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以外,和孩子談競爭、論輸贏】
孩子上小學後,分數、競爭、排名這些詞兒,總是不停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打轉。羅怡君的【不在乎成績也無法阻止孩子難過】一文,真是心有非常戚戚焉…除了打中自己小三的大女兒日漸增多的課業挑戰,也開始想究竟要傳達給孩子—「競爭」、「輸贏」的意義為何?
小學的我一直是個「平凡」的學生。學科表現幾乎都是中央伍為準,只有身高體重足以名列前茅。但很神奇出乎任何人包括我預料的,五年級最後一次段考竟然摸到第三名。
「啊? 好狗運吧?!」同學們起鬨著,我也不以為意,因為我也是這麼想。
結果這股「逆轉氣」持續到六年級,我成了「全校前幾名」(雖然學校不過5個班)。因為如此,當了班長、模範生、自治市代表….這一切,似乎是所謂的「笨鳥慢啼」?
以為這隻笨鳥就真變鳳凰那就太傻太天真,國、高中時同樣的戲碼又上演了兩次,在國三與高三,我都從一名平庸之生,成為「前三志願」、「國立大學」…整個求學階段就是在所謂的A段與B段來回擺盪。「這擺明是故意?!」也許吧,但就算是故意,也是心靈在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悄悄命令大腦執行動作。畢竟,這樣子故意對我有什麼好處?
學點東西,長點年紀後,好像知道了些什麼。
也許,我的心靈在當時透過這擺盪的過程,試圖了解什麼是贏? 輸的感覺是什麼? 贏了真的很爽,輸了真的超X? 我還想贏嗎? 想贏多少? 我痛恨輸嗎? 輸就代表自己真的不如人? 我是不想還是不敢贏? 我是真的輸還是怕輸?........等等,這些我到現在仍小心翼翼覺察、面對的人生大哉問。
當我們進入到群體時,人很快地會產生焦慮感,那種焦慮感也許來自一種「定位自己」的需求。孩子也是,透過日常有形無形的競爭,他們不僅建立成就感、自信心,也不斷試圖找到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這個找到定位的過程、甚至定位的相對位置,可能會影響孩子很久很久,甚至形塑了自我價值。
例如,有些孩子習慣以低姿態進入團體,並試圖在競爭中時輸時贏來建立人際關係;有些孩子總是霸氣十足,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是充足馬力得第一;還有的,總是想躲得遠遠的,最好大家都當他是隱形人。這樣的自我期待與尋求定位的程序,終究是會面臨「變化」,例如永遠的第四名因為第三名失常突然成為第三名,一但嘗到「有牌」的滋味,就告訴自己每次都要全力以赴,絕不掉出前三;隱形人升上國中馬上抽高長鬍,出眾外表帶來的爆棚信心是福是禍;國小叱吒風雲的孩子,升學後卻可能人外有人,反而遭遇空前的適應不良。
這種競爭中的起伏,無論坡度高低,是我們和孩子一起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絕佳良機。
而這真是需要父母一路的陪伴、與期待。在乎孩子的在乎,和他們一起經驗輸與贏的甘甜苦澀,人生可以輸得痛快、也能贏得謙卑。
給孩子一個充滿支持的環境,讓他們嘗試各種競爭的可能;同時,我們也和孩子一起問自己這些輸與贏的問題,也許你的答案出乎自己意料。這段親子共譜的真誠理解,絕對是未來青少年期的超強養分。
與你分享。
------------
#也許該來個人生輸贏系列
#小學開始學輸贏很剛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