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有被推爆 那我們就來聊聊為何我會擔心今年台灣工地管理會有重大風險
因為有版友可能不是相關產業或科系
先介紹一下台灣幾個營造現場比較特殊的狀況
(營造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遠早的發展歷程和特殊法規 所以獨特性比多數產業高)
1.層層分包特殊文化
先說一下轉包和分包不同
轉包是拿到案子後抽管理費或業務費用後
就把主要部分或整個工程再轉給其他廠商施工
但分包則是主要得標廠商將一部分工程與其他廠商分工施工
分包這件是在全球營造業都是普遍的
但是分包的方式 規模 切分方式 層數 及分包後權責歸屬則有很大差異
台灣的特色是營造業普遍規模很小
(這點跟很多人的印象應該是相反)
https://reurl.cc/KxL6D9
全台灣營造業在109年第4季共有19,028家
大約一萬四千家是丙級營造和土木包工業
這還沒有計入材料行 設備廠商 資材公司等
可能沒登記在營造業但會出入工地協助工程的廠商
還有到處走跳的師傅(個人 夫妻檔 師徒)
會有這樣的狀況是 營造工程很少有較長的持續性
每個工地完工後 是否有相近的工程能續接 不確定性很高
不像很多產業人員可以固定編制持續生產或提供服務
所以營造廠會保留主要的主管和核心的技術人員
等拿到下一個案子時 再依工程案的特性和規模 將工作分配給協力廠商
協力廠商同樣有一樣的問題 所以會再把人力和機具不足的部分再分給下一級廠商
這樣的層層分包 安全責任如何整體控管
就跟最上面承攬工程的營造廠觀念 能力 制度有很大關係
另外也跟各分包廠商有無合作經驗有關 有共同合作的經驗
再效率 信任度上都能提高 也能降低一些工程風險
.
2.施工人員的非制度學習
台灣早期多數施工人員的訓練都是師徒制為主
師傅用他當徒弟受到的訓練方式再複製一次來訓練自己的徒弟
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
很多工序和工種 仍然是以師徒制為主要學習方式
技術學校教的工種數量有限 而且經常與現場及時代有落差
這也導致很多工法在操作上會有各種不一致的說法和見解
甚至在安全的管理上 也缺少一致的認知和操作方式
.
3.工務及工地管理的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主要還是以理論和學科知識為主
實務經驗和實習 台灣的大學對其重視度反而低於歐美
也就產生許多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與誤解
因為缺少實際工地與操作經驗
所以師傅一開始並不會信任大學畢業幾年 擔任工地管理人員的指令
有時會聽從 也只是因為位階權力的關係 而不是從心底聽進去
所以只要一沒有人督導 很多安全措施和流程就鬆懈了
而大學畢業擔任管理的工程人員 對於工地的適應性通常也不高
也不少人不願意與師傅和工人搭話 自然雙方更不了解彼此的顧慮和立場
無法用師傅能理解的方式傳達重要的安全事項或調整安全管理方式
直接用學校或機關理想的方式來管理 自然事倍功半......
最後實際對工地工務管理影響最大的 還是由工地出身的管理人員為主
但也因此許多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很早期的年代
.
4.公家機關的制度流程與認知
公共工程許多的制度流程訂定是為了達到規範要求而做的
多是參考國外的資料後再加以修改定案
但國外的條件往往和國內有很大的落差
也因此許多制度如果直接移入執行 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弊病叢生
後來有許多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發現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會參考多國制度後 再拼裝修訂執行的流程與相關管理制度
不過這裡又發生一個大問題
多數參與修訂的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
很少是工地出身 他們大多經常造訪工地作查核
但查核那天的準備好的狀況和平常的工地運作狀況往往很不一樣....
而且走馬看花的查核 無法看到很多實際進行的細節和環節
所以將國外的制度拼裝後 再由缺乏基層實際經驗的專家學者和公務人員修訂後
產生更詭異的制度 而這樣的制度和流程往往不但不能有效達到規範要求
反而產生更多的虛工和紙上作業 以及越來越多的督導成本
層層督導 高層督導去督導督導的督導 就會變成這種梗圖的情境....
https://imgur.com/o3g9r8f
這種狀況反而最容易發生危險 因為大家的注意力會放在文件上
而不是現場 而且出事後 90%以上的時間和重點放在檢討和推託責任
而不是討論如何避免下一次意外或特殊情況的處理方式
.
5.外籍勞工的管理
外籍勞工可申請投入國家建設屬大規模的營造工地
此外也有許多外勞學成後 會跑到私人案場工作
與很多人的觀念再次相反
外籍勞工如果在一開始就給與完整的安全訓練和觀念指導
反而是最有機會持續維持的群體
因為他們很怕違反相關規定會被遣送回國
所以只要是聽起來合理 不影響他們收入的措施 大多會有意願配合
這個情況在緬甸也很明顯
緬甸在最近動亂前 有一陣子和平的日子
很多地方都開始由外資投入 設置小型工業園區 想運用當度充足又便宜的人力
那時聽去緬甸勘查的工程師說 當地主要投資的外資來源有
台灣 新加坡 日本 中國
而且只要看園區工地工人的打扮和配置大概就能猜到是哪個國家投資的
安全帽反光背心備齊 還請好幾個人固定在路邊指揮交通(即使幾乎沒車子)
這園區多半是日商投資
工地工人有戴安全帽和反光背心 車輛進出時會有一組人跑出來指揮
但沒車輛時沒人在外面的 通常是新加坡投資的工業區
工地工人安全帽戴著但沒有扣好或看起來破破爛爛 背心有人有 有人沒有
車輛進出時有一人不情不願 出來看看的 大概是中國投資的光業區
至於沒有安全帽 沒有背心 擺一個電動左搖右晃的破爛假人在門口的
大概就是........
工人同樣都是緬甸當地人 但穿著和動作卻會因為不同國家的管理
而有很大的差異.... 這情況在台灣也同樣適用於外籍勞工的管理
.
以上是台灣營造工地幾個特殊的狀況
這樣的狀況在過去還能維持一些微妙的平衡
讓工地事故的機率大概略高於工地外交通事故機率
(考量從業人數和交通工具使用人數差異後的機率)
但今年因為嚴重缺工的問題 恐怕會讓許多工地事故機率暴增
嚴重缺工的原因就在於人力供需嚴重失衡
需求面上的問題:
1.科技廠快速大規模擴廠
2.房地產熱潮增加大量建案興建
3.前瞻計畫多以工程為主 短期過多工程案件需要執行
供給面上的問題:
1.年長工人退休或傷病缺工
2.工地風險衛生隱憂和起步待遇難吸引年輕人
3.缺少工地實際技術的技職訓練教育單位 (如果已經有訓練 不用從起步待遇做起)
4.新冠肺炎造成外籍勞工來往狀況不確定性
上述問題就造成今年恐怕得面對台灣營造歷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缺工潮
而上述的所有問題又會和台灣營造特殊的狀況 產生更致命的結果
這部分也蠻複雜的 明天會再開一篇文來描述
--------
另外很遺憾的
昨天找了一下兩年多前在八卦版的發文
那時就有提到一些台鐵內部的問題
雖然這次直接原因是工程外包廠商出了問題
但這也反應到台鐵在管理上 偏向把風險管理的部分也全都外包出去的心態
https://reurl.cc/NXLjGQ
對風險管理的觀念和心態如果不修正
台鐵事故仍然會頻繁發生 頂多是不同的人輪流砸鍋.....』
Re: [問卦] 營造公司有沒有評鑑制度 https://disp.cc/b/27-doaf
交通督導員編制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爭取警察同仁權益!人員補足,業務回歸專業;制服長短袖自己決定;確保勤務間用餐權利】
1. 目前苗栗縣警民比約1:450左右,跟全國平均的1:430仍略高,局長說明預計將補上59人,並朝補足編制員額的方向前進。我提出希望交通隊人數增加的建議,民眾對警察同仁業務最直觀的就是治安與交通,但目前除了縣警局與比較大的分局外,都沒有專職處理交通的同仁,所以同仁們除了在辦案外還須花上許多時間處理交通車禍。
希望未來能在各分局成立交通小隊,專職處理車禍案件,讓派出所可以專心地處理民眾的報案,讓偵查隊可以著重在刑事調查,各單位之間才不會覺得分工不明、勞逸不均。局長也承諾會朝此方向來推進。
2. 呱吉和黃捷 高雄市議員前陣子都有關心警察同仁的制服問題,幾個會期前我在議會也問過,這次再跟局長確認一次,目前苗栗縣是由各派出所所長決定,讓地處不同的派出所可以自由決定,像苗栗許多山區上的派出所可能就需要較早換上長袖制服,這樣能彈性調整的狀況,給縣警局肯定,同時,也期待未來能進一步放寬讓同仁自行決定,畢竟可能會有較怕冷怕熱的體質差異,但制服的長袖短袖一致性,並不會影響同仁執勤。
3. 接著關心同仁們在執勤時跨越用餐時間的權益,局長說明,一般都會體恤同仁辛勞,不會在用餐時間特別督導抓缺失,警政署也有發文告知各單位,但過去不只有遇到同仁著制服買飯或用餐被民眾檢舉,甚至有同仁在執勤空檔用餐被抓缺失的狀況,希望局長能直接修正內部行政規範,而非目前「原則性」地體恤,這樣才能真正保障同仁用餐權益。
_
讓苗栗持續改變.
🏠 服務處地址:頭份市德義路59號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8:00
📞 服務電話:037-661567
📨 信箱:twh661567@gmail.com
🏛 法律諮詢服務:每週四晚間
📝 線上陳情表單:https://reurl.cc/gmxdLX
📲 Line:https://lin.ee/eDLRz0e
📷 IG:https://instagram.com/wenhsueh.tseng
🖥 YT:https://www.youtube.com/c/曾玟學苗栗縣議員
交通督導員編制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兒童交通博物館】
小朋友最喜歡的是假裝大人
而模擬駕駛就是最開心的體驗了
1992年開幕的台北市立兒童交通博物館
模擬汽車駕駛
比照實境街景
有隧道、紅綠燈、平交道
也有圓環、陸橋等設施
遇到紅燈必須停下來
可惜已於2008年閉館
真希望再有機會去玩
去過的朋友一起來回顧
圖說:台北市立兒童交通博物館的兒童館與交通公園卅日舉行開幕典禮,落成的兒童館有展示教學區、交通教室等。
報別:聯合報
日期:1992-08-30
攝影:于志旭
#兒童交通博物館 #模擬駕駛
#可是現在長大了
#還可以當兒童去模擬開車嗎
#這種模擬街景根本不是樂園碰碰車可以比的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92-08-30/聯合報/15版/生活資訊】
兒童交通博物館今天開幕
讓未來主人翁認識「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記者牛慶福報導】台北市立兒童交通博物館的兒童館與交通公園今天舉行開幕典禮,兒童館是以模擬街景的交通教室來指導幼兒認識交通規則,並展示陸路形成過程及交通工具的演進。配合開幕典禮舉行的民俗童玩園遊會,要贈送民眾十萬本「台北市停車指南」,幫助駕駛人紓解停車的困擾。
兒童交通博物館分為兒童館、兒童交通公園與明日交通世界館三部分,目前已完成了兒童館的設施,地上四層地下一層,今天正式對外開放。該館透過靜態平面圖、模型與聲光設備等介紹交通的發展與演進,傳達交通安全的訊息;如交通教室是北市交通狀況的縮影,在地上描繪了平交道、斑馬總等標線,配合懸掛的號誌,成為交通教育的教具,年幼的小朋友可藉紙箱製成的玩具車,在遊戲中學習交通安全與規則。
兒童館有地球形成過程的介紹。至於戶外的兒童交通公園,是一街景的縮影,備有小型的教練車供小朋友模擬道路駕駛。
【1990-08-06/聯合晚報/10版/台北市】
兒童交通公園 小人國 模擬上路
從遊戲中學習交通知識 11月完成綠化 教局規劃軟體
【記者羅玉蓓報導】小朋友們有福了,台北市第一座兒童交通公園就快完成了,目前公園內兒童交通博物館已於日前完工,待11月完成週邊綠化工程後,就可以交給教育局進行軟體規劃,小朋友可以拭目以待。
在75年12月開工的兒童交通公園位於汀州路,三軍總醫院旁基地面積有3.6公頃,包括有一座4樓高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地鐵車站、模擬高架道路、隧道、陸橋等各種道路系統和遊戲設施,原本預計於77年2月即可完工,但其間受二度變更設計影響,至去年底才重新開工。
據公園處表示,目前兒童交通公園內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工程已於上月底完工,而其他模擬道路系統如高架道路、隧道等工程也僅剩最後階段的細部整修,預計10月份所有土木工程可全部完工,待11月週邊綠化完成後,即可移交教育局進行軟體規劃設計。
公園處指出,高4樓的兒童交通博物館除一樓挑空供公共穿越外,2樓以上則作展覽室,展出各項交通建設之資料與模型,可提供小朋友相關的背景資料了解,而包括地鐵車站、高架道路、隧道等模擬道路系統則可提供小朋友實地了解道路動線安排和各種交通規則之運用,讓駕著迷你車的小朋友有身歷其境之感,由遊戲中學習到正確的交通知識。
【2006-12-27/聯合報/C5版/大台北】
兒童交博館虧錢 轉當二房東
委外經營 停車場地轉租台灣大車隊 教育局喊卡
館方無奈:不給錢又管得嚴
【記者楊芷茜報導】台北市教育局委外經營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因不堪長期虧損,去年11月起將停車場地轉租給台灣大車隊用作派車中心。教育局今年8月發函至交博館,限一個月內核備或撤銷租約。
館方已要求大車隊遷出,但對市府在全案委外後即不聞不問,不給資源又處處設限叫苦連天,認為簡直是要讓業者自生自滅。
交博館館長李孟峰指出,交博館占地遼闊,每個月園內清潔費約20萬、電費50萬元,加上人事雜費,粗估總開支共200萬元,僅靠收取園內設施使用費,根本入不敷出;由於周間孩童都在上課,只有周末較有人潮,因此在「釋放閒置空間」的考量下,將周一至周五的停車場地租給台灣大車隊使用。
教育局表示,可以理解交博館的經營難處,但根據委外契約,館方只能從事契約中明定的營業項目,若推出新業務或轉租館內空間,皆須提請教育局核備,否則就算違約,教育局可依法限期改善。
交博館已與台灣大車隊詳談撤租事項,但因車隊所須空地難尋,難以立即轉移陣地。大車隊已在濱江街購得土地,現正興建停車場,順利的話,一個月內就會全面撤出交博館。
交博館表示,由於現代社會少子化的影響,到館人數不斷降低,但從89年接手經營至今,始終受限於契約無法漲價,經營困境可想而知;此外,每當市府要介入管理時,便把交博館視為社教單位,一紙公文發下就要求配合,但分配官方資源時,又把交博館定位成公辦民營的委外機構,不能領取公家補助,雙重標準令人難以接受。
教育局內部人員承認,交博館的困境是來自相關法令的不周延。當年交博館委外案是由財政局裁定,卻交由教育局管理,沒有任何配套措施、不給經費、也未編制館內管理人員,所有盈虧由承包公司自負,一但出問題就回頭罵教育局督導不力,十分不公平。
交博館委外契約將於明年4月到期,台北市客委會極力爭取管理使用權,計畫成立大型客家文化園區。教育局人員認為,能移交營運權對教育局是如釋重負,但若客委會沒有良好的經營計畫,未來依舊會落入不斷委外、不聞不問、一再虧損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