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中的一封明信片 ◎韓祺疇
收到了,你從別處寄來的明信片
單憑紙質的風景
記認城市
國與國都是相連的
你說。
是以大陸或島嶼
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
或許尚有句子未及顯現
便逐一在投遞的過程中失落
它們有沒有翻越山嶺、與江河逆流?
又有沒有一些雜音的海潮因言入罪?
我轉述這裡連日的大雨
Be Water——他們說
有些來自東江,一再往復循環
進入城市鏽漬斑駁的水渠
或明或暗
疏通我們整個夏季的疑滯
我仔細閱讀明信片起皺的邊角:
「城市維持明媚,偶爾有煙霧
從密匝的林間升起
直至在過境巴士途中,大雨降臨
一個哨站被雷鳴照亮
我才懷疑有秘密警察藏匿其中。」
你或者尚未知道
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
水滴就這樣纍纍墮下
後來成為更宏大的漣漪
但我們是不是就這樣消化哀傷
把他變成一行意象、一個數字
一些繼續前行的理由?
——我不原諒。
這是唯一的悼念
而你引用我的詩句
作為結尾:「你曾在明信片中
提到國家間的邊界
我回望大堂閘門虛掩
置信兩者無異」
--
◎作者簡介
韓祺疇,香港酒齡後詩人,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曾任人物採訪記者,寫詩和小說。作品散見《字花》、《聲韻詩刊》、《城市文藝》等,曾獲大學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因言入罪」、「Be Water」、「秘密警察」、「悼念」,對香港情勢稍有了解的人,看到這些詞彙,都知道這首詩跟政治脫不了關係。
但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聊聊,這首詩中一個特別的意象——水。在這首詩中,水的樣態千變萬化,所隱喻的政治事件,也隨著詩的進行,各有不同
詩的第一段,詩中的我(也就是「敘事者」)收到友人寄來的明信片。此時,我們雖然不知道友人是誰、從哪裡寄信來,但他提到「國與國都是相連的/是以大陸或島嶼/便無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我們因此可以確定,友人隱約指出兩個國,一個以大陸為主,另一個島嶼為主,而這兩個國中,至少有一個非常特別,自由平等博愛等美好的理想,都很難在那裡實現。
第二段,作者開始運用大量水的意象,指涉不同的政治狀況。敘事者想像,友人想說的,其實超越這張明信片上所寫的,就好像在翻山越嶺的運送途中,明信片上的字,從紙上自行剝落。而掉落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話違逆主流言論,甚至可能使人「因言入罪」。
這段文字剝落的敘述,乍看像是哈利波特才會出現的奇幻場景,但如果將這裡的明信片,想像成網路上的訊息,或許就不難理解。在高壓專制的國家,網路上許多言論被禁止、因為政治考量被消失,這樣的情況確實在發生,奇幻正是某些人的日常。
第二段最後一行,詩人直接使用「Be Water」這個口號。2019 年香港反送中抗爭時,抗爭者之間彼此提醒,要像水一樣「無處不在」,又「化為無形」,以游擊的形式,讓抗爭行動在所有地點、載體遍地開花,正如水四處溢流、卻無法被擊垮。此時,作者也用「連日的大雨」來形容香港煙硝四起的政治情勢。
第三段,作者說有些雨「來自東江」。「東江」在香港語境中有著特殊意涵。東江是中國珠江的主要幹流之一,流經廣東和深圳,經過供水工程的接引,成為香港供水的主要來源。因此這裡,作者將抗爭者隱喻為流經城市管線的水,在當權者的鎮壓後,遁入地底,持續隱微的行動
接著,敘事者從詩到發皺的明信片中,理解所處的地方:多數時候,陽光明媚,安穩太平,偶有煙霧,提醒人暴力依然存在。但更令人恐懼的是,那是個有秘密警察的國度,這些警察隱身在人群中,只有閃電那麼偶然、轉瞬的機會,才可能稍微察覺他們的存在。
讀到這邊,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敘事者在第二段,會說友人書寫時避開了某些句子、又說「海潮因言入罪」,加上第一段大陸與島嶼的線索。我們可以推測,敘事者的友人可能身處中國——一個有現代文字獄的極權體制。
然而,敘事者所在的香港,現在也不那麼自由了。第六段,敘事者說「這裡的天氣也變得惡劣了」,接著描述雨水墜下。對照香港反送中抗爭的新聞,此處墜下的雨水,可能形容抗爭期間,莫名墜樓、疑似「被自殺」的年輕人,而他們的死,更激發香港人的情緒,就像不斷擴大的漣漪。
看著抗爭的青年墜樓、墜海,屍首不明,敘事者知道自己無力阻止。作為書寫者,只能將個人的情緒,轉化成文字意象;作為新聞的閱聽眾,這些死亡的人,也可能只會被化約為「幾人喪命」這樣冰冷的數字。
在第六段,敘事者直白道出自己的選擇,像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優柔寡斷,用簡潔有力的兩行短句說出:我不原諒。
最後,他提起自己曾寫過的詩句。大堂閘門,指的是香港住宅大樓一樓的玻璃門,作者用這樣最為家常、隨時可被打破、甚至常常沒關緊的一種界線,形容國界,或許代表,中國的勢力已經無孔不入的進入香港,呼應第一段「國與國都是相連的」,仍以有點悲觀的角度,看待政治與抗爭。
綜觀整首詩,作者以雨季形容政治情勢;用江河海潮比擬抗爭的言論;地下管線的水是隱微的抗爭行動;墜地的水滴形容死者;漣漪則是大眾的情緒,水的意象幾乎貫穿整首詩、卻又流動、多元,不失為一首好作品。
--
美術設計:宣頤
部落格網址: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html
#誤認晨曦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韓祺疇 #雨季中的一張明信片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
人物 詩 現代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I.P. 2021 9/2 :希臘國寶級作曲家、政治家 米基斯·提奧多拉基斯於今日與世長辭,享年96歲。
(Mikis Theodorakis 29 July 1925 – 2 September 2021)
提奧多拉基斯早年曾師從梅湘,創作過不少正統的嚴肅音樂作品。但是後來主要以政治活動著名。他很早就加入了希臘共產黨,軍政府獨裁時期曾被逮捕。後來曾在希臘政府任職。他最著名的音樂創作為歌曲和電影配樂,寫了一千多首歌曲和交響樂,其旋律已成為希臘音樂遺產的一部分,希臘出色的歌手們都與他合作過,2004年奧運會的主題音樂也是由他所創作的。
提奧多拉基斯的作品串接起希臘的傳統民謠、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也將希臘羅馬時代的古詩或現代詩譜入歌中,被視為是復興希臘文化的重要人物,更是希臘近代獨立運動與反戰運動中最活躍的音樂家。
提奧多拉基斯出生於希臘第五大島Chios,年幼時熱愛民謠與福音歌曲,因偶然機會中聽到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而立志成為作曲家,十七歲時便舉辦了第一次個人音樂會,不過提奧多拉基斯戲劇化的人生轉折也在此時開始,同年他即因參與希臘的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隨後逃亡至雅典,一方面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另方面他則更積極投入民族獨立運動組織。一九六八年為躲避希臘法西斯政府的整肅和迫害而逃亡海外,在世界各地舉行音樂會,此舉使得Mikis和希臘民謠得以同時間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綻放光芒、倍受國際樂界推崇,也讓他在1974年如民族英雄般重回祖國懷抱。
1964年提奧多拉基斯為電影《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所創作的配樂,是他揚名世界的重要作品,這張以希臘現代的八絃樂器Bouzouki琴為主奏樂器,搭配手風琴、吉他和小提琴等樂器表現出提奧多拉基斯融合了希臘傳統民謠Rebetika、舞蹈音樂和酒神頌歌等音樂形式的創作,帶來充滿出歡樂快意的情緒,也藏有地中海與南歐民謠的閒適感受。專輯中以“Theme de Zorba”及“Un Peche Impardonnable”兩首樂曲開頭的一段樂章做為音樂主軸,以不同的節奏和編曲反覆穿插在其他樂曲中,層疊交替營造出迴旋反覆的情緒張力;旋律輕快的“La Danse de Zorba”則是提奧多拉基斯改編自作曲家Giorgis Koutsourelis的創作“Armenohorianos Syrtos”,這首樂曲不但成為Miki最廣為熟知的作品,也是聽眾心中代表希臘音樂的標竿之作,在不少取景於希臘的電影中皆可聽聞。
提奧多拉基斯這十幾年雖因身體狀況欠佳數度進出醫院,但高齡的他仍堅持創作,並持續對抗政治強權和壓迫(例如曾發表聲明,禁止北京奧運主辦單位使用他的音樂),這位音樂家的創作就像他終其一生為希臘民族運動奉獻的精神一樣永遠鮮明強烈,永存樂迷心中。
Greek composer Mikis Theodorakis died in Athens on 2 September 2021, at the age of 96.
Theodorakis is revered in his homeland as a folk hero, the “Voice of Greece.” Internationally, Theodorakis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Greek composer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particular, his music for the film “Zorba the Greek” made him famou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numerous other film scores and stage works, Mikis Theodorakis wrote primarily chamber music, songs, cantatas, oratorios and hymns.
人物 詩 現代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土地等於母親那一套自動句法 ◎夏宇
土地等於母親那一套自動句法滲透旅人的心靈
即使在天涯海角也急著要賓至如歸
努力把現場消滅又努力再現
就像必須殺死一個人用來陪伴另一個被他殺死的人
雪中睡著的姊姊苔蘚覆蓋的雙唇語言篩過的表面
近讀弦理論還不知是物理是哲學還是李商隱
那混沌日暖虛無生煙欲彈未彈無端一排錦弦
--
◎作者簡介
夏宇,台灣女詩人,戲劇系畢業,寫詩,念詩,寫流行歌詞和劇本,書籍設計,獨立出版,畫畫,偶而翻譯,不時旅行。
--
◎小編賞析
一般分析現代詩的技巧,大多從「意象」、「音樂性」和「結構」來解析,但是詩人夏宇的作品,不僅詩作高度自由、幾乎爆破所有現代詩規則,且她的詩中最迷人的,不是前述技巧,而是詩中的內容。分析現代詩的內容,又可以概略分為知性的「哲思」和感性的「抒情」。〈土地等於母親那一套自動句法〉這首詩中,又以哲思最為突出。因此,這次想跟大家聊聊〈土地等於母親那一套自動句法〉透過詩中呈現的「哲思」。
這首詩諷刺現代人旅遊的狀況,第一句先覆述旅遊廣告中「土地等於母親」的常見說法,「土地等於母親」這句話或許有些簡略,但「投入大地之母的懷抱」、「樹林與深山就像母親一樣擁抱我」大概是多數現代人都不陌生的旅遊辭令,而這類比喻被濫用的程度,夏宇以「自動句法」形容。
第二句,夏宇諷刺現代人既想享受遠離都市、深入荒野或鄉間的陌生旅程,但又希望當地最好食衣住行都方便得令他覺得賓至如歸,最好有電、有水、有抽水馬桶,最好有24小時的全家與7-11。但這些「賓至如歸」的期待與「天涯海角」的陌生,本身就互斥,難以共存(如果共存,那代表那個天涯海角不夠天涯也不夠海角)。
旅人這樣的期盼,回過頭來影響旅遊產業、改變旅遊景點。例如為了讓旅人享受海灘的清幽,海灘被大飯店的人造水泥圍起,比都市更像都市;比如為了讓遊客好行走,森林地區砍掉樹木拿來鋪登山棧道,還栽種了假花假草。無數旅遊業者消滅天涯海角的「現場」,只為了再現能讓遊客賓至如歸的、另一種對天涯海角的「想像」。這弔詭確實正如「殺死一個人用來陪伴另一個被他殺死的人」。在這樣的狀況下,旅遊地的人物、介紹、語言,都是規劃好,專為旅人設計的表象。
第二段,夏宇納入「弦理論」並以「弦」的雙關帶到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這首詩雖然辭藻華美、對仗工整,但被認為是歷來最難解的一首詩,正如被過度包裝的旅遊勝地,徒有其表、難解其實。但正如這首詩的華美辭藻,可以為讀者帶來朦朧的美感,難以確定現實狀態的旅遊地點,也能給旅行者一股朦朧感受。正如唐詩裡所說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旅人的感受往往「無端」、沒有來由、沒有來歷,但那些令人「思華年」、令人悵惘、神傷的感受卻成功被旅遊產業創造出來。
--
美術設計:李昱賢
--
#夏宇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27.html
人物 詩 現代詩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物:名妓遇才子 情詩寄衷腸】
https://bit.ly/2SOX8f3
【星 CUP 人物:美女求愛 如何示好】
https://bit.ly/2TW5WzI
【語文陶話廊:文人不相輕 劉伯端詞贈梁羽生】
https://bit.ly/35MgNPy
【語文陶話廊:劉伯端予芳艷芬的一段詞】
https://bit.ly/3qjp9HK
【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https://bit.ly/3vPXUG3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人物 詩 現代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人物 詩 現代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