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
分享原文,稍作補充:
一直覺得東海工業大廈讓街道轉角變得不可思議,以前不知怎樣形容它的美,現在再看會有另一種角度。
展覽於 openground 進行中,有趣在於許多的陌生,即使有時眼熟,但從來沒有細細去看的一些香港建築。
場內會有策展團隊複製的建築物料,可以觸摸,幻想當時人的需要及心境,怎樣是剛剛好,甚麼是知足,由一幢建築物無聲去說。
Kevin Mak的照片不用多說了,靚到令人覺得不用客氣。
原文刊Andthen.hk
————————————
誇而不浮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想像一個中年人,五十歲上下,沒有足夠年資去接受敬禮,擠不進殿堂,卡在時間線上的某點,遭冷落一旁,尷尬地一臉蒼白——而他曾經踏實和誠實地,為社會交出貢獻,可是始終沒有換來掌聲。
以人喻物,城內也有好些這樣的建築。
建於戰後六、七十年代,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分支,龐大至近乎霸道,常被形容為怪獸(近年民間比喻更有趣,Marvel宇宙裡的變形俠醫Hulk),敢於不加粉飾,客觀事實裸露人前,統稱為「粗獷主義」(Brutalism):1950年代由瑞典建築師Hans Asplund首先提出,及後經英國建築師夫婦Alison 與 Peter Smithson,以及建築評論權威Reyner Banham大力推廣,影響力在七十年代尤其重大,香港也沒有例外。
粗獷主義有幾個特點,強調不經修飾的外觀,幾何結構直截了當,鋼筋混凝土外露,樑柱和核心筒等一目了然,外觀上著重表達力量,並且刻意不施油漆粉刷或批盪,看上去灰頭土臉地粗糙。
這些建築常用於建設學校、政府大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公共樓宇,本身帶有強烈的實際功能性——甚至可以這樣說,它本來就不要求華麗,不為點綴市容而來,是實實在在應付民生的工具,不矯情,不說多餘廢話。
粗獷主義的實驗味道,讓它素來不為主流美學擁抱,然而有建築師不表認同。
深水埗openground的最新展覽《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罕有地給這類建築一支射燈,以照片,研究資料及建築圖則,展示15組粗獷建築,站在香港某角落,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
譬如每次經過葵涌都嘆為觀止,「點解工廠可以咁靚」的東海工業大廈,1975年落成,大部分牆壁用上麻石飾面,樸拙,卻有沉實的帥氣。每個建築組件都設有凹槽,可以像積木似的曡起砌成,極具快靚正的香港精神。
策展團隊甚至認為,大廈結構的精密程度,可以跟1970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相提並論。
展覽中亦有鮮被提及,異常科幻的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建於1972年,位處山上,當時為避過大規模挖掘工程,禮堂一方坐落山坡,另一方由懸臂式支柱支撐,結果構成飛碟狀,懸浮半空,極具前瞻,超越學校建築的想像。
而粗獷至世界聞名的代表,要說到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大膽地設計成梯形,外牆傾斜,能夠反射陽光,避免體育館受日照長期曝曬,非常聰明。
兩個大型懸臂樑的邊陲,刻有類似葉紋的V字紋道,下雨時出水管的水沿樑柱流到地面,硬漢內藏浪漫巧思。
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名字在建築前加上「未知」:一來粗獷主義不算廣為人知,同時因為英殖香港華洋共處的背景,增加建築的複雜性,讓某些疑似粗獷主義建築的定義,還需繼續討論。
另一個未知,涉及建築的生死存亡——粗獷主義向來備受爭議,不獲廣泛重視及欣賞,加上漸因失修而破落,本來就已碩果僅存的粗獷建築,近年面臨消失,比如荒廢好些年的清水灣邵氏片場,現正開始拆卸重建。
留下來的倖存者,亦不代表可以安全。部分業主因了解不多,以保養的名義,替建築抹上油漆或批盪,外表亮麗了,但跟粗獷主義的原有精神背道而馳。
例如展覽中的幾幢中大建築,除了牟路思怡圖書館,其餘巳被翻新,不復最初落成的模樣。
這現象非香港獨有。2017年,德國建築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策展人及建築評論家Oliver Elser啟動SOS Brutalism計劃,建立網上數據庫,列出世界各地相關建築,以作監察和保育,至今載有超過二千座建築,其中約二百座標為瀕危紅色,代表面臨清拆或錯誤改建。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一直是SOS Brutalism檔案中唯一的香港建築;今日再檢索,裡面已加進新的項目:中大科學館、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並包括已通過撥款,將會拆卸的中環郵政總局(註:策展團隊認為郵政總局更接近典型現代主義,有待商榷)。
撇開主觀的美醜定斷,粗獷主義建築,記錄了戰後的社會面貌,捱過了最窮苦,未正式邁向富裕,平凡實用便是最大安樂,那是樂得簡單的年代。
曾經在當時,人們需要快捷,低成本,坦蕩蕩地真實的建築物;然後許多年後的今天,誠實直白的建築,或事,或人,會不會得到嘉許?
—————————
丨認真做無聊事 x knowhere 丨
日期:8月21日-9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1-7pm
地點:中環PMQ B座 H205 knowhere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中銀 建築師」的推薦目錄:
中銀 建築師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國設計】新作一覽:https://bit.ly/3rfgoPB
「家無瓷不貴,室無瓷不雅」,瓷器順應自然,樸實而綺麗,自古以來都為現代家居陳設,添加不少溫馨意趣。瓷器奢牌眾多,其中,擁百餘年歷史的 #Rosenthal 出品兼具傳統與現代特色,聲譽國際。
Rosenthal於1879年,由Philipp Rosenthal創立。所產瓷器結合藝術與創意,至今獲全球逾160項殊榮,亦為不少皇室名人愛戴。1961年,Rosenthal更推出studio-line系列,積極擁抱當代藝術,銳意打造瓷器新風貌。成立以來,已有逾150位藝術家、設計師甚或建築師受邀為studio-line創作。各種形貌獨特的瓷器,或素淡或張揚,一一誕生。
恰逢studio-line面世60年,Rosenthal特以新色重塑60款經典花瓶,繼續傳承簡約而不失精緻的生活美學。從低調的冷灰、粉綠、軍藍,到強烈的漿果色系,花瓶有純粹的建築容積,也有盛放的花卉姿態。橫跨多代、風格迥異的設計,象徵了品牌設計寓藝術於生活的理念。
所有花瓶,均以可持續方式,由具專業知識的工匠親手製作。Rosenthal將盡可能實行資源回收處理,如使用循環水、再加工瓷器廢料等。
---
《明周文化》推介:
東京中銀膠囊塔將拆卸再生 延續「新陳代謝」理念 遍地開花
https://bit.ly/3xGZefP
養起本地文學 香港文學館:文學比較間接,做到的事情反而比較多
https://bit.ly/3wzjhf0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百年品牌 #德國品牌 #瓷器 #餐瓷 #餐具 #花瓶 #家品 #傳統 #工藝 #工藝傳承 #當代藝術 #生活美學 #美學 #經典設計 #設計 #可持續設計 #studioline #重塑 #人手製作 #限量版 #限量 #我就是我
中銀 建築師 在 Urban Photography / kingyma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銀膠囊大樓, 1972
從友人專頁 Charles Lai 黎雋維 - 香港建築歷史 留意到有關大樓的保育報捷消息,#黑川紀章 設計的中銀膠囊大樓正以眾籌募集資金,把單位模塊獨立拆卸、改動還原,捐贈予全球博物館作展示用途。大樓在當時 #代謝派 概念上,每個單位設計為可獨立更換,是現代建築史上首座真正的膠囊模塊建築,模塊的概念包括單位內已使用現在發展得非常完善的日式 #UnitBath #ユニットバス 。同樣的概念比香港近年突然討論的「新設計」圓筒集裝住宅早了四十年便已實行,或解釋了行內對香港此刻討論此類設計的興趣極低的原因
繼早前中銀膠囊大樓的變種設計— 以同款的4個模塊組合中央混凝土結構建成、 #黑川紀章 的自用的別墅 #CapsuleHouseK 也由同是建築師的兒子以眾籌幫補修繕資金,這或許打開了一個建築師加上本身非建築物持份者能因著建築價值,而能實質參與保育的契機
#NakaginCapsuleTowe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sterpiece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history, was planned to be demolished a while ago- yet good news was announced this month that the building would be taken down unit by unit. They would be refurbished with the help of crowdfunding, and be donated to museums all over the world - perhaps that’s a good way for architects & general public to be the stakeholders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projects?
中銀カプセルアートプロジェクト(Nakagin Capsule Art Project)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カプセルハウスK
#代謝運動 #代謝派
#metabolism #metabolistarchitecture
#kishokurokawa
中銀 建築師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lK2B0yIGl4/hqdefault.jpg)
中銀 建築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專題籽:一樓一故】
中國古代的建築由土木工匠建成,並沒有建築師這個專業。香港開埠初期,西式建築均由外籍建築師設計,直至一九二○年代,華人建築師開始出現。陸謙受是第一代香港華人建築師,一九三○年畢業於倫敦建築學院,三、四十年代走遍中國各地興建銀行大樓,中銀香港舊總行及上海外灘總行是其代表作,二戰時更參與建造重慶紅岩新村。一九四九年回流香港,至六十年代末退休。雖然他參與過多項建築,但他在香港任建築師不足廿年,又多為小型私人發展商興建,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名字並不廣為人知。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4KK-s_h5hs/hqdefault.jpg)
中銀 建築師 在 【緬懷貝聿銘】一生與香港淵源深厚設計中銀大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2019年5月15日,著名華裔美籍 建築師 貝聿銘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102歲。他曾是普利策克建築獎得主,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一生都和香港 ... ... <看更多>
中銀 建築師 在 歷史時空-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當年設計中銀 ... 的推薦與評價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當年設計中銀大厦工人工作情況。 攝影師模仿三十年代紐約著名攝影師Charles Ebbet 《視覺技法》也看看當年紐約工人建築摩天大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