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南吃鹽份地帶的滋味 🦐🦐🦐
說起台南美食,幾乎人人都能滔滔出一篇看法,「偏甜」是多數外縣市人的印象。但台南朋友自己說,台江沿海的口味就與府城不同,沒在跟你天天牛肉湯或甜甜的勾芡。
因著海埔鹽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台江沿海人產生一套與台灣其他地區差異顯著的飲食傳統,甚至與台南府城人也有差別。
早期鹽分地帶物資相對缺乏,沿海先民生活相對於府城居民而言較為貧困,但環境中卻有豐沛的生物資源,潟湖、沙洲、河口、鹽灘、魚塭、水圳、溝渠,各種微環境產生不同的食材。居民依循時令捕撈魚蝦苗,反映著節氣轉變與動物生息間的關係,並利用鹽漬、日曬與風乾的自然力保存食物,從食材的取得到保存,蘊含許多環境智慧。
彼時先民要面對變遷與動盪的自然環境,隨時要跟環境中的水患、暴風拼搏,台江地域居民的日常飲食簡單、素樸,在主食方面,大量倚賴本地盛產的番薯,至於副食,則以新鮮或鹽漬的水產品最為重要,形成「吃番薯籤乾配魚」的普遍形式,再佐以醃漬青菜。
沿海俗諺「外塭仔出手網,六塊寮撿孔,五塊寮出泥鰍籠,中洲寮出人通。」講的是地方特產衍伸出的在地人得意技,外塭仔的人多養魚捕魚,所以當地漁網品質好;六塊寮的人擅抓螃蟹,所以特別會辨認沙洞;五塊寮野生鱔魚多,所以買泥鰍籠要去五塊寮;最後一句就不解釋了會被罵🤐。總之沿海在地人靠海吃海、靠沙洲吃沙洲、靠土吃土,也能約略窺見在地鄉土食的風貌。
所謂「鄉土食」並非今日觀光餐廳常見的美食佳餚,而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傳承有關食材的取得、保存、烹調、菜餚特色等習慣。
於是沿海常見的鱔魚、虱目魚、豆仔魚、火燒蝦…都有自成一格的料理方式。以虱目魚為例,三百餘年的養殖背景,使沿海人針對魚體各個部分有著精巧的認識,也衍生細膩的烹調技法,從魚腸、魚肚、到魚皮,任何一個部位都能做出不同吃法,也讓虱目魚粥等小吃,滲入日常生活中,成為台南人甚至南台灣獨有的飲食記憶🍜🍜🍜。
在地餐廳🈵《小滿食堂》可不時品嚐到台江媽媽古早味的鄉土食料理,油封蚵仔、虱目魚煨酸瓜…節氣料理,有魚有肉有滋味,到台南市除了府城口味,不妨到小滿食堂,品嚐沿海鄉土食的風貌👍。
▶️小滿食堂 台南市中西區國華街三段47號
#台南 #虱目魚 #台江 #美食 #小滿食堂
來台南吃鹽份地帶的滋味 在 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本期月刊封面視覺,我們可以看見前、中、後三層構圖,也好似調製香水運用前中後味安排,去鋪陳臺南風味。 本次活動特別針刊物上的視覺帶來相關素材,如:黑面琵鷺、虱目 ... ... <看更多>
來台南吃鹽份地帶的滋味 在 鹹膎的傳統滋味[ 鹽分地帶鄉土味] 2022.10.16 台灣記事簿第163集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冰箱的年代,一斤蚵仔用四兩鹽醃,是古早配飯、配番薯簽的好 滋味 。膎的鹹汁「膎汁」(kê/kuê-tsiap),隨著漢人移民到東南亞,也流傳到全世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