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西遊記
貞觀三年(629年)秋八月,玄奘法師由長安出發了。
在《西遊記》中,玄奘出長安可是個無比盛大的場面。比如說,唐太宗封他為「御弟」,給通關文牒,賜千里良駒、盤纏、隨從,在文武百官和長安人民的簇擁下,玄奘風風光光出了長安。
但實際上,歷史上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別的不說,他是護照也沒有,簽證也沒辦,趁着月黑風高,做賊一般溜出了長安城。
這樣的出發方式,不但不體面,還冒着生命危險:一是非法出境被抓到了肯定不是個兒;二是縱然越境成功,當時的向西之路也非常危險。還記得嗎,這一年,可是唐太宗派遣李靖、李勣出兵攻打東突厥的時候。刀兵無眼啊,你說你這是哪根筋搭錯了吧。
玄奘大概沒考慮到這些問題,或者說,就算考慮到了,他也無暇顧及,甘冒風險。能讓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無非那麼幾個原因,一是愛情,二是自由,三是大義。而比這三者更有驅動力的,則是對真理的忘我追求。
在長安的幾年內,玄奘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從名僧法常和僧辯那裏獲取新的知識,開啟新的智慧了。他曾經就佛法經義的疑問列出了100條問題,拿去請教法常和僧辯,可是,這些問題本身已經超越了那兩位的水準,更別提給出答案了。
法常流覽了問題單子,說:「我看,天下沒人能回答你這些問題吧?」
玄奘猶如被當頭潑了一桶冷水,十分沮喪。
法常於心不忍,又說:「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應該能解決你的疑問。」
說者無心,可玄奘卻把「天竺高僧」聽進了心裏。他立刻找到幾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聯名向政府提出遊學天竺的申請。
唐政府是個負責任的政府,他們當即駁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國申請。理由很簡單,兵荒馬亂的,你們偏要往西跑,遇上敵人、亂兵,幾條小命不是白丟了?
申請被駁回後,聯名上書的幾個僧侶就放棄了這個念頭,宗教界人士也得遵守國法不是?當然,這些人不包括玄奘。
從蜀地私自回長安,已經違法了,再違法一次也不算什麼。畢竟,在他心目中,佛法遠遠高於人世間的法律。
其實,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期,心中都會湧起一種宗教情懷。這種情懷,跟具體的宗教並無必然聯繫,而是人心對萬事萬物的敏感,對世界本源和終極真理的好奇,對肉身和塵世超越的渴望。
如果留在長安,玄奘大約很快就能成為京城甚至國內佛教界的領頭羊。在同樣癡迷大道、具有高度精神自省能力的唐太宗度過軍事緊張期之後,他很可能親自召見玄奘。即使這並不意味着權力和財富,起碼也代表了光榮和地位。
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缺少對佛法的真正理解,沒有真正的了悟,所謂高僧也只是一個裝腔作勢的空殼。一切榮譽、地位、敬仰等附屬品只會帶來膚淺的、世故的生活,一種沒有意義的生活。
這絕不是玄奘為自己選擇的生活。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必須到佛法的誕生地去尋求幫助和提高。
天竺還很遙遠,一人一馬,盡力西行吧。
就在玄奘出長安的時候,李靖接到了討伐東突厥的命令。11月,李勣的部隊也完成了動員。而肅州刺史公孫武達和甘州刺史成仁重已經和進擾河西的突厥先頭部隊幹了幾場狠仗。
隨着二位李將軍的出兵,主戰場沿蒙古草原陰山山脈一帶展開,而西域局勢也開始風起雲湧。玄奘卻不顧一切地往西域進發了。
儘管悟空不在,玄奘還是受到了某種冥冥中的保護,一路上,總有人會幫助他。在順着流經玉門關的河流走了十多裏路後,玄奘已經出了國境。
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時,唐帝國實際控制的區域,已到達了西方的極限。玄奘,向故土眺望了最後一眼,毅然背向大唐,繼續孤獨的旅程。
不久,他來到了伊吾國。從這裏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繞行中亞草原,便可進入天竺境內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過久,可是,他還是耽誤了一些時日。因為當時正值高昌使者訪問伊吾,言談間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腳。使者回去後,立刻向高昌王彙報了此事。
那時的高昌王我們認識,就是前面說過的麴文泰。這個時候,高昌與唐的關係還很好,麴文泰聽說此事,便派出數十人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堅辭不果,只好跟隨使者來到高昌。一見高昌王,更麻煩了,麴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師的風姿和見識所傾倒,哭着、喊着不讓玄奘走。
這可不能答應,玄奘拒絕了麴文泰開出的優厚條件,要求動身。
麴文泰聞言,換了一副臉色,說:「法師你違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規定,把你送回大唐去。」
玄奘不動聲色,說:「為了佛法,貧僧一定要到天竺去,雖死不易。」
利誘威逼都沒什麼效果,麴文泰也就不再勉強。不過,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將來法師取得真經,從天竺回來的時候,請務必來我國停留三年,宣講佛法。
這一點,玄奘倒是答應了。可約定雙方都沒有想到,等玄奘回來的那一天,高昌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麴文泰給玄奘寫了一封介紹信,請沿途的各國國王對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別指出:此僧乃本人義弟。
看來,《西遊記》中唐御弟這個情節,是從高昌王那裏移花接木來的。
高昌王的信,並沒有給玄奘帶來很多的方便,有時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比如說,焉耆國作為高昌的競爭對手,壓根不買帳,對玄奘不予招待。好在他們也不敢對大唐高僧怎麼樣,因此,玄奘便速速離開了焉耆。
再往西走,是一片綠洲,這便是龜茲國。在玄奘眼中,龜茲的意義並不僅限於一個西域小國,因為這是十六國的後秦時期的偉大法師鳩摩羅什的出生地。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龜茲,被聘為國師。因被國王的妹妹逼婚,因而有了鳩摩羅什兩兄弟。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親迎鳩摩羅什來長安。在隨後的十多年內,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主持完成了不下數千卷的譯作。著名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就是簡稱的《金剛經》,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更加巧合的是,鳩摩羅什法師也號三藏。藏,乃容器之意。三藏,也稱三法藏,是指印度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經藏、律藏和論藏。
有趣的是,兩個三藏都曾把佛經翻譯的歷史發展推向更新階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線一般的人物。
話說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大約60多天,終於等到天山之雪融化,道路開通,他繼續前進。
走過了最為艱苦的跨越天山之路,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一天,玄奘終於抵達天竺。
在佛陀的故鄉,玄奘終於觸摸到了他連夢中都在追求的東西。當時,天竺與大唐關係還不錯,而印度的僧侶們對這位不遠萬里前來求法的唐僧更是熱情接待,毫無保留地將珍貴的佛典傳授給他。
在天竺居住學習的十幾年,也許是玄奘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吧。但是他知道,這裏並不是自己的樂土,他還要回到大唐去。
出發,永遠是為了返回。這也許是一切具有史詩意味的人生所必然經歷的過程,就像荷馬那部《奧德修紀》中的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一樣。玄奘踏上了歸途。
當玄奘再次進入西域時,大約已經是貞觀十八年左右。十幾年的時間,唐太宗和他的唐帝國,已經製造了一場滄海桑田的巨變。
早在北印度時,玄奘就聽到了高昌國滅亡的消息。這固然讓他歎息世事無常和虛妄,倒也提供了一些便利,因為沒必要去高昌履行諾言,他便可以不經天山南路,直接走西域南道回國。
玄奘越過帕米爾高原,沿崑崙山北麓,經由莎車、于闐等國,前往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
貞觀十八年(644年)孟秋,玄奘歸國的消息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裏。當年,他是一個心存疑惑的年輕僧侶,如今,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大法師。
太宗微微一笑,他並沒有忘記當年那個最年輕的僧人。
記得在玄奘離奇失蹤後不久,長安寺院的長老們曾經向太宗彙報:由於申請赴天竺留學遭到拒絕,玄奘很可能已經偷渡出境了。
太宗聞言道:「這個和尚挺大膽嘛。」但他臉上並沒有發怒的表情,語氣中似乎還有一絲隱約的讚賞。
長安的和尚們放了心,不久後,高昌王來長安朝見,自然也將玄奘的事情報告了太宗。十幾年間,唐太宗也會零零星星聽到一些玄奘在天竺的消息,瞭解到玄奘在修行上的精進。
漸漸地,唐太宗開始盼着這位大膽的和尚回來。
玄奘在於田時,向皇上呈上一份請罪書,詳細報告了冒犯國法的經過,並提出自己馬上即將歸國領罪。這封請罪書被商隊的高昌人帶回了長安。
雖然玄奘心裏無所畏懼,但當長安使者飛奔而來,對他說皇上原諒他的一切罪責,並熱切期盼他回國時,玄奘心裏還是感到了喜悅。
在沙洲,玄奘又一次上奏長安,因而得知唐朝近期內將會向高句麗派出遠征軍,而太宗本人也將東赴洛陽,指揮軍隊。
這個消息讓玄奘吃了一驚,他立刻從沙洲啟程,趕往長安,希望能在皇上動身前見上一面。
當然,玄奘急着見皇上,不是為了皇上能夠接見他,表揚他什麼的,而是為了向太宗申請建立譯經場的經費和幫助。
數萬里往返,17年歲月,僅僅是偉大事業的前奏罷了。玄奘從天竺帶回來657部經書,需要招募一批通曉經典和梵語的僧人進行翻譯。不然,對於普通人來說,佛經何異於廢紙?
然而,玄奘緊趕慢趕,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十九年(西元645)正月七日了。這時候,太宗已經前往洛陽,坐鎮長安的是西京留守司房玄齡。
房玄齡幾天前便接到了太宗從洛陽發來的詔令:使有司迎接之。房玄齡立刻展開準備工作,但沒想到,急於謁見的玄奘,提前趕着回來了。
有司還沒出動,聽到消息的長安人民卻從四面八方趕過來了。聽說大法師將從運河碼頭上岸,大家都往碼頭邊跑。一時間,擠了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玄奘沒辦法,只好在碼頭過了一夜。等官差來開道時,才進入了長安朱雀大街的都亭驛。街道兩旁已經站滿了人,人們跑來領略這位為佛法觸犯國禁的大法師的風采,近20年時間,玄奘的事蹟早已成了長安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玄奘在長安沒待幾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洛陽去了,抵達之日是正月二十三日。見到太宗的日子,是二月一日。
洛陽儀鸞殿上,當世兩個意志最堅定的人會面了。
針對玄奘西遊之事聊了一番後,玄奘盤算着向皇上提出興辦譯經場的事。沒想到,皇上突然說:「大師德才兼備,沉毅堅忍,不如你還俗,來朝中輔佐我吧。」
玄奘吃了一驚,趕忙推辭道:「玄奘自幼傾心佛法,皈依佛門,以普度眾生為己任。還俗之事,萬萬不可。」
太宗說:「有何不可?以你的才華,咱們君臣聯手,打造太平盛世,這不是普度眾生嗎?」
玄奘說:「經邦濟世必以儒,玄奘對儒學一竅不通,怎麼能輔佐君王治理天下呢?還是讓我以佛徒的身份,通過譯經,解除眾生心靈的魔障吧。」
太宗話鋒一轉,說:「好吧好吧,不逼你還俗了。不過呢,既然你已經到過西方,不如再跟我到東邊轉轉吧。一來增加你的見聞,二來我有些事想向你請教。」
沒想到,玄奘依然拒絕了太宗的邀請,此時他心裏只裝著譯經一件事,對於遠赴遼東浪費個一年半載的時間,相當不情願。
唐太宗就沒有繼續勉強,他答應支持玄奘的譯經工作,但也做了一些保留。因為,當玄奘提出到河南少林寺去譯經時,太宗堅決不許,把他留在了長安的弘福寺。
接下來的19年時間,玄奘從著名的旅行家變成了著名的翻譯家。從他譯經的過程和成果來看,他之前說自己不懂儒學,其實是個謊言。
沒錯,大師也是會撒謊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吳承恩 #西遊記 #玄奘
人律樂土大招流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24 黃偉民易經講堂
天下大亂,世界停擺。
香港的公務員,又不用上班了,留在家中工作;學校復課遙遙無期,只是DSE公開試不知如何是好,取消又需要大氣魄;東京奧運不能如期今年舉行了……
習近平最關心的是復工。
他不惜南下武漢,在火神山醫院前拍照打卡,也只想告訴大陸全國,疫情過去了,大家回廠繼續努力,恢復生產,繼續做世界的血汗工廠吧。
各地封城,工廠停工三個月,大陸的百姓已經無法生活了,民怨開始出現,大家懷念沙士時期的抗疫英雄王岐山。
這個時期王的鐵桿兄弟任志強又動作多多,反習的山頭趁民怨又蠢蠢欲動了。
食貨,是中國歷史治亂的第一因素,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生活不下去,流寇便起,屢敗屢興,直至朝代更替。
南下武漢,習的心意是要全國工廠復工,全民生活回歸正軌,繼續發強國夢,再停擺下去,民眾對政府的怨氣,便一發不可收拾。
誰知,這時,英國的金毛獅王,耍出一記七傷拳,先是佛系抗疫,大家自生自滅。
這樣一來,嚇壞了那批華人留學子弟金菠蘿,趕忙搶機位逃生,回港回國。
走了這批用錢買虛榮的紈絝子弟,才開始倫敦封城,關閉學校,禁絕酒吧餐館……
金毛獅王的防疫措施是給真正英國公民用的,華人子弟,回到你的香港、北京、上海、杭州……
用你們的子孫,化成生化兵,將病毒帶回家鄉。
香港爆發第二波確診高峰。
專家們都面露懼色,噴泉式爆發來了,再不封關戒嚴,香港將會淪陷了。
香港那批留學回港的金菠蘿都尚且難於約制隔離,北京、上海那批權貴的留學子女,如何會乖乖的自我禁閉十四天?
特權社會風氣幾十年,你有政策我有對策,人人要守的規矩我不守,就是身份象徵。他們的父母,也急忙的打電話給領導,給防疫辦公室,為他們的子女攞特權。
大陸沒有可信的數據,但單用常理推算,第二浪的感染高峰已經來臨。
那全國工廠如何復工?
歐洲逃亡回大陸的學生帶來疫情第二波,跟著將會是美國逃亡回來的金菠蘿帶出第三波,然後到加拿大逃回的帶來第四波。
一浪接一浪,這個武漢肺炎是不會完結的,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會結束,城市封閉,工廠停工,民怨來了。
不疏導民怨,矛頭便指向執政的習近平政府,也給政治對手攻擊。所以,情急之下,將武漢病毒,由原劇本自然界的食野味引發,嫁禍給美軍,原來今次的災難,是美帝的生化武器正式侵略我國,帶來民族苦難。
這招很有效,很合全國大陸人自卑變自大的缺陷性格。
這樣一來,解決了內部的政治壓力,但卻等同二戰時,日軍侵略珍珠港,正式向美國宣戰了。
特朗普火了,參眾兩院的議員火了,美國舉國火了,美中的冷戰來了。
什麼中美貿易談判,外交關係,先放一邊,面對這場今年都不會完結的武漢瘟疫,全國停產,經濟癱瘓,最重要的,不要全國動亂。
既然敵人是美帝,抗疫反美,互為一體,全國上下一心,穩定局面,騙了愚民,解了燃眉危機,但代價是變相向美宣戰。
歐洲、美國、加拿大,都如戰時情況,世界無樂土,原來今日最安全的城市,是武漢,只有它零確診。
更因為,武漢有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
武漢闖禍,病毒一發不可收拾。蓋兩座醫院鎮住,將病毒出口到世界,誰知英國金毛獅王,兩下插花,回身轉射,又將這個武漢病毒交回,出口轉內銷,由金菠蘿生化兵,帶回北京、上海。
火神山雷神山,得象火雷噬嗑卦。
什麼是噬嗑?
噬,張開大口,一啖噬落去,連骨食埋便是噬。
嗑,是咬合之後吞得下,即咬合吞併。
噬嗑兩字,就是森林規律,弱肉強食,猛獸捕獵小動物的動作。古代強國吞併弱國,現代商業社會,大集團吞併小公司,都是噬嗑。
噬嗑卦的卦象,是一個嘴巴,山雷頤卦,上下兩支陽爻,包著中間四支陰爻。頤卦說頤養,吃東西,上下兩支陽爻是兩唇,中間四支陰爻是牙齒。頤,就是一張大嘴。
當頤卦的第四爻由陰變陽,即嘴內卡住了一根骨頭,便是噬嗑卦了。
本來是吃東西,但骨梗於喉,便是噬嗑卦的象了。
強權要吞併弱勢,但有人不識時務,出現了殘酷鬥爭。那便是噬嗑卦的象了。
噬嗑卦六支爻,由初爻:
屨校滅趾,無咎。
到最後一支爻,上九:
何校滅耳,凶。
訴說著一個弱肉強食的森林規律,殘酷的過程。
孔子在《繫傳》中,對這兩支爻的因果關係做了重點分析。
屨校,就旦犯人帶上沉重的腳鐐;滅趾,行動受到了約束。無咎,表面看來不好,但其實除笨有精。
孔子認為,人性是容易犯錯的,天天都想著對付人,但整人者,人恆整之;鬥人者,人恆鬥之。
所以,孔子說: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孔子說,一般人,不吃過虧,唔識得改過的。唔碰過釘,唔知自己有缺點。
要有嘢怕,才會講仁義。怕犯法,怕別人不齒,怕報應。人要有畏懼在心,才能上進向善。
《論語》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其實,這也是宗教的作用。
不見利不勸,無利可圖是沒有動力的。
不威不懲,沒有法律在前,懲罰在後,是不懂得改過的。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不見棺材,不流眼淚。
一般人就是這樣。
西方管理學說的,胡蘿蔔和棍子。
所以,他說,有時候,小懲而大誡,受一點小懲罰,令他一生警惕,未嘗不是好事。
就好似著住木屐走路,弄傷了腳趾,不受這個傷,這個人走路永遠不在意,不小心。現在弄傷腳趾,以後走路小心了,所以便是無咎了。
噬嗑初爻爻變為火地晉卦,前途一片光明。
跟著對噬嗑卦最後一支爻爻辭,帶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善和惡,都是累積返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略養成良好的習慣。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成名,是成功。
一個人要成功,成就一項事業,不是做了一件好事,努力了一天便可以成功的。
善,要慢慢的累積起來,才有真正的幸福。
做壞事都一樣,壞要累積起來,不累積還不至於滅身的。
這個道理,一般人不清楚,覺得是小事,小善小惡無所謂。
積小善可以成為大善;小毛病不改累積起來就成為大惡大患了。
故惡積而不可掩,掩飾不了,到了罪大惡極的時候,永遠也無法解決了。
何校滅耳,凶。
背負枷鎖,蓋住耳朵,是大罪。罪大惡極,凶矣。
噬嗑卦上九爻變為震為雷卦。上震下震,震卦是政權保衛戰,為了爭權不擇手段,爭到最後卻輸了,一切成空。
噬嗑到罪孽深重時,怎麼掩蓋都沒有用,也沒有人能出手相救了。
孟子.梁惠王上 第三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載)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https://youtu.be/HtRqg6Ms8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