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寫過「多囊性卵巢是肥胖的果不是因!!不要再把變胖的原因怪在多囊了]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789823461820620/?d=n)的文章,有把 #腸道菌結構異常 所造成的 #胰島素抗性 #過多雄性素血症 #慢性發炎 #代謝症候群的機轉寫得很清楚。
在我這裡有許多被診斷「多囊性卵巢」數年的學員,在2-4個月的飲食改變後,再去婦產科檢查發現多囊的診斷已經不復存在。
在目前研究中,腸道菌結構能夠影響最大的其實並不是體重,而是 #胰島素敏感度, 而胰島素抗性改善的原因,脂肪的下降只佔其中一部分(周邊、內臟都是),的確有很多體脂率不高、或體重標準的人有多囊的問題。
就像昨天來初診的學員,有一位體脂率19%的女性,肌肉並不少,內臟脂肪也不高,但正在吃糖尿病的三種藥,而且她的醫師判斷是偏向第二型糖尿病,因此脂肪並無法解釋她胰島素抗性的來源,而且她也吃得很節制,她的醫師也不覺得她有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問題。
臨床上看得越多,越知道很多不能用單一「肥胖」這種脂肪堆積來解釋疾病,尤其是胰島素抗性相關疾病。
這也就是為何,我想從腸道微菌方面著手,尋找人類過去忽略的關鍵,或許就在這些微生物的食物跟牠們的代謝產物之間的供需平衡。
在自然界之前,人類其實是非常渺小的,在試圖維持患者體內的生態平衡之間,總是能看到很多令人欣慰的例子,感謝這位學員真誠的分享,昨天早上看到當下眼眶已濕。她四個月體重少了10公斤,幾乎都純脂肪,體脂率從38%到28%,但她沒想到的是,除了瘦以外還獲得更重要的寶物。
要堅持並宣揚一個大部分人都未知的領域很辛苦,尤其是「腸道微菌」(microbiota)是很多除腸胃跟感染專科以外的醫師也陌生的領域,我在聽過吳俊穎教授的演講之前,也完全不知道有這扇門,主要是國際期刊很多,但實際會運用在臨床的醫師太少,很感謝最近很多婦產科前輩們轉給我的「多囊性卵巢」或「不孕/備孕/準備做試管」的患者,我相信很多事情需要時間來證明,而當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而變得健康,我就更堅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醫學的目的不是只有治療疾病
#而是積極促進健康跟生活品質
#那才是真正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Search
代謝症候群的機轉寫得很清楚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的推薦與評價
#代謝症候群的機轉寫得很清楚。 在我這裡有許多被診斷「多囊性卵巢」數年的學員,在2 -4個月的飲食改變後,再去婦產科檢查發現多囊的診斷 已經不復存在。 在目前研究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