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碎碎念] Money doesn’t equal support.
住在陽明院區附近的民眾,擁有房產的人一般都不會窮到哪裡去。今天去訪視的長照個案就是這樣,兩夫妻都超過90歲了,偌大的房子裡就他們兩個,客廳牆上有著和服的合照,應該是高知識分子吧?據一起出訪的心理師說,兩個兒子去年相繼過世。因為分家產時(或從小)重男輕女,兩個女兒跟父母親有心結,平時並不親。
白天在門口等了好久,卻不知道為什麼住附近的大女兒約好一直沒有來,我們等了一個小時才姍姍來遲。一到就發現大女兒臉色蒼白,推不開紗門,而且左手拿鑰匙一再跌落又撿起,我跟心理師對看了一眼,趕緊請70歲大女兒坐下,邊聯繫醫生,邊確認她的Vital sign。大姊微微面攤,半側明顯無力,手舉不起,看起來就是中風,電話那頭的醫師也覺得需要送醫緊急處理。但大姊非常抗拒我們叫救護車,一直說自己只是壓力過大需要休息,但用左手連口罩都沒辦法戴,根本不可能讓她走回家。詳問之下才知道,她是個單親媽媽,家裡還有個唐氏症的女兒,如果她不回去女兒怎麼辦?
不過我還是叫了救護車,並試著聯繫她的姪女。姪女看著阿姨被抬上了擔架,救護人員問「你不一起來嗎?」她搖搖頭。後來我有聽到救護人員嘀咕「第一次遇到家人在場卻讓病人自己一個搭救護車去醫院的。」別人的家務事管不著,無奈只能讓大姊自己去醫院,然後我們趕緊回醫院請社工協助,看能不能盡快協助唐氏症的女兒,畢竟平常她都是大姊帶在身邊,離不開母親。所以兩位老人家的訪視也就草草結束,不過還好今天有來,莫名拯救了一個可能在家中風身邊卻只有唐氏症家人的大姊。
其實她們家境應該頗好,吃住甚麼都用高級貨,但我覺得他們過得好窮。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中風 緊急處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剛剛下班回家的路上,瞥到巷子內的地上躺著一個一動也不動的人,一台橫倒的腳踏車。
⠀⠀⠀⠀⠀⠀⠀
緊張的走近看,對方緩慢的轉頭和我對到眼,呼,好險還活著。
⠀⠀⠀⠀⠀⠀⠀
「大哥,你還好嘛?」六十餘歲頭髮斑白的男子,腳踏車旁有四散的雜物,7-11微波食品手提袋和滿是髒污的塑膠袋。
「他馬的,我怎麼連倒兩次?」與此同時,他嘗試著挪動身體。
⠀⠀⠀⠀⠀⠀⠀
他的腿充滿大小潰瘍,有兩個傷口貼著厚厚的紗布,糖尿病足搭配症狀,他可能中風了。
⠀⠀⠀⠀⠀⠀⠀
⠀⠀⠀⠀⠀⠀⠀
⠀⠀⠀⠀⠀⠀⠀
「大哥,你躺著別動沒關係,我幫你叫救護車。」
「不要!幹什麼叫救護車?」
「但你這症狀有可能需要緊急處理.....」
「你就把我扶起來,我就可以回家了啊!不用浪費時間叫救護車!」
⠀⠀⠀⠀⠀⠀⠀
與此同時,幾個剛下班的同事經過,她們見狀也過來幫忙。
⠀⠀⠀⠀⠀⠀⠀
「阿杯,叫救護車好不好?」
「我就說,扶我起來,我自己回家就好!不用救護車!」這次,他朝我們伸出右手。
⠀⠀⠀⠀⠀⠀⠀
儘管他口罩沒戴好,但好心的同事還是伸出手試著拉他起身,終於讓他坐了起身。
⠀⠀⠀⠀⠀⠀⠀
「幫我撿一下我的東西,放到腳踏車上,我等等就可以回家了。」一起身,馬上聞到一股濃郁的尿騷味。
「大哥,還是我們幫你打給家人?你有他們的聯絡方式嗎?」
「家人......沒印象了,別打!我就住前面42-3,把我扶起來我回家就是了!」他再次伸出手來。
⠀⠀⠀⠀⠀⠀⠀
同事們看著我,似乎在等我的決定。
⠀⠀⠀⠀⠀⠀⠀
⠀⠀⠀⠀⠀⠀⠀
⠀⠀⠀⠀⠀⠀⠀
⠀⠀⠀⠀⠀⠀⠀
曾經在第一線時,也看過類似的情節,堅稱自己沒事的固執病患對著醫護怒吼,說我們侵犯他人權,他沒必要支付這樣的開銷。
⠀⠀⠀⠀⠀⠀⠀
「你們只是為了賺錢!我幹嘛做那麼多檢查?」他意識清醒,拒絕配合一線人員的任何處置。
⠀⠀⠀⠀⠀⠀⠀
送他進來的EMT說,他在上救護車前就這樣,盧了很久,最後要不是他太太堅持一定要送醫,他們也不想送他來。
⠀⠀⠀⠀⠀⠀⠀
最後,那個人腦梗塞後幾乎失去自理能力,一個月前還大吼大叫行動自如的人,成為了癱坐在輪椅上的失智病患。
⠀⠀⠀⠀⠀⠀⠀
家屬聯絡了醫改會提出了申訴,調閱了所有的病摘,覺得所有參與治療的醫師都有責任,醫療延誤了,處置充滿瑕疵。
⠀⠀⠀⠀⠀⠀⠀
⠀⠀⠀⠀⠀⠀⠀
⠀⠀⠀⠀⠀⠀⠀⠀⠀⠀⠀⠀⠀⠀
「還有那邊的帽子。」我猶豫的那幾秒,同事們已經幫他把東西都收拾好了。
「拉我起來。」
⠀⠀⠀⠀⠀⠀⠀
嗯,就照他的意思吧,這幾週,一線人員已經精疲力竭,送過去讓大家都受罪,或許就像他說的,叫救護車是浪費時間。
⠀⠀⠀⠀⠀⠀⠀
一行人好不容易把他攙扶起來後,他握著腳踏車的把手,站在原地一動也不動。
⠀⠀⠀⠀⠀⠀⠀
「看?我這不就站起來了,這是地面不平,我根本沒事。」
⠀⠀⠀⠀⠀⠀⠀
大家都看得出來,他動不了,他只能勉強地站在原地。
⠀⠀⠀⠀⠀⠀⠀
「大哥,要不要我還是幫你....」
「這地面不平,有個坡度,我,可以。」他放大聲量,依舊停留在原地。
⠀⠀⠀⠀⠀⠀⠀⠀⠀⠀⠀⠀⠀
⠀⠀⠀⠀⠀⠀⠀
⠀⠀⠀⠀⠀⠀⠀
我們沒多說什麼,很有默契的朝各自回家的方向散去。
⠀⠀⠀⠀⠀⠀⠀
踩著腳步遠離他的同時,我再次想到當年負責那位失智病患的學長。
⠀⠀⠀⠀⠀⠀⠀
「只要做得夠久,身上都會有這樣的案子,嘖,這種真的會讓人不想再救....」那天早上,學長剛去調解完,家屬們想拿到錢。
「我們和解了喇,要是沒和解,你可能就要跟我一起去法院罰坐了,哈哈!」
「不過沒關係,法官們都知道我們的情況,他只會問我問題,你去就坐著就好!」他拍拍我的肩膀,苦笑著離開。
⠀⠀⠀⠀⠀⠀⠀
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學長說的是真是假,學長也才40不到,就被告到這麼老道了嗎?
⠀⠀⠀⠀⠀⠀⠀
走到巷子的盡頭時,往回一看,那個人還牽著腳踏車站在原地。
⠀⠀⠀⠀⠀⠀⠀
⠀⠀⠀⠀⠀⠀⠀
⠀⠀⠀⠀⠀⠀⠀
#不知道能動了沒
中風 緊急處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
「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作為醫生,其中一個難題是說服病人乖乖服藥。很多人總有誤解,覺得可以不服藥就盡量不服,有些更會自行停藥。但原來有不少病症不只是在「發作」時才需服藥,平常也需要靠長效藥物控制病情,減少發作的次數和機會。哮喘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哮喘可以說是兒科、呼吸科和家庭醫學科的「bread and butter」。讀書時家庭醫學科要求我們熟讀頭三十種病人最常求診的疾病,哮喘就排第十五位;兒科收症經常有所謂的「喘仔」,一岀現疑似哮喘小病人,兒科醫生都會非常緊張,較嚴重的會直接收到兒科深切治療部,就算病情穩定,兒科醫生都會每數小時主動檢查病人一次。不要以為哮喘只是兒科疾病,成人內科的哮喘病人雖然未至於如此緊急,但我們也要緊密留意病人的血含氧 / 二氧化碳量、精神狀態(血含二氧化碳量高的話會令病人昏昏欲睡甚至昏迷)、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等,一有變化也要考慮尋找深切治療部同事評估。據說鄧麗君也是因哮喘香消玉殞,雖然其突發性令坊間岀現不少揣測,但醫學上來說,哮喘病發的確是可以急速致命的。
哮喘與鼻眼敏感、濕疹並列為同一類「atopy」病症,其中文的翻譯為「特異體質過敏症」(聽起來是有點誇張了),病發是因爲身體對致敏原出現過敏反應。鼻敏感是都市病,問病人有沒有鼻敏感十個有十一個都説有,我也不例外。但到我飼養貓咪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哮喘。其實我的病徵並不明顯,只是晚上睡覺時偶爾會氣喘,深呼吸幾下後覺得胸口有點不舒服。幾晚之後開始每晚入睡前都會咳嗽良久,甚至因此而要坐起身不能入睡。然後我才突然發覺自己原來有可能是哮喘發作了。那一刻我也不敢相信——自己從來都沒有哮喘病史啊!哮喘病人不是一般從小已經開始病發而且用藥的嗎?後來真的頂不住去看醫生配藥,有了氣管舒張劑的幫助,才真的令我藥到病除,我病發的誘因就是跟貓咪一起睡覺,而貓狗毛確實是香港atopic病人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我比較幸運,只需要長備短效氣管舒張劑於睡房櫃内,每次睡覺開始有喘不過氣的先兆,就大力吸幾下噴霧,之後就能有一覺好眠(而我是個不乖的病人,仍然跟貓咪同睡)。但是如果病人哮喘病情未受控,就可能需要使用長效藥物控制病情。原來藍色的短效氣管舒張劑雖然好用,但只是治標不治本,有文獻指出如果病人只在病發才使用短效氣管舒張劑,長遠會令氣管繼續發炎,增加發作次數甚至死亡風險。對於哮喘病人長遠的治療目的,就是希望減少這些「救命噴霧」的使用次數。哮喘病人或許留意到,每次覆診「都係問果幾句問題」。其實醫生問診主要透過幾項準則判定病人目前的治療是否恰當,除了早晚發作的情況和病發對病人日常生活的影響,還有一項正是患者使用「救命噴霧」的次數。如果一星期用多於兩次或者一年用多於兩支藍色噴霧,都是病情控制不佳的指標,這時候或許就需要定時使用長效哮喘藥。
問題就是,病人往往會問「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所謂長效噴霧藥,一般只需每天噴一至兩次,其實並不是想像中麻煩,但病人抗拒服藥的原因卻不止於此。大家都知道長效哮喘藥含有類固醇,而絕大多數病人都對類固醇的感覺是「可免則免」。但正因為哮喘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使用類固醇才是對症下藥,能夠減少氣管發炎,也減低發作機會和其對肺部功能的影響。可能因為門診沒有足夠的時間每位病人慢慢解釋吧,而大家對類固醇也有根深蒂固的想法,所以收症時多問幾句,有時會發現病人並沒有乖乖跟隨醫囑使用長效藥物,並因此病發入院。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盡量在短短的問症時間多説幾句解說病因和藥理,希望病人了解後能心服口服地根據藥方服藥。不止一次解說後病人恍然大悟,我也心底裡默默希望他們能好好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減少入院。「治未病」是中醫的概念,但在西方醫學,我們同樣覺得定時服用長效藥物以減少發作的機會,一定比發作後住院再緊急處理來得好。
其實不只是哮喘藥,很多藥物都沒有即時的可見效用,但正是有不同研究發現藥物能大大阻止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才會叫病人長期服用。乙型肝炎藥可以減少肝癌出現、精神科藥物要長期服用才能減少病情轉差和住院、降血壓藥物能減少出血性中風⋯⋯每次見到病人因為沒有好好服藥而病發,我都非常心痛,同時也告訴自己應該要更好的做好科普教育。絕大多數病人都希望自己的病情好轉,要病人接受長期服藥不能「斷尾」,不是那麽容易,也需要更多唇舌説服病人接受。奈何在公立醫院,我們只能分配不多的時間予各個病人,可能未能詳細解釋服用長期藥物的好處或必要性。希望透過這個專頁的科普教育文章,可以補充在公立醫療系統裏醫護只能匆匆見病人的不足,讓曾經有問過這個問題的讀者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