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春秋時代,齊國有三位有名的將領,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他們各以勇敢和戰功聞名.
.
不只如此,三人還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宰相晏嬰從他們身旁經過,他們聊得正開心,忘了行禮,晏嬰於是暴怒,跑到了齊王說這三人的壞話,說他們「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要齊王除掉他們,齊王說,你是殺不死他們的.
.
晏嬰跳針,這些不過是用蠻力攻打敵人而已,沒長幼之禮.然後要齊王送兩顆桃子給他們.
.
公孫接知道了晏嬰的計謀,然而他說,「晏嬰是在君王面前計算我們功勞的人,如果我們不接受桃子,也就算不上勇士了,只好計算各自的功勞,來分配桃子了.」
.
公孫接說自己曾陪主公打獵,第一次殺了野豬,然後又殺了老虎,應該可以獨自拿顆桃子吧?拿了一顆,田開疆說,自己曾經替主公率兵打仗,有開疆闢土的功勞,因此也拿了一顆.
.
這下子沒有桃子了,古冶子說,他曾經護駕君王的馬車,渡河之時,有隻鱉咬住了馬,拖入了砥柱之流中,他不會游泳,就屏住呼吸,在水中走路,逆流走了幾百步,又順流走了幾公里,把那隻鱉給殺了,你們的功勞難道有我大嗎?說完,拔出劍來,要其他人還回桃子.
.
公孫接和田開疆說,「我們的功勞不如你,居然還拿走桃子,真是貪心哪,我們犯了這樣的過錯,不以死謝罪,不算勇敢.」於是還回了桃子,拔劍自殺了.
.
古冶子看他們倆人都死了,長嘆,只剩我一個人活著,是不仁;我太過自大,用話語羞辱你們,是不義;做錯了事,連自己也覺得羞恥,還不死的話,也是不勇敢了;你們兩用桃子證明了自己的氣節,我也跟隨你們去吧.」於是把他們給的桃子都還回去,也拔劍就勠.
.
我們看這荒謬的故事,大概是君王宰相害死了忠臣,所編織的隱喻吧,因為不能說自己的卑鄙,所以強調他們的忠誠.
.
這是「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但也是「中流砥柱」的來源.
.
尋常人聽聞這個典故,說得好像是三個人為了搶桃子而死,而晏嬰如何智慧高超,用計謀殺死三位權臣,替主公除害,把三個人當成是有勇無謀的笨蛋似的.事實上,這三人並不是因為爭搶桃子,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殘殺,反而是忠誠、情感、羞恥心,相擁而死.
.
而兩顆桃子是不足產生致命的效力,真正致三人於死地的,乃晏嬰的惡質.
.
他利用他們緊密的情感,致使他們陷於錯誤,三人爭兩桃,若真是為了爭,必然會有兩個人存活,若一人貪心,想要三個桃子,也會有一人活下來;這三人皆死,真正產生效力的,是他們產生的慚愧和懊悔,想要彌補的關係.
.
如果利用的是人之惡,那晏嬰的罪刑還不高,但利用的是人之善,晏嬰的行為,堪稱奸佞之徒.
.
若這三人真是為了爭,那麼第三人古冶子,也就得到兩個桃子了,但是看到同袍的死,驚覺自己犯下了錯誤,所以只好跟著去死了.古冶子是最先動氣的,他一拔劍,就讓正常的分配有了變化,等到看到了結果,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在此之前,他是不知道的,他並不希望任何人死去,他甚至也不需要桃子,只是覺得不公正而已.
.
「二桃殺三士」的真義,就是挑起莫須有的不公正感,然後再讓牢固的感情產生裂痕,晏嬰計謀其實就到此,剩下的三人,他們體諒彼此,而相互犧牲,是出於自身的選擇.
.
近來,中時主筆室出了一篇社論,稱「陳時中累了 賴清德該上場了」,賴清德可謂是躺著也中槍,莫名的就被中時點名,而該文的邏輯詭異,前後文互相矛盾,宛若小學生的作文,他一面惋惜陳時中「累了」,因為民進黨都將重擔往他身上壓,他在如何一天只有24小時,難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這對他不公平.
.
而另一面,又痛批他「政治防疫、決策雙標的爭議不斷,除傷害政府防疫的公信力,也讓社會經常陷入沒有必要的對立.」,這好人也要當,壞人也要當,一面說要殺死他,一面說要拯救他,堪稱錯亂到極點,中時請來這樣的人當主筆,不知一天付他多少錢?恐怕是蔡旺旺隨便請家裡頭負責遛狗的人,出來寫的罷,前主筆呂紹煒若看到這種低級的文章,想必也會潸然落淚.
.
他高高捧起賴清德,說他「在民進黨內的地位和影響力,都比陳時中高太多」,又說賴有問鼎大位的鴻鵠之志,怎能蟄伏在深宮大院?又捧鄭文燦,「在這次部桃事件中勇於任事,表現得比陳時中更得人心」,說賴清德看到鄭文燦這樣,會感到焦慮,所以應該出來當指揮官,有所表現.
.
若照著中時的想法去做,賴清德取代陳時中,鄭文燦又跑出來嚷嚷著要選總統,陳時中背負莫須有的罪名黯然下台,民進黨內必然大亂,更重要的是,置台灣防疫於險境之中,使全台受害,到時,賴清德恐怕得和古冶子一般,自裁謝罪了.
.
中時從防疫之初,不斷地製造破口,帶風向,愚弄人民,所操之論點,無一不是繞著其祖國旋轉,而要台灣人死無葬身之地.
.
無論是口罩不足之時,嚷嚷著口罩要出口中國,整天吵著要普篩,中時記者甚至在防疫記者會上指控「台灣控制篩檢量不讓確診數暴增,製造沒有社區感染的假象」,中時記者居然還去疾管署LINE群組發難,說「不能遏止網軍滲透,請關閉發言平台,只要直播就好」,種種亂象,已經激起了人民的公憤.
.
中時若真想要陳時中不要那麼累,不如關閉自己的新聞台吧,爾等不理性的言論,喪失人性的說詞,才是陳時中疲於應付的來源.
.
反正中天都關了嘛,不如做做好事,中時也一起收了,我想,這才是台灣人民之福.
.
陳時中與賴清德,其實是共患難的兄弟,陳時中早在2017年,便成為衛福部成立以來任期最長的部長,其公信力,公正度,專業性,不證自明,而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占據他生涯大部分的時間.
.
過往,衛福部台北醫院大火的時候,是賴清德偕同陳時中一起向家屬慰問,聆聽他們的心聲,賴清德因為「功德說」而被眾矢之的,也是陳時中替他解圍.
.
賴清德近來,還因為相挺醫護,幫陳時中說話,批評楊志良,而被他痛罵「渾蛋」,這點中時是最明白不過了,他們替這瘋狂的前署長做了訪問.
.
在賴清德的觀點,守護陳時中都來不及了,又怎會想去取代他呢?
.
中時的這篇社論,想必是古文觀止看太多,又,被共產黨濡化至深,認為中國的那一套,可以直接應用在台灣人身上,可惜,台灣人並不是笨蛋,也不是壞蛋,連這種下作的把戲都想得出來.
.
台灣人,可不像中國人這樣下賤,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李林森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打爆偷桃猴腮】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中流砥柱典故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久沒有提到郭台銘這個人了。最近聽聞韓粉圈子裡面有種說法,說中國政府即將凍結郭台銘資產,並且要求國營金融機構向郭台銘催債。關於郭台銘資產被凍,消息來源是否妥當,不得而知;但是富士康在中國的處境愈來愈艱難,這是事實。
韓粉下的結論是,郭台銘會因此「走向台獨路線」,所以國民黨追隨者應該堅定支持韓國瑜。
韓粉的論點固然可笑至極;從另一個角度看,我的同溫層裡,有很大一批華獨派與柯粉,對郭台銘會有期待,認為郭台銘是「正統中華民國」的中流砥柱,台灣的主權可以透過郭台銘的「正統中華民國」路線維持住。
我不太同意這種想法。
▪️ ▪️ ▪️
打岔一下,這裡再講一個《戰國策》裡的小故事。
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組成抗秦的合縱聯盟。趙國派遣使者魏加去楚國探聽意向。
魏加問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春申君:「楚國決定好帶兵的大將沒有?」
春申君:「有的,我們打算指派臨武君(當時楚國的貴族,姓名不詳)當大將。」
魏加:「嗯…這…我拿射箭打個比方吧!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魏國的神射手更羸,和魏王站在王宮的高台下。更羸對魏王說:他不用箭,拉空弓就可以把天上的飛雁射下來。」
「魏王半信半疑,問道:真有這麼高超的射術?」
「過沒多久,有一群雁從王宮上空飛過。更羸拉滿空弓,再放掉,沒想到真有一隻雁墜了下來。魏王大感驚奇,問他怎麼辦到的?」
「更羸說:因為我知道這隻雁有創傷。」
「魏王問他怎麼知道的。更羸說,我見到這隻雁飛得特別慢,還發出悲鳴聲。飛得慢,是因為牠身上的舊傷還在痛;發出悲鳴,是因為牠一直跟不上朋友的腳步。」
「現在我只是拉個弓弦嚇嚇牠,牠就急得往上竄,結果舊傷復發,身體不支就掉了下來。」
講完故事,魏加言歸正傳:「臨武君之前曾經帶領楚軍,被秦國殺得大敗,心裡肯定還有除不掉的陰影。這會影響到他在戰場上的心態,所以我認為,臨武君不大適合當抗秦的總大將。」
這則故事,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驚弓之鳥」這句成語的典故出處。
▪️ ▪️ ▪️
回到郭台銘的話題。雖然離開國民黨的郭台銘,要回到總統賽局裡的機會更加緲茫,但郭還是一直蓄積著自己的政治能量,儼然正統中華民國的「華獨派」的掌門人。
但我認為,郭台銘並不能掌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大旗,成為維護台灣主權的旗手。
並不是「中華民國」這個符碼不管用,而是郭台銘的思想有侷限。有三個元素,在制約著郭的思維模式,使得郭無法成為適合台灣的領導者:第一,是他與富士康被中國押作人質的創傷;第二,是他無法擺脫過去在中國靠著代工經濟揚名立萬的成功經驗;第三,是他甩不掉與生俱來的中華民族主義的烙印。
就像《戰國策》故事中那隻受了舊傷的大雁,郭台銘在這次外商退潮中,是最逃不掉的。在「電子五哥」相繼減碼中國、回流台灣、加碼其它國家的浪潮中,富士康顯得步履蹣跚、受傷慘重。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富士康太過於家大業大,又太過於倚賴中國,自然要比別人慢半拍。富士康的困境、經營權被奪的創傷,將成為郭台銘極大的心理陰影。
在此之餘,郭董無法擺脫過去的成功經驗。富士康的成功,高度倚賴在人治中國的官商配合結構,在土地取得、環保、勞動條件、稅制、基礎建設等層層面面,都獲得了莫大的配合。但是,這樣的模式顯然不見得適用其它國家,例如美國;這樣的模式顯然也不適用於現在的台灣。很多人惑於郭台銘的首富威望,覺得他在經濟政策上的發言都是對的,但細一思量,會發現他所說的大多還是過去親中菁英藍的那一套,用政治公關的手法重新包裝一遍而已,並無新意。
最後,是郭董與生俱來的中華民族主義烙印。我無意針對郭董的血統作文章,但民族主義,在那個世代、那個出身的人,因為作為逃難來台的第一或第二代,必須用中華民族主義來武裝自己、打造自己的歸屬感。就像DNA一樣深入細胞,這是對他思考模式最大的制約。所以,郭董雖然在選台灣的總統,政策論述卻甩不脫兩岸共圖民族復興的框架;並不是說郭董不愛台灣,而是他摻雜了太多中華元素,而無法純然由台灣的立場來思考。
《戰國策》裡的大雁,會從空中摔下來,並不是因為弓箭的力量,而是因為牠自己的創傷與急著趕上同伴的心態,在制約牠,讓牠無法靜下心來慢慢飛行,而栽了下來。
而「富士康危機」、「中國成功經驗」和「中華民族主義」這三道思維模式的緊箍咒,會讓郭台銘的思考受到制約。雁會驚嚇於弓弦而打亂飛行步調,郭也會驚嚇於中國的文攻武嚇而打亂政治判斷。雁會執著於跟上同伴而無法估量自己的體力,郭也會執著於振興中華民族而無法理解台灣的需要。
我記得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說過,郭的思維模式類似中共建政初期的所謂「愛國資本家」。這些人在社會上是成功而有錢的人,然而,他們甩不脫自己「政商合一」的成功經驗,還有「以實業振興中國」這種莫名的理想,結果就是被流氓中共政權當作提款機,予取予求,連手上的事業都被以「公私合營」的名義巧取豪奪,不幸的還可能在文革期間被鬥垮鬥死(像北京同仁堂的樂松生)。
流氓中共政權,正是英明一世的愛國資本家,最大的天敵、剋星。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從《戰國策》的寓言故事聯想,認為郭董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台灣領導人的原因。
(圖片來源:奇摩新聞)
中流砥柱典故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久沒有提到郭台銘這個人了。最近聽聞韓粉圈子裡面有種說法,說中國政府即將凍結郭台銘資產,並且要求國營金融機構向郭台銘催債。關於郭台銘資產被凍,消息來源是否妥當,不得而知;但是富士康在中國的處境愈來愈艱難,這是事實。
韓粉下的結論是,郭台銘會因此「走向台獨路線」,所以國民黨追隨者應該堅定支持韓國瑜。
韓粉的論點固然可笑至極;從另一個角度看,我的同溫層裡,有很大一批華獨派與柯粉,對郭台銘會有期待,認為郭台銘是「正統中華民國」的中流砥柱,台灣的主權可以透過郭台銘的「正統中華民國」路線維持住。
我不太同意這種想法。
▪️ ▪️ ▪️
打岔一下,這裡再講一個《戰國策》裡的小故事。
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組成抗秦的合縱聯盟。趙國派遣使者魏加去楚國探聽意向。
魏加問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春申君:「楚國決定好帶兵的大將沒有?」
春申君:「有的,我們打算指派臨武君(當時楚國的貴族,姓名不詳)當大將。」
魏加:「嗯…這…我拿射箭打個比方吧!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魏國的神射手更羸,和魏王站在王宮的高台下。更羸對魏王說:他不用箭,拉空弓就可以把天上的飛雁射下來。」
「魏王半信半疑,問道:真有這麼高超的射術?」
「過沒多久,有一群雁從王宮上空飛過。更羸拉滿空弓,再放掉,沒想到真有一隻雁墜了下來。魏王大感驚奇,問他怎麼辦到的?」
「更羸說:因為我知道這隻雁有創傷。」
「魏王問他怎麼知道的。更羸說,我見到這隻雁飛得特別慢,還發出悲鳴聲。飛得慢,是因為牠身上的舊傷還在痛;發出悲鳴,是因為牠一直跟不上朋友的腳步。」
「現在我只是拉個弓弦嚇嚇牠,牠就急得往上竄,結果舊傷復發,身體不支就掉了下來。」
講完故事,魏加言歸正傳:「臨武君之前曾經帶領楚軍,被秦國殺得大敗,心裡肯定還有除不掉的陰影。這會影響到他在戰場上的心態,所以我認為,臨武君不大適合當抗秦的總大將。」
這則故事,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驚弓之鳥」這句成語的典故出處。
▪️ ▪️ ▪️
回到郭台銘的話題。雖然離開國民黨的郭台銘,要回到總統賽局裡的機會更加緲茫,但郭還是一直蓄積著自己的政治能量,儼然正統中華民國的「華獨派」的掌門人。
但我認為,郭台銘並不能掌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大旗,成為維護台灣主權的旗手。
並不是「中華民國」這個符碼不管用,而是郭台銘的思想有侷限。有三個元素,在制約著郭的思維模式,使得郭無法成為適合台灣的領導者:第一,是他與富士康被中國押作人質的創傷;第二,是他無法擺脫過去在中國靠著代工經濟揚名立萬的成功經驗;第三,是他甩不掉與生俱來的中華民族主義的烙印。
就像《戰國策》故事中那隻受了舊傷的大雁,郭台銘在這次外商退潮中,是最逃不掉的。在「電子五哥」相繼減碼中國、回流台灣、加碼其它國家的浪潮中,富士康顯得步履蹣跚、受傷慘重。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富士康太過於家大業大,又太過於倚賴中國,自然要比別人慢半拍。富士康的困境、經營權被奪的創傷,將成為郭台銘極大的心理陰影。
在此之餘,郭董無法擺脫過去的成功經驗。富士康的成功,高度倚賴在人治中國的官商配合結構,在土地取得、環保、勞動條件、稅制、基礎建設等層層面面,都獲得了莫大的配合。但是,這樣的模式顯然不見得適用其它國家,例如美國;這樣的模式顯然也不適用於現在的台灣。很多人惑於郭台銘的首富威望,覺得他在經濟政策上的發言都是對的,但細一思量,會發現他所說的大多還是過去親中菁英藍的那一套,用政治公關的手法重新包裝一遍而已,並無新意。
最後,是郭董與生俱來的中華民族主義烙印。我無意針對郭董的血統作文章,但民族主義,在那個世代、那個出身的人,因為作為逃難來台的第一或第二代,必須用中華民族主義來武裝自己、打造自己的歸屬感。就像DNA一樣深入細胞,這是對他思考模式最大的制約。所以,郭董雖然在選台灣的總統,政策論述卻甩不脫兩岸共圖民族復興的框架;並不是說郭董不愛台灣,而是他摻雜了太多中華元素,而無法純然由台灣的立場來思考。
《戰國策》裡的大雁,會從空中摔下來,並不是因為弓箭的力量,而是因為牠自己的創傷與急著趕上同伴的心態,在制約牠,讓牠無法靜下心來慢慢飛行,而栽了下來。
而「富士康危機」、「中國成功經驗」和「中華民族主義」這三道思維模式的緊箍咒,會讓郭台銘的思考受到制約。雁會驚嚇於弓弦而打亂飛行步調,郭也會驚嚇於中國的文攻武嚇而打亂政治判斷。雁會執著於跟上同伴而無法估量自己的體力,郭也會執著於振興中華民族而無法理解台灣的需要。
我記得非主流歷史學家劉仲敬說過,郭的思維模式類似中共建政初期的所謂「愛國資本家」。這些人在社會上是成功而有錢的人,然而,他們甩不脫自己「政商合一」的成功經驗,還有「以實業振興中國」這種莫名的理想,結果就是被流氓中共政權當作提款機,予取予求,連手上的事業都被以「公私合營」的名義巧取豪奪,不幸的還可能在文革期間被鬥垮鬥死(像北京同仁堂的樂松生)。
流氓中共政權,正是英明一世的愛國資本家,最大的天敵、剋星。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從《戰國策》的寓言故事聯想,認為郭董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台灣領導人的原因。
(圖片來源: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