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已公布哈囉大家今天過得如何呢?
跟風來玩玩
「寫下10個自己曾領薪水做過的工作,當中有一個假的工作」
看看大家是否猜得出來。
歡迎來留言猜猜看
.
.
.
1 音樂教師
本人學歷是音樂碩士,這是一直以來的工作
2 政府機關活動講師
感謝2018/2019年各單位的支持,雖然2020因為疫情而無法有室內活動
3 醫療產品試用員
曾在英國某市場調查公司,做過鼻腔試劑產品試用員,當時幫忙測試過好幾款即將上市與已經上市的產品,還要寫英文使用心得
4 樂團編曲
除了音樂演出,我還會創作以及幫忙樂團編曲
5 超市員工
在英國倫敦曾經去應徵超市員工,幫忙搬貨與上架
6 酒吧駐場樂手
大學時期的打工收入來源
7 電話訪查員
曾經待過英國一家市場行銷調查公司,幫忙做大中華地區的企業訪查
8 搬運工人
初至英國倫敦為了討生活,有去過人力資源仲介,去幫一家公司搬運整個辦公室到新辦公室
9 雜誌專欄作家
** 雖然寫過很多旅遊相關文章,但是至今還未在任何雜誌合作曝光過
10 餐廳服務生
倫敦打工記,之前有Po文分享過,當服務生的各種有趣神奇經驗
.
以上,你覺得哪一個是假的呢?😁
倫敦之心搬運工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摘兩段w)
五、
大概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一生,比維根斯坦更矛盾了.年輕時他一直想要隱居,不受打擾地進行邏輯思考,也真的去了挪威的小木屋裡孤獨地待了一年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卻迫不急待想方設法參加戰事,以致被俘虜了,在戰俘營 那種最混亂折磨的環境中完成了『邏輯哲學論』,好像最安靜狀態下想不通的問題,反而在戰俘營 裡想通了.二十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維根斯坦又急著想上戰場,老天,那年他五十歲了.勉強得到跟戰爭有關的工作,在倫敦處理傷患的醫院服務,他的頭銜--「搬運工」.後來轉到一個研究戰場傷患處理的單位去,他的頭銜--「打雜工」.
九、
我們到底怎麼學會一些事的?有多少是別人教我們的,又有多少非得靠自己「重新發明」呢?老友張大春曾經從書法中悟及一個道理:書法從來不是老師教會的,你只能自己找到了寫法,然後驀然回首映證:原來老師或哪個前輩也這樣寫過.這和維根斯坦的想法,有相通之處吧!
一、
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念書,和哲學研究所的同學在地下室的咖啡館裡,只要開頭提到維根斯坦的名字,就可以聊天討論一整下午或一整夜,為畢生至樂.光是他名著『邏輯哲學論』裡面提出的七條前提,就可以讓我們討論不休.其中有一條有邏輯方程式,不管那個曾經是數學天才的同學如何反覆解釋,我都沒辦法完全弄懂,但卻無礙於在昏黃的燈下,感染他的熱情,相信這套方程式真正能告訴我們甚麼是「真理」,或更精確地用維根斯坦的語言說:甚麼是「真理函數」.
二、
七條前提中其他六條,都充滿了奇特的暗示性,一點都不像邏輯形式語句.其中一條是:「A logical picture of facts is a thougt.」勉強譯為「事實的合邏輯圖像形成思想.」另一條是:「A thought is a sentence with sense.」勉強譯為:「思想是有意義(或有感官連結)的句子(或句法)」.再一條:「A sentence is a truth-function of elementary sentences.」「句子是基本句子的真理函數」?沒辦法,無法翻譯,但卻又讓人不願放過,會不斷地想探究維根斯坦到底要表示甚麼?
三、
最精采的,當然是前提中的最後一條:「對於無法訴說的,我們只能保持沉默.」這是邏輯討論嗎?純粹從邏輯上看,這不是廢話,不是「套套絡基」tautology嗎?既然「無法訴說」,當然就只能「保持沉默」.「無法訴說」的定義裡就包含了沉默,不是嗎?但絕大部分讀到的人,都不會覺得這是句廢話,相反地,這句話讓人大有感觸,知覺到一種非邏輯的,生命實存難題──多少時刻我們不都努力試圖去訴說無法訴說的,不願或不能保持沉默嗎?對於無法訴說的,我們只能、或說我們真能保持沉默嗎?這份被刺激出的感觸,我們也說不清究竟是什麼,說不清,卻又很想說,很難保持沉默.
四、
就連他臨終的最後一句話,我們都莫名其妙覺得讚嘆不已.得了癌症,維根斯坦拒絕進醫院治療,接受一位醫生邀請住進醫生家,一天早上,維根斯坦極度不舒服,醫生冷靜地告訴他,時候到了,他也冷靜地接受了.最後一句話對醫生說:「good, tell them I've had a good life.」「好,告訴他們我有過美好的一生.」討論了半天,有人認為這句話迷人之處在「美好的一生」,我卻認為關鍵在「tell them」,告訴他們,他們是誰?為什麼要告訴他們?
五、
大概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一生,比維根斯坦更矛盾了.年輕時他一直想要隱居,不受打擾地進行邏輯思考,也真的去了挪威的小木屋裡孤獨地待了一年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卻迫不急待想方設法參加戰事,以致被俘虜了,在戰俘營 那種最混亂折磨的環境中完成了『邏輯哲學論』,好像最安靜狀態下想不通的問題,反而在戰俘營 裡想通了.二十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維根斯坦又急著想上戰場,老天,那年他五十歲了.勉強得到跟戰爭有關的工作,在倫敦處理傷患的醫院服務,他的頭銜--「搬運工」.後來轉到一個研究戰場傷患處理的單位去,他的頭銜--「打雜工」.
六、
維根斯坦生平只寫了兩本大書──『邏輯哲學論』和『哲學探究』,而『哲學探究』開宗明義就是為了批駁『邏輯哲學論』而寫的.這不只是「昨非今是」,不是「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鬥」,更神奇的是,前後兩本書各啟發了一個大潮流,前面的潮流沒有因維根斯坦自己的揚棄批判而消散,繼續和後面的潮流平行存在.這兩個潮流貫串二十世紀西方哲學,不斷吵架不斷彼此攻訐,構成最熱鬧最精采的思想風景.
七、
早期維根斯坦思考:甚麼是我們無法思考無法述說的?後期維根斯坦轉而關心:甚麼是我們能夠創造意義的方式?一個負面一個正面,一個努力排除一個開放涵納,同樣一個人卻自我對反到近乎絕對的程度.
八、
維根斯坦的老師羅素幫他的『邏輯哲學論』寫了一篇導言,卻被維根斯坦拒絕了,覺得老師誤解了他的想法,即使因而影響到書籍出版的機會,在所不惜.後來他稍有悔改,覺得錯怪了羅素.不是說羅素的導言有其價值,而是體認了根本不會有人讀得懂『邏輯哲學論』.沒人會從閱讀『邏輯哲學論』中領悟維根斯坦所想到、所發明的,卻並不表示別人不會懂得這些想法──後來的人會自己思考得到了和這本書中一樣的想法,然後驚訝地發現原來之前就有人寫過了.
九、
我們到底怎麼學會一些事的?有多少是別人教我們的,又有多少非得靠自己「重新發明」呢?老友張大春曾經從書法中悟及一個道理:書法從來不是老師教會的,你只能自己找到了寫法,然後驀然回首映證:原來老師或哪個前輩也這樣寫過.這和維根斯坦的想法,有相通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