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James Hong Official 項明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大家贊助我的Patreon,獨家分享時事、旅遊、歷史、養生、宗教等的專有視頻、獨家聲音MP3檔下載、文字檔、相片、我的電子書下載等等。專享送出我的簽名著作、並為您私人提供旅遊資訊、規劃旅遊行程、優先參加貴賓旅行團、會員活動、幕後花絮等。請以每月US$5或以上贊助支持我的獨立創作: http://...
五月風暴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者回憶錄0906)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1966年中國掀起文化大革命,使我對中國有了新的想像。1967年,由中國文革而引發的左派「反英」風暴,打破了我兩年前在北京所聽到極為肯定的對港政策,香港的太平日子似乎不再了。
文革剛起時,我所敬仰的香港左翼文化前輩:《文匯報》主筆政的金堯如、《大公報》的羅孚、陳凡等,都寫大篇大篇的文章為文革歡呼。主要的論述是認為,在中共自上而下的管治下,毛澤東發動學生和下層民眾,從下而上地揭發和批鬥各級管治階層的官僚主義,和隱藏在裡面的污泥濁水,是值得肯定的壯舉。紅衛兵的破壞和對當權派、文化人的過火行動,辯護者都認為是在一場大運動中無法避免的。
對這些議論,當時我半信半疑,但信多於疑。一來因為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仍是我難以動搖的價值觀,二來從個人經歷和閱讀中,一向同情弱小、底層的反抗以至造反行動,三來是目睹當年港英管治的弊端。信中亦有疑,是對文革掀動的過度而極端的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感到是情緒遠多於理智。我很難與當時的左派群眾一起叫「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因為使人聯想回到了帝王時代,那是愚蠢和欺人的祝願。不問是非的「忠」,是非理性的「愚忠」。
1967年,北京負責港澳工作的官員被文革派奪了權。十多年大陸的政治運動不波及香港的情形有了根本改變。香港掀起五月風暴。大部分市民受滋擾,而左派的「社會化」太平日子也維持不下去了。《伴侶》的印刷、發行、合作者,銷售的對象,都使我們感到不容易撐。左派上級領導人要求我們轉讓給中共直接領導的「青年樂園」系統。
我回到了上海書局,應出版界領導人的要求,老闆在書局附近成立了一家由我負責的出版公司,出版「反英抗暴」的漫畫小冊。不過銷路不佳,因為紅彤彤滿是鬥爭標語的左派書店和百貨公司門可羅雀。
左派出版界的領導人把我找回來,主要不是擔任上海書局的工作,而是要我寫出版界的「抗暴」文宣。儘管左派文化界比我優秀的前輩多的是,但若不是已經到大陸去發揮(雖然後來命運多舛),就是留在左派新聞界。出版界有能力經營書店和發行業務的大不乏人,只是缺乏寫手和編輯人才。在這方面,我薄有文名,算是出版界的「秀才」。六十年代初,在《文匯報》任副總編輯的金堯如曾經想把我挖去報館工作,但被出版界拒絕。
關於文革和六七暴動,已有許多書籍文章論及,近年特別是羅恩惠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和程翔的書《香港六七暴動始末》的出版,對事件已有詳細描述。我這裏簡單講講記憶中的感覺和關鍵的轉變。
左派暴動從5月開始,到7、8月是抗爭高潮。那時港英在各界別逮捕了一些頭面人物,關押在摩星嶺政治拘留營。左派的抗爭獲中共高層和《人民日報》大力聲援,表示「決心給予香港愛國同胞一切支援,直到勝利為止」。中共的聲援不斷給香港左派注射雞血。左報和鬥委會宣稱「港英不低頭,就要走頭」。鬥爭不斷升級,以至放置真假炸彈肆無忌憚。1967年8月9日,港英逮捕中共外圍報紙《香港夜報》等三報5人,勒令三報停刊。中國外交部20日對英國發出緊急照會,要求英國必須在48小時內撤銷停刊令並釋放5報人。《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社論和評論員文章,表示「絕對不容許英帝國主義在香港橫行霸道」。當時,香港左派都以為中共一定會「大軍壓境」,不會讓香港「愛國同胞」在力量懸殊下抗鬥。誰料22日48小時最後通牒屆滿,中國並沒有派軍隊支援香港「愛國同胞」,而是由北京紅衛兵衝進英國代辦處,大肆破壞,火燒汽車和辦公樓。
這一個對「最後通牒」的回應,對「愛國同胞」無疑一盆冷水。非常清楚地顯示中國的「支援」毫無實際意義。24日,《大公報》指稱的「地下突擊隊」在路上伏擊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縱火燒死。「最後通牒」技止此矣。它傳遞的訊號非常清楚,就是解放軍不會越界而來了。對廣大市民來說,香港可以放心住下去。對港英來說,也因此把中共「睇死」,意味著可以繼續維持治安,繼續強硬對付所有破壞社會秩序的行動。在港督戴麟趾發回倫敦的一個匯報電文中表示,他意想不到會得到香港市民如此廣泛的支持。
廣大香港市民竟然和殖民地政府站在一起,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這個48小時最後通牒,是香港歷史的轉捩點,由此而改變了英國在香港施政方針,亦開始改變市民的身份認同。
圖1,1945年8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夏愨少將率領太平洋特遣艦隊抵達維多利亞港,是香港自日治時代重光的日子。
圖2,六七風暴時,左派群眾到港督府前舉毛語錄抗爭。
圖3,1960年代往大陸旅行,左一為畫家江啟明。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五月風暴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多年前在孩童時代無意識錄下的聲音被用來當作犯罪的工具,直到三十年後發現了錄音帶和筆記本,一股異樣感纏繞在心頭,越來越煩躁不安,在攤牌與隱瞞過生活的抉擇下反覆橫跳,最終決定翻起這件塵封已久的往事。
⠀⠀⠀⠀
《罪之聲》故事採用小栗旬(報社記者)與星野源(曾根俊也)兩位演員飾演的角色來做雙線敘事,這兩條微微傾斜的線條最終交會於一處,種種線索也就拼湊而成,真相大白。然而這不單單只是個普通翻出成年舊案的故事,藏於其中的時代背景與對於正義的思辨拉高了整部電影的層次。
⠀⠀⠀⠀
整部電影改編自塩田武士的同名小說,從頭到尾都在推導一個曾經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案件—「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或者也可以說「固力果·森永事件」。
⠀⠀⠀⠀
⠀⠀⠀⠀
#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
⠀⠀⠀⠀
事件開始是固力果的社長被綁架從而被犯人要求贖金,而在之後犯人開始對各大食品公司進行投毒及勒索行為,並且在犯罪前都會寄出警告信,同時也對警察與媒體寄出嘲諷內容的挑戰書,有趣的是,在犯案期間儘管寄出了144封信件,犯人卻沒有從中獲得什麼實質利益,也沒有任何人受到實質傷害,因此日本民眾對於這個案件並沒有太強烈的厭惡感。
⠀⠀⠀⠀
儘管沒有實質傷害,但不可否認的肯定有帶來許多間接傷害,就像電影中的那三位聲音被利用的孩子,他們的人生都因為這份錄音而被改變,原本美好的童年就這樣一去不復返,原本心心念念的留學夢也煙消雲散。「罪之聲」顧名思義就是犯罪的聲音,然而對那三位孩子來說他們真的有罪嗎?不如說,是那些自私的大人令他們背負了這難以逆轉的傷疤,跟著他們長大,直至有人將此撫平。
⠀⠀⠀⠀
心中正義無法抒發的大人們利用孩子的聲音作為犯罪的一環,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甘願讓純白無暇小孩沾染上那些灰暗,源自那個學運的時代的餘火。
⠀⠀⠀⠀
⠀⠀⠀⠀
#日本的學運時代
⠀⠀⠀⠀
電影中曾根俊也的媽媽會認識他的叔叔光雄,並且讓自己錄下那段被用來犯罪的聲音皆是因為發生在1960年代左右的學運的一場相遇。對照現實日本,那時候剛好是六八學運的時期。
⠀⠀⠀⠀
六八學運是指從1960年代開始到1968,在結合左翼學生與民權份子後展開一連串的反戰反官僚的運動,其中幾個比較註明的就是法國的「五月風暴」、美國的「哥大學生運動」、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布拉格之春」、韓國的「四一九學運」以及這次電影的其中一個背景,日本的學運時代。
⠀⠀⠀⠀
可以發現俊也媽媽的那段學生回憶,標語寫著70年安保條約並且帽子上帶著的是「京共鬥」,所以可以推測應該是處於1968年全共鬥時期,包含當時日大鬥爭與東大紛爭的各種學生運動,以罷課、封鎖校園出入口、設置路障等等方式來達到鬥爭目的,可以算是1960的第一次安保鬥爭的延續。
⠀⠀⠀⠀
「安保鬥爭」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反對當時戰後的「美日安保條約」,俊也媽媽的加入這場學運的理由在於他的父親曾經被冤望而自殺,就如同大部分參加學運的人一樣,為了反戰反官僚而做出的抗爭。曾根俊也的母親與叔叔達熊代表著「團塊世代」的那一代人們,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曾在他的書中對團塊世代與學運的關係做出分析,團塊世代的人們接受的高等教育,社會風氣鼓勵發言與討論,而在這個人數最多的時代競爭相對來說也最激烈,一些弊端與陰暗就此產生,包含教育改革與日本的地獄考試制度下,開始想要改變社會的這種狀態的年輕人就挺身而出。
⠀⠀⠀⠀
然而在經濟復甦下,這批學生運動逐漸被新的東西吸引替代,學生運動也開始式微,俊也的媽媽也在這種狀態下退出了學生運動開始工作,對這群團塊世代的人來說,學生運動代表著一種自我認同,他們在其中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為著某些理想奮鬥,或許每個人想要的未來接不同,但在那個時候,他們卻覺得是往同個方向前進,直至被現實的洪流沖散。
⠀⠀⠀⠀
山下敦弘執導的電影《革命青春》更傾向把這群人描繪成「人生如戲」的一群人,看似真實卻是虛假的狀態,同時小熊英二也評論這部電影,認為他試圖描繪出一群想當革命家的人最後其實也並不是真的革命家的故事。
⠀⠀⠀⠀
俊也媽媽後來有提到,學運到了最後只剩下一群激進份子,也就是後來出現的日本極左翼恐怖份子「日本赤軍」,在進行大量的恐怖活動後,接連被逮捕後直至解散。
⠀⠀⠀⠀
現實妥協下,澆熄心中熱情的俊也媽媽與叔叔達熊,在電影中因為「怪人二十面相事件」,重新勾起殘存的火苗,對他們說當年沒有完成的事情,終於有方式可以做出一絲宣洩,對於官僚體制媒體的嘲弄,就像是為了滿足當年的反抗,雪花般飄散而出,憶起了當時的熱血與理念,這些火苗讓他們蒙蔽了雙眼,也從此改變了三個孩子的宿命。
⠀⠀⠀⠀
小栗旬飾演的報社記者在最後對達雄提出了問題:「用犯罪的方式報復社會,日本變成了你理想中的國家了嗎?你的所作所為只是改變了那些孩子的命運,你讓三個孩子背負上了罪惡,你破壞了孩子們的未來,那不是正義。」
⠀⠀⠀⠀
馬丁路德曾經說道:「手段代表了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進行之中的目的,人們無法通過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美好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
⠀⠀⠀⠀
在20年前達雄種下了自以為是美好的種子,實則只不過是邪惡的種子,而扭曲了三顆樹的結果,他們活的辛苦疲累,雖然最終仍有人開花結果,但卻是在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很多年後了,也有人就這樣摔倒在路上,從此再也爬不起來。
五月風暴 在 James Hong Official 項明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大家贊助我的Patreon,獨家分享時事、旅遊、歷史、養生、宗教等的專有視頻、獨家聲音MP3檔下載、文字檔、相片、我的電子書下載等等。專享送出我的簽名著作、並為您私人提供旅遊資訊、規劃旅遊行程、優先參加貴賓旅行團、會員活動、幕後花絮等。請以每月US$5或以上贊助支持我的獨立創作:
http://www.patreon.com/JamesHong
▶️如果你有興趣跟我去全世界終身遊學 :請like Facebook 專頁: https://m.facebook.com/JamesHongAki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ames_hong_ms/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jameshongoffi...
Webpage: JamesTrip.com 終生遊學
五月風暴 在 法文邂逅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杰新聞】25年來最大法國🇫🇷罷工還沒結束,現在卻連學生也要罷課!?
這件事讓我聯想到發生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因為無政府主義者孔本第(Daniel Cohn-Bendi)的登高一呼公開反對越戰,這個導火線促成了一連串的抗議活動。事情的時空背景相當複雜,在當時,正好是二戰嬰兒潮的這群國高中生正要進入大學的時刻,不過大學資源過度排擠,而學校老舊僵化的入學管道引起大學生相當不滿; 此外,經濟成長率剛好也來到二戰之後的新低點。學生佔領了南特爾大學 (Université de Nanterre)的行政大樓,在警力進入校園後,工人階級加入了抗議活動,佔領了公共建築,交通大幅度癱瘓,可以說是那個年代多數人的鮮明記憶。
從五月風暴,朋友們可以知道學生在社會運動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雖然之後五月風暴的運動宣告失敗,但這樣的動員能量卻讓當時的總統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展開多項的社會改革。
而在今年11月初,1名就讀法國里昂第二大學的 (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II) 在學生餐廳以汽油自焚,這件事在法國的主流和社群媒體上引起高度討論,自殺學生在社群媒體上聲明說他在在學期間承受極大的經濟壓力,他更想透過自焚來向現在的政府和歐盟抗議。
“ 今年是我第三次重讀大二。我的就學補助被拒絕,但就算有通過,每個月也只補助 450歐元(折台幣約 1萬5,095元)。”
“ 每個月450歐元夠我生活嗎?在我們畢業之後,我們要工作和納稅多久時間,才能累積到足夠的退休金?到處都是失業,我們國民真的會有社會補助嗎? ”
朋友們如果在twitter上查詢 #laprécaritétue (焦慮殺人),會發現這是11月以來其中一個相當熱門的關鍵字,經濟上帶給法國學生的焦慮與壓力,已經促使更多學生走上街頭,在罷工運動仍舊進行中的法國,醞釀中的罷課是否會成為改變動能,促成政府正視學生的經濟需求和聲音呢?
如果正如影片所說,每1歐元的教育投資,會為國家帶來3歐元的教育回報,那麼學生的聲音,政府未來會採取什麼行動?
#laprécaritétue
#法國大罷工
#五月風暴
#杰宇的法文邂逅
#杰新聞
中文編譯:Grace
影片版權:TFI
五月風暴 在 李佑群老師的CHANNEL YO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佑群老師的私房書單Day7
#用影像感受巴黎的時代脈動
很多人看我的成長背景,都會以為東京可能是我最喜歡的都市,實際上,我異常地迷戀巴黎。
私房書單來到第七天,這個特輯即將暫告一段落,在最後一天我要和大家分享《Paris》這本珍貴的影像特集。
大家都知道我愛巴黎,我總被它的浪漫和優雅深深吸引,於是有次我在羅浮宮旁逛街時,無意間看到了這本影像集,便馬上把它收編了。它用會說故事的黑白照片,收錄了從19世紀到20世紀,巴黎經歷的時代更迭。
你們想想,對我這一個熱愛藝術與歷史的老靈魂來說,《Paris》影像集中有歷史、有美麗的照片、有文化,還有我鍾愛的巴黎,叫我如何抗拒?
自由女神的建造、二戰時期法國戰役、高訂盛行的黃金時期、五月風暴學運...等等。一個城市的從過去至今的脈動,有堅強也有哀愁,一切都寫實地被影像封存,即使是黑白照片,傳達的力道仍然非常強。
不論工作或旅遊,巴黎是我常常造訪的地方,城市裡的角落充滿著回憶,所以翻閱這本書時,心情特別容易被感染,看著這些熟悉地點從前的樣貌,內心升起不少感觸,彷彿一同經歷著這個城市的興衰。
你也和我一樣對巴黎有著特殊的感情嗎?或者是你在哪座城市編織著自己的故事呢?請留言與我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