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人物傳記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語錄· 忽忽率領弟弟加入醫療服務團隊》
* 恨始終是一種罪過,母親告訴我。記住這個。你靈魂裡的一滴仇恨,會擴散開來毀掉所有色彩,就像白牛奶裡的一滴黑墨水。
我被這個震住了,挺想做個試驗來著,但我知道不能浪費牛奶。—-艾麗絲門羅
* 愛與恨,每每都是悄悄滋生,如此混沌一團、頑冥不靈,好像真能熬到天荒地老似的。—艾麗絲門羅
* 我的生活早已發生了瘋狂的轉變,我每天為之悔恨的事情同時也是我的驕傲。
我感覺自己已經以全新的面貌重生於世。坐在桌邊,雙手捧著一杯咖啡或者紅湯,直到它幾乎沒有一絲熱氣,就這麼待上一個小時。
我漫無目的地讀書,讀那些早就想讀的書中的散句。這些句子總是令我滿足,它們是如此優美獨特,總是讓我陷入一種特別的狀態,全然忘卻了其他的詞句。
我恍惚而又警覺,與所有人隔絕卻隨時覺察著這座城市本身——它似乎是個奇怪的地方。
我們一直非常幸福。
我經常感到徹骨的孤獨。
人生中我們總會有所發現。
日日月月年年都會模糊地飛逝而過。
總的來說,我很滿足。
—-艾麗絲門羅《阿爾巴尼亞聖女》
* 他只活了六十三歲,連任四屆美國總統。
他含著金湯匙出生,卻永遠選擇別人眼中注定失敗的工作。
他在大蕭條時,以小兒麻痺症身軀鼓勵美國人,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他出任美國總統時,上千萬人失業,百日維新之內,他改變美國經濟政策,推動二十五萬項公共工程建設,一年之後創立歷史性的《社會救濟安全法》。
他死的時候,遺體未搭乘空軍一號,妻子以鐵路運送他的遺體,再看美國的土地,最後一眼。
他太不平凡,他改變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也永遠改變了美國。
第一講
《心存善良,或許是成為典範人物的前提》
小羅斯福出生富裕家庭,從小喜愛閱讀,尤其有許多旅遊知識和經驗;他心存善良,深知貧困人家的痛苦,自小屢次加入慈善機構,為窮人謀福利,這個善念影響他投入政治。
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二十世紀影響美國最深,某個程度來說也影響全世界最深、改變世界歷史的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少年時期,他在田園風光裡過著富裕幸福的人生,三十九歲那年得了小兒麻痺。他沒有因此陷入憂鬱,仍然無所畏懼, 參加競選,並且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總統,以全新的經濟及社會福利政策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
他被迫參加二次世界大戰,改變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美國才成為後來大家熟悉的世界領導者。遺憾的是,只差十八天就可以等到希特勒自殺,他突然腦溢血過世,來不及見證二次大戰結束。
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物只活了六十三歲,說起來不算長壽。
小羅斯福在一八八二年出生,比邱吉爾年紀小一點;他出生於紐約州海德公園郡的羅氏大宅。他的父親詹姆士.羅斯福James Roosevelt在五十二歲的時候,因為元配過世,娶了第二任妻子才生下他,算是晚年得子。他的母親則是美國一位大亨的女兒;外公很特別,曾經航海至亞洲旅行,並在中國天津開設銀行,外公的亞洲經驗及航海世界觀也改變了少年羅斯福的志向。
小羅斯福常說,他的人生如果跟冒險有關,那是因為第一、他家裡有一個小圖書館;第二、他的外公有非常多亞洲銀行以及和中國相關的資料和航海圖。
小羅斯福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等於是含著金湯匙出世,一帆風順。他可以選擇「安逸」「驕傲自滿」──坦白說,他父母親對他的期望並不高,覺得他只要把家裡的資產管理好就夠了,沒什麼人期待他一定要做大人物。
但小羅斯福完全改變美國及二十世紀的歷史。他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次的總統。依照美國憲政慣例,總統可以連任兩次,但憲法並沒有明文規定,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才修憲。
所以小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次、任期長達十二年又兩個多月的總統。他最後一任沒有做完,才剛當選沒有幾個月,即突然因腦溢血而死亡。
看小羅斯福的照片,可知他從小就是一個很可愛的男孩,上哈佛大學時更是一名大帥哥。不過,我們比較熟悉的羅斯福是已經到了一九三三年他就任美國總統的時候,尤其是一九四四年他快過世前,他的相關影像特別多。最重要的圖片影像都集中於他下令艾森豪將軍於D-Day 登陸諾曼第,或是他對日本宣戰的時候。
當時的他已經五十幾歲了,外表看來老了,略微禿頭了。
認識小羅斯福的朋友覺得他最大的特徵是「勇氣」、第二個是「善良」。
所以是不是富家子弟一定不知道窮人的艱苦?
是不是窮人家出生的就一定會替窮人謀福利?
我在很多歷史人物身上看到的往往是相反的例子,甚至找不到邏輯。很多出身貧窮的人想盡辦法要往上爬,於是不擇手段,於是更看不起窮困的人,自私無比;很多富裕的人固然很不知民間疾苦,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小羅斯福。—-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我不喜歡他們的故事被人遺忘。
在這個以成功、權位成敗、短視地看歷史的年代,我們甚至比廿世紀的人,更需要他們。但他們走了,我們不能擁有他們的身影及領導,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擁有他們的故事。
在追逐他們一生的年年歲歲中,我們習得何謂長遠的眼光,瞭解良知及遠見並非注定孤獨,並且依託了我們心中仍然想擁抱的美好價值。
於是在這些偉人的傳記敍事中,我們找到了一起看時代的角度,習得自己逆境時如何自處的能力,也提醒身處順風時,你該為社會付出什麼。
三位典範人物五十年前或七十年前都已靜靜地躺下。當代無論多麼迷失胡鬧荒誕,世事都已與他們無關。
與其說他們需要我們瞭解他們的故事,不如說我們需要他們的故事。
在當代那麼多令人失望的政治表演裡,我們內心深處的沮喪,可以在他們的人生故事中,終而找到安慰。—-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梭羅
* 世事從來就是如此,當我們被悲痛壓垮、覺得未來一片漆黑的時候,指引我們命運的天命會在意外之處為我們再度撒播光明,讓我們重回生活的正軌。——揚·波托茨基《薩拉戈薩手稿》
人物傳記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英文分級閱讀:#raz #razkids #牛津閱讀樹
當孩子進入學習自行閱讀階段,媽媽們大概就會開始看牛津樹、raz這些系統化的書,當然我時不時也會收到這類的詢問,剛好也有點小資訊可以跟大家分享。
💡 #牛津樹與raz那個好?
其實這很看小孩的喜好,以及在牛津樹哪個系列。牛津樹的架構嚴謹,整顆大樹有不同的系列、不同的風格,所在的等級以及「台灣能買到」的系列差別很大。
以我們家例子來說,翰翰在英文初學時期接觸牛津樹,我跟他都不是很喜歡,所以沒有每本看完,更不會繼續買下去。但等到他今年開始看stage 7- stage 9魔法鑰匙magic key的系列,故事就對他很有吸引力,即使文章長一點,用字也不難(社團內之前有我的說明)所以我們都喜歡。牛津樹有可以搭配 #毛毛蟲點讀筆 的版本,對於學習英文是很棒的工具☑️
以翰翰的等級來說我覺得raz難度好像比牛津樹難一點,但fiction類的故事架構我覺得牛津樹更加有趣及系統一點,而且即便是fiction的書,內容還是帶入很多歷史、名人傳記、自然等知識在裡頭。某些系列角色人物的連貫性也會讓孩子投入感情,強化與書本之間的連結。
而raz不論紙本或app皆有「讀後測驗5題」可以檢測孩子理解程度、習慣做題目的模式等,這是它比牛津樹強的地方。app版還有聽力朗讀、錄音等功能,更加強大,能順便練習聽力。
—
💡 #raz要買紙本還是app?#電子版怎麼買便宜?
這個問題我之前也向朋友討教過,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本人算是蠻排斥給小孩接觸3c的類型,所以自然對這個選擇會有更多猶豫。最後我聽朋友的分享選擇購買app,而且非常滿意這個決定,自己也蠻推薦大家這麼做。
📌app版有什麼好處?
1. 省家裡空間,可在外面隨時隨地打發時間。我們家在等餐廳上菜很久時,有時候就會讓哥哥做一篇raz。不同的閱讀媒介,讓孩子增添新鮮感。
2. 看完書有星星集點、徽章蒐集活動,讓孩子很有目標。另外星星也能買裝備佈置他裡面的房間,帶一點樂泉在裡頭。最近我們的目標是閱讀賺8000顆星星,幫偏遠小孩(?)買水喝。
3. 有聽力朗讀的功能,除了訓練閱讀還能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聽力,另外還有錄音功能,讓孩子練習口說,聽說讀的部分都顧及。
4.便宜,在app內可以看27、28(?)個等級的書,可以讓孩子從小看到大。聽老吳表姊上次跟我說美國官網買帳號折台幣約4000多,我的帳號其實是在淘寶買的,一年實在很便宜😂
Raz帳號有哪些類型及各功能差異我沒有特別研究,但我知道官網直接購買家長帳號(?)跟老師學生帳號功能可能不太一樣。教師帳號雖然較貴,但一個老師好像可以下分20個左右的學生,我的是跟淘寶賣家買「分下來的帳號」,所以特別便宜。當然可能有些錄音功能什麼的我們無法聽到(?),但他念的時候我通常都在旁邊沒差,況且我可能也懶得聽錄音,哈哈哈!所以我自己覺得買raz的app版真是太棒了,非常推薦👏
在中國的一個點是要連美國網路,有時候會很卡或有人需要翻牆使用(我們家不用翻就能用),但我發現最後其實是使用時間段的問題,避開熱門時間之後就不會動不了了。淘寶賣家分購的學生帳號有風險的就是會不會突然沒開權限之類的,我買的是一年權限,現在快要半年了還是沒問題👌有興趣的人,賣家我再公布在社團相簿,大家自己斟酌考量。
以上是我使用心得分享,我們最近進度其實比較緩慢,都是利用週末來做,有時候還會忘記,可是隨時能用,價格便宜,也是十分值得。
人物傳記例子 在 在傳記電影中 ,追求的不止是說一些大概, 而是演活原型人物 ... 的推薦與評價
... 人物 ,再加上自己的演繹 。 毫無疑問蒂達·柯漢-哈維(Tilda Cobham-Hervey) 是成功演出Helen Reddy氣質的 例子 。 電影中,沒有看到身穿一片暖色 ... ... <看更多>
人物傳記例子 在 小本創業經營#11 -小本業務例子(一):網上銷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小本創業經營#11 -小本業務 例子 (一):網上銷售. 467 views · 3 years ago ... 人物傳記 | 全球最有錢的那個男人| 腦作動EP34 | 廣東話| 中文字幕. 腦作動 ... ... <看更多>
人物傳記例子 在 [分享] 支援以色列還是哈瑪斯? - 看板Military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文章是一個中國部落客在2014年寫的批判哈瑪斯的文章,現在原網址已失效了
但有備份
https://cutt.ly/1wmYW96q
究竟是誰在拖巴勒斯坦平民下水,這位作者實在說得鏗鏘有力,故分享之
以下正文(簡轉繁)
-------------------
人類進步是必然趨勢,不能因為同情弱者,把人類打回原形,只有後進者緊緊追趕,世界才
會越來越好。
以巴衝突此起彼伏。中國的主流媒體說,巴方死亡多少,數字是以方的數十倍。強調“
其中大多數是平民”,輿論導向一看便知。同情弱者是一種普遍心理,但弱者邪惡是否該
同情?當一老者自己摔倒訛詐別人時,不是一片為老不尊的譴責嗎?
所以,首先要分辨是非。巴方無故殺害三名以色列青年是此次衝突的起因,以政府說不
能讓自己的人民處於恐懼之中。巴方尋釁滋事在前,以方反擊在後。如上,即使老者可憐
兮兮,訛人也是錯!錯!錯!
https://images2.imgbox.com/f8/43/WTY9H2XO_o.png
以方打擊的是恐怖分子,是極端宗教組織。為了避免平民傷亡,在襲擊前,先向目標放一
空彈,平民可以迅速撤離。哈馬斯抱怨說,空彈和實彈間隔時間太短,莫非等你把武器都
轉移了再打?
如圖,把別人家兒童當盾牌,掛起來。在學校,醫院藏匿武器,向以方發射炮彈。引起以
方反擊,然後又以此博得同情,說打死了自己的兒童。這樣無恥和惡毒的渣滓,人類不該
群起而攻之嗎?
他們用貧苦人家的兒童訓練自殺肉彈,到處製造恐怖,若不是有以色列一類正義之師的有
效打擊,疆獨的“戰鬥力”將會提高,人類秩序將更混亂。
關於被恐怖分子推崇的所謂人民戰爭,全民皆兵。筆者也曾有認識的誤區;在中學時聽老
師講毛的《論持久戰》,認為,拿破崙敗於俄國,希特勒“敗給”蘇聯,日本“敗給”中
國,都有敵後游擊戰騷擾破壞戰術的貢獻。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俄
國貴族領導民眾在長長的法軍補給線上神出鬼沒,取得出奇制勝的戰果。而且,《戰爭與
和平》中多次提到“游擊戰”、“游擊隊”,我為歷史佐證了毛的理論而興奮不已,彷彿
游擊戰是中國8年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
後來讀到美國歷史,南北戰爭期間,南方邦聯軍總司令羅伯特.李頑強地統帥南軍和政府
軍作戰四年,為的是南方從美利堅合眾國分裂出來,後戰敗投降。據分析,戰爭失利的南
軍如果轉入山林,展開長期游擊戰,還有勝算可能。
但,李將軍認為,游擊戰的戰略將打破軍人和平民在戰爭中的界限,不可避免地出現軍人
對平民的戰爭暴力。這是平民,包括老人、婦女、兒童甚至嬰兒遭受最大死亡、傷害、疾
病、饑饉的戰爭形式。將在所有的人中間積累仇怨和報復,將造成整個民族的道德滑坡。
採用這樣的戰略,雖然南方有可能避免失敗的命運,卻會迫使敵手把劍指向無辜的平民,
這超出羅伯特.李將軍的道德底線,他寧肯選擇投降。
這時我才悟到,所謂游擊戰,人民戰爭其實百姓是“盾牌”,是犧牲者。混跡於百姓中的
一兩個抵抗者,可能使很多百姓面臨死亡。從“愛國主義”影片看,日本人在華北平原搜
尋幾個抵抗者,向地道里放毒氣,灌水,扔炸藥包,死傷的多是百姓!當然,這說明敵人
的殘暴,但戰爭的決策者所以堅持戰爭是為了名頭“正義”?還是為了保護人民?人民的
生命一旦和“正義”目標相牴觸,生命、“正義”哪個更重要?
人們訕笑美軍被俘時,用幾國文字表示投降。事後,沒人追究他們投降的責任,沒人要求
他們“不成功,便成仁”。儘管被俘時,美軍雙臂高高舉起,但作戰時他們鬥志昂揚,英
雄頑強。就如李將軍一樣,儘管是降將,仍是後人引以為榮的英雄。
《日內瓦公約》《海牙公約》規定:交戰雙方必須穿著本方制服,方可視為軍人,被俘後
享有戰俘待遇。不穿著制服者不受公約保護。穿著對方制服使用對方旗幟和標誌物的,被
視為間諜,最高可處以死刑。這就是戰爭規則,無疑有利於保護平民。
哈馬斯武裝人員遊行時穿制服,在媒體露面時只露眼,作戰時穿便服混跡於平民間,用自
己百姓當盾牌,其不仁不義昭然若揭。而被俘後,以方本可以把他們當間諜處置卻當戰俘
對待,本是仁至義盡。
讓人聯想到西方文明的騎士精神;強敵當前,不畏不懼,果敢忠義, 保護弱者,無違天理。
西方人的“決鬥”是面對面公開公平比試,不懼死亡,把榮譽和尊嚴放在第一。一方失敗
,勝方不打倒地的對手。即使戰敗,失敗方也能保持尊嚴。
西方文化和中國大不同,中國從歷史到現實,強欺弱、大欺小、官欺民,男欺女很平常,
背後放槍也正常。即使認輸投降,也要被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能翻身”。
再看看以色列,為了保護自己人民“悍然”發動戰爭。為了營救被俘士兵沙利特,用一千
多名戰俘交換,總理親自去機場迎接(如圖)。此前,以色列曾以五千戰俘交換1名特工
。
根據以色列《回歸法》,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有權返回以色列。儘管戰火紛飛,世
界各地的猶太人毅然回歸祖國,並立即投入保衛祖國的戰鬥。
被稱為“法拉沙人”的黑皮膚的猶太人是紀元前流散到衣索比亞的古猶太人的後裔。由於
“法拉沙人”在衣索比亞處境艱難,以色列曾多次大規模空運衣索比亞猶太人回歸。1991
年,以政府發起“所羅門行動”,在短短36小時內,將1.4萬名黑色猶太人空運回以色列
,令世界驚嘆!直至2013年8月28日,最後一批450名黑色猶太人分乘兩架飛機抵達祖國,
以色列的行動才正式結束。
正所謂國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國?國愛民,民才報國!
以色列政府向世人踐行了“即使世界都已經拋棄了我們,我們絕對不會拋棄自己人!”的
莊嚴承諾。試問哪國政府會有如此魄力愛心,迎接兩三千年前流落他鄉的本族子民?
我的觀點是,以色列人大智大勇,不僅樹立了政府保護人民的典範,他們為人類也做出了
巨大的貢獻。猶太人遠祖摩西“十誡”被奉為上帝的律法,一直是西方道德的核心。復國
後,他們創造了在沙漠裡的節水型現代農業;世界領先的無人機和雷達技術;1948年建國
,戰爭頻繁,以色列現有800萬人,至2011年,本土已經有10人獲得諾貝爾獎,不包括那
些猶太裔科學家所獲得的獎項了。若按此比例,中國應有1625人得諾獎。若人類都達到以
色列水平,世界將會怎樣?
和以色列比,人均國土小,自然條件差,建國歷史短,都不是迴避責任的理由。
對這樣優秀的民族誠心學都怕學不來。
希望媒體全面,如實報導此類新聞,對邪惡者不能姑息。在全球化、網路化時代,是非曲
折是掩蓋不了的,掩蓋的結果是失去信任。無人搭理。
而領土之爭是政治家的噱頭,三千年前猶太人就居於此地,聖經為證。後流散,一千年前
巴人居於此地,你說該歸誰?
兩族友好,如歐盟各國般互利互惠是不二選擇,落後者主動向文明者靠近,文明者承擔相
應的義務責任,問題就好辦了。
---------------------------------
這位中國部落客批判的哈瑪斯把平民當人肉盾牌,有位哈瑪斯領導層的兒子叫摩薩·哈珊·約瑟夫
也證實過
此人批評哈瑪斯為腐敗的恐怖組織,正是看不下哈瑪斯的所作所為,後面才為以色列間諜
工作,之後逃到美國,傳記及紀錄片哈瑪斯之子(The Green Prince)的主角便是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223.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97020874.A.DC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