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 黃偉民易經講堂
政府強推「安心出行」後,又做大龍鳳,氹你打北京科興疫苗,世衛未認可的疫苗。
這幾年,在香港生活的,都感受到政府的心術不正,她強力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有問題。
全方位的摧毀香港,說了四十年的「港人治港」,原來不見了,現在突然說:「愛國者治港」。
港人,是一個法律名詞,有清晰定義;愛國者?你說是便是,不是便不是。
吃飯飲茶,出入郵局圖書館,都要掃一下「安心出行」,你知點玩死那些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家嗎?
填張表格,寫下電話,職員在你面前打一遍,你手上電話響起才放行。對老人家來說,是怎樣一度難關。
一群沒有生活的官僚,制訂政策,沒有考慮弱勢社群。“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這不是空談,也應是一種社會意識。政府既然撥款十億,給打疫苗死亡的香港人,為什麼不撥十億買「紅米」給長者裝「安心出行」?
今日在香港生活,都苦不堪言。一波又一波的立心不良政策,要想如何見招拆招;百業蕭條又要艱難生活;家有年幼子女的又要決定去留;鐵飯碗的公僕老師都患上抑鬱病……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香港最跟貼時局的神靈——沙田車公,在年初二說,香港的處境,在積薪厝火,大禍一觸即發了。
香港之火在燃燒,我們都是火宅之人。
人在苦難時,都希望有一位神佛,在形而上的世界,觀照我們,賞善罰惡,了結因緣。
佛有大神通,但有些事情,都無能為力。
一、 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自業自報。神佛改不了,風水算命都改不了。
二、 智慧不可賜。
我們心中自有天智,開啟只能靠自心的磨練,沒有外力可以幫忙。我執我相,只能自己打破。習坎卦福無重至,禍不單行,但它的互卦,包含的,竟是山雷頤卦。人間苦難從來最補!
三、 真法不可說。
世間文字言語,說不清宇宙真相,只能靠自身來實修實證。如來的成佛經驗是他的經驗,你只能靠自己的方法成佛。
四、 無緣不能度。
無緣聽不進真言。緣要有因的呼應。種子是因,其他條件是緣。先有種子,陽光雨露才發生作用,才能開花結果。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面對苦難,日本人想到的是《論語》。
武肺疫情鎖國,十年經營的東京奧運寸步難行。今年,NHK的《大河劇》,歷史如長河,一年一度的大河劇,說的是澀澤榮一的故事。
澀澤榮一,被日本尊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1840~1931)。
他的一生理念:
讓《論語》和算盤,融為一體。
他一生創辦了五百家企業,包括日本第一家銀行。
他的事業奇蹟,基於他的信念,道德和經濟合一論。
以《論語》為基礎講道德,用算盤為象徵講經濟,兩者融為一體,是必須。
澀澤的理論,道德分積極性和消極性兩大方向。
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是消極的道德;
做應該做的事,是積極的道德。
對經濟來說,賺錢,背後要有消極的道德,不能賺不應該的錢;
對積極的道德來說,做應該要做的事,又需要有經濟實力的支持。
因此,道德與經郊,互為表裡。用《周易》的用語,就是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他認為,對商人來說,信用才是根本。
做生意沒有誠信,可以賺錢一時,但絕對不能持續。
澀澤的依據,是《論語》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個人,只有以他人利益為第一考慮,自己最終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利益。
他用成功的商業利潤,來支持他的積極道德。
《論語》說的,博施濟眾。
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追求公益,富民社會,不單靠政府,也是商界責任。)
可以預期,日本會掀起另一波《論語》熱。這是日本人,能站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受人尊重的原因。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寶,任何一個日本人都知道。
我們愛遊日本,無論她的建築、用具、藝術、禮儀、社會信念,都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這才令人感動。
《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說:
詩,是人性最真的表現。
讀詩,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感應我們好善惡惡的天性,對性情的培養,道德的陶冶,人格的完成都有幫助。
立於禮,立是確立,確立一套合乎當時社會的正確價值觀上。人人都遵守的規矩禮儀。
成於樂,曲終謂之成。
不管什麼曲子,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人生的修養,像音樂的調和,推到巔峰,代表美好的結束。
終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離台身影。
成的相反,就是敗。
曲終就要成。
孟子盛讚孔子:(《孟子.萬章篇下》)
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
金聲者也,始條理也。
玉振者也,終條理也。
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了。
是諸聖中集大成者。
金聲,是叩鐘,象徵開始。
玉振,是擊磬,象徵結束。
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無論思想,事業的境界,可以用金聲玉振和集大成來比擬,所以,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
人生在世,就好似一篇樂章的跌宕起伏,既使我們的人世,錯綜複雜的變化,但其中,有一定的規律。
所以,一個完整的教育人格,必先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格圓滿成熟,應像音樂的邏輯教化,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束。
一曲終了,讓人有餘音繞樑,回味無窮的境界。
《尚書.舜典》中,形容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象是這些的: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百獸率舞。
八音,各種樂器;克諧,奏出和諧的樂章。
一個完美的社會,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就像一個樂團一樣,無相奪倫,不會只准我發聲,不准你發聲。不同樂器,協調出動人的音樂。
神和人都可以和諧共處;百獸率舞,群獸跳起舞來,比喻天下昇平。這就是政治教化,如音樂般,行雲流水的集體行動。
北京政府宣布重大國策,2025年前,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會透過宣傳、教育來彰顯中華文化。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黨一百周年。這一百年來,中共那些言行,是屬於中華文化的?
他們只熱愛在文字上和你糾纏。
在伏羲氏仰觀天象,畫卦,掛在眼前的象的統稱,中國文字還未成形。
所以,我們的祖先,立象畫意,通過立象,將遠古的智慧意念,傳給後世。
未有文字,先有意象。
到五千年前文字成型,才轉化為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用有局限的文字,訴說無盡限的真理,已非原貌。但不管道是不是可道,還是要說說看;名稱是否準確可名的,但也即管用某一名稱來說明。不然如何界定世間萬事萬物?
佛祖拈花不語,傳下禪宗一脈,說不立文字,但傳法,仍要借助《金剛經》、《六祖壇經》。
《繫傳》說:
聖人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
繫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在未有文字發明前,我們的祖先,通過靈活,微妙的象,表達那抽象的意。
沒有文字,說話也不能表達清楚。然後發明一個表達方法,設卦以盡情偽。
卦,不是自然有的。是人發明來表達自然法則的。它能詳細表達人性社會的情偽,即真假,虛實。透過卦,這個照妖鏡,把人把事的實情假象顯現出來。
繫辭焉以盡其言,最後,卦辭、爻辭、十翼的文字出來了。
先立象,然後設卦,最後文字。
先從意,到象,到言,即文字,一層一層過來。
這就是《周易》的創作過程。
我們今日讀《周易》,讀的是文字,言,也就是卦辭爻辭和十翼的內容。
從「言」去追溯「象」;
再從「象」去掌握「意」。
魏晉時的易學宗師王弼,提醒我們,得「意」就可以忘「象」,得「象」便要忘「言」。
人讀《易》讀不透,就因為被「言」,文字縛死,糾纏於文字字句之間,忘卻本意。
言、象、意,要得「意」忘象忘言。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超越文字,才能掌握言外之象。
象,只是中間工具,得象要忘象,才能得意,這個最終目的。
最後,還要「盡其言」,要懂得運用,有實際行動。
學了《易經》,不能拿出來用,有什麼意義呢?
變以通之以盡利,要變要通,目的是盡利,要有利於社會,利於天下。
再發揚光大,鼓之舞之以盡神,將那神妙莫測的規律找出來。
《莊子》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說,用什麼工具捕魚,不重要,因為重點在魚不在筌,得魚要忘筌,魚籮魚網無關重要的。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混合戰與認知戰是什麼? 首先,先說明混合戰和認知戰是什麼,這個名詞曾出現在 2019 年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育中心上校教官黃柏欽發表於《國防雜誌》的〈戰爭新型態-『混合戰』衝擊與因應作為〉一文中。文章中提到,混合戰呈現當前資訊、科技時代的戰爭模式,運用混合與創新、不對稱的戰術、戰法,破壞目標國政經穩定...
中國傳統文化 定義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人,漢族,漢奸】
文:恭應湘
對於漢奸標籤,中國人往往反射性排斥,究竟這種恐懼從何而來?任教於神戶大學的歷史學者王柯「漢奸考」一文梳理了「漢奸」一詞的源流,指出現代用法所隱含的民族主義其實不符傳統中國文化,並提醒讀者第一個將漢奸論發揚光大的組織,原來是滿清政府。
根據「辭海」,漢奸一詞「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奴役,出賣祖國利益的人。」王柯認為,上述定義將「漢奸」視為一種「近代民族主義符號」,與「漢族」、「中華民族」與「祖國」等現代概念捆綁理解,無法完整涵蓋漢奸的歷史之餘,亦會誤讀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繼而錯過近代中國與文化傳統的偏離。
王柯在「漢奸考」首先指出,由「史記」到「明史」均未見漢奸說法,最早的「漢姦」則載於元代「周易衍義」:「李固欲去漢姦而反遭群小之毒吝也。」然而用法乃指「漢朝廷之姦臣」。用法之所以無涉民族概念,皆因當時「『漢』還沒有成為一個民族集團的專用概念。」
中國自古無「漢族」
近代以前,「漢」的指稱歷來有不同含義,但盡皆無關乎民族。漢起源於河流之名,在「史記」和「漢書」中,對外借代劉氏政權,相對於楚和胡人,對內則借指漢王朝宗室。三國之後,漢室覆亡,漢的含義亦隨之變化,由「宋書」到「五代史」,「漢地」、「漢土」說法已蛻變成中央王朝的統治地區。而由清政府修撰的「明史」五次提及「漢人」,亦是指相對於周邊國家的「中國王朝屬民」;明朝本身傾向使用「中國之人」說法,亦表現出「歷代以『天下』為己任、由漢人建立的王朝的共同特徵」,亦即「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民族政權』」。「如果這種對於民族與國家關係的認識,能夠完全主導中國所有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和民眾心理,那麼就很難想像在漢語中會出現帶有強烈的排斥其他民族意識的『漢奸』一詞。」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心態轉變,逐步衍生出民族意識,與異民族入主中國關係密切。王柯指出,漢人以外的集團在中國地區建立王朝,鮮少沿用「中國之人」形容漢人,否則意味自己並無統治中國的合法性,於是將「本來就生活在『中國』之地、保持中國文化傳統的人們」稱作「漢人」。「中國歷史上的非漢民族集團的王朝,特別是外來征服王朝的建立,才是將『漢』改造成一個人類集團符號的最大契機。」上至北魏,下迄遼、金皆然。不過時至元朝,即使人分四等,亦是根據地緣和文化標準(「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真生長漢地,同漢人」),多於以民族血緣為依憑。
及至清代形勢匹變。有別於歷代非漢人政權,滿清由建政初期即民族意識高昂。努爾哈赤對「漢人、蒙古並他族類」戒心甚深,順治諭宗人府「停習漢字專習滿書」、嚴懲漢人逃亡奴隸、拒絕重用「漢軍」漢臣等等,都是族群歧視例子。「對於新生的清王朝來說,『漢』是一個與『滿』相對立的民族集團,是一個需要時刻提防的危險對手。正是因為清初的這種思想與制度,『漢』作為一個民族集團名稱,開始廣泛滲透到中國一般民眾的意識當中。」
雍正最愛漢奸標籤
不過民族意識還未足以衍生「漢奸」,一日清廷對漢人抱持敵對心態,官方就不可能出現「漢奸」一語。清代使用該詞最早見於漢人貴州巡撫田雯所著「黔書」:「苗盜之患,多起於漢姦。」此前清廷肅清雲南、貴州一帶的明朝殘部,並行「流官」(科舉出身官僚)與「土官」(當地精英集團)雙重統治制,康熙年間田雯力行「改土歸流」,推廣儒學教育,之所以會譴責「漢人中的壞人」唆擺苗人反清,可見田雯在改土歸流政策中「發現了『漢人』與清政府存在著共同的利益」。王柯表示,「改土歸流」和「漢姦」首現於「康乾盛世」並非偶然,而是清廷一改作風,宣揚「滿漢一體」的結果。雍正頻繁使用「漢奸」一詞指斥勾結苗人土官的漢人,旨在展示一套漢奸的理論:「因為清朝與漢人具有共同的利益,於是反對清朝政策的漢人,就是損害漢人利益的壞人。換言之,漢人如果幫助了清王朝,就是幫助了漢人自己。」亦是此時,「漢姦」寫法逐步過渡為「漢奸」,專指「內部勾結外敵之人」。
後來列強入侵,漢奸所涉範圍對象又見一變:有鴉片戰爭前後勾結「夷商」走私鴉片的華商,有中法戰爭為法軍「廣招沿海匪」的打手,亦有甲午戰爭刺探軍情「賄賂密通」的間諜,「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漢奸一詞超越了南方非漢民族集團問題及清朝在該地區施政方針的領域,變成了『幫助外國侵略中國之中國人』,成為了一個關乎中外關係的術語」。由於列強侵略切實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漢奸說法亦隨之深入民心,促成後來義和團爆發,以懲罰信奉耶教、結交外人的「教民漢奸」。此時漢奸之「漢」已完全等同於「清」。
這種滿漢不分的論調當然不符現今的漢奸定義。轉變契機出現於 20 世紀初,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重新闡發漢奸一詞。官方宣傳滿漢一家,民間則以「民族大義」抗衡,將滿清劃為外人,協助外人打壓漢人者,才是真漢奸。由「扶清滅洋」的吳三桂、尚可喜;「助滿洲殲滅太平王」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諂媚那拉氏枉殺中國義士」的張之洞;到「為滿清阻止遊學生進步」的蔡鈞,乃至「助滿清官吏搜刮中國貨財孝敬滿洲承抽各行」的鉅賈劣紳,皆為漢奸。孫中山批評入仕漢人「死心於虜朝者」,「蹈於奸邪」、「忘本性、昧天良」,多被「愛國志士、忠義之民…… 以漢奸目之」。更有甚者,同盟會書記劉道一為文「驅滿酋必先殺漢奸論」,劃分六類漢奸:「倡偽維新之論,保皇之名」、「殘漢媚胡」、「立憲派」、「官吏之暴者」、「監督、官兵」以及「假新黨」。革命派的漢奸論將「漢」視為一種民族概念加以發揚,以此否定滿清統治的正當性,其理論基礎即是近代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思想。
王柯指出,現代漢奸論明明不符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仍然不逕而走,原因在於中國無力抵禦列強,在反省過程中「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地學習並模仿侵略者創造的『文明』」,結果「逐漸放棄自己的文明模式而與近代國際社會接軌…… 最終不得不走上了拋棄王朝體制、建設近代國家的道路」。民族國家思想此時引入中國,革命烙下民族印記,人民「對『國家』的認同被扭曲為對『民族』的認同」,直至今日。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詳細全文:
http://bit.ly/36UR0Tl
延伸專題:
【唐明:漢奸該怎麼翻譯?】
https://goo.gl/1ndTjv
【唐明:罪人‧義人‧凡人】
https://goo.gl/pLdGYD
【橡膠泡沫爆破終致滿清覆亡?】
http://bit.ly/2Y7Q5vl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中國傳統文化 定義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京都交流紀行 — 高山港日間】
立命館大學邀請我去京都談香港問題,主辦方是大學的國際關係學部。據說中國領事館派出副總領事、教育部和政治部人員三人,施壓大學要求取消活動。最後學校沒有跪低,我們也沒有被打。雖然一些參加的港生告訴我,在場外有人穿著寫上「祖國統一萬歲」的 T Shirt 在場外小抗議過,但活動基本暢順沒有問題。
事前當然有擔心出境問題,到埗之後還因為安全問題換了酒店,但準備演講內容的時候也頗覺苦惱。文化上香港也許更親近日本,但兩地在政治上處於兩個世界。去之前我已經聽過日本人不一定很支持香港近日的抗爭,因為香港人使用了武力,有暴力衝突的畫面。當然這也是我值得去解說和分享的理由。
我並沒有太多前設,也沒有奢望能夠游說到日本幫助香港,只是交流看法,增進理解。主辦方是在「東亞和平與衝突」的框架之下看香港,在他們看來,東亞有幾個強烈衝突的地點,包括琉球(沖繩)、香港、台灣等等。
主辦方的君島教授在會後的清晨與我吃早餐,閒聊之間也談到沖繩要負擔全日本七成以上的美軍基地,有衝突和大量強姦問題。他也簡略談過日本左翼的反美傳統。這可能就是香港與日本最大的分別。我自然是帶著一個普通香港人的視覺赴日,我們在反抗北京,北京在打壓香港,而日本與中國關係良好,經常互相需要。他問:「現在香港有一種論述是視中國為帝國主義的嗎?」我說,有關想法在香港慢慢出現,正變得流行。
對日本來說美國總是一個更大的怪獸,香港感受到切實的「中國入侵」,但對日本來說這還是「中國威脅論」,至少他們土地上駐扎的外國軍隊是美軍而不是解放軍。
另一位講者,曾赴香港和北韓拍攝的寫真家初沢利亞先生在吃飯時說過,日本似乎與中國更接近。對中日兩國人來說,現狀還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好的,他們因而不一定能夠完全體察香港的心情。這對我們的想法進入日本,是一座阻隔的高山。
我的演講內容並不集中在反送中關於自由民主的面向。追求民主自由固然是事實,但突然說出來對日本人可能缺乏脈絡。例如日本人的「自由」和香港人的「自由」已不盡相同。東島先生提到安保鬥爭時的學生是為了反美,民主制已經實行。反觀香港從未真正實行過民主,中間隔著歷史的時間差。
考慮到日本人的政治框架,我主要是說反送中之前的各種近代史事件,例如2003年50萬人上街,中聯辦擴權和中國殖民在香港本地的開展史、普教中、抗爭中和平策略和武力嘗試的路線之爭、雨傘革命的失敗、2016年旺角騷亂中的公安條例、梁天琦等入獄和被DQ等等……我也觸及一些關於香港的基本經濟數據,例如極高的堅尼系數、每年佔大多數的龐大數量中國遊客、高樓價……我認為這些物質問題都與2019年的抗爭強度關係甚大。
當然香港人對中國由希望轉為失望,大中華主義的衰敗、香港人正在建立的國族主義的自我界限,都說了出來。有一些在東京的在日港人和學者遠道而來,可見他們對香港的情感深厚。在現場張彧暋先生和一些香港留學生在翻譯上都幫了我大忙。
在提問環節,很多寫在紙上的問題都很有意思,以下都是由香港留學生義工幫我翻譯成中文的,例如:
「2016年「銅鑼灣書店」事件的影響,你認為如何?」
這一定是個十分留意香港時事的日本人。
「對於香港眾志的活動,有甚麼想法?對黃之鋒參選的海怡西區的區議會選舉,選舉主任沒有回覆,你怎樣看?」
來自一名法律系學生。
「近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減少36%,但是比起亞洲及非洲的其餘國家,依然被認為是經濟大國。因此東南亞以及非洲各國為了獲得中國的援助,與中國交好。為了自己國家的發展,要依賴中國的經濟援助。我認為因為經濟援助,就算這個國家對香港的運動有關注,也不敢發表意見。盧先生對此有甚麼看法?」
這是另一位學生。
「希望香港獨立的人,其實對於一個獨立的香港是一個怎樣的想像/畫面呢?在獨立後如何營運一個國家?如果已經有具體計劃的話,請在可能的範圍內告訴我。」
這是立命館「平和學」(Peace Study)一個學生的問題。
這很直接,我在演講內容中並沒有主張或不主張獨立。在有限時間,我也簡單解釋在香港「回歸」之前,香港與殖民母國(英國)的疏離關係和準國家狀態。
例如我引述了香港民間學者毛來由引述的英國經濟史學者 Catherine Schenk的研究,在1950年開始,殖民地部說笑香港是「香港共和國」,因為殖民地政府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多次違抗倫敦命令。
香港貨幣與美元掛勾之前,其實一直是英鎊區裡的一個「漏洞」,這裡有自由兌換的空間,是英國統一實行的外匯管制的例外區。英國曾經嘗試希望在香港實施外匯管制,但受到香港官員和商人團結起來反對,最終失敗。可見殖民體制很容易產生另一個權力中心,並更有效地抵制中央政府的干預。
當然香港一向有自己的行政、軍事、經濟體系這一些,我也逐一解釋,因此「香港如果獨立」想像,由馬文輝開始,其實都是來自我們的實際生活經驗。
以下是一個我花了最多時間回答的問題,來自大阪市立大學的學生:
「民主制的帝國 (指美國),和專制的帝國,都是帝國,都會積極擴大勢力範圍。定義中國為帝國主義不是很奇怪嗎?」
這是回應我在演講中將中國視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評論,我的回答是:
「這是對的,因此我很少用民主和專制去思考中國的問題。中國作為帝國主義的一面,是由於她比其他國家有更深厚的帝國主義式文明。例如我們小時候,傳統的長輩會告訴我們,中國是帝國主義的受害者,中國是沒有帝國主義的。
但中國其實是經過很多年的擴大才變成今日的樣子。例如秦朝的時候香港就不是「中國」一部份。例如近至宋朝,對於中原士人來說,南方都是斷髮紋身的野蠻地帶。
中國古典思想中是充滿帝國主義的,或者這不是十分正統的解讀。但例如「天下」、「天子」、天下一家、世界大同這類,甚至孔子說是華夷之別,是基於文化而不是種族,這些都為擴張行動提倡了很闊的思想框架。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期待一個多民族的帝國。然而這些例如秦始皇打百越、漢武帝打匈奴的擴張行動,在古典文化中都會被粉飾為中原將最高等文化帶給野蠻地區的好事。也就是說古中國文化之中,跟歐洲帝國主義打著「傳福音」和「文明開化」去殖民其他民族有相似的特性。
中國傳統當中有很多超國家、政教合一的觀念。在現代來說,「中國」聲稱自己也是民族國家,但實際上是56個民族,而再增加幾個,對中國人來說也沒有問題。
近代中國經歷過衰落,大帝國再行不通,因此他們披上了民族國家的面具,梁啟超在1900年代創造了中華民族,任何在清朝領土上面的人都被強行歸類為中華民族。在近代他們則披上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民族國家等各種面紗。不過在骨子裡中國傳統還是沒有死,作為帝國的傳統現在隨著經濟和軍力力量甚至監控科技的上升,又再復活。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會停留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或民族國家,但這些都不是中國的本質。
有很多人,包括上一代的香港人,都認為中國有改革開放,因此已經改好了,正朝向現代化,但在我們看來卻是回復它的本性。為甚麼我們會討論這個,是因為中國在香港展現出的權力慾、擴張慾,想將香港變成跟中國一樣,是出於一種更深的東西。如果不回到中國的古典傳統,是解釋不到他們為何冒著傷害自己的利益,都要將香港變得更像中國。同化和抹殺其實是中國文化的原始衝動。香港是新到手的,而令世界「中國化」也是中國近十年的目標。
所以,我認為自2014年以來香港發生的東西,是一種反抗中國帝國主義的價值型國族主義反殖運動。」
當然也有一些是令人感動的,例如來自立命館大學社會學的朋友:
「謝謝你告訴我那麼重要的事,今後我也會多關心香港示威的事。香港人對於前線示威者的理解和同情,團結了這場運動,對此我也很感動,我認為目前的暴力行為應該不會再升級,雖然一直有示威行動,警察濫權,示威者被捕等,但是政府也不會調查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似乎現在各方勢力取得了一個平衡。如果美國參議院通過了香港民主人權與自由法案的話,對於運動來說會是一個希望嗎?對於盧先生和張先生來說,國際援助對於香港的運動有多大程度的效果?……最後送上我的支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香港人加油﹗」
中國傳統文化 定義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混合戰與認知戰是什麼?
首先,先說明混合戰和認知戰是什麼,這個名詞曾出現在 2019 年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育中心上校教官黃柏欽發表於《國防雜誌》的〈戰爭新型態-『混合戰』衝擊與因應作為〉一文中。文章中提到,混合戰呈現當前資訊、科技時代的戰爭模式,運用混合與創新、不對稱的戰術、戰法,破壞目標國政經穩定與城市發展,攻擊新聞及言論自由弱點,造成受攻擊目標的挑戰。」而霍夫曼(Frank G. Hoffman)所著的《二十一世紀衝突:混合戰的興起》(Confli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ise of Hybrid Wars),對混合戰的定義如下:未來的對手更加聰明,並且鮮少將自己限縮在他們工具箱裡的單一工具。傳統的、不規則的和災難性的恐怖主義挑戰將不會是明確、清楚的樣態;他們都將以許多形式呈現。戰爭模式的模糊,誰參戰的模糊,以及使用什麼技術,產生廣泛多樣性與複雜性,稱之為混合戰。
而在國防安全研究院所發布的 2020 中共年報則指出,未來在灰色地帶衝突中,共軍戰略支援部隊將扮演重要角色,共軍網絡系統部效法俄羅斯對波羅地海國家遂行的資訊作戰模式,進一步運用體系融合與軍民融合,網路作戰自身單位與外圍團隊,結合心戰基地,推展運用網路戰搭配認知戰的混合戰。
因此我們可清楚明白,面對認知戰、混合戰,台灣所要應對的壓力有多巨大。
面對中國對台的資訊作戰
自上任以來,我就很關心中國對台的假消息作戰問題,特別是國安局的應對方式。去年 7 月國安局增列了「協調整合、部署執行對境外敵對勢力爭議訊息應處有關事項」這項工作職掌;調查局也成立了資安工作站,針對防範中國透過假訊息擾亂台灣社會民心、讓台灣社會產生懷疑民主制度的意義這些認知作戰行為,便需要檢視有加強整合假訊息情蒐的執行效果。
根據台灣民主實驗室去年 11 月發表的研究,其中有一項研究發現是:代理人積極參與了中國的資訊作戰。即使其中一些攻擊是由中國發起,但仍有許多代理人放大了這些攻擊。這些代理人扮演聯繫台灣當地製造者或散佈者與中共的中間人角色,使得資訊攻擊的發動者與實際製造或散佈者產生了脫勾的狀況。
中國分別在 2020 的台灣總統大選以及武漢肺炎爆發期間,發動一連串線上與線下的資訊攻擊。此報告依據攻擊者的資本和動機,將中國的資訊作戰者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並根據其在模型中的位置,將其攻擊分為四個模式:外宣模式、粉紅模式、內容農場模式、與協力模式。其中,又以「內容農場模式」和「協力模式」所產生的傷害較前兩者來得大。
國安局對假訊息的工作成果
像是最近的鳳梨事件,中共說台灣出口給他們的鳳梨有蟲害,但台灣農委會請中共拿出證據來,他們也拿不出來,但他沒使用官方發聲、協同媒體、網路,四處抹黑栽贓,這就是一種很經典的認知戰,國安局長也相當認同這就是一種認知作戰。
而去年質詢國安局時,我也要求提供過去一整年的完整的報告,告訴我們已經查到了哪些?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未來又有哪些相關工作的規劃?我們應該是哪些部會、單位主責處理?今天我們有可能面臨醫療衛生方面的假訊息、也有可能像是現在的農業假訊息,這顯然是跨部會的問題。
國安局長回應說,兩岸事務的主管單位,最主要是陸委會,但也可能和政戰、軍事有關,所以也涉及國防部。
我知道國安局在去年有關假訊息的情蒐和研究有一些初步的結果,掌握了重大假訊息事件、散佈嚴重性和重要節點。那是不是有可能,創造一個跨部會整合的平台,來討論看看這個應該如何處理,可能部會互相支援,且一定要有一個專責的部門!處理橫向的聯絡與垂直的澄清,不分藍綠、部會,一起處理中共的認知作戰問題,面對認知戰的抹黑,可給出客觀的事實、科學的數字,快速澄清,避免認知戰的假訊息滲透台灣。
國安局長回應我,會提供這些清楚的資訊給相關部門。
我也再次提醒認知戰的重要性,「認知作戰」就是改變人的想法,且是用假的資訊去改變大眾的想法,讓你聽、看,但所見到的是他們想引導的錯誤資訊。境外敵對勢力透過這樣的做法,來分化破壞台灣的民主社會,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開始領略這樣的痛苦。
此外,「溯源分析」很重要,需要了解背後的指揮單位,比方是武警、共青團等等。如此一來才可以找到關鍵人、斷其行為節點。
比方說,民主實驗室研究報告提到的「粉紅模式」,不同於中央發動的攻擊,是由地方性愛國人士或小粉紅製造訊息。雖然和中央無關,但是粉紅模式可能會和地方的民兵和武警有關。有許多武警會加入群組,甚至有教戰守則,包括低級黑、高級紅、反串等教程,有時候會在微博試水溫,再將訊息加以改製、放入粉絲頁或社團散佈,甚至自己經營粉專。這也顯示了中國會使用的資訊戰特色,也就是主導者是會是不同系統、不同單位,便會需要國安局能夠進一步分析出主導者是誰?
提出中國對台灣假訊息的行為模式預判的重要性在於,在能掌握來源後,甚至可以進一步看在某些重大事件發生時,比方一月底、二月初美國軍機在我西南空域活動,或者最近兩會期間,中國對台假訊息的發動者和發動方式,而可以提前截斷這些假訊息的發動,或者截斷其節點。
中共勢力協同在地的認知作戰,我和台灣基進一直都在抵禦頑抗的第一線,但我們永遠以抵禦這類欺侮為優先!置我個人名譽於度外。
台灣加油
2021-03-18,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安局 陳明通局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中國傳統文化 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中國傳統文化 定義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個星期我們討論到現在美國的兩個總統候選人,到底哪一個對我們台灣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就引起了大家很多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其實有一個族群的看法,我們好像沒有在節目中探討過,而且對這個族群來說,台美關係不只與他們切身相關,他們還真的有能力去影響選舉的走向。
今天要說的是那些住在美國,有美國投票權,然後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人。因為上一集播出之後,突然有很多這樣的觀眾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想法,我才驚覺說,對耶。這些真的能去投票的人的意見,其實滿重要的。
這些住在美國、有美國投票權、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人,他們怎麼想的,票大概會投給誰,經過我花了不少時間去爬文跟research,也做了些訪談後。我覺得這些人的意見大概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一句話就是「大家都不一樣」。
但是不一樣到底是有多不一樣?你可能會說支持拜登跟支持民主黨雖然也是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投下去的票是一樣?不是這種不一樣,這些人是真的非常分歧。影響到投票的因素有很多種嘛,每個人最重視的議題都不一樣,比如說對某些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台美關係,也有人覺台美關係不重要重點是防疫,又或者有些人是重視經濟、重視種族問題、重視性別權益。光是決定性的原因就這麼多種。
而且這些人的分歧還不只是這樣,就算最重視的是同一個議題,也是有很多不一樣的結果。就先拿台美關係來舉例好了,就不是所有最重視台美關係的人都會想投川普啊。也是會有人覺得,雖然川普嘴巴上叫的這麼兇,最後還不是不能不跟中國做生意,對他來說台灣就只是個交換條件。當然也是有人很支持川普,為數還不少。除了川普對中共夠兇以外,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共和黨傳統上就是比較親台,也比較願意反中。當你想要找人來幫忙遊說對台灣有利的法案的時候,就通常會從共和黨的議員開始接觸。所以有人就覺得,要挺台灣當然要投共和黨啊。
而種族問題大家也差很多哦。 一般大家是說,川普的態度會讓美國種族歧視的觀念更高漲,這是最主流的意見,但是也有人說,大部分的美國人其實真的很nice啦,那種超級歧視別人的真的是少數。不過像川普常常這樣帶頭喊一些什麼墨西哥販毒,某些國家是屎坑國啊。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示範。訪談中也有人覺得,川普就不是個政客,他不會滿腦子政治正確的自我審查。而且有些人表面上在那邊大喊多元文化強調政治正確,但是心裡根本也超級瞧不起別人。這個選誰都一樣。民主黨打這張牌也是打假的,在那裡演好人還更討厭。也有人覺得川普的歧視問題只是被對手拿來放大炒作,根本也沒這麼嚴重。所以我覺得能當作參考的部份就只有「什麼觀念的人都有」而已。
至於防疫的部份,倒是大家意見比較統一,全部人都覺得川普防疫做的超級爛,一大堆人都想逃回台灣避風頭。
起碼在我們討論的人眼裡,川普防疫很差已經是社會共識了,畢竟跟我們台灣比,這個差距實在是太明顯了嘛。
總之其實這個族群的想法也不是很一致就對了,不過只討論這個族群有點太侷限了,因為這群體的定義其實很模糊啊。投票權是沒有爭議啦,但是怎樣叫做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是在美國的台獨分子才算嗎?那華獨算不算?還是說移民第一代?那第二代要不要算?從台灣過去,但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的算不算?這些身分認同也會影響他們投票的選擇啊。這個討論起來很複雜,所以不是說「欸今天我們來討論在美國的台灣人都會投誰吧。」就可以一下子得到一個很單純二選一的答案。而且我覺得這個可以討論另一個話題,就是要怎麼加強這些有投票權的人,對台灣的認同意識。
想想看,如果你是移民第一代,那台美關係對你來說當然很重要,但如果你是第二代,就很容易覺得台灣怎樣跟妳沒什麼關係啊。那如果可以爭取這些人的認同,直接增加願意維護台灣利益的人數不是最好?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對中國怎樣對台灣怎樣,根本就不是民主黨跟共和黨最沒辦法有共識的核心價值,那最完美的狀況不就是,不管是支持哪一黨,大家都一起來抗中保台。
那實際上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要跟中國做出區別。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件事了。美國在做人口普查的時候,不是有一欄是要勾選你的族群認同?本來大家都會想說我們是華人嘛,那就勾Chinese。現在越來越多人覺得,誰跟你中國Chinese,我就是other ,沒有Taiwanese我就自己填。當在美國越來越多人這樣做的時候,支持台灣的聲音就比較不容易被忽視。當認同台灣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實際上會為了台灣行動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不管是有著怎麼樣的政治立場,只要在這個地方有著最基礎的共識,最終都會是彼此的盟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