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白俄羅斯示威:國名之爭 也是國民身分認同】
白俄羅斯情況持續發展,斷網過後更多示威者受傷的照片傳出,這些來自遠方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洗版,香港人除了關心白俄政治問題,同時亦帶起了一個有關白俄羅斯國名的討論。
有關國名正名的爭論,「白俄羅斯」或是「白羅斯」,其實背後牽涉到的是白俄兩國的歷史淵源、政治角力和國民身分/民族認同問題。在收到網友私訊提問後,我聯絡到之前的白俄羅斯受訪者,詢問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白羅斯人不是俄羅斯人,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現正身處於首都明斯克示威區的受訪者Anastasia說;另一位前線示威者Sergey則說「不要把我們和俄羅斯拉上關係!」問到當地人中文譯名「白俄羅斯」和「白羅斯」之爭,全部受訪白羅斯人都表示他們會比較接受「白羅斯」一名。(尊重民意現在開始改稱)
來說說白俄羅斯「自古以來」的領土問題。公元八世紀時建立的東斯拉夫國家「基輔羅斯」,被認為是現存三個東斯拉夫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前身,這三個國家的人都是同宗,俄羅斯曾多次吞併其餘兩國。在白俄羅斯獨立之後,曾把國名從「Byelorussian」改為「Belarus」。值得留意的是,在這次示威活動上,民眾揮舞的是一面「白-紅-白」相間的旗幟,而不是官方正式的白羅斯國旗 🇧🇾 。這面三間旗是白羅斯民族第一個共和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1918–1919)」的國旗,「當年盧卡申科連國旗投票的全民投票的結果也偽造了」示威者現在取用「白-紅-白」旗幟不但只代表反對盧卡申科,也是反映他們的民族認同。
「我們是斯拉夫人,我們是兄弟民族。我們非常相似,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截然不同。它發生在歷史上。我們有不同的文化,但是許多世紀以來我們一直並肩生活。」Nikolay簡介了白羅斯和俄羅斯的微妙關係。時至今日,對於個人身分民族認同,白俄羅斯人認為白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以前由於國名發音問題,白羅斯常被稱為「White Rus」,至今部分俄羅斯人仍會叫白羅斯舊稱「Белорусия」(意思類似:屬於俄羅斯的一部份),國民身分認同感非常強的白羅斯人都會出口矯正他們,「我們希望這個國家被稱為:白羅斯共和國 (Republic of Belarus)」
兩國之間的博弈波譎雲詭,政府之間的角力卻不太影響到兩地人民的交流。「當俄羅斯人在假日來我們這裡參觀時,這是明顯可見的。 部分人亂丟垃圾,在街上做出種種失禮的行為。」Anastasia說,然後她補充,「但白羅斯人並不站在俄國人的對面,我們愛他們,白羅斯有很多人有親戚和朋友在俄羅斯」Anastasia說。前文提及,近年不少白羅斯人都選擇移居國外,根據1999年俄白兩國簽署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聯盟條約》,俄白人民可以自由於兩國生活和工作,在白羅斯經濟持續低迷下,不少白羅斯人都選擇到經濟比較富裕的俄羅斯生活。
出乎意料地,俄羅斯人和白羅斯人因為這次反極權示威而 #WeConnect 到。當俄羅斯新聞媒體幾乎完全沒有報導白羅斯示威,已經持續一個月有抗議普京的示威的俄羅斯城市伯力 (Khabarovsk) ,有示威者在抗議高舉白羅斯旗聲援。而白羅斯,也有示威者舉起伯力城市旗回應。昨日,俄羅斯首度回應鄰國示威,指「事件涉及外國勢力試圖干預白俄羅斯內部事務」,不知道俄羅斯外交部是不是指這些事件呢?😯😯
「我對盧卡申科和普京的把戲了解不多,但我可以說白羅斯人絕對不會想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誠如Anastasia所說,白羅斯人人心不願歸已是定局,兩國接壤,必定有所交集,明日再來說說白羅斯的所謂「外國勢力」和一心想永續總統之位的盧卡申科複雜又睇唔透的心路歷程。
✨ 歡迎熟悉白羅斯/ 俄羅斯 地緣政治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
讀更多🔎 遠方的政治 白俄羅斯:一場由總統大選引發的反政府示威
https://www.facebook.com/505504552963950/posts/1616077051906689/
俄羅斯烏克蘭歷史淵源 在 BigEc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探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愛恨糾葛】
俄羅斯與烏克蘭同屬於斯拉夫民族
甚至都曾是蘇聯的一份子👬🏻
沒想到原是「兄弟之邦」的兩國卻吵起架來🤬
甚至在邊境地區爆發了武裝衝突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衝突越演越烈🤔🤔
今天讓你了解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歷史淵源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一系列衝突
✔️西方國家的介入對兩國的影響
#BigEcon #懶人看經濟 #俄羅斯🇷🇺 #烏克蘭🇺🇦
俄羅斯烏克蘭歷史淵源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平行時空 405] 從人類「抽乾地中海」的狂想談起
本欄上週介紹了美國作家狄克(Philip K. Dick)的「架空歷史」小說《高堡奇人》,不少讀者感到相當有趣,希望多談一些和現實政治的關係。這小說還遊一個「趣點」,就是構想納粹德國勝出二戰後,為繼續擴展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間」,下令把整個地中海全部抽乾,將之變成萬里農地,作為歐洲糧倉。所以在狄克的世界地圖,歐洲和非洲是接壤的。香港網絡世界常說的「抽乾維港」,相差不只道里計。
狄克的不少構想都有所本,正如陳冠中的《建豐二年》也做了不少資料搜集。在現實世界,一位德國工程師索格爾(Herman Soergel)曾在一戰後認真提出類似方案「Atlantropa」,終其一生,無論對帝國、納粹還是西德政府,他都在積極宣傳這狂想。具體方案是以中立國瑞士日內瓦為工程總部,法國南部馬賽為執行總部,總部設「政治聯合之塔」、「經濟聯合之塔」和「技術聯合之塔」,然後興建數個超級大壩,一個在地中海西段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個在東段的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還有數個在西西里島、利比亞等地,然後慢慢讓地中海蒸發,估計過程需要150年。
索格爾認為,抽乾地中海,對全人類都有極大好處。能源上,水壩可用作水力發電,解決歐洲能源不足的危機,例如放在今天,西歐不用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就不用對普京投鼠忌器。農業上,地中海土地變成農田,可讓歐洲和非洲有龐大的穩定糧倉,昔日的「歐洲糧倉」烏克蘭就是小巫。環境上,地中海水可引向乾旱的非洲,在北非製造一系列人工湖,綠化撒哈拉沙漠,改變非洲氣候,根本解決非洲的貧窮問題。政治上,讓南歐、中東和北非接壤,可讓三地人民建立共同身份認同,有點像古羅馬帝國時代,也有點像今天ISIS國號的「黎凡特」概念擴大版,進而解決歐盟始終不敢吸納地中海對岸的問題,落實人類大同。
在歐洲的科技狂熱期,曾有不少人對計劃表示興趣,但狂想自然是極難實現的,而且要認真探討可操作性,已殊不容易。即使不談成本問題,究竟「消滅」了地中海,會否反而令氣候問題惡化,例如改變大西洋暖流,就沒有被科學論證過;一旦中東、北非和南歐接壤,會否反而令中東的教派衝突蔓延西方,「一體化」的是矛盾而不是和平,更是誰也說不準。歐洲使用核能後,以非常手段解決能源危機的誘因已不存在,相關討論也逐漸終結。索格爾最終也明白:「也許,我們有生之年不能看到它的實現了。但在我們的腦海中,它早已矗立其間。」
今年2月,中國《科技日報》文章介紹「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六個特大工程」時,仍有介紹索格爾的狂想,不過認為全球暖化令計劃變得更不可行。然而隨著科技發達,這類特大工程的討論會否死灰復燃,卻難說。中國的三峽工程也曾被認為是狂想,和抽乾地中海相比,不過規模不同罷了;《超限戰》也提及不少改變地形、改變氣候的非常作戰手段,作為未來戰爭模式的一部份。要今日安逸發達的歐洲再有如此魄力,未免強人所難;但在中國領導人心目中,這類國際特大工程,已陸續被放上檯面,似乎正是中國改變世界的遠景所在。
小詞典:黎凡特(Levant)
字面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土地」,原來指歐洲文明搖籃羅馬、希臘等以東的文明地區,近世泛指東地中海,包括今日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塞浦路斯等國,有時也包含土耳其、埃及、利比亞、希臘等地,「伊斯蘭國」(ISIS)原來全名就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由於黎凡特地區橫跨歐、亞、非三大陸,歷史淵源相近,假如能衍生共同身份認同,可根本改變「洲際認同」。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12月29日
延伸閱讀:《高堡奇人》的平行時空
https://www.facebook.com/…/a.969140649786…/1083651378335678/
俄羅斯烏克蘭歷史淵源 在 彼此擁有不同的宗教文化。烏克蘭境內族群衝突與對立也讓國 ... 的推薦與評價
上一篇提到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今天讓我們來談談烏克蘭的俄羅斯化與國族認同吧!... ... <看更多>
俄羅斯烏克蘭歷史淵源 在 俄烏戰爭的歷史淵源| DW一看你就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烏克蘭 和 俄羅斯 的敵對情緒,究竟有著怎樣 歷史淵源 ?普京發起戰爭的關鍵理由,到底是否經得起事實的推敲?德國之聲DW「一看你就懂」,撥開 歷史 和現實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