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吹到係威係勢嘅香港再出殯大聯盟,一早都知佢哋得個吹字,但真係無諗到會吹到咁搞笑。網站上顯示所謂「最新消息」,已經係2020年6月15日,你以為6月中有乜大事情啦,原來係:
「[2020-6-15]大聯盟副秘書長施榮懷與大聯盟共同發起人施榮恒、施榮忻一起午飯」
然後整兩張一樣嘅相,顯示一個三人飯局。
好啦,再睇下一條:「[2020-06-11]大聯盟共同發起人何世柱、李國章、劉遵義和劉麥嘉軒與朋友聚會,促銷費撐經濟」
再加兩張(一樣嘅)相片。
好喇,再下一條:「[2020-6-5]大聯盟副秘書長施榮懷與人大代表黃友嘉、廠商會會長吳宏斌、立法會議員吳永嘉、廠商會第一副會長史立德、第二副會長徐晉暉、陳國民副會長、楊志雄常務會董晚飯聚會」
又係八人食飯相。
呢個網站,變咗好似Facebook打卡咁款。
至於香港藍絲最關注嘅優惠,又係得啖笑。例如有間「泰安佛具神樓批發中心」,話2020年8月30日前九折,然後大大張相叫人買「天然酥油燈」。
其他優惠全部都九唔搭八,唔知同「再出殯」有乜關係。
回想幾個月前,香港建制出盡最精英嘅人物,企圖整個聯盟,結果不倫不類,可以想像背後出過錢出過力嘅組織或機構,對本土建制會有幾咁失望。
中央對你地班建制咁高期望,但你哋就只係請埋班後宮佳麗三千番嚟。出咁多資源,變成城中垃圾集合所一樣,有負國家,有負中央,有負民族使命,有負國家領導,有負中國人民。
唔怪得要培養海歸普通話新建制,整嚟止止驚!
(建制而家開始心諗:哎,好似玩大咗,大 lemon coke!)
九唔搭八普通話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作選篇(之21,22,&23)
關於粵語的小品
(自一月開始,「維多利亞*齋講」用標準和鏗鏘的廣東話朗讀我的專欄文章已近一年。由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風靡台灣、大陸、東南亞,使廣東話這種地方語言也成為香港以外地區的時尚語言了。1997以來,政府在教育上推行「普教中」,香港出現了語言爭霸現象。翻看舊作,找到2007年寫的幾篇有關粵語的小品,修訂增刪後在此重刊。)
語言爭霸 - 李怡
2007.03.22
我對寫文章的要求首重讓人看得懂。若是看不懂的文章,不管作者自稱研究多麼深入,學問如何博大精深,都無意義。講得更明白一點,如果一個人自稱很有學問,但又不能把他的學問用通俗易明的語言表達,我還真有點懷疑他自己是不是已把他的學問搞懂。
我由於小時候在北平居住,覺得國語的口頭語言與書寫語言接近,年輕時看書和寫作,腦子裡旋轉的是國語。但寫作並不排斥方言,更覺得文章中沾一點方言,就像畫圖中多着一點顏色,會使文章更生動。而閱讀中國古詩詞,粵語更鏗鏘傳神。六七十年的居港寫作,粵語逐漸佔據思考中的主導地位
台灣在蔣家管治時期,推行國語,學校及公開場合禁止講台灣語(閩南語)。到了解嚴以後,鐘擺就擺向另一邊,社會上大講台語,文章中也摻進許多台語,最近當局更有「去國語化」的措施,不懂台語的人,若感在台灣旅行不便,自然就少去了。
去年(2006),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多次下令,封殺各地以方言播出節目,並嚴禁娛樂節目用語「港台化」,還把播新聞帶台灣腔的一些新聞主播撤換。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節目,卻充斥大量北方俚語方言,而上海話、廣東話等方言,在晚會中就成為被調侃取笑的對象。
近幾個月來,大陸各地網民出現了反對「普通話霸權」的聲音。上海市學者與人大代表呼籲要「保護上海話」,廣州學者也說要「力挺粵語」。有廣州網友貼文抗議「北方方言佔據廣州報紙」,說「政府叫我不要講廣東話,報上大行其道的卻是北方土話」,「為甚麼這麼不公平?」
上海、廣州發出捍衞本地方言的聲音,其實和台灣的台語一樣,都是執政者壓制地方方言,卻毫不壓制北方土話所引起的反彈。如當局對各地方的方言寬容一點,另方面提倡書寫時要用人人看得懂的中文,就不會出現中央與地方的語言爭霸現象啦。
講起捍衛粵語,我從書中讀到過一段關於我父親的往事。這件事父親生前從沒有同我提過。
中文大學出版的《粵語的政治》一書,講到1930年代有聲電影日漸流行,而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開始推廣國語運動,想要禁制粵語片,香港就在1935年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書中寫:「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在粵片界名人李化(我父親)……等號召下,三百餘位粵片影人聚集於香港一酒家……發表聲明」。又記載1937年7月,香港華南電影協會(父親任秘書長)派代表5人到南京請願緩禁粵語片。父親是其中之一。但隨即中日戰爭爆發,南京遭日軍進襲,禁粵片之事不了了之。
「要講煲冬瓜,做鬼都唔制。」 - 李怡
2007.03.23
語言本是一種溝通工具,但因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因此語言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霸權」,是把對方列為與自己同一族類或非我族類的衡量準則。「非我族類,其志必異」,會一下子把對方排拒在外。
中國內地推行普通話教育五十多年,台灣稱之為「國語」也推行了六十年。無論是國語或普通話,推行幾十年都有好處,就是讓講不同方言的各地的人可以溝通。另外,普通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也幾乎完全一樣,說普通話的人,寫起中文都會較為流暢,但不等於好,也不等於不囉嗦。自小講地方話的人,寫書面語言就得另下工夫。
不過,無論大陸還是台灣,通過教育或行政措施,推行國語都有不大妥當的做法。台灣過去是嚴禁講方言,包括閩南話或客家話,在學校,同學之間講方言還會受罰。而在大陸,普通話常常摻雜進北方土話,進佔文字媒體,而一些搞笑的電視節目則常拿人們說上海話、廣東話來取笑。因此,台灣解嚴後,就有了對國語的反彈,終導致最近的「去國語化」。所謂「去國語化」,就是當局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去掉了國語、方言的概念,而把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話、原住民語言都稱為國家語言,實際上是取消了過去「全國」(中華民國)通行的「國語」。
至於大陸,改革開放後,控制鬆了。去年與今年,上海與廣州都有人在網頁發出「保衞上海話」、「力挺粵語」的聲音。廣州有網友說:「生係廣州人,死係廣州鬼,要講煲冬瓜,做鬼都唔制。」這種廣東話文字化,很可能受到香港影響。
粵語怪聯與怪詩 - 李怡
2007.05.02
清末廣東舉人何淡如,喜以廣東方言作對聯,自成一派。其中最著名的是:
「一拳打出眼火;
對面睇見牙煙。」
以「對面」對「一拳」,以「牙煙」對「眼火」,真是妙手天成,而這副屬流水對,上下一氣呵成。廣東人一看便覺有趣。
另外,他又以一句唐詩配一句粵語作對,如:「有酒何妨邀月飲;
無錢那得食雲吞。」
以「雲吞」對「月飲」,極妙。
《大公報》的陳凡與陳文統(梁羽生)亦喜收集這種以粵語方言對一句唐詩的對聯。其中可供玩味的有:
「徒令上將揮神筆;(李商隱詩)
慣見霸王搭電車。」
「水緊一聲齊走鬼;
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詩)」
「白日放歌須縱酒;(杜甫詩)
黑燈跳舞可揩油。」
「赤柱有食兼有住;
汀洲無浪復無煙。(劉長卿詩)」
廖承志之叔父廖鳳舒,則以寫粵語怪詩而獨擅。他寫的「詠項羽」一首堪稱佳作:
「又高又大又囉唆,臨死唔知重唱歌。三尺多長鋒利劍,八千靚溜後生哥。既然廩氹爭皇帝,何必頻倫殺老婆。若果烏江唔鋸頸,漢軍追到屎難疴。」
另一首詠民初新女性的《自由女》,亦饒趣味:
「姑娘呷飽自由風,想話文明揀老公,唔去學堂銷暑假,專嚟旅館扮春宮。梳成隻髻鬆毛狗,剪到條辮掘尾龍,靴仔洋遮高褲腳,長堤日夜兩頭舂。」
九唔搭八普通話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呢篇奇文共賞雖然又長又臭,但由於精句甚多,再加埋有「5比0」政棍林卓廷Endorse,絕對係要原篇轉載無得Cap圖,不過為免浪費大家人生,都會簡單抽番啲精華點評下:
1. 呢位鍾劍華當日已被我踢爆幫飯民操作假民調達成「捐狗窿」藉口,仲要響公佈結果記者會入面急不及待撲出黎領功;然後今日又重施故技,又話自己同飯民政棍唔熟,然後打大篇嘢護航死兜;
2. 鍾劍華鬧嘅唔單止係長期攻擊飯民嘅焦土派,卻係連朱凱迪同慢必支持者都鬧埋:
「特別是擺到明支持某個「散水派別」的那些嘍囉,為什麼又不問問如果任滿酬金會因選擇不接受延任而取消,他們的主子又會真的仍然散水算數嗎?我」
好撚心啦,慢必同朱凱迪早響政府宣佈約滿酬金會唔會退比辭職議員之前,已執好哂包袱走人啦!廢老成日就係連最基本功課都唔做就叻唔切扮代表!
3. 鍾劍華為咗飯民護航,又想搬熱狗鄭松泰出黎遮醜:
「那他們是否應該支持泛民議員以松泰為榜樣,選擇繼續留守議會?這班人真係九唔搭八,永遠都係雙重標準!」
首先,我係絕對認為你班飯民政棍應該繼續留響臨立會繼續你地早一個月嘅「捐狗窿」承諾;
其次,呢位老人痴呆嘅鍾廢老係咪唔記得咗,當日你講到留響臨立會可以做倒呢樣果樣幾撚多嘢?然後一個月後你可以厚顏無恥咁掉番轉頭話應該總辭?雙重標準邊夠你條學棍黎?
4. 最後我又提番大家,當日浸大學生會佔領校務處要求校方取消極不公平嘅普通話基準試,呢條垃撚圾學棍鍾劍華就係最早撲出黎批鬥學生嘅垃圾,認為佢地「應該要扎扎實實向校方表達自己睇法,而唔係走去老師面前爆粗」,又話「學校有好多老師同部門願意相助學生,根本唔需要去到衝擊」,仲話「學生而家咁做係映衰全港大學生及其他年輕人」然後去到後面群情洶湧,先急急腳轉軚,但一句道歉都無講過。
然後今時今日飯民唔理民意誓要「捐狗窿」接受人大委任,一個月後比中共掃地出門自取其辱,你條廢老又扮盲扮聾講到佢地無辜辜,同廢老梁家傑一樣,根本就係IE級反應,留響世界就係一種對民主運動嘅負累,勸佢早日收皮咪撚再為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