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聆聽,
在開口前先想清楚自己想說什麼。
你應該創造出一個近乎靜心的狀態,保持祥和與寧靜。
在進入互動前,你可能需要做幾次深呼吸:
吸氣四拍,吐氣四拍。
你可以重複誦念一個讓內心安穩的詞語、
想像一個平靜的場景
(柔和的海浪、緩慢移動的雲,
或一片緩緩飄落的葉子),
或是運用口訣「EASE」(放鬆):
一、#探索(Explore)對方所說的話,不要妄自揣測:
你聽對了嗎?理解正確嗎?
在完全核實自己所聽到的內容前,
不要猜測別人的意思。
不要只是為了刷存在感或加入自己的觀點,
才一直把問題丟出來。
請使用像「關於○○,請多說一些」
或「可以解釋一下你剛剛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或「能詳細描述一下○○嗎?」之類的問句。
另外,當對方解釋完畢後,
請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那讓你感覺如何?」
或「那時候你在想什麼?」
二、#尋求建議(Advice):
尋求並仔細考慮他人的建議,
即使你最後未必會採納。
在某些情況下,
你可能認為對方與你截然不同,
所以他們不會知道該如何幫你,
也認為他們不可能提供任何建議。
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狀況:
年輕人不聽長輩的話,長輩也不願意聽年輕人的話;
有時學生不聽老師的建議,有時老師不聽學生的意見。
在思考別人能教你什麼之前,
搶先提出自己的觀點是很常見的。
請試著在對話中多提問、多了解別人,
而不是只談論自己。
三、#放慢速度(Slow down):
留出空間。
對話時,要留下足夠的停頓和空間,
讓對方有機會發表更多言論,
而不是急著用自己的想法塞滿。
人們願意等待對方回答問題的時間,
通常只有五到七秒,然後就會插嘴。
請別這麼做,
你應該放慢速度,給對方足夠的思考餘地,
尤其是當問題很複雜或情緒很沉重的時候。
對於沉默,
身為傾聽者的你往往比對方更覺彆扭,
這很正常,但我們應該學著給對方更多空間。
說話時間應該少於二○%,
把其餘八○%的時間留給對方。
四、#檢驗(Examine):
說話之前,先檢驗一下自己腦中的想法。
思考速度最好慢一點,
仔細留意自己想說的話,接著再說出口,
而不是匆忙地發表評論、提問或陳述。
傾聽,思考,再開口,
請確保自己能按照這個順序進行。
這些小技巧都能幫助你接收、放鬆、平靜,
並把自我留在門外。
.
本文摘自《#信任溝通》
全球頂尖心理學家解讀人心的四種方法
作者:愛蜜麗.艾利森, 勞倫斯.艾利森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最近版面上的朋友,在留言裡,提到跟家人溝通遇到困難。
對我來說,不管是要開啟對話,或者在自己情緒過於激動,不適合表達的時候,進入傾聽模式,很能幫上忙。
深刻的對話,速度宜慢不宜快。太快,深層的情感難醞釀,有些話,對方也聽不進去,講不入心。
祝願您,能聽清楚想明白,然後再慢慢表達,這道理簡單,但實際執行常有困難!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不聽老師 的話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風吹草動,皆與「我」有關
有些孩子屬於高敏感,對於教室裡的風吹草動,總認為是和自己有關係。例如,當老師上課時責罵別的同學,當事人很容易誤以為老師也在責罵自己。
面對高敏感的孩子,老師難免莫可奈何地這麼想:
「我在進行班級經營,管愛講話、愛干擾的同學,但那孩子愛哭,我能怎麼辦?」
「我總不能都不管課堂秩序吧。更何況,重點是我沒有罵那孩子喔!這是他/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不聽老師 的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風吹草動,皆與「我」有關
有些孩子屬於高敏感,對於教室裡的風吹草動,總認為是和自己有關係。例如,當老師上課時責罵別的同學,當事人很容易誤以為老師也在責罵自己。
面對高敏感的孩子,老師難免莫可奈何地這麼想:
「我在進行班級經營,管愛講話、愛干擾的同學,但那孩子愛哭,我能怎麼辦?」
「我總不能都不管課堂秩序吧。更何況,重點是我沒有罵那孩子喔!這是他/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