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全家去台北信義區微風南山六樓
體驗i-Ride 5D 飛行劇院『飛越台灣、飛越荷蘭』
看完獲得三小異口同聲『超好玩der』
別以為這是小孩專屬
當天看到好多阿嬤呼朋引伴
情侶、男男、女女一群
原來暢遊世界各地無極限
飛向國際欣賞美景
人人都適合❤️
記得好幾年前去過尚順育樂中心
當時播放『進擊的巨人』
前面的導覽引導我們進入情境
後來坐上腳懸空的飛行椅
看著20米巨大球幕中
椅子隨著劇情起伏擺盪
上下左右隨之震動
偶爾噴霧、三不五時噴氣
重特效搭配聲光
融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娛樂設備
#彷彿身歷其境
#但劇中有血腥畫面並非適合每個年齡層😂😂
#覺得有點可惜XD😆
沒想到,現在台北也出現(高雄也有
同時兼具視覺與感官的體驗
如同乘坐『空拍機』
鳥瞰世界之美
#這次沒有年齡限制😁😁
#老少皆宜
#疫情期間無法飛出國
#闔家一同觀賞真是太讚惹
平時當場購票
全票一張480元,學生票350元
一個大人陪小孩入場,就要830元
這次團購優惠
#親子卡:團購價1680
無限暢遊一整年
每次都可以(1位大人+1位未滿13歲的孩子)入場
陪同之大人不限同一人,滿13足歲即視為大人
你看看,是不是看三場就回本
我們去一次看兩場
去二次看四場就值回票價
#童樂卡:團購價799元
兒童使用,需滿100cm、4足歲且未滿13足歲者。
使用時須由一名已購票的成人陪同搭乘
➡️舉例說明:
妞家二大三小(恩哥12歲未滿13歲)
即購買
親子*2+童樂*1
卡片綁定小朋友的名字
(每次搭乘須帶健保卡,證明持卡人=兒童本人)
#無法借給別人小孩使用喔
目前上映中的影片(三國家)
1️⃣《飛越美國Discover America》
這982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土地,孕育多樣民族文化與壯麗景觀,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來此追逐美國夢。i-Ride旅程飛越一萬六千公里,以老鷹的高度視野,俯瞰這片自由的土地以及勇者的家園。
2️⃣《飛越荷蘭 THIS IS HOLLAND》
你知道擁有歐洲花園、低地國之稱的國家是什麼嗎?
從外太空展開奇幻旅程,成排佇立的風車群映入眼簾。
俯瞰運河交織的阿姆斯特丹,撐起船帆,穿越堤防與暴風圈,隨之徜徉隨風飄香的鬱金香花田。
《飛越荷蘭》特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蒐羅眾多世界遺產,邀您一同環遊荷蘭境內必訪景點,感受在地多樣、豐富且如詩畫般的絕景與魅力。
3️⃣《飛越臺灣》
像鳥兒般翱翔穿梭於自然景觀與城市巷弄間,身歷其境欣賞美麗風光。
「飛越臺灣」結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體感特效,帶您一同深潛海底、飛越峽谷大冒險。這趟飛行旅程將以不同角度及超乎想像的感官饗宴,帶您認識台灣寶島!
🔈Q&A問答
⬛️i-ride哪裡有?
1️⃣台北TAIPEI(信義計畫區,捷運淡水信義線台北101/世貿站 4 號出口)
台北市信義區松智路17號(微風南山6F)
預約 電話☎️02-2723-8098
2️⃣高雄KAOHSIUNG(高雄軟體園區)
高雄市前鎮區復興四路9號(智崴集團)
預約 電話☎️07-537-2858
⬛️團購付款後,請於時間為5/21(五)-5/31(一),去門市領卡(選台北或高雄)
⬛️有多少部片可以看?
全年皆可觀賞:飛越台灣、飛越美國
四月強檔:飛越荷蘭
暑假強檔:飛越多國(正在規劃,預計會一次推出二個國家以上)
下半年:預計每兩個月會更換片單。
⬛️幾歲可以申辦?高中生的老大可以當大人陪弟妹進去看嗎?
足4歲到未足13歲的兒童適用(小孩是持卡人),足13歲以上視同大人,可當作親子卡的大人陪同進場。
⬛️一大兩小怎麼買票?
一定要有大人陪同,可以買一張親子卡+一張童樂卡
⬛️兩大一小怎樣買票???
親子卡為一大一小,大人不指定同一人,可以現場加購一張成人票,或是爸媽輪流陪孩子進場。
⬛️親子卡中的大人可以單獨自己進場嗎?
不行。
⬛️已購買2張親子卡,可以只有一位大人陪同進場嗎?
可以,持卡人(兒童)一定要到。大人至少一位需到場
,一名大人至多陪同四位持卡人進場。
▶️有興趣者可以點入購買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12379495744795/permalink/2849001155415953/
▶️團購日期:即日起~5/16(日)為止
#購買後請記得5/21(五)-5/31(一),去門市領卡
#超好玩
#擴展視野
#刺激又精彩
#體驗飛行樂趣
#展翅高飛無遠佛屆
#假日有時人多建議可以先預約訂位喔!
▪️預約系統 https://www.iridetaipei.com/zh-TW/Reservation
▪️電話預約也可以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200的網紅BrotherPed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是說1940五月 第一回合開始 德軍用空軍偵查了整個阿登森林地區並侵犯低地三國的中立 一些靠近邊境的荷蘭單位被殲滅 同時德軍利用了創新的空降突襲奪下了Eben Emael, 比利時邊境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要塞之一 Liege薄弱的駐軍也被輕易掃開...黃色計畫正式展開...
低地 三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金融時報】如何打破孤獨的詛咒?
孤獨是我們的現代詛咒,解除居家隔離令也不能緩解疫情之前就存在的人際隔絕狀態。我們是否有婚姻之外的替代模式來打破這個詛咒?
對於我和所有其他人,情況是怎麼變得如此嚴重的?所有這些孤獨的人都從何而來?首先,請拋棄那種孤獨者都是養老金領取養者的刻板印象。2018年的這項研究發現,在以上三個國家中,超過一半自稱孤獨的成年人不足50歲。他們大概率也是貧窮和單身的。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他們也在面臨外部環境改變帶來的困難,比如近期失業或一種新的生活狀態。他們孤獨不是因為他們性格不好。
有些關於我為什麼孤獨的問題是容易回答的。我一直是那種典型的「無根」的專業人士。我18歲時從特拉華州搬到芝加哥,之後我的地址一直變來變去,我自己都數不清搬了多少次家。這換來了有趣的工作和許多給我帶來滿足感的冒險,而最簡陋的技術——電話——讓我保持與家的聯繫。不過,這種方式有其局限性。
疫情期間,我家開啟了一項每周日進行視頻晚餐的新傳統,但8月份我回家看父母,開車橫穿美國花的那13個小時提醒我,地理位置很重要。
地理位置對工作也很重要。今年1月,我離開芝加哥的新聞編輯室(那裡有好幾個記者同事是我的好朋友),加入英國《金融時報》,開始居家辦公。再多的群聊也無法取代現實中與人接觸帶來的親密感:每天見到同樣的人,和密友八卦,或者原本只是打算出去「喝一杯」,結果三個小時後醉醺醺地回家。我告訴別人,我比其他所有人早兩個月就討厭遠程工作了,他們笑了,因為我是笑著說的。我不是在開玩笑。孤獨令人感到羞恥,但這種孤獨往往是結構性的。我與人相處的時間變少了,就是這樣。
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原因就是這些。那麼友誼呢?這是一個小心翼翼的、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如果我說我感到孤獨,別人可能會笑。表面上看,我是那種朋友遍天下,從來不愁沒人陪的人。我總是那個提議喝一杯、去看場表演、過個節、吃個早午餐的人。我的公寓是大家聚會的地方,至少在疫情之前是這樣的。我舉辦派對、做晚餐,這種時候我每分每秒都很高興。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我都確信友誼很寶貴。但這個我尋求情感滋養的地方,正是許多人傾向於偷工減料的地方。這種偷工減料也很有必要,因為一天只有24個小時,而且隨著工作佔據的時間越來越多,留給家庭、有意義的愛好或者友誼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更糟糕的是,友誼往往不在成年人生活的日程表上。人們一周工作40多個小時是因為這是僱主的要求。他們見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是因為住在一起。(有家庭的人並非就不會孤獨。與親密伴侶之間的心靈阻隔是一種特殊的「地獄」,凱澤家族基金會的研究稱29%的人正生活在這種「地獄」中。)但友誼是需要額外規劃的,當你想到取消約會有多容易、多輕鬆時,友誼的廉價性就顯而易見了。
過去幾年裡,人們寫了無數故事,講述如何在不顯得粗魯的情況下取消約會,或者頌揚放棄約會在家看Netflix的喜悅。疫情爆發後,Twitter上的搞笑博主開玩笑說,他們想念還有約會可取消的時光了。當然,另一個永恆的流行故事是,為什麼成年人很難交到朋友。集體性的健忘令人嘆為觀止。
我懂。真的。我有時也犯同樣的錯誤。將遵守約定看得如此重要看起來很傻,或者顯得小氣。但實際上,這是對時間這一稀缺資源的分配。所有的關係都需要時間和見面,更新再多的Facebook狀態也無法代替見面。甚至無法代替接起你臨時打過來(而沒有提前一周安排)的電話。
我會在周六早上和一個朋友聊天,聊我們這一周的事情;當我在工作中情緒崩潰時,我會打電話給另一個朋友;還有一個朋友,最近我們在芝加哥一個公園裡轉著圈散步,聊了好幾個小時。這些互動是有趣的、有意義的。這些都很有用。但這些還是不夠。我不確定什麼才算「足夠」。
孤獨不是客觀的隔絕狀態,而是對隔絕狀態的感知。已故神經學專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以對孤獨的突破性研究而聞名,他在2016年一次採訪中表示,「失去與他人的連結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對有些人來說,這根本不算困擾;但對有些人而言,其痛苦程度甚至使之成為一種疾病。」對我來說,他人的關心就像星光一樣:看得見,但離得太遠了,無法溫暖我。
儘管我有廣泛的熟人圈子,但這並不能使一個人脫離孤獨。這場疫情讓我明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是他們情感框架中一個「錦上添花」的裝飾,而不是必不可少的組件。我們在3月份去除冗餘裝飾,回歸家庭,回歸那些住在我們家裡的人,但我之前說過,我自己住。
儘管我和很多人關係都很好——我和鄰居聊天,和教堂的教友聊天,和各種各樣的陌生人聊天——但此時此刻我卻很難說出誰了解我生活的微小細節。小說家安•帕切特(Ann Patchett)在2003年寫道,真正的親密「不是打電話告訴你『我有外遇了』的那個人;而是打電話問『為什麼我的冰箱裡有4罐腌菜?』的那個朋友。」也就是那個聽你講述你看啄木鳥抓蟲的事情的人。
現代美國社會試圖用婚姻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我沒有男朋友或者丈夫呢?我經濟狀況穩定,有自己熱愛做的事情。(基本上吧。)可惜,我還沒有找到我願意嫁給他、他也願意娶我的人,這讓我感到悲哀。帶有性別歧視的回答是,無論如何我都應該結婚——我很樂意把這個回答和用「傳統女性氣質」做成的餅乾一起,放在烤箱裡烤焦。
孤獨很可怕,但我寧願一個人過,也不願對一些基本的事情妥協:我要找一個喜歡的人,和他待在一起要很愉快,他要承擔家事,而不是理所當然地把他的事業放在第一位。二十年的戀愛經歷讓我能夠更快判斷出誰不適合我。(跟比自己小15歲的女人約會毫無問題,但跟比自己大哪怕兩歲的女人就不行?這樣的人但願我永遠不會遇上。)從理論上說這很實用,但這也意味著我有更多時間處於單身狀態。那也只好如此。
但是有一個比「她為什麼不結婚?」更好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婚姻是成年人唯一的一種長期、體貼的親密關係模式?」作家傑薩•克里斯平(Jessa Crispin)和布里艾倫•霍珀(Briallen Hopper)探討了這個問題,從過去發掘出了一些替代模式。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女性像伴侶一樣生活在一起,這種行為被稱為「波士頓婚姻」(Boston marriage)。
在中世紀的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通常指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譯者注),被稱為「beguine」的女性一起住在城市的單獨區域。她們可以工作、擁有存款、在沒有男人的情況下生活,但她們不是修女。她們沒有誓言一生貧窮、貞潔和服從,她們也不會一輩子都呆在那個單獨區域。我們不需要大規模地重建這種模式,但如果有更多模式讓不是情侶的人們也能結成夥伴共同生活,如果這種生活更常見,對我們這個孤獨的世界會更好。
解除居家隔離令也不能緩解疫情之前就存在的隔絕狀態。這場疫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很好地說明了導致孤獨的原因,其實常常是與我們的個人價值毫無關係的一些狀況。我們的社會認為每天工作10個小時有價值、認為婚姻的價值高於所有其他關係,我承擔著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的後果,雖然這是我面臨的問題,但這並不是我的錯。這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忽然之間,這場情感飢荒看上去有了不同的潛在解決方案。也許是我們自己做更多,約好了就不要放鴿子。也許是我們要求我們的僱主做更多,奪回我們時間的所有權。也許是降低對我們配偶的要求,不再期望親密關係來承擔我們整個情感生活的重擔。
也許如果孤獨不是我的錯,那麼我就不必感到羞恥了。也許大家都不必感到羞恥了。
#人生 #生活
低地 三國 在 陳秀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安!!
新年的腳步近了
今天大家應該都忙著整理環境吧!!
爬高爬低+地上溼滑要注意安全喔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預計農曆初三(國曆1/27)
上午11點 到 鹿港天后宮 發放新春紅包喔
這是小英總統連續兩年到鹿港來發紅包❤️
歡迎大家一起到鹿港
拜廟祈求平安及感受新年氣氛
還可以領總統紅包😉
趕快排定你的行程喔!!!
#小英紅包
#鹿港天后宮
#感受鹿港過年氣氛
#真心為您拼
▶️新聞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44578
低地 三國 在 BrotherPedr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是說1940五月
第一回合開始
德軍用空軍偵查了整個阿登森林地區並侵犯低地三國的中立
一些靠近邊境的荷蘭單位被殲滅
同時德軍利用了創新的空降突襲奪下了Eben Emael, 比利時邊境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要塞之一
Liege薄弱的駐軍也被輕易掃開...黃色計畫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