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企管系列]在這社會最怕走得太前呀。而家搞生意?隨俗而失敗,好過不隨俗而成功。
1. 又係一篇好文(https://econ.st/3g3QlF4)。亦都示範咗「量化」點解緊要(但唔係啲濕鳩問卷)。
2. TL:DR – 人做我唔做,殺出新血路。趁逆市租平又競爭細,而家去搞生意好唔好?最好唔好。輸死你呀。
3. 先講個故事。2008年夏天,有間公司,叫做AirBed & Breakfast,原理就係整張吹氣床在自己屋企,就可以屈蛇接待客人,希望執到啲訂唔到酒店嘅人。但之後就係雷曼爆煲。當時公司窮到燶,要賣早餐,用奧巴馬同麥凱恩個名去玩食字gag,但畢竟畀佢地籌到三萬蚊美金。
4. 冇錯,呢間公司就係Airbnb。當時嘅投資者認為佢地有小強打不死精神。
5. 事實上,好多大公司,都係在衰退之下創業嘅。迪士尼係大蕭條出嚟好多人知,General Motors同General Electric都係差不多。近代嘅,微軟同UBER都係大衰退時創立。
6. 除咗新公司外,好多劃時代嘅產物,都係啲公司在衰退時搞出嚟的。例如iPod誕生在2000科網爆煲,淘寶係沙士時搞出嚟的
7. 呢類故事,總有幾個,夠晒勵志,記得袋住幾個。亦都好似言之成理。順境嗰時阿豬阿狗都可以吹水扮識,逆市時就見到邊個真係有料到。況且經濟差呢,租又平啲,又可以平啲請到啲勁人,加上好多人冇心機,真係有心機嘅可以跑出。
8. 聽落幾好,可惜係假嘅。經唔起數字考驗
9. 其實唔難計,篇文睇返而家美國500最大公司,再睇下佢地創立年份,然後睇下當時係經濟擴張定衰退。結果?500大公司中,係擴張期創立嘅,遠多過係衰退時期創立。咁當然冇計到有啲中途已經死咗,或者打唔入500強嘅(*)。一開波就逆境,好難搞架。
10. 好簡單,樓上固然可以講一大輪咩衰退時租平啲人工平啲—但正係因為你生意都難做好多嘅結果嘛,唔會無緣無故租平人工平。況且,一復蘇嗰時,租咪又係加,你啲人咪又係走。
11. 另外,擴張期有一種特徵,就係錢多人傻。可以諗下三四年前一街Start up個個當自己孫正義咁派錢,講燒錢搶市場,唔使睇盈利,最緊要顛覆。咁到衰退期當然掉轉,金主自己都自身難估,仲得閒理你檔嘢?
12. 不過,《經濟學人》呢個專欄叫做「熊彼得」咁多年(好似由我開始睇已經係),當然係相信creative destruction,創造性破壞。大衰退後總有一堆企業家出現。問題係,會係乜人?係平地一聲雷嘅小朋友?定係有足夠糧草捱過寒冬嘅初創?定係其實又係大公司?
13. 文章作者,似乎認為好難再有啲「車房」公司,幾條小朋友冇人冇物就搞間大公司出嚟。時代唔同了,乜都講錢,而家入場門檻亦高咗好多,真係第一次創業嘅,根本唔識說服投資者科水。比較可能成功嘅,係之前已經集夠資嘅公司(UBER?)。早兩年仲係錢多人傻,start up 集咗差不多6000億美金,而家就用嚟過冬了。
14. 當然亦都唔好忘記,好多時呢啲creative destruction,唔係中小型公司帶嚟,而係本身行業巨頭嘅新東西(例如iPod).之前啲文都寫過,幾間大科企非常之咁多錢,發債成本亦極低。
15. 但到底佢地係會繼續投資R&D(呢兩個字母夠晒空泛),定係其實以本傷人,借機餓死啲對手呢?其實兩者嘅界線都未必咁清楚。畢竟創新呢個過程往往就係順手整死埋人,好難分得咁清,點會係造大個餅大家一齊?係造大個餅,不過自己食晒。你有冇見Facebook造大咗個餅分返啲畀蘋果日報TVB?
16. 潮退時見到邊個冇著泳褲?可能你會發現自己條泳褲一早畀浪沖走咗,其他人唔好意思提你啫。
(*)當然呢度至少有兩個問題。首先,衰退嘅年份,係少過擴張嘅。所以少啲公司根本好正常。二來,衰退年份可能根本就少人創業,可能十間有一間最後變500強,但擴張年份可能係一百間有三間—咁係咪其實衰退時嘅「成功率」高啲?呢個真係要拎返啲數據睇。
------------------------------
版務:收費專欄已推出,支持埃汾高質文章。幾舊水睇三個月,一星期三篇
請去呢度訂:bit.ly/2wVXndj
課程編號填: CC01
科咗水後後有Login及Password畀你
逢一三五入去 homebloggerhk.com (見到就睇到《事先張揚》),亦睇得返以前嘅文。一般我都係會黃昏出文嘅。
企業家精神熊彼得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最近在讀紡織業相關資料,剛好看到這本書,之前出版的時候還滿受注目,就趁機讀了一遍,這本書是在2005年出版。讀完後發現跟我原本想像的內容有些不同,本以為會比較著重在製造面的敘述,看完之後才了解本書是以"一件T恤的故事"為序幕,揭開全球化貿易的美麗與哀愁。
全球化、自由貿易這個議題,即便到現在,經歷世代及產業的迭代更替,都還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這個話題的探討可以牽涉到很多國家發展與總體經濟相關因素,我無法進行深入的討論。不過藉由這本書至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全球化的演進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資料內容,自二戰後自由貿易環境的興起,日本與台灣等國進口美國的棉原料加工後再出口到美國市場,在海外廠商快速的發展之下,對美國本土的紡織產業造成衝擊,因而引發本土廠商的抗議,政府又再對進口國家進行配額管制,在配額管制的施行下,各國為了順應變化,進而發展出紡織業的全球化的過程。我那時看到時有些不解,為什麼美國要主動的開啟這個貿易的循環,卻又要在之後設立障礙來對抗它呢?這從本書中的內容中或多或少也可以觀察出一些線索。總之,在產業的演化之中,除了技術上面的創新,市場間的競爭以外,政府的政策也是影響至深。
湯馬斯.佛里曼把全球化的贏家比喻為獅子和蹬羚。蹬羚贏在速度和機智,而獅子贏在對獵物的捕殺。而美國棉業既是蹬羚也是獅子,棉業在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上像蹬羚一樣,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創造收入,但在其政治力量中,許多人看到的就是獅子而不是蹬羚了。
自詡為最貿易自由化的美國,卻在進口方面設置繁複的管制與障礙,也是書裡面討論的重點之一。很多人相信國內紡織業的落歿是由於外國廠商利用低廉的勞力與惡劣的環境,在血汗工廠中製造再以低價進口到美國進行惡意競爭。而事實上隨美國紡織生產中資本和技術取代了勞動力,以前需要的一些職位現在已經不復存在,這並不是來自貿易的競爭,而是科技的進步與機械化帶來的必然產物。統計數據1990到2007年之間,美國紡織業雖然就業少了一半以上,產量卻相對保持穩定,而紡織工人每小時的生產效率比1990年代增加了60%以上。實施貿易保護體制不僅未能實現保護就業的目標,還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在許多貿易協定中,使用了很多條款來保護美國製造業者,但卻反而削弱了美國廠商的競爭力。
約瑟夫.熊彼得提出"創造性破壞",將企業家視為創新的主體,其作用在於創造性地破壞市場的均衡,而對某些工作和行業的破壞,是對創造新的就業和行業所必須的惡。作者舉出實例,對比某些倒閉的傳統紡織業工廠與其他地區的繁榮景象,創新的工廠提升自我能力,面對惡劣的環境下,將業務擴展至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或是賦予過時的產品一個嶄新的生命,甚至開始生產各種樣式的高科技"未來布料"。全球化的經濟帶來的考驗,是一個企業是否可以快速的適應未來需要的轉變。時至今日,紡織業的發展變化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速,需求結構的改變之下,以往打版大量生產的模式受到挑戰,快時尚的興起讓服裝行業領導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到消費者購買的階段。另外,機能布料的創新也造就了台灣紡織業的另一波榮景。
企業家精神熊彼得 在 【資本主義經濟學及其社會學】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 的推薦與評價
與凱因斯齊名、深受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推崇提倡「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20世紀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德深入剖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