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geea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這篇挺有意思,大家可以看看。
接著,我倒想提出延伸的point,以供討論:
馬術比賽的參賽者確實不分男女,但是,馬呢?有分公母嗎?或者也是公母混賽?馬的公或母,是否也有明顯的體能差異?若有,會不會多數選手都以公馬參賽,如此一來,算公平嗎?
經查,以今年的東京奧運為例,馬匹的要求只有年紀,必須出生於2013年12月31日或之前,與公母無關。
所以嚴格來說,馬術真能算是跨越性別藩籬的比賽嗎?這或許還值得更細膩的討論。
暫且把東京奧運的9個男女混合比賽(男女混合4×400公尺接力、男女4x100公尺混合泳接力......)撇除不論,我查到的資料顯示:「合球」、「飛盤」算是真正男女同時上場對抗的運動項目,只是,它們始終沒有入列奧運項目。
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我就去高師大體育館看過合球比賽,也去世運主場館看過飛盤比賽,兩項都非常精彩有趣--就是衝著男女混賽所以特地去看的。那時候台灣合球隊還拿下銀牌呢!
合球場上一隊球員有8個,規定4男4女;有數種玩法的飛盤人數則多為奇數,但還是要求男女混合。這樣的設計,在機會均等的意義上,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落實。
不曉得這兩個項目,什麼時候才能成為奧運的正式項目呢?
ps. 先前『全明星運動會』就有合球比賽,我把片段放在留言區,大家可以看看喔,很好玩的~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5的網紅Coach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國運動會 #藤球 #桃園代表隊 藤球運動自2008年成立協會,2009年高雄世運會成立中華隊並參賽,開始培訓選手至2019年十年有成,終於在全運會的賽場上見到藤球的身影,雖然早已是亞運項目,但國內仍不夠普及因此無法列入全運正式項目,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代表各自的家鄉,真正站上舞台展現我們苦練已久...
世運項目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0 年 8 月 25 日羅馬奧運開幕日,來自全球的八十三個代表隊、5,338 名運動員,正準備依據國家英文字首的排序,依序入場。
我國一共派出足球、籃球、田徑、舉重、游泳、射擊、拳擊等項目選手參加,全體隊職員超過六十人。
但入場時,總幹事林鴻坦手持「Under Protest(抗議中)」的白布條,以示抗議。
抗議的舉動,除了引起現場騷動,也隨即成為國際媒體焦點,隔天紐約市內的五家報紙,不約而同的關注治這起事件。
代表團團長鄧傳楷因此說︰「我要向所有自由世界的人們宣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已對中華民國,做了一件不公正及歧視的行動。」
是什麼樣的不公平與歧視,讓我們必須在隆重的開幕式中,採取抗議的手段?原因是國際奧委會對於我國代表權與代表隊名稱的決議,對我方不利。
事實上,代表權的攻防戰,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已展開。
1952 年,芬蘭赫爾辛基奧運舉行前,蘇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積極運作共產陣營,排擠與爭奪我國的代表權,因此 1951 年「中華體育協會總幹事郝更生,非正式宣布由於俄寇參加下屆世運會之故,我國決定改變初衷,不派代表參加。」
最終,我國放棄參賽,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比賽前幾天抵達會場參與比賽。1956 年澳洲的墨爾本奧運,我國參賽,但對岸則未與會。
換言之,在「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下,你我不相容,僅一國能上場。
1960 年羅馬奧運前,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放棄參賽,但名稱問題事關尊嚴,一點都不能輕忽,因此當我國各項代表隊分別出發,並於八月中旬陸續抵達羅馬時,代表團人員已先出發為參與名稱問題而戰。
羅馬奧運開幕前三天的奧委會,重頭戲是處理我國代表隊名稱,我們希望在參加奧運的既定政策下,爭取以中華民國代表隊的名稱上場,甚至都已做好以底線「中華民國(臺灣)」的名義參賽。
雖經過力爭,但仍以差距不少的票數,作成中華民國可以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義參加國際奧會,但必須用「臺灣」名義參賽的決議。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秘書長梅葉指出,使用臺灣的名稱「祇是不希望他們越出其自己的地理邊界,並宣稱他們代表整個中國,我們曉得他們並不如此。」於是我國代表團就在「臺灣」名稱的帶領下進場。
以臺灣之名參賽,如果從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或許會讓許多堅持臺灣主體的人欣喜;但在半世紀前,羅馬奧運卻是我國在國際運動外交場上的一大挫敗。
1960 年代尚能維持以「中華民國奧委會」的名義參加奧運,但此後的局勢江河日下,中國於 1971 年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後,1976 年加拿大蒙特婁奧運以「一個中國」原則拒絕我國參賽。
直到1981 年 3 月,我國與國際奧會協議,以「中華臺北」的名義,才又重返國際體育舞臺。
羅馬奧運前不利我國的決議與開幕式的抗議消息傳回國內後,國人在氣憤討伐聲中,認為「我們並不因此氣餒、沮喪退出」反而要以哀兵的姿態,爭取最大的榮耀。
然而開賽不久後,代表隊相繼在籃球、足球與游泳等項目中落敗,對此結果輿論似乎早有預期,只不過大家依舊心存希望,並將奪牌重任寄予男子十項的選手楊傳廣。
1933 年出生於臺東馬蘭的楊傳廣,是阿美族原住民,戰後初期就讀臺東農校時,因過人體能條件被挖掘。曾為棒球選手,但不久便被發現其在田徑項目中的優異表現。
他在第六屆省運前,參加臺東縣運時,就打破了跳高的省運紀錄,1954 年在馬尼拉亞運會中,奪得男子十項金牌,並在四年後蟬聯。那時他已被稱為「亞洲鐵人」。
男子十項的賽程,除了吸引現場七萬多名觀眾的目光,中廣透過短波截聽日本消息,中央社和聯合報則收聽美聯和合眾國際社電訊等方式,將賽況轉給國內聽眾與讀者。
但因通訊條件不佳,也或因羅馬現場氣候不佳而延賽,使訊息未能即時,焦急等待的聽眾,更顯心急。
先是第六項 110 公尺高欄完賽時,楊傳廣成績一度領先,消息傳回國內,就有人開始放鞭炮。而在第八項撐竿跳應在臺北時間晚上十點開始比賽,但到了午夜一點,成績尚未傳到臺灣,聯合報的讀者們,不斷打電話到報社,了解最新賽況。
1960 年 9 月 7 日凌晨,成績揭曉後,臺北街頭遍地響起慶祝的鞭炮聲。
楊傳廣不僅奪得首面獎牌,而且擊敗了名列第三名的蘇俄選手,也讓輿論更加沸騰。
十項銀牌帶來的鼓舞,確實沖淡了開幕時的不愉快,媒體因此評論羅馬奧運「雖然此次受到了名義的委屈,但有楊傳廣贏得了一面銀牌,乃盡皆彌補,仍然是大家同沾光彩,全國同表欣賀。」
此後,奧運作為世界運動最高殿堂的地位不減,而臺灣在國際舞臺則是屢受挑戰,於是我們總用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與超過千萬元的獎賞,看待奧運獎牌。
羅馬奧運雖已過了五十多年,但它卻像面鏡子,折射臺灣在往後國際社會的顛簸身影,也看見一舉奪牌時的興奮表情,驕傲、挫折與期待的情緒,都交雜在 1960 年的羅馬運動場。
#奧運 #羅馬奧運 #中華民國 #中共 #代表 #臺灣 #國際地位 #楊傳廣 #運動 #賽事 #抗議
本文摘自:#謝仕淵,《愛憎奧運:楊傳廣及1960年羅馬奧運的「臺灣」代表隊》: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mth12/
世運項目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5
命運多舛的東京奧運與中華台北正名問題
邱志偉,立法委員
2020年東京奧運已經展開,首先要先恭喜日本政府在疫情陰霾中,仍順利開始了延宕一年的奧運賽。而台灣也在柔道項目由楊勇緯率先於7月24日已拿下一面銀牌,這更是台灣柔道奧運史上第一面獎牌,十分讓人振奮。
這次奧運會,台灣總計有68位選手參賽,共參加18個項目,分別有包括射擊、田徑、射箭、游泳、體操、自由車、桌球、馬術、拳擊、划船、輕艇、跆拳道、空手道、舉重、高爾夫、柔道、網球及羽球。是一支陣容非常龐大的隊伍,我們都很期待台灣能在奧運上繳出亮麗成績!此外,這次東奧開幕進場,有關台灣的稱謂問題,再度成為發燒話題,台灣又究竟何時才能恢復自己的名,又曾經錯過哪些機遇?
我們先回顧一下東京舉辦奧運會的歷程與艱辛。日本最早於1940獲年奧運舉辦權,主辦地點就是東京。可惜因為戰爭因素停辦,讓第一次東京奧運遲了24年。1964年日本終於成功舉辦了東京奧運,也象徵日本走出二戰的陰影,重新在國際舞台上證明自己實力。2020年的東京奧運,是日本東京第三度取得奧運舉辦資格,這場奧運原本也象徵日本走出三一一地震陰影後,重新振作的代表。
然而,2020年東京奧運會,從籌備過程經費就不停膨脹,到幾乎接近舉辦的時刻,竟爆出武漢肺炎疫情,不但延期一年,甚至時至此刻,日本確診數量仍有不少,日本國內仍有輿論希望停辦。但在風雨飄搖中,日本仍舊勉力將這場奧運會進行下去,這精神仍十分令人敬佩。
台灣過去曾舉辦過高雄世運、台北聽奧及世大運,這都是台灣歷史驕傲的時刻。但我也希望,台灣能在未來持續以舉辦亞、奧運作為長期目標,以日本這樣規模的國家,舉辦奧運都如此多波折,我相信台灣多走一些挫折,只要方向正確,我國必能有機會舉辦更上一層級的運動賽事。此次東京奧運採取的防疫高規格,不但沒有觀眾,選手除比賽外,其餘人都必須全程戴口罩,這樣嶄新的模式,若延續至將來,台灣這次在疫情控制的能力上,我相信更能向世界證明,台灣有能力克服困難,舉辦亞、奧運這樣的比賽。
而本屆奧運另一個重點,當然是2018年東奧正名台灣公投案,功敗垂成的問題。本來此次奧運在日本舉辦,外界預期日本與台灣關係友好,加上有部分日本人士也積極推動台灣正名。惟國際奧委會對此事強烈反對,2018年更爆出中國蠻橫取消台中市政府籌辦已久的第一屆東亞青奧。這對台灣損失相當大,也讓台灣體認到即便國際情勢對我有利,但在中國掌握的關鍵話語權,其體育綜合實力又難以被國際社會忽視之前提,難望國際體壇願忽視中國態度,而獨厚台灣政府。
然而,即便如此,台灣的正名之路,仍不應輕言放棄。更何況國際情勢曾對我有利之時,台灣更應該窮盡所有之力,讓我們在國際體壇上擁有自己該有的稱謂。過去在冷戰時期,敗退來台的國民黨政權,堅持漢賊不兩立政策,國際社會多次勸說放棄其堅持代表中國的名義出賽,而應以台灣地位為實。為奪牌考量,蔣政權曾默許以「Taiwan」名義參與1960-1968年的奧運會。但當年政府仍視「台灣」為屈辱打壓,1976年蒙特婁奧運,我國政府竟拒絕以「台灣」名義出賽。這都是關鍵性的歷史錯誤。隨著1971年我國喪失聯合國會籍,1979年美國斷交,國民黨政府最後在國際情勢最壞情形下,1980年簽署《洛桑協議》接受「中華台北」名義出賽。也是將滿手好牌用盡,只圖中華兩字,但卻與台灣事實愈行愈遠。
總之,參與奧運會能爭取台灣正式名稱出賽,仍是我們長遠不能放棄的目標。若公投途徑失敗,我不認為應曲解為台灣人喜愛「中華台北」,而是台灣人心疼國手權益可能受損,更不樂見政府一如當年選擇棄賽,傷害選手權益。但我們仍應以其他管道或方法,尋求解套。
回到我前面之呼籲,或許我們仍應先以爭取大型體育賽事在台灣舉辦,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舉辦體育賽事之肯定,同時也能提高我國選手及民間社會對體育的信心,進而創造更好佳績,如此正向循環,提升我國體育綜合實力,讓國際社會正視台灣體壇地位,或許會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途徑。
東京奧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期盼台灣選手接下來更優異的表現,為台灣拿下更多獎牌,大家都能載譽歸國並「穿金戴銀」!
世運項目 在 Coach佑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全國運動會 #藤球 #桃園代表隊
藤球運動自2008年成立協會,2009年高雄世運會成立中華隊並參賽,開始培訓選手至2019年十年有成,終於在全運會的賽場上見到藤球的身影,雖然早已是亞運項目,但國內仍不夠普及因此無法列入全運正式項目,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代表各自的家鄉,真正站上舞台展現我們苦練已久的球技!~
世運項目 在 李雅芬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0/12 市政總質詢】
❶#學校午餐禁用美萊豬
美國豬明年元旦進口台灣,學生午餐禁用萊豬肉,學校把關機制準備好了嗎?
雅芬強烈要求市府應針對學校食品安全的部分,建立把關機制。
❷#滿天星計劃轉型,未告知夢碎學生
滿天星計畫是前市長韓國瑜亮點政策,教育局原預定9月4日公布獲選名單,在陳市長決定轉型後,學生出國夢碎,有學生說被政府騙了,迄今仍未公文通知申請學生。滿天星若不能繼續發亮,也要讓申請學生知道出國夢碎的理由。
❸#楠梓K12計劃要落實
韓前市長推動雙語教學另一個亮點是楠梓K12計畫,此一政策既要延續就務必落實。
雅芬實際至左營區的美國學校,和總校長卜傑明交流,美國學校軟硬體設施均屬一流也有意和社區或學校交流,應設法在互惠前提下共創雙語教育新亮點。
❹#北高雄興建風雨籃球
籃球是國內運動人口最多的項目之一,北高雄沒有風雨球。楠梓東寧和世運主場館戶外球場均適合改建成風雨球場,建請運發局評估,早日完成。
世運項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