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錯的愛所帶來的矛盾,是令人更挫敗的。
在我們的傳統裡有著一條令人匪所思的說法:「打是情,罵是愛。」就是因為我愛你、我在乎你,所以我要打罵你,為了你好,你看看別人我才懶得理他。相信有些人都有經歷過這樣的生長環境,當父母認為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時,實是承載不了孩子的情緒或嘗試,而以威嚇來控制孩子走在我們設立好的框框中。然而,孩子得到「我是愛你在乎你」的訊息與身體或情緒上的打罵「傷害」所造成的矛盾,會開始在心中發酵。而這種痛苦會開始令孩子在心中內化其訊息「我不好才會被打」來獲得控制,只要我變好了就不會被打罵、就會被愛、就不會被丟掉的可控感,慢慢地會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於是我們可見的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小孩時,也有極大的可能成為打罵孩子的父母,「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成為了自己也認同的中心思想。一般來說代際傳承就這麼傳遞下去,直到有一代的人開始逆轉思考起,為什麼言語上的「愛」與情感身體上的「痛」是這麼地矛盾。或者說,直到有一代人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上體驗到挫敗時,才會開啓一條反思之路,思考在打罵教育下的控制感,是因為承載不了他人的焦慮或恐懼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我對情緒的涵容力不夠,所以當你的情緒影響我時,我不旦接不住、收不了,我也承載不了自己被勾起的情緒,於是一股惱地全丟給你,要你閉嘴聽話,那麼我就會覺得穩定安全些。
在70年代左右的人都有體驗到一種以物質來替代情感滿足的狀況,那個年代經濟起飛很多家庭的物質條件都開始發生變化,父母忙於工作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以物質來代替父母的愛。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感很重,於是當孩子需要被滿足某些期待而鬧脾氣時,容易被漠視或以情緒暴發的控制感來替代溫柔的接納或引領,以致於「我忙得跟狗一樣的為這個家打拚是為了誰」就成為了閉口令。
我曾經聽過一位個案講述了一段與父母之間的故事,其中一句話很令我印象深刻。他出生於富裕的家庭(aka.富二代),父母忙於自己的帝國打拚,從小為了他以後的路途,就把他送出國唸書。他自己一人在國外生存、唸書、交朋友、談戀愛,也就是說人格基底的安全感、自我認同、價值形成時期父母都不在,於是他成為了一個「缺愛」的人。然而,每次他交的女友父母都不認同,認為女友的條件不優,深怕她會為了家裡的錢而騙了自己的兒子。於是這個孩子就活在父母的影子下,不得以脫身。當父母認為「我是愛你才拚命地賺錢把你送出國唸書」時,他跟我說了一句:「以後等我父母老了,我一樣會拚命地賺錢把他們送去養老院照護。」我著實倒抽了一口氣,沒錯,這就是以物質替代情感滿足的經典例子。
有些家庭中也會有一種「對愛的表達感到羞恥」的狀況,明明在乎關心對方,但說不出口,於是以批評指責的方式在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講出來的話盡是批評指教讓人想要翻白眼遠離他,但實則他是希望拉近與人的關係的。探究之下會發現,這正是一直以來他被對待的方式,所以他從未體驗過什麼是直接正向表達愛,而不是以怨或恨的連結來替代愛。
這些倒錯的愛會讓人開始混淆,最大影響的是我們開始會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傷害,什麼是尊重,什麼是保護自己的權力。而在界限混淆不清時,過度涉入他人領域以愛為名去控制,就屢見不鮮了。而這在關係中就容易受挫,受挫後會開始懷疑人性,也懷疑自己的價值。而這在無意識中的投射就更會喚起旁人傷害他的衝動,來讓他體驗到痛苦,因為痛是連結到被愛的需要的。
如果只在滿足某種期待之下才能獲得愛的體驗,那麼我們愛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份愛的交換物。
#相關議題在靈魂之旅課會有更詳盡的解說
#週六晚剩最後一位
#10月2號開課
#年底最後一班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
乖孩子滿足父母的需要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乖孩子滿足父母的需要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羅寶鴻老師蒙特梭利線上講座】各場開始報名!
(適合家長及老師參加 - 幼教老師每一場均可申請教育局研習時數3小時)
為推廣蒙梭利教育理念、提升家長及幼教老師能力,羅寶鴻老師將以蒙特梭利教育理論為主軸,與大家分享一系列有統整性、有連貫性的線上課程,並結合正向教養與薩提爾理論,讓講座內容更深更廣,幫助成人全方位瞭解如何幫助孩子生命發展。
羅寶鴻老師多年來跟隨多位國際蒙特梭利講師的豐富學習經歷,以及自身在第一線多年的教學經驗,能深入淺出地帶領學員們認識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精髓、窺探孩子內在的秘密。
(幼教老師注意:這系列的講座都可以申請教局研習時數喔!)
六場研習講座內容簡介:
10/02/2021:01『回應孩子內在發展需求 – 瞭解人類傾向』
當成人真正了解孩子在生命過程中的內在發展需求,就有辦法開始看懂孩子種種「不乖」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幫助孩子在每一個發展階段裡,獲得獨立與茁壯,減少因為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的各種偏差行為。若你對目前孩子出現的偏差行為感到很困擾,誠摯邀請你參加這場講座。
11/06/2021:02『全方位解孩子一生成長 – 四個發展階段』
不同發展階段,孩子會有不同的需求及表現,也需要不同的教育環境與方式。 此次講座羅老師會分享孩子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及大學孩子的不同階段裡,身心理發展有什麼不同,會有什麼表現,以及家長在孩子不同年齡裡,需要注意的事項。這是一個無論你的孩子現在幾歲,都值得參加的講座。
12/11/2021:03『百年蒙特梭利教育的秘密 – 孩子的吸收性心智』
羅寶鴻老師將透過蒙特梭利教育最著名的核心理論 -「吸收性心智」, 來闡述孩子0-6歲這六年裡,是如何形成「人格」的;我們可以怎麼在這段期間,幫助孩子發展語言、動作、意志、智能、情緒,以及透過瞭解「吸收性心智」,更瞭解成人在這階段扮演的角色。家有幼兒,絕對不能錯過這次的分享。
01/15/2022:04『看懂孩子發展的秘密 – 人類獨有的敏感期』
「敏感期」已經是現在許多父母都知道的名詞,但到底它的內涵為何?敏感期有哪些?他們的重要性是什麼?它可以怎麼幫助孩子發展? 羅老師將會在此次座詳細與大家分享,不同發展階段有哪些敏感期,大人可以怎麼做,來幫助孩子回應這份人類生命寶貴的禮物,將孩子內在潛力顯露出來,帶到這世界上。
02/12/2022:05『我的孩子怎麼越大越不乖? - 偏態與正常化的孩子』
在此次講座羅老師會詳細分享孩子越大變得越不乖的「真相」與「原因」,為什麼孩子會開始出現偏差行為,通常從什麼時候開始,偏差行為有哪些(還有哪些「不是」偏差行為),以及最重要的,要怎麼幫助偏差的孩子恢復,回到正常發展軌道。這是家裡只要有孩子的家長,都不該錯過的重要講座!
03/12/2022:06『怎麼做到和善且堅定? – 蒙特梭利的自由與紀律』
要怎麼從小培養孩子有懂規矩、守規矩呢?這不是我們內心都希望知道的嗎?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要怎麼教,才是有理念不傷害到孩子的?自由與規範中的平衡,又應該要怎麼拿捏?我會不會太控制、或是太放縱孩子了?羅老師在此次講座分享蒙特梭利教育理論的「自由與紀律」,將能解答以上種種問題,歡迎參加!
每場名額有限,報名從速!讓我們學習正好的觀念與方式與孩子互動溝通,給孩子最安定的教養!
…………………
* * 本活動將使用Accupass Live 進行直播
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師協會
臺中市私立超群蒙特梭利幼兒園
每場講座時間:2pm - 5pm
可申請研習時數: 3小時(可申請3-6教育局研習時數)
講座形式:線上講座 (線上活動一張票券同時僅能由一台裝置觀看。票券將與購票帳號綁定,請以預計登入觀看的帳號購買。)
........................
講師簡介: 羅寶鴻老師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0-3, 3-6歲合格認證導師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翻譯講師
美國Positive Discipline 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新竹市 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 教師指導顧問
新北市 福樂蒙特梭利雙語幼兒園 教學顧問
台北市 娃娃家蒙特梭利幼兒園 教學顧問
新竹市 私立同信幼兒園 園長
美國 TVB USA電視台 節目主播
中華民國蒙特梭利教師協會0-6歲師資訓練講師
著作: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媽媽,你還愛我嗎?』『爸爸,我不要踢足球!』】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9030006441046734429
乖孩子滿足父母的需要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籤以外,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正在傳達甚麼訊息?
參考資料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Atria Books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