,大部分小朋友在放學後的唯一活動就是踢足球,自然能為球會提供大量年輕球員。同時,成為職業球員是一個可以極速致富的方法。
李志鵬整理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8月29日
延伸閱讀:羅馬里奧從政
https://www.facebook.com/…/a.9755599291448…/777556515611834/
傑志足球學院教練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化 vs 基因: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
二〇一一年的馬拉松世界排名前一百名中,有六十六位來自肯亞,而且幾乎都來自同一種原住民—卡蘭津族。
長跑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與的運動之一,而卡蘭津族僅占全球人口的0.06%,馬拉松成績竟然能佔了前66%,大多數人知道這種結果後,大都會直觀地認為:「那一定和基因有關。」
是否肯亞人,或更具體地說卡蘭津族人,擁有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還無法對這項論點提出任何證明。亞尼斯.比茲萊迪司孜孜不倦地從事這項研究工作迄今至少十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埃爾多雷特莫伊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最後階段的測試;十年後,他表明自己無法找到一個單一基因或基因組是東非人獨有且可用來解釋他們傑出的跑步成就。
(以上摘自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台北:臉譜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頁216~217)
某次跟著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巡迴演講時,有人問到同樣的問題:「肯亞人之所以獨霸世界長跑領域,是否因為他們的基因特別好?」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長期以來一直有絡繹不絕的科學家來到肯亞進行研究,亞尼斯研究了十年也沒有發現任何肯亞人有任何獨特的基因,從來沒有人給過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博士竟然斷然說道:那跟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Culture)和環境(Evironment),其中文化又比環境影響更重大。
他接著說道:目前100、2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博爾特(Usain Bolt)是牙買加人,他身高196公分,爆發力十足,在年輕時候就展現天份,16歲就拿下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的200公尺金牌,成為有始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200公尺跑入20秒以內的青少年選手。博爾特的爆發力與彈跳力從小就十分驚人,如果他出生在美國的話,他絕對不會成為田徑短跑選手,他會去打籃球或美式足球。美國的籃球、美式足球因為已成為職業運動多年,文化根深蒂固,產業生態完整,資源眾多……說直白一點就是比較有前(錢)途。但田徑在美國就相對是弱勢運動。
博士說:牙買加的運動文化剛好相反,他們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培訓和聯賽制度非常完整,整個國家的文化是推崇短跑選手的,短跑選手也具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小孩子會把短跑選手當成偶像。因為這樣的文化,把適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買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項目領先全世界。我上網查了一下:從過去有紀錄以來到2014年,男子百米歷史上有87人次跑進9.85秒,其中做到這一點的牙買加人就有56人次,佔了64%。
牙買加這個國家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它國內有一項為全國頂尖短跑選手舉行的冠軍錦標賽,從1910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最終演變成為該國每年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屆比賽能夠吸引大約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短跑精英參加,而且門票早早就銷售一空。賽事激勵了很多牙買加孩子從5歲就開始參加短跑比賽。短跑選手是全國的英雄,在牙買加是最閃耀的運動明星,經常成為媒體頭條與海報看板人物。牙買加國際機場就是以短跑名將諾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利曾在1912年奧運會100米和200米的比賽中有過上佳表現。
肯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頂尖長跑好手,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英國記者芬恩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這本書中提到,肯亞有數量龐大的長跑訓練營,只要想加入訓練營就必須離家,吃住都在裡面,教練要求必須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擺脫家庭或親友的干擾。每個訓練營都有程度之分,十公里32分左右的都會待在同一個訓練營裡一起訓練,當你進步到30分之後就會被要求進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訓練營,只要你在這個訓練營中變成最強的,就必須到下一個同等級的訓練營中,教練不會說: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他們知道選手要進步,就必須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練。在肯亞,只要練出成績,就有機會出國比賽拿獎金,最強的跑者可以參加世界盃和奧運,拿牌後國家發送的獎金和福利將讓他們下半輩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退役後仍有尊嚴:他們退役後仍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因為長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訓練方傳承給年輕的跑者。
文化就像篩子,不同的篩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因為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的例子,就像台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數理人才一樣。台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就算有制度了,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以日本為例,我們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也曾出國馬拉松奧運冠軍。實力差多少呢?以十公里來說,台灣從沒有跑者跑進29分,百年建國歷史長流中跑進30分的也只有四位(許績勝、何盡平、吳文騫、張嘉哲),而今年今年日本第92屆「箱根驛傳」接力賽中20所參賽大學的200名先發選手,十公里在30分內的就有186位!冠軍學校—優勝青山學院的十人先發跑者全部的最佳成績都在28分24秒~28分58秒之間。在同一所大學,同一年中,竟有十位大學生的成績是在29分以內,但百年間全台灣還從沒有人可以跑進29分內,目前臺灣一萬公尺紀錄保持人為許績勝,在1993年於『日本』創下29分12秒。
(以上部分數據參考自運動筆記,關於今年更多箱根驛傳的資訊可見作者Simon Chen在運動筆記上的專文介紹:http://tw.runn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1753)
我們的長跑績跟日本相較起來,天差地遠。原因何在,當然不是基因,不是飲食、氣候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訓練方法或運動科學,主因還是「文化與制度」。訓練法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好的長跑文化為基礎,再好的營養、環境、裝備或訓練法都沒用。文化與制度是關鍵。
制度是主政者(掌權者)的責任,需要有智者(有志者)建立,我們平民無法改變(無奈),但文化卻是所有在耐力運動領域的人都可以做的事,短期來說教練和選手要多分享與交流,中期建立社群與組成教練團隊,長期建立訓練營與聯賽制度,久而久之形成正向生態循環,長跑文化就能逐步建立。
沒有建立這樣的文化,談再多科學化訓練都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