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可以是壓倒性的痛苦,並可能會致命。所以有非常多人會用各種轉移的方法,不論是轉移到無法克制的追劇或是投入在聲光影像效果十足的手遊中,或是不停的填滿行事曆,安排一些超過負荷的活動,也不想有靜下來面對自己、感受自己的時間。
人越因孤寂而焦慮,產生的轉移行為越多,這是一種尋求平衡的補償行為。
寂寞,源自於嬰兒時期,表現出正向反應需要愛時卻感受到敵意與落空。一些人際理論,皆提及寂寞是人類最痛苦的經驗之一,是人與人之間接觸的需求無法滿足的結果。
當寂寞發生產生焦慮時,會促使人激發出想要去接觸他人的渴望。但缺乏正向情感經驗的人際關係壞感受,會讓我們內在壓制住我們,讓我們必須迴避或否認這種需求。於是,我們內在形成一種非常難受及衝突的感覺,又想又怕。也就是我們時常說的:「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
你可記得「上一次和另一個人好好交流和連結情感是在什麼時候?」
我們的內心都有種渴望,能在關係中感受到充實和深刻的心靈滿足,那是來自一種深層的親密連結感需求。那可說是一種你相信也體認到生處在這個世界,有另一個生命深刻的參與你的人生,懂你及理解你正在努力什麼?又在往什麼樣的人生方向前進?即使有所艱難及付出一些代價,他明白你在堅持什麼?又在奮鬥什麼?
而更多的需求是,我們的情感需要滋養;心靈受到滋潤,能讓我們如沐春風,感覺到一種寧靜和和諧,也令我們覺得存在是何等美好,真是慶幸自己存在,才能體會到人和人間的情感交流和溫馨。
這種深刻理解及情感滋養,是我們內心感受到溫暖及存在得以安穩的來源。
但是,若是日復一日,我們只是像台機械一樣運作,拋出自己,給出最大的情感勞動,不停的應付外界的要求及期許,卻沒有一刻,感受到外界乃至自己,給予自己正面的關注及滋潤,給自己些許肯定及正向回饋,那我們給出的自己、空洞的心靈,就會在情感耗竭中乾枯,使我們對人生的希望感降低,取代的是強烈的厭世感和疲憊感。
情感,是生命的能源,也是我們堅持生命的動力。無論那是:關注、包容、容許、接納、同理心、回饋及正向肯定,還是愛,都會讓我們因此感受到存在的意義,及貢獻自己的生命回應給這世界的啟發。
這樣的情感滋養和情感恢復,是任何的食物、影片、遊戲不能穩定提供的。往往那些我們使用來轉移我們情感需求的行為(上網、購物、看劇、飲食、菸酒),雖然好似真的有那麼一些效果,感覺有一點愉快、嬉鬧、喧嘩、興奮、輕鬆,但只要在做的這些行為停止,或是不再能獲得任何補償效果,你便會立刻感受到有點麻木、空洞,而需要更多的刺激、更多的份量或強度,找到更多新奇的方法,來麻痺自己空虛匱乏的情感能力。
而當一種麻痺自我,及轉移自我的方式,被無法克制的一再使用,就將成為上癮的方式來支配及操控我們成為它的俘虜。還有什麼比「孤寂」更可以讓人想盡辦法找尋東西來讓自己上癮呢?
現代諸多打發時間的形式,讓人盲目的一日復一日,一天過一天的無感和麻痺,不正是因為孤寂感嗎?這種孤寂感含有大量的無意義感和無價值感,也有著覺得自己沒有獲得關注及重視的無存在感。
依照上癮行為的機制,當人越無法處理負面情緒,越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痛苦時,上癮行為就容易被觸發,舉凡宣稱能讓人忘卻煩惱、獲取快樂、永保正能量的,都可能有形成上癮的可能性。
畢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感受是人之常情,為了迴避及否認感受到的痛苦或是難受情緒,人就有可能會製造出許多補償的作用,企圖想要平衡那感受到的失衡或缺洞。但只要像是補償不完的無底洞,並且必須不停的追求及消耗許多的精力和成本,造成無限的惡性循環,那上癮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見一個問題:「為什麼人要不停的追求補償行為,或以上癮的方式來迴避感受自己的感受,特別是負面情緒呢?」
情緒麻木或隔離的狀態都是呈現自我和情感之間的關係時常斷連,不是對自己的情緒無可奈何,就是對自己的情緒置之不理。
但是,人為何要時常斷連呢?那是因為情緒感受或活動太多了,人就不舒服,或是感到快被淹沒的當機,因此習慣性的切割感受、將自我和情感之間隔離。久而久之,隔離久了,大腦就習慣必須斷線或隔離,才是個體需要的生存狀態。
若是我們的生長環境,時常對我們不聞不問,不然就是咆哮怒吼,不論是過於疏離還是過於暴力的對待方式,個體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就必須遠離自己的感覺感受,否則每天都在折磨中過日,早晚會被自己的龐大情緒滅頂。
這是我們的防衛機制的功能,為了確保我們在惡劣的環境及危險之下能生存,卻也造成我們與自我的情緒感受斷裂、隔離。
前述的狀態,是現代人為何常出現情感方面的困擾或是疾病的原因之一。無法關照自己的情緒,無法成為自己情緒最重要的調節者,對自己的情緒感受相當陌生,也相當懼怕。
當我們試著像照顧身體一樣照顧自己的心理時,很重要的方向,就是關照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情緒低落或高漲,都會影響我們內在的狀態,也會影響我們和外界的人我關係。當我們內心的情感狀態,常被自己忽略或排斥時,我們肯定會少了對自己情感的覺知及關心。
若我們對自己的態度是漠然時,孤寂感會更加劇。雖然我們會很自動地遠離或切割自己的感受,但奇妙的是,內心沒有情感滋潤的空洞和親密感虛空的孤寂感,個體卻能感知,因此才需要轉移和迴避。
人畢竟是哺乳類生命,就像所有哺乳類動物一樣,群體和安穩的依戀關係,是我們天性中的渴望和需求,無奈人類比其它動物更會掩飾和自我欺騙,才會抗拒這樣的天性,寧願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不願經歷和人互動和相處時,必然會經歷的喜怒哀樂。
——《療癒孤寂》
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博客來:https://lihi1.com/h9ENi/su
誠品:https://reurl.cc/OqNYXA
金石堂:https://lihi1.com/xkzF0/su
momo:https://lihi1.com/nffyb/su
天下網路書店:https://lihi1.com/pfLXi/su
12/18 新書分享會報名連結,需要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11240426131299954794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際維基】熱賣中!! 買桌遊從這裡~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把複雜的人際互動,變成有梗的心理遊戲! 玩家一致推薦!趣味十足,立馬學會換位思考! 好感賦予機會,信賴帶來好運,個性不合照樣合拍! ...
人際理論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太相信交情,要相信人性》
有許多事物的「價值」是被高估、優化的,人與人的「交情」就是其中一種。
開始文章之前,崴爺先定義一下我所謂的「交情」。
1)
你的鄰居、同事們,也許見面頻率極高,但互動卻僅止於表面,缺乏深度的認識,這種關係不是朋友,只是常見面的「熟人」。
2)
你參加各種社團、聚會,和團體裡的夥伴們換了名片、加臉書和LINE;平時往來,就聊些吃喝玩樂的事,偶而彼此幫個小忙、互施小惠;這種關係的目的是為了「融入團體、累積人脈」,頂多只能算是「熟人以上、友達未滿」的交情。
以上兩種關係,是崴爺認為典型的「有交情、沒友情」的代表。
關係親近,不代表著親密;「交情」和「友情」看似雷同,但堅固耐用指數卻差很大!別以為和誰都套了點「交情」就代表吃得開,其實「交情」是一種極脆弱的人際關係。
以下幾件事,是崴爺切身體驗『別太相信交情,要相信人性』,希望你別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上踩雷受傷了。
▍『對事不對人』只是討厭你的藉口:
很多人在批評別人之前,會先打預防金十,先大公無私的聲明『不我是針對你,我是對事,不對人….』,然後一股腦的把狠話吐完;其實哪有「對事不對人」這回事!
情人眼裡出西施,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做什麼都是對的,你的容忍度也特高,甚麼錯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他做什麼事都可以惹你不順眼。
對事不對人這句話,翻成白話文就是「我就是衝著你」、「我就是很討厭你」。當有人和你說『我是對事,不對人』,你自己心裏要有個底,這代表他根本沒打算把你當成朋友。
▍『有共同的敵人,不代表就是朋友』
你和同事都有共同討厭的對象-「老闆」,你們私底下會批評老闆的種種,罵的越狠,感覺彼此越是親近;這種「互相取暖」的交情,不表示你們就是朋友。
這種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交情,能讓你和他人成為短暫的「盟友」,記住喔,是「盟友」並不是「朋友」喔;別一時意亂情迷,傻傻地把底牌都翻開示人。
切記,當利害關係開始轉換(例如:老闆開始耍離間手段的時候),盟友也會變成可怕的敵軍….
▍『代罪羔羊理論』
有個「代罪羔羊」的人際理論形容的特別寫實。
我們常常會藉由「排除第三者」,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不在場的人」來確認當下彼此的交情有多親近。雖然你屬於「人際小團體」的一員,平時大家感情不錯,但當你不在場時,你99%會成為「代罪羔羊」,成為其他人「話是非」的對象。
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崴爺就常在咖啡廳裡「不小心」聽到隔壁桌一群人在聚會,當其中一個人先離席後,留下來的人就群起對攻擊那位先走的羔羊。
這就是人性;所以當你有天成為別人嘴裡的羔羊,真的不必太過在意。
▍『交淺不深言』
雖然交友貴在真誠,但如果還搞不清狀況、分不清對象就「掏心掏肺」,會讓事情變得很可怕…
有些人不壞,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你和他說了秘密,他就是忍不住想要和朋友「分享」,去實踐剛剛崴爺說的「代罪羔羊理論」;到最後倒楣受傷的都是沒防備心的阿呆。
如果沒有一定的情誼,你就不要和別人吐露太多,因為你遲早都會後悔的。交淺不深言,不僅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不給人犯罪的機會。
等夠了解對方(至少,也有對方的秘密),再來深言也不遲。
▍
當「人性」遇上了「交情」,淺薄的「交情」是假的,赤裸的「人性」才是真的。
有些人可以交流,但不必交心;有些人可以交往,但進退要有所選擇;當你越是理解人性,你在人際關係上就越不容易受到傷害。
#爺不是教你壞壞
#會不會太暗黑
#perfectingthejourney
#TUMITaiwan
#成就你的完美旅程
人際理論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別太相信交情,要相信人性》
有許多事物的「價值」是被高估、優化的,人與人的「交情」就是其中一種。
開始文章之前,崴爺先定義一下我所謂的「交情」。
1)
你的鄰居、同事們,也許見面頻率極高,但互動卻僅止於表面,缺乏深度的認識,這種關係不是朋友,只是常見面的「熟人」。
2)
你參加各種社團、聚會,和團體裡的夥伴們換了名片、加臉書和LINE;平時往來,就聊些吃喝玩樂的事,偶而彼此幫個小忙、互施小惠;這種關係的目的是為了「融入團體、累積人脈」,頂多只能算是「熟人以上、友達未滿」的交情。
以上兩種關係,是崴爺認為典型的「有交情、沒友情」的代表。
關係親近,不代表著親密;「交情」和「友情」看似雷同,但堅固耐用指數卻差很大!別以為和誰都套了點「交情」就代表吃得開,其實「交情」是一種極脆弱的人際關係。
以下幾件事,是崴爺切身體驗『別太相信交情,要相信人性』,希望你別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上踩雷受傷了。
▍『對事不對人』只是討厭你的藉口:
很多人在批評別人之前,會先打預防金十,先大公無私的聲明『不我是針對你,我是對事,不對人….』,然後一股腦的把狠話吐完;其實哪有「對事不對人」這回事!
情人眼裡出西施,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做什麼都是對的,你的容忍度也特高,甚麼錯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他做什麼事都可以惹你不順眼。
對事不對人這句話,翻成白話文就是「我就是衝著你」、「我就是很討厭你」。當有人和你說『我是對事,不對人』,你自己心裏要有個底,這代表他根本沒打算把你當成朋友。
▍『有共同的敵人,不代表就是朋友』
你和同事都有共同討厭的對象-「老闆」,你們私底下會批評老闆的種種,罵的越狠,感覺彼此越是親近;這種「互相取暖」的交情,不表示你們就是朋友。
這種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交情,能讓你和他人成為短暫的「盟友」,記住喔,是「盟友」並不是「朋友」喔;別一時意亂情迷,傻傻地把底牌都翻開示人。
切記,當利害關係開始轉換(例如:老闆開始耍離間手段的時候),盟友也會變成可怕的敵軍….
▍『代罪羔羊理論』
有個「代罪羔羊」的人際理論形容的特別寫實。
我們常常會藉由「排除第三者」,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不在場的人」來確認當下彼此的交情有多親近。雖然你屬於「人際小團體」的一員,平時大家感情不錯,但當你不在場時,你99%會成為「代罪羔羊」,成為其他人「話是非」的對象。
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崴爺就常在咖啡廳裡「不小心」聽到隔壁桌一群人在聚會,當其中一個人先離席後,留下來的人就群起對攻擊那位先走的羔羊。
這就是人性;所以當你有天成為別人嘴裡的羔羊,真的不必太過在意。
▍『交淺不深言』
雖然交友貴在真誠,但如果還搞不清狀況、分不清對象就「掏心掏肺」,會讓事情變得很可怕…
有些人不壞,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你和他說了秘密,他就是忍不住想要和朋友「分享」,去實踐剛剛崴爺說的「代罪羔羊理論」;到最後倒楣受傷的都是沒防備心的阿呆。
如果沒有一定的情誼,你就不要和別人吐露太多,因為你遲早都會後悔的。交淺不深言,不僅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不給人犯罪的機會。
等夠了解對方(至少,也有對方的秘密),再來深言也不遲。
▍
當「人性」遇上了「交情」,淺薄的「交情」是假的,赤裸的「人性」才是真的。
有些人可以交流,但不必交心;有些人可以交往,但進退要有所選擇;當你越是理解人性,你在人際關係上就越不容易受到傷害。
#爺不是教你壞壞
#會不會太暗黑
#perfectingthejourney
#TUMITaiwan
#成就你的完美旅程
人際理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人際維基】熱賣中!!
買桌遊從這裡~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把複雜的人際互動,變成有梗的心理遊戲!
玩家一致推薦!趣味十足,立馬學會換位思考!
好感賦予機會,信賴帶來好運,個性不合照樣合拍!
改編專業的心理學理論,不用長篇大論,也能掌握人際關鍵!
怎樣才能讓個性不合的人照樣合拍?!
「我常覺得跟同事相處很累……」
「為什麼我常得罪人,有些朋友到最後就沒再聯絡了……」
「是不是我的人緣不好……」
「很多事情你都想叫對方改,可又怕說了傷感情……」
那些你不好說出口的話,就讓遊戲代替你表達~
你想知道差別待遇是怎麼來的嗎?
為何老闆對隔壁同事比較好?為何好事都沒有我的份?
你想爭取又怕別人多說話,糾結只會讓自己更內傷。
現在有了這套遊戲,不需要再用「沒緣分」安慰自己,
你將馬上掌握人際之間的「眉角」,讓關係不再卡卡的~
認識一個人,就像在關係中開了一個帳戶,
當我們認識一個人,彼此之間便存在一個「隱形戶頭」,
雙方都是所有人,能夠在這個戶頭中存錢或提款。
發生讓彼此開心的事情,就是存款;
倘若有誤會、爭執,造成彼此的不快,就是扣款。
喜歡,是一切關係的起點~《好感存款》
信賴,才能讓關係開花結果~《信賴資產》
人際關係是一連串感受的互動與交流,
而感受的背後是許許多多的評估與計算。
我們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以及要怎麼知道自己算對了?
人際中的危機,就由人際維基為你翻轉解密!
這款遊戲針對5種人格特質,設計出24種不同的角色,
引導我們進入「換位遊戲」的情境,
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換位思考」。
原來,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可以透過「好感」與「信賴」來累積。
遊戲人數:4人
適合年齡:12歲以上
遊戲時間:約60分
遊戲設計:裘凱宇 溝通心理專家
語言版本:中文
遊戲配件:
154張牌、4張計分卡、全開彩色遊戲盤、4隻蠟筆、1顆骰子。
內含規則說明書(繁體中文與3分鐘動畫說明)
★啟點文化榮譽出品★
深耕成人溝通教育,匯集多年實務經驗!
將複雜的人際理論變成有趣的互動遊戲,一玩就能破解關係的盲點。
遊戲設計精巧、規則簡單好懂,讓您一玩就上手!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人際理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際維基】熱賣中!!
買桌遊從這裡~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把複雜的人際互動,變成有梗的心理遊戲!
玩家一致推薦!趣味十足,立馬學會換位思考!
好感賦予機會,信賴帶來好運,個性不合照樣合拍!
改編專業的心理學理論,不用長篇大論,也能掌握人際關鍵!
怎樣才能讓個性不合的人照樣合拍?!
「我常覺得跟同事相處很累……」
「為什麼我常得罪人,有些朋友到最後就沒再聯絡了……」
「是不是我的人緣不好……」
「很多事情你都想叫對方改,可又怕說了傷感情……」
那些你不好說出口的話,就讓遊戲代替你表達~
你想知道差別待遇是怎麼來的嗎?
為何老闆對隔壁同事比較好?為何好事都沒有我的份?
你想爭取又怕別人多說話,糾結只會讓自己更內傷。
現在有了這套遊戲,不需要再用「沒緣分」安慰自己,
你將馬上掌握人際之間的「眉角」,讓關係不再卡卡的~
認識一個人,就像在關係中開了一個帳戶,
當我們認識一個人,彼此之間便存在一個「隱形戶頭」,
雙方都是所有人,能夠在這個戶頭中存錢或提款。
發生讓彼此開心的事情,就是存款;
倘若有誤會、爭執,造成彼此的不快,就是扣款。
喜歡,是一切關係的起點~《好感存款》
信賴,才能讓關係開花結果~《信賴資產》
人際關係是一連串感受的互動與交流,
而感受的背後是許許多多的評估與計算。
我們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以及要怎麼知道自己算對了?
人際中的危機,就由人際維基為你翻轉解密!
這款遊戲針對5種人格特質,設計出24種不同的角色,
引導我們進入「換位遊戲」的情境,
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換位思考」。
原來,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可以透過「好感」與「信賴」來累積。
遊戲人數:4人
適合年齡:12歲以上
遊戲時間:約60分
遊戲設計:裘凱宇 溝通心理專家
語言版本:中文
遊戲配件:
154張牌、4張計分卡、全開彩色遊戲盤、4隻蠟筆、1顆骰子。
內含規則說明書(繁體中文與3分鐘動畫說明)
★啟點文化榮譽出品★
深耕成人溝通教育,匯集多年實務經驗!
將複雜的人際理論變成有趣的互動遊戲,一玩就能破解關係的盲點。
遊戲設計精巧、規則簡單好懂,讓您一玩就上手!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人際理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際維基】熱賣中!!
買桌遊從這裡~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把複雜的人際互動,變成有梗的心理遊戲!
玩家一致推薦!趣味十足,立馬學會換位思考!
好感賦予機會,信賴帶來好運,個性不合照樣合拍!
改編專業的心理學理論,不用長篇大論,也能掌握人際關鍵!
怎樣才能讓個性不合的人照樣合拍?!
「我常覺得跟同事相處很累……」
「為什麼我常得罪人,有些朋友到最後就沒再聯絡了……」
「是不是我的人緣不好……」
「很多事情你都想叫對方改,可又怕說了傷感情……」
那些你不好說出口的話,就讓遊戲代替你表達~
你想知道差別待遇是怎麼來的嗎?
為何老闆對隔壁同事比較好?為何好事都沒有我的份?
你想爭取又怕別人多說話,糾結只會讓自己更內傷。
現在有了這套遊戲,不需要再用「沒緣分」安慰自己,
你將馬上掌握人際之間的「眉角」,讓關係不再卡卡的~
認識一個人,就像在關係中開了一個帳戶,
當我們認識一個人,彼此之間便存在一個「隱形戶頭」,
雙方都是所有人,能夠在這個戶頭中存錢或提款。
發生讓彼此開心的事情,就是存款;
倘若有誤會、爭執,造成彼此的不快,就是扣款。
喜歡,是一切關係的起點~《好感存款》
信賴,才能讓關係開花結果~《信賴資產》
人際關係是一連串感受的互動與交流,
而感受的背後是許許多多的評估與計算。
我們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以及要怎麼知道自己算對了?
人際中的危機,就由人際維基為你翻轉解密!
這款遊戲針對5種人格特質,設計出24種不同的角色,
引導我們進入「換位遊戲」的情境,
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換位思考」。
原來,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可以透過「好感」與「信賴」來累積。
遊戲人數:4人
適合年齡:12歲以上
遊戲時間:約60分
遊戲設計:裘凱宇 溝通心理專家
語言版本:中文
遊戲配件:
154張牌、4張計分卡、全開彩色遊戲盤、4隻蠟筆、1顆骰子。
內含規則說明書(繁體中文與3分鐘動畫說明)
★啟點文化榮譽出品★
深耕成人溝通教育,匯集多年實務經驗!
將複雜的人際理論變成有趣的互動遊戲,一玩就能破解關係的盲點。
遊戲設計精巧、規則簡單好懂,讓您一玩就上手!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