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條台北市道路豆知識。
本文推薦齋友讀圖文版,有早期地圖能做說明
https://reurl.cc/NXgaEn
1.為什麼沒有中正路?
有啊,士林不是有中正路嗎? 但事實上,士林區是台北市於1967年升格直轄市後才併入的,原本歸屬陽明山管理局。原本台北確實有中正路,就位於今日忠孝東西路和八德路上。
原本台北市的中正路還分做東西二段,西起今日的忠孝西路,至今日華山文創時,走入今天的八德路,謂之中正東路。那你可能會好奇忠孝東西路呢? 原本所謂忠孝路,只有從華山到建國南路。高玉樹市長還曾為了開闢忠孝東路,與母校台北工專(今北科大)吵了一架,因為台北工專就躺在今天的忠孝東路上。
那麼是誰這麼好大膽,敢改掉老蔣的「中正路」?
其實正是老蔣自己改的。當時的說法是中正路與台北東西幾條道路的名稱不搭,畢竟「中正」和忠孝和平仁義信義這八德確實不同。
BTW,原本的八德路也不是今日的八德路,而是今日的四維路。
2.為什麼高樓都集中於市中心較南處?
因為松山機場的航空管制高度。以松山機場跑道為中心,半徑3公里內的建築物高度限制為90公尺(約為20層樓)。3公里的南向半徑,正好落在忠孝東路上。這也是為什麼忠孝東路以北幾乎沒有高樓之故,也是為什麼101、遠企、南山廣場等高樓都在信義路沿線之故。
3.為什麼與新生南路相接的是松江路?
新生南北路早年是日治時代的「堀川」(非瑠公圳),戰後被填上造陸,取名新生。松江路只是被設計得「正好」能與新生南路相接。
4.為什麼信義區有一堆松X路? 而且松江路也不在信義區?
1990年以前並沒有信義區。信義區那塊地方早年是松山區,是政府自80年代開始逐步推行的「信義計畫區」計畫後,才將松山區分割為今日的松山區和信義區。換句話說,信義區松X路的松,是指「松山」,而中山區松江路的松,是指「松花江」。
BTW,台北市道路中以中國地名命名者,多數與中國地理相對位置有關,這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就不多提了。
5.為什麼棋盤規劃的道路,卻有很多歪斜的巷弄?
不負責任地說,有很多歪斜的巷弄,其實下面都是渠道、水溝或圳。
6.要如何從門牌編號分辨方位?
台北市的門牌規則很簡單,東和北為單數,西和南為雙數。舉例來說,假設你正對著忠孝東路三段20號,那肯定正面向著南方;假設你看著中山北路二段11號,那你的正前方肯定是東方。這套規則很有用,尤其在找店家或住址時,可以決定要不要先過馬路。
7.東西路、南北路的分界在哪裡?
東西路的分界很簡單,中山南北路。至於南北路的分界則較為複雜。用於劃分南北路的分界,是那條已經消失的「中正路」。換句話說,當你在華山以西時,劃分南北的是今天的忠孝東西路,可是當你在華山以東時,就由八德路來劃分南北路。這也是為什麼中山北路始自忠孝東路的行政院,但東去忠孝敦化站時,往北卻仍是敦化南路之故,因為敦化南路始自更北方的八德路口。
8.台北市幾條林蔭大道的由來?
台北市目前有三條最知名的林蔭大道,分別為中山北路、敦化南北路和仁愛路。中山北路我們第10題再說。敦化南北路和仁愛路皆為高玉樹市長所開,之所以為林蔭大道,有相當的原因是這兩條道路,是外賓自松山機場下機後,通往總統府之道路。可想像自敦化北路以南,遇仁愛路右轉,即直達總統府。換句話說這是國家門面工程。另,外賓從總統府離開後,北沿中山南北路,即可到達圓山大飯店。所以換句話說,這也是國家門面工程。
PS.高玉樹開路的相關故事,我們找個機會再說。
9.忠孝復興附近為什麼有條很短的安東街?
因為原本的安東街很長,且與復興南路平行。1975年,政府整頓復興南路,將旁邊的安東街共同整併,才有今天的寬敞的復興南路。而原本的安東街南段,就是今天天龍名人巷瑞安街。
10.哪條道路最能代表台北市?
中山北路,絕對的答案。日治時期時,由總督府(今總統府)一路向北,會到台灣的第一座公園「圓山公園」(今花博公園),旁邊佇立著「台灣神宮」(後因二戰時火災,於戰後被改建為圓山飯店)。
換言之,中山北路是「敕使街道」。日本皇族自台北火車站,沿著中山北路往北至台灣神宮參拜所使用的道路。
戰後,台灣長期接受美援,當時許多美國重要設施或營地,也都在中山北路沿線一帶,今日南京東路口的光點台北即為前美國大使官邸。這也為什麼中山北路上為什麼有眾多大飯店、精品街之故,因為這是台灣早年最有消費力的道路,其影響力遠超想像。
====
結語:這些年來實在讀了不少當代台北的發展歷史,加上親身也實地走過這些舊地。原本想寫一篇有系統整理的文章,但組織得不夠,且機緣也不足,就以這篇豆知識先擋一擋,希望這陣子有機會來動筆寫篇較有組織的文章吧。
有興趣的人就讀一讀。我相信有不少人對這些問題感到有趣,如果你有甚麼疑惑的問題,也歡迎提出,也許答案我知道,也許問題我也無法回答,但在能力範圍內,我盡力就是。
信義區地名由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86年7月15日,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竣工啟用的臺鐵第三代松山車站。(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松山車站的歷史》
1891年10月20日,設立錫口火車碼頭。
1895年,日治初期改稱為錫口停車場。
1920年,因地名改為「松山」而改稱松山驛。
1940年,改建為木造站房,為第二代車站。
1945年,戰後,更名為松山車站。
1955年1月1日,松山車站升為二等甲車站。
1985年8月15日,停辦臺泥以外的貨運業務。
1986年7月15日,為配合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而自1984年開始建造的第三代跨站式站房正式啟用。
1987年7月1日,松山車站升格為一等站,取代臺北車站成為縱貫線大部分下行旅客列車的始發站。
1991年9月20日,臺泥側線為配合鐵路地下化,改於南港車站作業。
2003年7月28日,松山車站與南港車站間之鐵路地下化工程專案動工,臨時站房啟用。隨後拆除僅使用17年的第三代跨站式站房。
2008年9月21日,完全地下化的第四代松山車站正式啟用,列車改行駛地下隧道並停靠地下月台。
2009年12月29日,隨著新站售票處完工,臨時南北站停止服務。
2013年10月13日,與日本愛媛縣松山市(JR四國鐵道株式會社營運)的松山車站締結為姊妹站,成為臺灣第一座與外國車站締結姊妹車站的鐵路車站,並於當日販售2,500份紀念套票。(註:2015年2月12日,臺灣與日本兩座逾百年歷史的火車站;1913年完工的新竹車站,與1914年完工的東京車站,亦締結為姊妹車站。)
《松山地名的由來》
日本四國愛媛縣的松山市是四國島最大的城市,台北與愛媛都有名為「松山」的地區,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台北松山一帶昔日為平埔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居住的「Malysyakkaw」社,平埔族語「Malysyakkaw」意指河流彎曲處,而這條河流指的就是現今的基隆河。
乾隆10年(1745年),泉州人沈用帶領族人到此地定居開墾、建立庄落,並借「Malysyakkaw」之發音將此地命名為「貓里錫口庄」,該庄居於基隆河畔,有船利。
嘉慶20年(1815年),地方鄉紳覺得地名含有動物名稱乃不雅,於是刪去貓里,改以「錫口」為庄名。
雍正末年(1735年),閩南泉州籍僧人衡真(俗名林守義),由福建湄洲天后宮奉天上聖母(媽祖)神像,渡海於滬尾(淡水)登陸,沿途化緣,乾隆年間行抵錫口,因當地士紳多祖籍泉州,對海神媽祖信仰真摯,乃倡議留下金身供奉,在乾隆18年(1753年)覓地建廟,乾隆22年(1757年)竣工,名為「慈祐宮」。
與一般媽祖廟不同的是,慈祐宮並不面向水域,反倒是背水朝山,在風水學上,錫口地形狀似鯉魚,北濱基隆河,南對大尖山,是風水絕佳之「鯉魚穴」。
後來,在慈祐宮附近(今饒河街一帶)形成「錫口街」,慈祐宮前的廣場成了臨時的攤販集中地,直到1909年,當地才有市場的設立。
1920年,日本政府推行地方改制,全台地名重整,由平埔語轉音而來的「錫口」因被日人認為發音不雅(音似マンコ),並不宜當作地名,加上當時主事者認為錫口之景色與日本四國的松山(Matsuyama)相似,便決定將錫口更名為松山,設松山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
1938年,松山庄被併入台北市。
1945年10月25日,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松山庄改為松山區,成為台北市行政區之一。
1990年3月23日,台北市行政區重劃,松山區的南半部(市民大道以南)被劃為信義區。
信義區地名由來 在 臺北市南港區公所- 黑鄉變鑽石 南港區的蛻變大家知道「南港 ... 的推薦與評價
黑鄉變鑽石 南港區的蛻變大家知道「南港」地名的由來嗎? 是因為位於基隆河下游南岸,與汐止北連港相對,所以稱為「南港」。 舊時,南港早期為工業區⚙️, ... ... <看更多>
信義區地名由來 在 臺北的12個故事-信義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在金貿重鎮中的浪漫故事- 信義區 】說到臺北市時尚、經濟的中心,腦海就會浮現出 信義區 ,臺北地標101大樓、信義商圈、IG打卡熱點松山文創園區及四四 ... ... <看更多>
信義區地名由來 在 [遊記] 偷走信義區被邊緣化的麟光印象- 看板HsinYi 的推薦與評價
哈囉!我是地方賊,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歡迎大家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t.cn/R3FVJeV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追蹤:https://t.cn/RmPbrSh
上次分享了六張犁的故事,這次則要分享下一站的麟光
也希望大家能夠再給一些建議,讓板上能有更多信義區的故事可以發酵討論
[地方 # 麟光 Linguang ] 偷走那些被邊緣化的信義區印象 #信義區 Xinyi Dist /
台北市 Taipei
走完六張犁,沿著木柵線捷運往動物園的方向,讓賊賊在麟光下車,讓你偷走一點麟光
這地方的故事。麟光這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駐守此
地的憲兵部隊以麒麟為吉祥物,而憲兵之光指涉麒麟之光,並將之簡稱為麟光,這裡也有
一個叫做麟光新村的眷村。不過信義社大的老師指出,憲兵的徽章不是麒麟,而是中國
十大神獸的另一隻 檮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因麟光這個地區過去就是墳墓區,晚上會有
許多燐光,也就是鬼火而得名。延續著上一篇六張犁的文章,能夠參與這場走讀也還是要
謝謝信義社大舉辦的漫遊信義文化節,而這一場的主題是「走讀黎安」。這一次的走讀
幾乎都在信義區黎安里的範圍,雖然信義區本身沒有什麼大景點,但這個區域也是有自己
豐富的人文襲產。多用一點心,就可以偷走信義區不一樣的故事!
這一走讀是從捷運麟光站出發,都到麟光站,當然要吃吃看捷運站附近的無名早餐店。
不過也不能稱它為無名早餐店,它只是沒招牌,實際上的店名為「和記豆漿」。和記豆漿
應該是搜尋麟光站 早餐,出現最多搜尋結果的早餐店吧!作為麟光地區的老店之一,它的
人氣可不輸給附近的網美打卡早午餐店。小小的一家店,就只賣幾樣簡單的中式早餐。
只有一個烤爐,多年來都是一位老先生親自動手處理餅皮和烘烤,而另一邊則是有人
煎蛋餅。雖然選擇不多,但因為它的燒餅真的料好實在,一直都能吸引排隊人潮。在進行
信義區的走讀前,不如先來填飽肚子再上路吧!
上一篇賊賊有提到六張犁是信義區,而捷運下一站的麟光,仍屬於信義區的範圍。信義
區與大安區的區分是以捷運木柵線為界,以南是大安區,以北是信義區。信義區這個地理
範圍的出現,是因1980年松山人口已達四十五萬,便於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時,將
松南劃分出來,獨立成信義區。在台北市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想要一個社區公園都很難。
黎安里就是這個情況,目前只有這座小公園。這是台北市在籌辦2010年花博,提出的
「台北好好看」都市景觀改造計畫的配套政策;該計畫的系列二以提供容積獎勵為誘因,
交換暫時存在都市內部的綠地空間。因此,這個綠地並不是永久的,可能沒過幾年,建商
就要將其所美化的綠地剷平,蓋已經充斥於麟光站附近的高樓。
這趟走讀是從認識這個地區的珍貴老樹開始。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珍貴老樹這個概念,
目前一些縣市已經制定法規來指定珍貴老樹,以防止它被人為摧毀。台北市便制定了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其認定的老樹標準有以下幾點:(1) 樹胸高直徑0.8公尺
以上 (2)樹胸圍2.5公尺以上 (3)樹高15公尺以上 (4)樹齡50年以上 (5) 珍稀或具生態、
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它賦予了土地所有權人防止破壞的義務,
也規定了其善盡維護管理的責任。而這棵位在和平東路三段531巷43弄31號後方的大葉雀榕
,位在小山丘旁,使牠在成長過程中,不被破壞。賊賊是讀文組的,對植物不甚了解,
不過信義社大的導覽老師會對大葉雀榕進行講解,有興趣的期待下次走讀吧!從小山丘
走下來,到了和平東路三段531巷,在27號有另外一棵受保護老樹。這棵樹的品種為臺灣朴,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稱臺灣朴樹為夏天的綠雨傘,因為他範圍很大,可以讓人在樹下乘涼。
而這棵臺灣朴樹則是被包圍在房子中,形成樹保護房子的奇特景觀。
麟光站是典型的住宅區,平常不會有人潮湧現。531這條巷子更是邊緣,但能拾得台北市
難有的片刻寧靜。在這邊有一個「大我」社區,共分成大我山莊、大我新莊及大我新舍。
社區正門位於三段555巷,但從531後巷下幾個階梯也可抵達大我山莊。大我山莊與所想到
的眷村在空間形式上很不一樣,是由六棟三層樓集合樓房所組成的小社區。 「大我新莊」
於民國67年落成,是提供給那些退伍軍人所住的單身宿舍。宿舍一間約三坪,廁所和浴室
就在外面共用。全盛時期有1500位退伍軍人居住,現在大約只剩下200多人。這應該算是
國民黨政府給這些退休老兵的福利,等到這些老兵都走了以後,這塊地可能又要成為發展
商覬覦的標的了吧!大我山莊目前仍由國防部管轄,但國防部似乎不怎麼關心這些老住戶
的居住品質,甚至是不聞不問。雖然國防部沒有盡到出租者的責任(?),但這裡也常
作為政治上攻防焦點。對國民黨而言,這些退休老兵可是大票倉,選舉時都會來這開競選
支票,但這些政治人物可能在老兵逐漸凋零後就離去。
而民進黨過去則是曾經以這些老兵與中國籍配偶共同居住這件事,對國防部官員進行
質詢。雖然這些退休老兵過去住在單身宿舍,但在中台交流解禁後,有些老兵會去中國
娶老婆。若有生小孩者,可能出現一家幾口都住在三坪大房間的情況。這些老兵與其妻子
的年齡差異頗大,就變成現在居住於此的配偶人數有三百多人,超過了這裡原住戶退休
老兵人口數的情況,也許這裡以後真的會成為中國配偶的生活空間也說不定。民進黨立委
曾指出這些中國籍配偶,有在宿舍經營賭場,甚至進行性交易等違法行為,要求國防部
處理。其實這是一個滿棘手的議題,關係到了老兵的情感需求,以及中國配偶的經濟需求,
要改變這裡被邊緣化的情況,真的很難。比較新的這棟是「大我新舍」,於民國七十九年
啟用,並於八十七年設置台北榮總大我新舍門診部,讓這些退休老兵能就近看診。
和平東路三段這一條路,因地處偏遠的關係,有些空地被拿來做調度站使用,像是
大都會客運和指南客運。指南客運會在此設麟光調度站,其實與車站的負荷有關。2011年
時,指南客運與光華客運的大直調度站已趨於飽和,便在另一端的終點設置麟光調度站。
接著沿著和平東路三段631巷往上走,這應該是今天比較累的路程,畢竟是山坡。沿途
都有幾間看起來應該有五、六十年的老房子在右側,雖然這裡還是台北市,但總覺得這裡
離市區很遙遠,呈現不一樣的地景。在631巷有一處隱身於民家後方的煤礦遺址,這個煤礦
稱為「隆昌煤礦」或「六張犁煤礦」。該地區煤礦最早由美作為次郎於明治30年(1897年)
設立礦權,後來大正9年(1920),日東礦業株式會社獲得礦權,它的開採時間也最長。戰後
由張溪土、高銘添等人以六張犁煤礦名義持續開採,後改組為隆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66年收坑。要看礦坑必須繞到別人家後面,沒有人帶應該很難找。因為上山有點危險
,我們只看了步道旁的出風口,沒有上去看到遺址。
再往上走會看到幾棟很高的塔,當然這裡是不可能有商辦,而且這棟建築物的設計也
滿特別,一看就知道是靈骨塔。這裡是慈恩園生命紀念館,於民國77年由鄭聰江先生創立
。鄭先生從苗栗苑裡山腳國小畢業後就未再升學,19歲時到台北發展。一開始的工作是
賣菜,之後轉投餐飲業,也順道賣豬。有足夠的資金後,就投資土地與製造業,最後在
轉作殯葬事業。據說這裡的塔位在成立之初還滿便宜的,但現在卻是千金難買。畢竟
慈恩園廣告說,這裡是芳蘭山、福州山、四獸山等山脈龍脈之首,風水極好,能夠庇佑
子孫,所以大台北滿多有錢人會買這裡的塔位吧!
在慈恩園旁邊則是石泉巖,主祀清水祖師爺。關於這間廟的故事,早年地方民眾攜帶
清水祖師的香火,至文山地區種茶,並搭建茅屋供奉。而在廟後方有泉水從石間湧出
,故稱此座廟為石泉巖。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石泉巖由楊士如發起捐資建廟。
祖師爺曾因山崩而改建,並在民國47、61年重修,才有現在的規模。
石泉巖剛好位於清代茶農挑茶,從石碇、深坑前往六張犁的茶路古道中點,便成為
茶農們的休息站。雖然在廟前殿有石泉巖的牌匾,但那是後來新作的,原始的牌匾被放在
廟的辦公室裡面。能看到牌匾上寫著「光緒丙子之冬眾等敬立」(大概是1876年),以及
「內閣中書舉人陳樹藍書」。藉由這個牌匾,能夠證明這座廟的歷史久遠。
在石泉巖廟前廣場一隅,立了兩個石碑。右邊那個比較新,是民國七十四年所立,
用來介紹這條茶路古道。左側那則是同治年間所立的重修觀山嶺路橋碑。同治、光緒年間
茶葉的獲利極好 石碇及深坑是當時的茶葉產地,茶夫將茶送至港口販賣的要道,
便是這條茶路古道。石泉巖旁邊的一個登山小徑,就是這條茶路古道,有空可以來爬爬
山,感受當時茶伕的勞動過程。
最後,由石泉巖往回走,會經過兩個在山坡的小聚落,看起來很像「信義區的九份」。
這裡以前曾有黎安營區進駐,而這些聚落也供應了營區阿兵哥們的需求,所以有一些娛樂
場所在營業,例如撞球間。在石壁上還隱隱約約能看到忠之類的字,證明這裡曾經的軍事
歷史。搭配昨天那篇文章,總覺得信義區如果能好好整理過去軍事地景的歷史,應該會有
更多迷人的故事產出。在回麟光站的途中,大我新舍前的人行道出現了一群雞在路上
逛大街。這個景象真的很難說服人出現在信義區,但它真的就是發生了。也許是大我社區
的退休老兵所養,或是山坡旁的住戶。無論如何,走一條城市中你不曾走過的路,絕對會
發現與平常不同的風景,尤其是那些我們未習以為常,甚至被邊緣化的景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70.248.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sinYi/M.1527515972.A.2B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