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人生、其實來自你的恐懼、你的相信】
----改變相信,才能找回自信人生(1)
你的決定、決定你的人生,
你的相信,決定你的命運。
但你知道嗎?
你的「相信」是被建構的,從小被家庭、社會建構的。
(拜託,沒人一出生就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吧?)
它不是「唯一真理」、
它更不是不可改變的。
改變相信、你就改變你的人生。
但改變很難、
因為「重建信念」、是很痛苦的事。
---------------------------------------
很多人在婚姻裡、走得很辛苦,
這個痛苦的源頭,
大都是、你有一個「偏執的相信」,你信不信?
(這半年來做婚姻諮商、很有感)
不信、請看看,以下的「相信」,你也有嗎?
「喔,我已經超過30歲了,我得趕快把自己嫁出去,
我不要當剩女,沒有人要好可憐。只要有人要我、我就結婚。」
(為什麼當剩女就可憐?誰說的?
為什麼結婚就等於幸福,這是真的嗎?
你要不要去那些已婚人士。
延伸閱讀:「天海祐希:我不結婚,因為沒興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
「我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所以我才結婚的。」
(嗯、這個離家策略好像不錯,但風險很高喔。
你可能從一個坑、掉進另一個坑。
根本問題沒解決,到哪裡都是問題。)
--------------------------------
「雖然我沒那麼愛他,但因為我懷孕了,就只好結婚,不然怎麼辦?」
(奉子成婚,果然「昏」了。請問你還活在清朝嗎?)
「雖然我的婚姻不幸福,我很痛苦,但是我不能離婚,
我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孩子不能沒有爸爸。」
(很棒的藉口。
你確定你的犧牲是孩子要的嗎?
你確定孩子想要的是一個「沒有愛、沒有溫度、一天吵到晚的家」?
還是寧願要一個「有愛、有溫暖、雖然沒有父親」的家?
你要不要去問孩子看看?)
(未完,全文請點入:
https://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589200120
----------------------------
「我很痛苦,但我不能離婚,因為我的父母不准我離婚。
他們不會同意的。」
(看回覆請點入原文。)
「我的父母不准我離婚,因為這樣他們會覺得很丟臉。」
(看回覆請點入原文。)
-----------------------------------
我的家像個冰宮,我們之間沒感情了,我不愛他,他也不愛我,
每天回到家都很痛苦,怎麼辦呢?
不要叫我離婚,我害怕離婚,
離婚以後我一個人怎麼過生活?我害怕孤單。」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嗎?這是很多人的婚姻寫照。
其實大家都在忍耐,那就繼續忍吧,除非有一天你受不了了,你才會改變
(就像這幾天某張姓天后離婚的大消息一樣。)
另外,我不會勸你離婚的,因為,那是你的事、與我無關,
而且重點是,如果你不想離、誰都無法改變你。
但我倒是想邀請你去思考一件事:
「為什麼你無法一個人過生活?
難道、像現在這樣、兩個沒有情感、不交流的人在一起、會比起一個人更好嗎?
現在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彼此不說話、沒關心、更沒也愛,
現在的你難道就不孤單了嗎?
---------------------------------------
#每個人都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相信」,
我無意告訴你、你的想法一定是錯、或我的一定對的,
但我想邀請您,
學習對自己「相信」開始質疑、思辯,學習跟自己對話。
如果你依然堅持你的想法是對的、那就好,我沒意見,
拜託、請不要來跟我辯論,
我對於改變你的想法、一點興趣都沒有。
(歡迎分享)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什麼」的推薦目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什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
她是很盡責的媽媽,毫無疑問,或許算是過度盡責了。她管很多細微的事,路要怎麼走、手要怎麼洗、話要怎麼說、事情要怎麼想…
有些是一般常見的對孩子的要求,有些似乎是她自己額外個人的家規。她的家規很細,別說孩子了,我這個做大人的,很多都做不到。
大部分的時間,其實她跟孩子相處得還不錯,有些技巧還蠻好。可是,因為她一直管孩子,頻率過高,其實從外人來看,她不顯得焦慮也很難。
我本來以為,孩子很快就會跟她口角,沒想到,孩子比我想像中的溫順,只有在一件事,孩子開始有了意見。孩子對於媽媽所要求的「想法」,不是很同意,媽媽更顯得緊張,表情開始緊繃起來。
「為什麼一定要這樣想,妳不是也沒有這樣做嗎?」
「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
其實,我常希望大人靜下來,有話好好說,那是教育的一部分,也能幫助孩子內化大人的要求。不過,人也不是完美的,尤其是這位媽媽不夠放鬆,遇事拿權威出來的比例就會增加。
我也感覺慶幸,如果是攻擊性再強一點的孩子,恐怕事情就不是那麼好收拾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加劇,很可能讓媽媽難以承受。
有時候,我們養到什麼樣的孩子,運氣真的很重要。有的孩子很好養,一輩子沒找過父母什麼大麻煩。
相反來說,有些孩子,遇到了情緒陰晴不定,或者不是那麼尊重兒童人權的父母,那也可能會過個幾十年辛苦的日子。孩子的第一項人生功課,就是如何跟父母相處,這也可能是要花一輩子來完成的學習。
在某些特殊的狀況下,父母已經失智了,連孩子都認不得。甚至以為孩子是壞人,還要報警抓人,眼前這位很多記憶都被抹去的老人家,到底要用什麼心態對待他?我想,對孩子來說,實在是萬般艱難!
這像抽籤,我們目前還沒辦法百分百預料,我們將來會不會失智?又或者,會不會罹患其他重大的身心疾病?
不要說是價值觀改變了,我們可能連自己是誰,都會忘記,這都不是我們能決定。從這個角度想想,我們跟孩子相處,所在意的枝枝節節,真的有那麼必要嗎?兩個人能相處要有原則,可是,過多的原則,損害了彼此的關係,那堅持這些原則,真的比關係本身重要嗎?
用一輩子來看關係,真的跟侷限在當下,有很大的不同。其實,我們很多當下對孩子的要求,包含了種種過去的記憶,以及背後不知道怎麼形成的價值觀。這些,都被重新思考整理過了嗎?
很多我們以前認為多麼理所當然、多麼重要的要求,其實還是會變化。像是以前的社會,很重視在家裡要供奉祖先牌位,那為什麼在以前這麼重要的價值觀,現在已經悄悄地改變了呢?以前很重視入土為安,子女沒做到恐怕是對長輩的大不孝,那現在為什麼又多了許多種方法呢?以前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為什麼現代人選擇「無後」的比例越來越高呢?
如果重大的道德價值都可以因現實狀況而調整,那麼,更為細瑣的家規,大概更有重新考量的空間。管太多,常會管不到、管不好、管不動,這是很自然的事,尤其在其中很容易傳達出來的一種態度,常是包含著對另外一個人的不信任。
「沒為什麼,就是這樣!」這句話,我以前常聽到,只是不知道現在還有父母,繼續沿用。
我只能說,我自己觀察這個世界,還覺得不夠。所以常透過孩子的眼光,再重新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我們的習以為常。
這句話,我印象中沒說過。也許是因為,我還有很多事不懂,孩子向我提出問題,我很珍惜,藉這個機會,跟孩子一起學習。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9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金石堂活動:《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合購75折 http://ppt.cc/81nZx
5.星馬地區限量簽名書預購: http://ppt.cc/a2qjC
誠品網路書店2016閱讀職人投票(年度最期待作家),每日投票每日皆可得30元折價券:http://ppt.cc/poUfe (編號70和71,非網路會員也可投)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