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複合比較容易成功,其實是個假議題]
許多人在分手之後,總是會問:「要怎麼樣比較容易複合?」
.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複合了,然後呢?」
.
在2000年左右的研究指出,一對情侶分手之後,複合的機率大約是四成;到了2010年左右,這個數字來到了60%~75%。
.
所以說,大部分的情侶,其實都經歷過分手又複合的過程。
.
但反過來看,任一一對情侶分手的機率有多高呢?根據心理學研究指出,路上隨便抓一對情侶,留下他們的電話,半年之後打電話過去問「妳們分手了沒?」有四成到五成的人會告訴你:「我們已經分手了。」
.
所以說,真正的重點,從來不在於複合的機率有多高,而是復合之後,然後呢?
.
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一對情侶如果真正要達到孫中興老師說的「平等對待,共同奮鬥」,那麼,他們勢必要成為彼此的「安全避風港」與「安全堡壘」。要如何做到這一點?首要之處就是減少彼此成為彼此威脅的可能性,也就是「先安內,再壤外」。
.
還記得小嬰兒如果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便能在主要照顧者的陪伴之下,自動自發地探索這個世界嗎?
.
情侶也是如此。如果彼此能夠扮演好彼此安全避風港的角色,那麼,他們便能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之下,慢慢地把重心擺在個人事業之上。
.
所以說,複合了,又怎樣?如果複合之後能夠為彼此提供充足的「安全感三要素」,那麼複合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
.
原文請點此: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7027?type=author
.
🧡按下搶先看,貓心文章不漏接
💛追蹤FB帳號「Lighten Cat」,欣賞貓心風景照
💚追蹤IG「catsoul41」,觀看專屬IG文
💙更了解安全感,私訊貓心購買《找回100 %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Sorry啦!各大網路平台暫時缺貨,跟我買一本200含簽名~)
💜想要找到對的人?心理測驗幫你配!
https://www.meettheone.com.tw/?p=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舍利子的科學 (4):這些物理的觀念,對個人的修行有什麼立即的關係? 楊定一博士在《不合理的快樂》第捌篇、《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也將現代物理的啟示、意識科學和修行做了一個整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回顧、去參考。 現代物理進展到一個地步,清楚地推論--就連時間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包...
依附練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正重要的不是表層行為,而是背後的意義]
前一陣子,網路溫度計貼出了「國際搞曖昧等級:你能忍受另一半跟異性好友做到哪一級?」這樣的調查,其中包含1~10級:
.
1⃣一起打電動、吃飯
2⃣單獨逛街、慶生、看電影
3⃣坐機車後座、汽車副駕接送
4⃣秒讀、秒讚、限時動態每則都回
5⃣講電話講很久
6⃣摸頭、捏臉、搭肩
7⃣隨CALL隨到
8⃣有彼此才知道的祕密
9⃣單獨喝酒、看夜景
🔟在同一個房間過夜
.
我看了看,感覺這就是一個會引起大家起爭議的文章嘛!但仔細想想,這個溫度計的標題本身,是不是就很有問題了呢?「搞曖昧」、「忍受」,意味著這些事情本身就是會惹怒另一半的行為。
.
但是,有沒有可能真的有這樣的純友誼,是可以單獨喝酒、看夜景的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某些重要的原因,所以才隨CALL隨到的呢?
.
對我而言,情侶之間的爭執,最可怕的並不是客觀看起來像什麼,而是主觀認定是什麼。也許在關係好的時候,這些議題就該先拿出來和自己的另一半好好討論看看,做好心理建設,同時也安頓好彼此的擔憂。
.
閱讀全文:
https://share99.com/couples-ambiguous
.
🧡按下搶先看,貓心文章不漏接
💛追蹤FB帳號「Lighten Cat」,欣賞貓心風景照
💚追蹤IG「catsoul41」,觀看專屬IG文
💙更了解安全感,私訊貓心購買《找回100 %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Sorry啦!各大網路平台暫時缺貨,跟我買一本200含簽名~)
💜想要找到對的人?心理測驗幫你配!
https://www.meettheone.com.tw/?p=6
依附練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一種不安全感,是時而想靠近,時而想逃離]
最近在聽「房東的貓」,聽著聽著,又聽到了那首〈雲煙成雨〉,不禁讓我再次想起我和她的那段時光。
.
你遇過這樣的人嗎?交往前一直很黏你,交往後常常鬧失蹤,鬧到最後提分手,分手後又求你複合,複合後又開始鬧失蹤⋯⋯。
.
當年,我的實習被取消、我被系上判定不會抓人際界線、不適合當心理師,就是因為我遇到了這樣的女孩。她是一個矛盾依附者,同時具有高焦慮與高逃避的特質。
.
為什麼一個人會同時有高焦慮和高逃避兩種特質呢?就目前現有的研究推斷,這可能源自於他們幼時遭遇到主要照顧者的施暴、虐待或性侵,但就實務上而言,這些事件並不一定要發生在兩歲之前,亦可能發生在國小、國中、高中,而對象也不一定是主要照顧者,可能是親戚、老師、某任伴侶⋯⋯等等。
.
在親近的人,同時又是造成威脅的人的時候,這些孩子,會遭逢到「安全避風港」正是「威脅來源」的困境,因而導致他們不知所措:時而想要親近對方,時而想要逃離對方。
.
然而,即便棘手,我還是在文章內提供了「矛盾依附者」可能的出路。
.
閱讀全文: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7073?type=author
.
.
👉按下搶先看,貓心文章不漏接
👉追蹤FB帳號「Lighten Cat」,欣賞貓心風景照
👉追蹤IG「catsoul41」,觀看專屬IG文
👉更了解安全感,私訊貓心購買《找回100 %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Sorry啦!各大網路平台暫時缺貨,跟我買一本200含簽名~)
👉想要找到對的人?心理測驗幫你配!
https://www.meettheone.com.tw/?p=6
依附練習 在 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舍利子的科學 (4):這些物理的觀念,對個人的修行有什麼立即的關係?
楊定一博士在《不合理的快樂》第捌篇、《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也將現代物理的啟示、意識科學和修行做了一個整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回顧、去參考。
現代物理進展到一個地步,清楚地推論--就連時間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包括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重力,也只是依附在時-空的架構而有的。那麼,這個世界的組成還有什麼是絕對的?一切都是整體的小波浪。那麼,有什麼可以和整體分開?
這個和過去截然不同的理解,會讓我們徹底放鬆。從這個角度來看,修行,是理所當然,倒不是一件「別的事」。練習,最多也只是和整體同步、接軌,或者說--跟「你」得到一個同步。
#楊定一真原醫
#楊定一靜坐
#楊定一全部生命
#靈性科學
#意識覺醒
#解脫
#時間
#重力
#次原子
#能量
#靈性
#新時代
#量子
#波函數
#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Dk5fIC6-rw/hqdefault.jpg)
依附練習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今世界,人們總追求更好地表達自己:練習演說技巧、在社交網絡上高談闊論、修習「高效溝通」課程,卻只聚焦於表達而非聆聽。當每個人各執一詞,「溝通」便成空談。為何我們從來不把聆聽當成一回事?為何從來只有演講訓練,卻沒有人教育我們成為更好的聆聽者?
人與人之間相處,唯有好好學習聆聽,才能真正互相交流想法,而非單向輸出個人意見。要學懂聆聽別人,首先要明白每個人的聆聽能力基礎有高低之分,取決於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心理學中著名的「依附理論」解釋了每個人在成長中與照顧者的互動,如何將人模塑成為好和壞的聆聽者。唯有互相理解,才能進一步改善聆聽彼此的能力。
收聽更多:
【*CUPodcast】#39 睡眠與做夢是創意煉金術?
https://youtu.be/bIGZNF8vKno
【*CUPodcast】#38 沉睡時,大腦為記憶忙甚麼?
https://youtu.be/ihxIqAkpzJQ
【*CUPodcast】#37 為何睡眠不足的人更易發脾氣?
https://youtu.be/dcGfIOPvWpM
*CUP Media Podcast 可於 Spotify、SoundCloud 及 iTunes Podcast 等平台收聽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0zq9LpH4Lw4WCvhR22ZLe?si=JuCfsNstTa6ka-7yuvHVGw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cupmedia
iTunes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cup-media-podcast/id1493758335?l=en&i=1000478002964
Google Podcast: https://shorturl.at/ahEGH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t.me/cupmedia
? WhatsApp ? bit.ly/2XdWXqz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1kwXAZQ12Y/hqdefault.jpg)
依附練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唯有我們理解並尊重「失去」的歷程,才能允許悲傷,避免「悲傷剝奪」。
認同、傾聽,學習與悲傷共處,才能讓失去的痛有所依附。
當失去摯愛、痛徹心扉的悲劇來敲門,我們必須知道的第一件事:悲傷沒有錯。
悲傷,其實是我們面對「失去」時自然而理智的反應。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視悲傷為疾病,總是試圖在悲傷被表達之前,就強行抹去,並努力想盡快治癒它?
在《沒關係,是悲傷啊!》裡,梅根告訴我們面對悲傷的新方式,以及如何幫助經歷悲傷的親友。身為治療師的梅根經歷過失去摯愛的悲傷,親眼目睹摯愛的伴侶在意外中溺斃,因而能以更細膩的文字,深刻描繪難以言喻的失落、愛和悲傷。
我們總認為,面對悲傷的最終目標是回歸正常的「快樂」生活,但是;梅根卻指出了一條更健康的路:不要想著克服,學習與悲傷共同生活。在這本溫暖、細膩又真誠的書中,我們將從「悲傷者」與「關懷者」的兩種角度,同時學習到:
關懷者│出現,傾聽,不要修復
▶ 悲傷不是問題,不用急著跳出來收拾一切,設法讓痛苦消失。
▶ 別急著安慰,錯誤的支持、建議與引導,將對悲傷者造成二度傷害。
▶ 悲傷無法比較,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
▶ 如何幫助我們愛的人:支持和安撫的技巧、建議和注意事項。
悲傷者│失去摯愛的痛,究竟該如何調適?
▶ 允許悲傷:痛苦是失去摯愛的正常反應,沒有什麼大不了。
▶ 回不去了:生命的景色已經改變,沒有「正常」可以回復。不用修復痛苦,而是要試著照護痛苦。
▶ 實用守則:書中提供許多小練習,在悲傷初期能幫助舒緩壓力、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感,在黑洞邊緣好好活下去。
悲傷,也是一種愛的形式
若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
我們常將悲傷與不健康畫上等號,甚至精神科定義持續超過特定時間的悲傷就是疾病,需要醫療干預。於是當我們立意良善地想「化解」悲傷,卻反而讓失落痛苦的人覺得蒙受批判、誤解、排拒。
有太多時候,悲傷者會聽到:
「至少你們還有這麼多快樂的回憶」
「還有人比你痛苦多了」
「她已經沒有病痛了」……。
我們會覺得這些話聽來總讓人不太舒服,卻說不上原因。而梅根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這些話都隱含了下半句的批判:「所以為什麼你不快樂起來?」
但每個人經歷悲傷的步調都不同,沒有人應該被規範或責怪。就像梅根所寫的:「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她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要急著證明自己可以理解對方(我的爺爺也過世了,我懂…)、不要否定對方的悲傷(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不要老是想當啦啦隊(加油!你可以的!)。我們可以不爭辯講理,靜靜陪伴,不急著給建議或發表意見,只讓對方知道,你會待在他身邊。
作者簡介:梅根.德凡(Megan Devine)
擁有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是作家、演說家,以及悲傷關懷倡議者。自從2009年她的伴侶因為意外離世後,梅根成為悲傷支持者,她通過網站Refuge in Grief幫助那些身陷失親痛苦的人以及所有想要提供幫助的人。
梅根在世界各地旅行,鼓勵人們述說關於痛苦的真相,並且學習如何去傾聽,而不是急著修復對方破碎的心。《沒關係,是悲傷啊!》全球熱銷,甚至在世界各地帶動了「悲傷的革命」。雖然她的作品通常聚焦於悲傷本身,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如何去愛。因為悲傷常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而愛也是。現居於奧勒岡州高速公路旁的一小塊地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DjEn2baNa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