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俗女進化論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防疫期間最有感就是閱讀量真的不知不覺變大了,從平均一個禮拜讀完一本書,變成一個禮拜可以讀完兩本書,照著自己空閒時的節奏慢慢走,也漸漸習慣沒有太大負擔又靜得下來的生活模式,其他花費瞬間大幅降低,反倒是購書量相對提升,這樣的日子似乎也稱不上太壞,算算過去的屯書量,加上從未間斷的好書不停推陳出新,至少在可預期的未來內我們都不愁無書可看。
最近入手的書依然每一本都有非讀不可的理由,首先照慣例先將版面留給本月選書,為 21 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當代文壇大師格雷安葛林兩本相當好看的小說,分別為《 #愛情的盡頭》與《 #沉靜的美國人》,史上描寫「外遇」最傑出的小說《愛情的盡頭》,日前已經迅速完食並再度複習改編電影;而《沉靜的美國人》更加精彩,背景設定於個人最感興趣的越戰時空,刻劃 1950 年代一名英國記者眼中特務活動異常頻繁、局勢混亂不安的越南西貢,不僅批判了美國的理想主義,更引領讀者深入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死亡的意義,以犀利的視角寫下親身見聞,將駐越期間見證形塑法越戰爭時期重要的諜報活動寫成了一部結構巧妙、精采且耐人尋味的小說。
其次還有最愛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的四十週年紀念版,收錄七個以「布拉格之春」為主調的短篇故事,故事中的人有的想留住記憶,有的想抵抗記憶,昆德拉藉此帶出微小個體與龐大歷史之間的微妙連結,並融合夢境、詩歌,雜糅以批判、敘事,用時快時慢的節奏,交織成關於笑與忘的動人樂章。另一方面,相當喜歡的作家法蘭岑的全新散文集《 #地球盡頭的盡頭》,聚焦於氣候變遷、物種消失與非自然災害,他對對文學和鳥的愛無比巨大,本書是對這兩個主題的激昂論述。無論談哪一個題目,法蘭岑的散文總是對收到的看法保持懷疑,機鋒凌厲,對自己的失敗也坦言不諱。他對鳥類的報導和思考,既是對牠們的美麗與適應力的感動歡呼,也是一次請大家採取行動的呼籲:拯救我們所愛的一切。
再者,三月底已迫不及待介紹的《 #螢火蟲之墓》原著小說,是野坂昭如獻給死去妹妹的安魂曲,關於戰火下凋零的時代,關於一個少年最沉痛的懺悔錄,帶來與電影不一樣的感動,此書由六篇故事組成,皆是野坂昭如戰後的親身見聞,為少數專注書寫戰時疏散生活、黑市日常、美軍駐紮下的日本社會、戰後孤兒遭遇、戰敗國卑屈心理的作家,身為戰後焦土廢墟中倖存下來的「焦土世代」一員,他期望,他們應當是親眼見證戰爭的最後一代。
同為日本作家的作品,宮本輝生涯代表作《 #錦繡》、白石一文《 #一億元的分手費》與岩井俊二《 #庭守之犬》也令人相當好奇。身為日本經典愛情文學的《錦繡》,透過十四封往復書簡,帶領讀者穿梭於愛與別離、生與死、業與因果的難題之間,為心的傷痛與愛的執迷探尋出口。《一億元的分手費》是一本為成人而寫的小說,結褵三十年來妻子絕口不提一筆繼承來的鉅額遺產,直到鐵平無意間得知這個秘密,人生自此慢慢亂了套,他無法再信任人,於是鐵平做出決定,一個想找回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擇。《庭守之犬》則為日本 311 事件後,岩井俊二的關懷社會之作,核電廠接連爆炸,人類內臟普遍嚴重汙染,科學家培植出「人類豬」物種,以便人們移植器官,同時生育也越來越困難,有人過了發育期,「那裡」一點動靜也沒有的,烏瑪索就是這樣的男人,這樣的人還能得到幸福嗎?
《 #赤地之戀》是張愛玲作品中於四月份重新問世百歲誕辰版本,再度直面社會議題,在是非黑白沒有標準、人的理性失去憑恃的時代,她寫出知識分子在家國之間的掙扎,也為歷史的傷痕留下血淚的見證。備受矚目的新書還包括華文推理鬼才陳浩基的《 #氣球人》,前後共耗時九年創作,以猜不透的結局、想不出的手法,誕生出燒腦新品種小說,以「氣球人」稱號為客戶解決無數「麻煩」,堪稱專家中的專家的殺手,不但身懷異能,還能殺人於無形,但是樹大招風,在進退兩難的委託底下一步步跌入陷阱,到底是誰精心策畫了這場困局,又步步進逼?他百思不得其解。
《盤根之森》作者 Naomi Novik 也帶來全新獨立奇幻小說《 #霜雪之銀焰火之金》,故事圍繞在三名來自不同背景的女孩的身上,世界可能在她們的選擇中毀滅,而這一切,都始於一個女孩在森林中吹噓自己能織銀成金。一邊是冰寒刺骨的冬日,一邊是烈火焚身的煉獄,這三名女孩的命運會如何交錯?另一方面,《佔有》作者 A.S. Byatt 另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 #天使與昆蟲》也於此時上市,由〈尤金妮婭閃蝶〉、〈婚姻天使〉兩篇故事組成,情節如同一部懸疑偵探小說,同時具有高度文學性。這是一部融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進化論、社會風俗與洶湧思潮、生物學、宗教理念與神話等內容的文本,結合近乎貪婪的智性好奇心與古怪的想像力,也充滿對那些浪漫主義詩人的憐愛。拜雅特迷戀語言,其語言卻從不感情用事,以哲學家一般的冷靜推演自己的理念,用最理智的風格表達最有情的事物。
近期華文作家還是不乏諸多優秀創作,有幾日前才分享過的游善鈞《 #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意象鮮明且具有生命力,思緒不停流動,空間持續跳換,讓人於字裡行間來回前進,來回後退,試圖從這些具有自我意識的詞彙裡尋找屬於每一位觀者的內在視野。還有,被譽為郭強生最好作品的《 #尋琴者》,敘述一位擁有過人音樂天分的鋼琴調音師,少年時的遭遇讓他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時光與感情之中。一位年逾六十歲的生意人,因為妻子死後留下的一架鋼琴與調音師相遇,兩人結伴踏上尋琴之路。
最後當然不能錯過話題新書劉芷妤的《 #女神自助餐》,以輕盈細膩的筆觸,寫下八篇珠玉短篇小說,折射出女性被社會拒絕、侵擾的千百種遭遇:在同學會遇見當年性騷擾犯的 OL、被嫂嫂 po 上「靠北婆家」粉專痛罵的小姑、擁有仙人千年之軀卻依舊遭受約會強暴的嫦娥、和相差十七歲的小鮮肉過夜卻膽顫心驚的女性主義教授、因為體型被嘲笑而學會迎合愛人的女孩。故事中所有的主角與配角,都是活生生的、你我身邊的女性,我們所熟知、幾乎是反射性思考的「那種」社會常識與價值,是她們頸上血跡斑駁變形的項圈。《女神自助餐》是一本血淚斑斑,讀了卻無比舒暢的痛快之作,祝福每一位別人家的女兒,都能平凡又自由地活著。
俗女進化論 在 潔媽和女兒一起浪跡天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上朋友告訴我
小姐,我都不想說妳了,妳會不會經營粉絲團阿,這個時間點應該是找跟髮朵合作開團購
而不是寫什麼小說......
妳有沒有學學看別人是怎麼在操作的
哀桑阿.......
其實朋友說的也沒錯,我也不是不懂,但說到底那就是性子阿,如果不是這樣的我,當年怎能捨得拋下俗世間一小點的名利地位,做出那種要大三的女兒休學,一起去浪跡天涯......
還不是那一天的那一幕,一個中年婦女拿不動行李的背影觸動了我,人生誰也說不準明天,為了不想留下遺憾,於是我回家憑藉著一股衝動寫了辭職信給老闆,告訴他我要去浪跡天涯。
這不是嗎? 誰能想像這世界的運轉開始逆行,飛機明明很快,但一場疫情把我們打回了古代,這時候連馬車能到的距離也說不準會不會有看不見的風險危機,或許只有多待在家裡與自己相處,試圖找到內心的平衡,暫時從物慾橫流的大染缸裡思考一下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什麼才是令妳珍視的重中之重。
英國首相強生的一句話:有更多更多的家庭,得做好失去摯愛的準備。估不論進化論的後代子民他們國家的防疫政策是什麼,但是這句話在我看來卻是值得深思的。
這閻浮提上的眾生,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這一天的來臨,但卻從來沒有去認真看待這麼一件事,人生從來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但人性本能總是內建一種趨吉避凶的心態,那種倒楣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大可歌舞昇平的活著,繼續追求普世價值的榮耀。
我曾有一次血壓飆高躺在急診室裡,隔壁的隔壁那一床有位爸爸走了,而他的兒女才剛趕到,連再見都來不及說,這件事讓當時病床上的我驚懼不已,成為一種陰影壓在我的心頭好些年,當時我看著坐在病床旁守護我的米蟲,好擔心萬一我怎麼了,她該怎麼辦? 那一年她才剛考上大學,都還沒新生報到。
人的一生,用數日子來看彷彿很長,但在宇宙時間洪流裡,連個火花都激不起,而自己的這一生,你想為自己留下點什麼回憶?
我想就是這樣的我吧,才能在45歲那年看似非常灑脫的丟下辭呈,要知道那可是一份好工作啊,我的老闆對我非常好,素日裡連重話都不曾說一句,更別說什麼擺臭臉了,他常說他創業的過程裡最開心的是遇到我這個好夥伴,我讓他放心不已,記得我剛來台中的第一年,水土略有不服所以跟他提了辭呈想回台北,那天他開頭說了一句話,讓我立馬打消念頭決定留下來,不用加薪利誘我也願意。
記得他是這麼說的: 你為什麼想要離職?我昨晚在家收到你email的時候,那種感覺好像回到大學初戀女友跟我提分手的心情,我創業這麼多年了,你是我見過最優秀的人才,讓我很放心。
他又繼續說,那種感覺讓他回憶湧上心頭,跟當年感受真的很像,心都揪緊了,明明他覺得跟大學初戀女友很相愛,但對方卻突然說要離開他…,摸不著頭緒問題出在哪裡。
喔,大家別誤會或有過多聯想,基本上我這位老闆是我見過最正人君子的一位,共事多年我們談話的距離從來都是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這也是我最欣賞的特質,非常願意幫他賣命。
最後我當然是留了下來,雖然我婉拒他的加薪,但他也堅持且阿莎力的給了我一筆名為離鄉背井的甜蜜津貼,這份待遇很不錯的工作,甚至後來幾年我還有專屬助理,能有勇氣在45歲人們都說除非已找到後路,不然別輕易離開你位子的中高齡選擇離職,其實只是為了不想人生留下遺憾。
深怕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沒機會做了。
是阿,原本盤算好的時間,等我50歲退休,米蟲也碩士畢業時再一起去橫越歐亞大陸,不就是今年嗎?
而現在哪裡也去不了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人生老是做錯選擇,錯看很多人很多事,但如果是因為累積了些糊塗而可以換來一次明智,那這些糊塗實在太值。
喔,我有糊塗故事,妳有酒嗎? 估計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乾脆先說那個唯一的明智吧,那個明智就是當年我拋下一切辭職,讓大三的女兒休學,一起去浪跡了天涯。
而大媽我這幾年呢? 成了一個不專業的部落客,沒有處心積慮的經營,所以說呢當染髮劑的回應破百,大家都喊一起團購時,我心裡想的是想寫個小說,喏,宅在家裡的日子不就是看小說最好的時機嗎?
但我錯了!!!!! 事實證明我寫染髮劑大家還比較有興趣,但我嘔心瀝血的小說阿,回覆數只有染髮劑的1/6…….
妳說? 我能不受打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