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局的降雨量標準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要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樣的地球?」
最近,全球各地飽受極端氣候之苦...
德國、荷蘭出現了暴雨,引發洪患;希臘、土耳其遭遇熱浪襲擊,野火延燒多日。就連在台灣的我們,也深深感受到氣候的極端變化。
幾個月前,台灣連日不下雨所造成的乾旱問題,各地民生用水備受限制,連帶影響科技業的製程及水力發電廠的發電,然而,近日卻轉變為超大豪雨,持續造成農損、物價上的劇烈影響。
這樣的極端氣候變化並非突發,未來,恐怕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常態,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更警告,「人類幾乎沒有時間抵抗災難,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產生」。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最近發佈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簡稱IPCC AR6),引發了國際間的強烈關注,這份歷經了 8 年多時間所撰寫的報告,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 未來 20 年內,平均升溫恐破 1.5℃
冷氣開 26 度或 27 度有差嗎?有,而且影響相當大。
無論是對於生物物種、極地融冰、永凍土、海洋生態與珊瑚礁消失、水資源匱乏等,只要是 0.5 ℃,都已足夠造成嚴重的衝擊,牽涉的範圍更不只有生態,還包括整體社會與經濟,而且,物種或極地的消失,都需要數十年以上的時間來修復,甚至還多半都是不可逆的。
⚠️ 全球飽受極端天氣之苦
近幾年來,無論全球或台灣,都明顯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像是短暫且強烈的暴雨、乾旱或是屢創新高的氣溫,都因此造成農作損失、缺水電等影響民生生活。然而,在未積極減碳的情況下,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只會加劇,報告中也提許,各國都需要更積極面對並做好調適措施,來應對這樣的氣候環境。
⚠️ 未來 100 年,全球海平面最壞情況恐將上升 2 公尺
從 1901 到 2018 年間,全球海平面已上升約 0.2 公尺,其上升速度比過去 3000 多年的任一世紀紀錄,都來得快。
在「理想」的情況下,2100 年海平面將會上升 0.28 到 0.55 公尺,然而,若是最壞情況,甚至可能上升到 2 公尺之多,身為海島國家的我們,將面臨第一線的衝擊。
面對這份氣候科學界的重量級報告書,台灣科技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發佈了回應報告。
🌡️ 未來氣溫持續上升,高溫天數將增加。全球暖化在最壞的情境下, 21 世紀中、末的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 1.8 - 3.4 度,若是在理想減緩情境下,則可能增加 1.3 - 1.4 度。
此外,各地高溫 36 度以上的日數也跟著增加,最壞的情況下,21 世紀中、末,增加幅度約 8.5 日 - 48.1 日,其中,又以都市地區增加幅度更大;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幅度約 6.6 日- 6.8 日。
🌞 夏季長度再增加。報告中指出,未來推估台灣的夏季長度,將從目前約 130 天,增長為 155 - 210 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 70 天減少為 0 - 50 天,這樣的數字,實在非常驚人。
☔️ 降雨部分,則是包括總降雨量、暴雨強度,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皆有增加的趨勢。
綜合以上,都可以看出全球暖化的影響,台灣也將首當其衝。
報告上雖然呈現的僅是文字數據,但影響的卻是社會整體,包含經濟、災防、人民生命、環境生態上的種種問題,若此刻我們不積極地用政策進行改變,未來則是全體人民與下一代,來承受這樣的苦果。
因此,我們呼籲加速淨零轉型的腳步,不應該因為疫情有所耽擱,更應加速落實。
🌍 即刻修訂短、中、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明訂淨零排放目標
現階段《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所設定的減量目標,不僅與國際社會的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有極大的落差,整體氣候治理機制,也不足以因應此次 IPCC AR6 顯示控制暖化的情勢。
🌍 強化能源與交通運具轉型
台灣進口能源依存度約 97 %,能源自主率低,使台灣經濟國際能源供需失衡,在原油市場價格波動時,也容易受到衝擊;除此之外,現階段綠能路徑規劃在 2025 年發電結構調整,為 20% 的再生能源、30% 的燃煤、50% 的燃氣為目標,但,這樣仍不夠積極;運具方面,全球市場主要以低排放燃油或電動車。作為下一世代交通載具的主軸,這同時也是台灣必須積極正視及規劃未來發展的方向。
🌍 制定新建築低碳能源建築標準
我們認為,需立法規定新蓋建築物應符合低碳、高能源效率等,符合綠色建築的項目,甚至老舊建築翻新目標等,尚符合減碳趨勢。
🌍 制定能引導產業減碳的合理碳費
由於目前全球約有 60 多個國家或地方政府,以實施碳定價措施,近年各國政府勢必會加速其市場交易,若台灣不積極應對,恐怕將面臨台灣產業在全球競爭力上失去優勢。
🌍 極端天氣下預防熱傷害造成的勞權問題
極端高溫與極端降雨,往往衝擊到的都是第一線辛苦的勞工,甚至是國軍弟兄們,除了強化應對高溫對人體的衝擊外,更需要訂定熱傷害所造成的勞權問題,以保障勞工。
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是全面且深遠的,因此,這不僅是單一環保單位的責任,而更需要所有部會積極應對的態度與執行決心,更應重視疫情過後,當社會回歸正常經濟運作時,任何制定的政策皆應符合永續發展目標,振興計畫也應該以綠色振興目標為前提。
期待未來,我們能在低碳轉型路徑上,有更多推進。
-
📝 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https://tinyurl.com/yzge55zm
中央氣象局的降雨量標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視察林園排水及鳳山溪護岸搶險進度 暨召開0805豪雨應變中心二級開設第2次工作會議
今(110)年8月受西南氣流及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帶來數波短延時強降雨,尤其是本市山區降雨量更是破表,一大早陳市長即出發前往山區各地巡查災情,我則與市長分工,留守在市區擔負水情中心之指揮監控工作。
尤其在昨日已經得知大寮區鳳林二路林園排水及鳳山區油管路20巷旁鳳山溪發生水防道路下陷、護岸損壞等狀況,水利局已於事發當日第一時間進場封路並派機具搶險,今(7)日我再率水利局團隊視察林園排水及鳳山溪兩處護岸搶險進度,了解目前災害範圍現場已逐漸控制,避免災害持續擴大,並責請水利局除搶修工作要完成外,後續復建工作應加速推動,避免影響民眾生命財產威脅。
#視察大寮區林園排水護岸損壞災害復健工程
水利局現場報告,大寮區林園排水(鳳林二路253號旁)護岸損壞災害復健工程及鳳山溪排水7K+500(中崙國中後方)護岸災修工程受連日強降雨影響,導致護岸基礎掏空、伸縮縫加大、後方背填土流失,造成護岸下陷、水防道路開裂,今早大寮區長黃伯雄一同到場了解現況,該處僅為防汛道路,非供人車使用,為避免災情擴大,水利局已立即調派大型機具進場及堆置124包太空包保護進行緊急搶險作業。
#視察鳳山溪排水7K+500護岸災修工程
鳳山溪排水7K+500(中崙國中後方)護岸災修工程受連日強降雨影響,導致護岸基礎掏空、伸縮縫加大、後方背填土流失,造成護岸下陷、水防道路開裂,鳳山區中榮里長郭政吉里長與施維明區長到場,經水利局報告,目前已調派大型機具打設鋼板樁,減緩側向土壓力,目前林園排水及鳳山溪排水7K+500護岸復健兩工程也已同步啟動後續災害復建設計作業,鳳山溪排水工程預計明(8)日完成搶險,俟災害準備金到位後辦理發包施工。
#主持召開0805豪雨應變中心二級開設第2次工作會議
針對市府與國軍相關單位報告,會議主要事項如下:
1.本市山區已發佈93條土石流紅色警戒及9條黃色警戒,另茂林萬山部落大規模崩塌黃色警戒亦已發佈,至13:00為止應強制撤離人數為2037人已經完成,請民政局、社會局、原民會及各區公所留意雨勢與災情通報。
2.山區持續長時間強降雨已造成道路土石崩塌災情,請工務局與警察局、公路總局第三養護工程處與各區公所密切保持聯繫,依照標準作業程序進行道路封閉及管制措施,另注意河川水位高漲如達封橋標準,依規定儘速辦理。
3.連日豪雨,多起路樹倒塌與道路坑洞災情,請工務局加強管制及儘速處理,以維護用路人通行安全,並請警察局協助交通管制措施。
4.請水利局、警察局、消防局、環保局、民政局,持續針對易淹水區域及車行地下道加強巡查、監控及警戒,保持排水溝渠通暢,若有狀況迅速排除。
5.適逢大潮,請民政局、社會局協助各區公所,對於位處沿海低窪地區民眾,加強宣導嚴防海水倒灌,做好防水閘門及備妥砂包,並將車輛移至高處等預防淹水應變作為,以減財產損失。另提醒市民如有需要砂包則可電洽里長並由區公所提供使用。
6.目前降雨量仍集中於山區,轄內7區(六龜、甲仙、茂林、桃源、杉林、美濃、那瑪夏)溪水暴漲極易造成道路中斷、路基掏空情形,請工務局、各區公所、公路局第三養護工程處及第六、七河川局密切保持聯繫,視實際需要可向國軍第8軍隊提出申請協助,並請警察局、消防局協助及時應變。
7.本市目前仍在低壓帶及西南氣流影響區域內,天氣仍不穩定,如有積淹水災情,請水利局要掌握災情;運用抽水站丶滯洪池調控丶移動式抽水機預佈及抽水,加速排除地區積淹水情勢。
8.山區因連日降雨及地震頻繁,土石鬆軟,非必要勿前往山區活動,請新聞局發佈新聞稿宣導。
中央氣象局已針對高雄山區發佈大豪雨特報,我在此呼籲市民朋友,今(7)日至明(8)日,易有短延時強降雨,西半部地區仍需慎防局部豪雨等級以上降雨發生的機率,因沿海滿潮不利於排水,可能造成局部積淹水的災情,今日全市停止上班、上課,提醒市民朋友減少外出,沿海低窪地區需留意積淹水,並請隨時掌握氣象資訊,遇緊急狀況可撥打1999,市政團隊待命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