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抱怨,越不幸(深度好文)
導讀:
'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畢竟抱怨≠解決。任何不順心都是一種修煉。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奔跑! '
《論語·憲問》記載孔子感嘆: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若喪家之犬,但他始終沒有抱怨過。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人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一輩子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誰都避免不了。
抱怨的越多,內心的痛苦越多,抱怨的越少,樂觀就會越多,當把抱怨當成一種習慣了,那也就是丟失了整個世界。
一個習慣抱怨的人,一定是缺乏自信的人,總是依賴命運能給自己幸福,能讓自己比別人快樂,而不付出辛苦,得到收獲,即使付出一點,也要百倍的回報。
一個每日抱怨的人,一定是不知足的人,即使擁有整個世界,也不覺得滿足,仍然還有抱怨,總是不平衡,總是不滿足。
抱怨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越無能的人越抱怨,越抱怨的人越窮,越窮的人越是發牢騷,越發牢騷越喜歡找借口,借口越多越推卸責任,越推卸責任越無能。
抱怨是一場可怕的自我欺騙。喜歡抱怨的人,一定是懦弱的,不敢自己承擔,卻將責任推給生活和別人,自欺欺人,活的痛苦、卑微。通過抱怨,我們只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掩蓋了自身的過失和錯誤,從而使自己越陷越深。
抱怨是可怕的負能量,讓人失去了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作家三毛說,西班牙有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我很喜歡這句話,所以即使要哭,也只在下午小哭一下,夜間要去看星,是沒有時間哭的。再說,我還要去采果子呢。
無論是對親人還是同事,你的抱怨都是一種毒藥,它摧毀你的意志,削減你的熱情,只能讓別人看到你的軟弱,無能。
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最應該受到抱怨的是我們自己,面對困難沒有勇氣,碰到挫折沒有自信,只會怨天尤人,怨聲載道,卻從不曾問自己真心付出了嗎?對生活努力了嗎?
人生與其抱怨什麽,不如完善自我,放下抱怨,發現生活的樂趣,擴展生命的深度,不要挑剔別人的缺點,懂得反省自己的缺點。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在奔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封神演義 #封神榜 #姜子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中國有很多名著,可能以前在秦朝的時代很多書被燒毀了,但是還有一些保留下來了。其中四個名著就是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但是還有一部沒有被列入在四大名著裡面,那就是封神演義。這本書出現於明朝時代...
修身立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舌尖上的修身主義|文人私房菜|25 >
宋代給人的印象,是富足和世俗,而這兩項都能從美食上看出來。
宋人愛記食事,且不論那些專門的「菜譜」,「筆記」文學中就有百多本涉及美食。法國歷史學家阿爾貝寫過一本《權力的餐桌》,開篇一句話即說:餐桌的藝術是一種統治的藝術。也可以說「一個民族的命運取決於他怎麼吃飯」。
宋代文人對於吃,當然也有自己的態度。
----------------------------
【憫農而戒】
北宋黃庭堅,雖不在八大家之列,但生前即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詩好、字好、文章好,趣事也多。另一方面,他在朝中曾任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也曾在外做過兩州知事,算得上是位「成功人士」。
關於飲食,黃庭堅作過一篇短文--《士大夫食時五觀》。其實,沒有任何記錄顯示,黃庭堅是位美食家,在這點上他不如蘇軾,甚至趕不上身處動盪時局中的陸遊。此外,《士大夫食時五觀》還很短,只有394個字。三言兩語,卻還是被後世景仰,奉入《四庫全書》。因為它,寫出了宋代文人的趣味。
相傳,黃庭堅是晦堂禪師的弟子,通禪理,還有一段跟隨晦堂禪師學法,「聞香悟道」的公案。黃庭堅是帶著對禪佛的推崇,將自己的飲食態度寫了出來。
《士大夫食時五觀》的頭一觀是: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此食墾殖、收穫、春禮、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何況屠割生靈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勞。家居則食父祖心力所營,雖是己財,亦承余慶;仕宦則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這裡面浸透著憫農的思想,一人的飲食,要經過十人繁重的農事勞動,在家吃的是父祖積攢的錢財,當官食用民脂民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即是這個道理。
【知恥之心】
黃庭堅第二觀: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全此三者,則應受此供;缺,則當知愧恥,不敢盡味。
文人最講修身、立德,生活中也要時時檢討一下自己的德行如何。具體表現在對親人的孝順,對國家的忠貞,對自己的修養,如果這三方面都盡到了努力,那就可以對所用的飲食受之無愧。做不到呢?就應該感到羞恥。決不能放縱食欲,無休止地追求美味。
北宋文人暢行一個「儉」字。真宗朝的李若谷,日懸百錢於壁,用盡即止;哲宗朝的張九成,每天花幾十文;南宋初年的進士鄭亨仲,以儉聞名,也是每天只花幾十文。百文錢能吃什麼呢?「早具少肉,晚菜羹」。就是說早上多少來點兒肉,晚上大米飯拌菜湯。雖不清苦,但也堪稱儉樸。
黃庭堅說,面對美食,要想到「知恥」二字。
【惜福而戒】
黃庭堅第三觀,最能看出佛學的影子: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治心養性,先防三過: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曰食而不知食之所以來則癡。君子食無求飽,離此過也。
黃庭堅認為一個人修身養性,須先防備對美食的「過貪、過嗔、過癡」,這是很高的標準,在這一點上,近代有可以為人師表者。
著名的弘一法師有幾件吃飯的小事,很能感人。一是飯食簡單樸素,常常就是一碗白飯、一碟鹹菜。二是吃飯認真珍惜,飯一定先吃得乾乾淨淨,再將飯碗舔淨,最後注入開水飲光。三是心情歡愉,有時鹹菜太鹹,弘一法師就說「好的,鹹也有鹹的滋味。」
在宋代,這也是文人普遍認同的。宋的繁盛,也帶來了驕奢,這與文人的理想格格不入,做到惜福,必須時刻記住——「戒」字當頭。
連以性好美食著稱的蘇東坡也不例外。蘇軾在黃州時,曾經寫道:從今以後,早晚的飲食不超過一杯酒,一種肉。如果有尊貴的客人,就增加三倍,可減不可增。有召請我的,也預先告訴他們要這樣做。第一,守本分可以增加福氣;第二,使腸胃寬舒能夠培養胸中浩然之氣;第三,節省費用可以積蓄財富。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黃庭堅勸的是戒貪,求的是「惜福」。
【食粥勝「嗑藥」】
接下來,黃庭堅第四觀,終於有了人間煙火的味道。
正事良藥,為療形苦。
五穀五蔬以養人,魚肉以養老。形苦者饑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食為醫藥,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舉著常如服藥。
要懂得五穀五蔬對人體的營養作用,瞭解飲食養生的道理。身體不好的人,饑渴是主要病症所在,所以要以食當藥,做到「舉箸常如服藥」。
以食養生是中國人獨具的養生思想,黃庭堅尤其放大了這一點。宋代以前,養生主要是醫家和方士的事,尋常百姓也好,士大夫也好,很少關注円常飲食與養生的關係,也幾乎沒有什麼人就這兩者發表多少有意義的話。到了宋代,隨著主食、副食品種、內容的變革式發展,普羅大眾、尤其是士大夫們,對養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黃庭堅在「第四觀」中首先提到「五穀」。食五穀,以粥最佳。
粥、羹一類的食物,在宋代十分流行。事實上,直到明清兩朝,羹類作為主餐伴食的地位才漸漸消失。宋代文人士大夫愛吃粥的很多,並且認為吃粥很能養胃健脾。宛丘先生《粥記•贈邠老》中寫道:「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陸遊則專有《食粥》詩,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舍末逐本】
黃庭堅在第五觀中,表達了作為文士、儒士的終極思想。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先結款狀,然後受食。「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之謂也。
孔子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原意是君子即使在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背仁德。也就是說任何時候都應保持遠大抱負,使自己所做的貢獻與所得的飲食相稱。《詩經•伐檀》所說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黃庭堅還有一號──山谷道人。他也同樣性好黃老。黃庭堅認為仁德重要,這個「仁」字與「食」的關係還體現在食物對象上。
黃庭堅寫罷「五觀」,還有一段總結文字:
山谷老人曰:禮所教飲食之序,教之末也;食而作觀,教之本也。大概今之士大夫誦先王之法,言則一人也,起居飲食則一人也,故設教不得不如是。君子有九思,終身之思也;食時作五觀,終食之思也。人一日如是行之,念念在仁智,則夫二人者,合而為一矣。
他認為「禮」所教導的飲食上的尊卑倫理,都是細枝末節,而在食物面前的「觀想」、思考,才是具有益處的本質。他指出,時人對食事的認知是有局限的。先師孔子曾說,君子要時常想著九個方面,謂之九思,所以如今寫了「食時五觀」,一吃飯就應想起。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文章來源:《中華遺產》<文人私房菜>
修身立德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給陸大「中」教領袖。
老年乃冥界未來接班人,修身立德極為重要,在家要敦默寡言,在廟能清心寡慾,在社會懂與時並進,勿對社會作出謬論,不愧此生。
今日網絡信息發達,吾人必須珍惜光陰,遠離權貴,多研習宗教智慧與真理,以保護純潔心靈,免受不良支共污染。
修身立德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封神演義 #封神榜 #姜子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中國有很多名著,可能以前在秦朝的時代很多書被燒毀了,但是還有一些保留下來了。其中四個名著就是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和三國演義,但是還有一部沒有被列入在四大名著裡面,那就是封神演義。這本書出現於明朝時代,傳說中他的作者是明朝的許仲琳,也有說是道教學者陸西星寫的。而西遊記也是在明朝時代出版的,兩者雖然是在同個朝代裡面,但是裡面講的人物有重疊,感覺像先有封神榜然後才有西遊記。
我不明白為何以前的明朝君王可以讓他們出版這本書,因為封神榜裡面有摻入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例如周武王,蘇妲己,紂王,姜子牙等等,其實是講著造反的,順便宣傳道教成仙的一些神話,而西遊記則是宣揚佛教,我們姑且相信明朝時代的皇帝比較沒有那麼小心眼,但是為什麼作者會寫這一本書呢?其用意又是什麼呢?可能就是為了賺錢吧!
你可能以為他還在一本一本寫吧?放心~那個時候已經有印刷術了,所以大量印刷沒有問題,而且還保留至今,我去看了一下封神演義的原本,哎喲,全部都是文言文,看了頭都大了,不過還好我看過TVB的封神榜,所以大概故事是知道的。
真實歷史人物
中國的神話起源於伏羲和女媧造人,然後就是三皇五帝,三皇就是指軒轅,伏羲和女媧,神農氏炎帝和祝融赤帝,而五帝就是堯(yao),舜(shun),少昊(hao),顓頊(zhuan xu第一聲)帝喾(Ku第四聲)。
開始於黃帝,軒轅,傳說中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和蚩尤大戰九次,終於在逐鹿上殺了他,創立了夏朝,華夏中國也。古人認為他們乃世界的中心,所以稱之為中華,中央之國,簡稱中國。
然後在公元前1555年,商朝滅夏。經歷了大概五百年,到了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叫帝辛,也就是封神演義裡面的紂王,傳說中他說荒淫無度的皇帝,在【史記】和【國語】裡面有記載,他有個非常美的妃子,叫蘇妲己,在紂王討伐有蘇氏後,有蘇氏把他的女兒妲己嫁給紂王,深得紂王寵愛,立為王后,很多人都將商朝滅亡的原因賴在女人身上,但是自己的國家被你毀滅,還被逼嫁給你,迷惑他讓他的朝代滅亡,不就是正好報仇了嗎?
那麼紂王那時有多淫亂呢?根據史記裡面有記載,紂王為了討妲己歡喜,把酒添滿進去池裡面,還讓三千男女裸體追逐其中,所以才有那句:酒池肉林的成語,而且更用了很多人民的錢修建鹿台,裡面收藏了奇珍寶物。
那麼在封神演義裡面,紂王就是應文武百官,在女媧聖辰當天,去到女媧殿為百姓祈福,但是這個紂王沒有見過美女,看到女媧的聖像,竟然起來色心,石像而已哦~紂王,你有多dry哦?
他就說我的后宮裡面,都找不到那麼美的女子,彷彿仙女下凡,月殿嫦娥一樣。如果可以帶回去享受,那就最好了。
於是就在女媧殿裡面,寫上:鳳鸞(luan2)寶帳景非常,盡是泥金巧樣妝,區區遠山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嬌豔,芍藥(shao2)籠煙騁(cheng3)媚狀,但得妖嬈(rao2)能舉動,取回長樂代君王,前面的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出事的就是後面那兩句,意思是最後可以帶女媧回去陪他就好了。這是對於女媧的褻瀆(xiedu),所以千萬不要得罪女人哦。尤其是最大的那個。
女媧看了非常生氣,自己保護了商湯600年,然而這個紂王昏庸淫亂,不修身立德,於是就召喚天下群妖去到她的行宮,在當中選了在軒轅墳中的叁妖,那就是千年狐狸精妲己,白蘭氏雞精,啊不是,是九頭雉(zhi4)雞精,還有玉石琵琶精。
女媧就和她們說在西周已生聖主,商朝氣數已盡,天意已定(是你自己定的吧?)你們三人去迷惑紂王,讓他沉迷酒色,迷惑君心,等待周武王討伐紂王,以助其成功,不可殘害蒼生。事成過後,你們就可以修成正果。哦~~原來是臥底來的。。。
現實的歷史當中,妲己在商朝滅亡的時候,被斬首了。
裡面還有一個主要人物,就是封神的姜子牙。姜子牙,又名呂尚,字子牙,也叫姜太公,在歷史裡面,姜子牙是在兵法,管理,天文,政治上都有涉獵,但是到了72歲還沒投靠任何君王下面,只因他要等待明君,知道周文王姬昌會經過渭水之濱,蟠溪(panxi)於是就在那裡釣魚等待他來~
但是他沒有放魚餌,周文王就問道:沒有放魚餌怎樣可以釣到魚呢?
姜太公就說:我老人癡呆。。。忘了放魚餌。
不是:姜太公就說:願者上鉤。過後就和周文王討論國家大事,周文王看過履歷表,覺得不錯,就聘請他為太師,而在封神榜裡面也有提到姬昌,還有提到姬昌的次子,姬發,也就是周武王。
比干也是真實人物來的,他是紂王的親叔叔,是三大忠臣之一,他因為直諫而被紂王剖心而死,到了唐朝被最封為太師,忠烈公。在道教裡面稱之為財祿真君,就是財神爺啦~
在封神榜裡面,他發現了妲己是狐狸精,就特地讓紂王穿上狐狸毛衣刺激妲己,妲己看到很多子孫的毛皮被披在身上,非常的憤怒,就設計詐病,說需要一片玲瓏七竅之心來煮羹湯才可以醫治她的病。於是就傳召比干,說需要借他的玲瓏心一用,比干知道這一去一定是兇多吉少,於是想起姜子牙曾給過他一個簡帖,如果有什麼進退兩難的時候,打開來看看,裡面有個符印,吩咐燒了放進水里面,喝了可以保護五臟,於是他去見紂王,紂王就要他剖開他的身體,取出心臟給他。於是比干用刀掏心出來給他,然後就下台騎馬離開了。由於是姜子牙的符印的關係,沒有心還可以活著,但是他走到一半,見到一個婦人買無心菜,就問她說:為什麼是無心菜,婦人就說:就是無心的菜咯~然後他又問道:人無心又如何?婦人就說:人無心必死!然後比干聽了,就吐出鮮血,死了。原來這是崑崙法術,如果那個婦人回答:人無心還可以活,比干就不會死。
哎喲,不問就可以了吧~為什麼一定要問呢?雖然故事內容和歷史有點不一樣,但是結果是一樣。
還有周文王的大兒子伯邑考,在周文王被紂王囚禁過後,他被當成質子,幫紂王駕車,紂王把他剁成肉醬,煮成肉湯給周文王吃,而在封神演義裡面,伯邑考就被描述為俊男,為了父親,他獻上七香車,白面猿猴和美女十名給紂王,並且要代父贖罪,當他的車夫,妲己非常喜歡他,一直借學琴來勾引他,但是他就拒絕了她,,我心托明月,明月照溝渠。於是妲己就因愛成恨,就誣陷伯邑考說他性騷擾她,紂王就把他剁成肉醬,做出餡餅給毫不知情的周文王吃下去。
雖然過程不同,但是伯邑考還是一樣給剁了。
封神演義裡面除了這些真實歷史的人物之外,真實發生的戰爭也有改編進去,好像是牧野之戰,就真實記錄在歷史書裡面,這個戰爭是周武王和紂王的戰爭,周武王就大獲全勝,而紂王知大勢已去,就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封神榜裡面一個封了365個神,但是姜子牙就是忘了自己,(都講他記性不好的啦)而在封神榜裡面是沒有哪吒,楊戩(二郎神),雷霆子,他們是肉身成仙,而妲己也被封仙,因為她是臥底來的。
哪吒的爸爸,李靖是真實的唐朝名將,雖然時間點有點出入,一個是在商朝,一個是在隋唐時代,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剛好同名同姓。
過後的西遊記好像是延續這些設定,但是卻加進來如來佛祖,感覺就像宣傳佛教的如來是比任何的道教封的神仙都厲害,感覺就是一個就是道教的宣傳小說,另一個則是佛教的。
如果大家有興趣,下一集我就說西遊記裡面的真實存在人物。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h280UY0oZ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