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雄石化廠林立,如仁大工業區廠區與社區居民生活空間十分鄰近,居民健康風險極高。過去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工業區附近居民的致癌風險超過一般可接受範圍,其中仁武、大社、楠梓、左營區的孩童敏感族群承受的風險更高(註1)。
地球公民過去持續要求改善污染,降低附近數十萬北高雄居民(含仁武、大社、楠梓、左營等地)的健康風險。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近期召開說明會,說明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計畫的污染改善成果,地球公民與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均前往參與,並提出以下訴求:
🏭工業區本應改善污染
據地球公民初步了解,仁大工業區污染近年雖有減量,但致癌物質丙烯腈、1,3-丁二烯,及具有毒性的1,4-丁二醇的污染改善幅度很有限,需再持續減量(註2)。
🏭大社降乙編不容打折
我們也再次聲明,污染改善為工業區本來就應該做的工作。大社降乙編為政府早已寫在白紙黑字公文上的承諾,不容許藉「污染已經有改善」為理由打折。呼籲經濟部工業局,不要再阻擋大社工業區降乙編,以維護高雄民眾健康。
聲明全文請上👉 https://bit.ly/3zGoaV4
——
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大社環境守護聯盟
📖延伸閱讀|【懶人包】為什麼大社工業區應該降乙編? https://bit.ly/34tGK5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仁 武 工業區污染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業者發動抗爭,但大社工業區降編目標不變】
大社工業區降編目前正在內政部審議中,市府希望按造原先承諾,由特種工業區(可從事煉油工業、爆裂物工業)降為乙種工業區(僅容許公害輕微產業)。然而,業者繼續發動抗爭,甚至本週更組成「反降編自救會會」,要求政府維持現狀。
大社工業區反降編自救會會長、國喬石化產業工會理事長孫學山說:「石化業長久以來被有心人士污名化」,政府以保護人民健康為由,要把大社工業區給滅了。那為何高達70%人民反對,政府還是要進口萊豬,實在很懷疑這是什麼樣的政府,施政的反差如此荒腔走板。 高雄市石化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鄭寶柱則質疑,「為何政府開設的工業區,最終卻變成非法使用?」
在這些業者的論點中,對「#大社工業區降編承諾」隻字不提,我們就先來回顧這段歷史:
大社工業區算是「十大建設」中的一環,在1970年時,為了配合中油在高雄煉油廠興建二輕,因此中游的大社工業區也選在附近建廠,把二輕裂解出的乙烯、丙烯、丁二烯直接用管線送過來。而在1990年五輕興建後,大社工業區更繼續擴廠,從五輕到仁大工業區的管線高達25條。
然而,大社工業區污染事件不斷,1978年發生氰氣洩漏事件,造成楠梓400多人中毒,其中一人死亡。1983年再次發生氰化物外洩,造成上千人中毒受傷。1993年,大社事件爆發,該年4月5日不明工業氣體外洩,造成大量居民嗆咳、嘔吐、昏厥送醫。大社鄉長發動居民圍廠抗爭,將進出工業區三個路口堵住,終於引起中央重視,經濟部長江丙坤與立委王金平出面協調,終於達成「大社工業區配合高雄煉油廠遷廠(2015年)一併遷移」結論。
不過郝伯村內閣的承諾很快跳票,在1998年變更大社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中,附帶決議是要求區內廠商在2018年完成遷廠,並將土地由特種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期程又往後延了三年。
期間,大社工業區的污染狀況並未完成改善,2012-2013年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曾經委託研究,針對左營、楠梓、仁武、大社之石化工業區週邊3公里居民進行監測,結果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顯示,1971-2010年間,40-49歲男性以及高齡男女之癌症死亡率顯著高於全台灣與高雄市其他區域。且致癌的苯、乙苯、丁二烯、甲醛和乙醛、VOCs、PAHs和重金屬濃度均高於對造區域。
市府在2018年開始進行都委會降編程序,並在2019年將降編為乙種工業區決議送交內政部都委會審核。都發局也表示,未來降編以後,業者不可增建、改建或增加設備,但仍可繼續原來使用或轉型乙種工業區使用,操作證到期前亦可使用,並無立即關廠問題。同時,經濟部也正進行遷廠規劃與配套,仍以循環經濟園區為最可能方向。
比照原先郝內閣「2015年遷廠」的承諾、再到「2018年降編」、政府承諾一延再延,對業者的「落日條款」也已放得很寬。過去25年內,業者雖然很清楚遷廠大限,但並未有對應作為,反而直到2010年代都繼續在原地擴廠,就算五輕關廠後仍持續以管線輸送原料生產。台灣持續發展石化業轉型高值化、並不等於讓業者予取予求。況且,業者對於生產造成的外部污染與健康成本完全沒有承受,業者論點完全對居民不公平。
目前,市府仍堅持大社工業區依程序降編的立場,如何訂立過渡與退場機制,並儘速關閉高污染工廠,轉型研發園區與低污染生產,而非堅持目前模式,才是產官學應該研擬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