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點搞掂班後生仔? — 從 TVB 被大股東批評節目「老化」說起】
TVB 大股東接受別家傳媒訪問,猛烈批評 TVB ,包括「節目及管理團隊全面老化」,遠離年青觀眾。咁你有咩高見?大股東說要搞更多有創意節目,例如講下「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
如果說小米請日本著名設計師搞品牌重塑 (rebranding) 只是約花二百萬,那要重塑 TVB 在本地觀眾心目中的形象,花的就可能是天文數字,甚至好像中國自古以來的改革一樣,不改革尚且能慢慢死,一改革就會反噬,死得更快。
積習難返,年輕甚至中年人口對 TVB 的定見,已經起碼過了一代。示威者在新聞現場喊出「無線新聞,事事旦旦」的口號,已經起碼是十年之前,那時的年輕人,今日都正步入中年。又有一整代年輕人,在一個不看 TVB (甚至電視) 同樣眼界大開、見識超越上一代的環境下長大。現在他們去看 Viu 的明星,就像文藝青年長大以來都是玩開電子相機和光碟,之後再回頭接觸 analogy 的菲林攝影和黑膠唱片,是回鍋行為。回鍋就代表要有額外誘因,人家看其他頻道,可能因為對方比你多一種地氣、多一種青澀感、有些東西敢講多點,或者簡單來說,那些頻道「不是 TVB」 。
TVB 無論改不改,TVB 本身就無法做到 「不是 TVB」,改革二字,難。
國家人民有感情,不能隨意傷害,觀眾也有感情,傷害之後就很難恢復。TVB 在我們長大之後的經營方法,難言對錯,向大灣區發展也許可能是「唯今之計」,但很多人早已認定,TVB不會再服務他們,也自尋新的資訊娛樂來源,與 TVB 脫鉤。這個隱暗的運動,在大股東發聲之前起碼十年,就已經在民間生根。你十年前跟對方分手,對方的世界早就沒有你,你的 bargaining power 會有多少?
香港的水貨鋪和藥房發了十年自由行的財,已經去到不做本地人生意都可以盤滿盆滿。見你講廣東話,服務態度都特別差。香港人不仇富,你賺錢他沒話可說,但當你沒有自由行生意,要告急,然後說要重返本地,服務好本地顧客,自己的根一向在香港,本地顧客表情一定陰晴不定,說不準還會幸災樂禍一句:做咩返來做我地啲賤燦生意?
至於如何拉緊自己與年輕人的關係?聽到這件事,年輕人的表情一定也陰晴不定。這十年二十年,「主流社會」(包括傳媒) 重塑的社會觀,基本上就是說年輕一代是多餘人。否則不會有甚麼事情都叫他們北上發展,去大灣區,那潛台詞就是說本地已經沒有資源給年輕人發展,但同時高層們仍然在香港吃香喝辣,也就是那一代人心照不宣、跨越黃藍的主流價值觀,一邊消費香港的剩餘秩序,不管之後是移民還是帶入棺材,一邊掃除競爭世代,沒有「接班意識」,那麼後生一代為甚麼突然會回來「睇你台戲」?
否則,為甚麼中老年人和前輩世代,只要有個人說一句公道話,幫下手,年輕人就捧他們?因為這些品種萬中無一,反映整個社會反正是殺子成風的。
為甚麼他們會提議做「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這便是要立一個「中國夢」的碑,想對後來者說,你肯奮鬥,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樣 (在中國) 出人頭地。這比起「獅子山神話」又更加神話。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成功神話,在香港經歷回歸之後,已經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亦沒人再幻想現在只要努力就能成為下一個成功人士。這件事,2000 年初出生的《麥兜故事》已經說了,那隻豬跟朋友說:我怕自己做唔到果D「社會棟樑」喎。
老實是沒甚麼人會相信香港夢,更不會相信自己在地大脈博、人生路不熟、不知道內裡門路的中國,能夠成為成功人士。這個神話,在中國的年輕世代中間或許是可以推銷的,因為他們成長於經濟上升軌道,會有多一些樂觀,見過小溪,想著小溪的源頭還有一個大海;香港人則是倒轉的,見過大海,也見過大海乾涸。對他們來說,不敢想像「成功」,對大部份人來說,交得起納米樓的租,買不起樓,每年去兩次日本,已經是苦苦掙扎才能擁有的生活。跟一班主要是城市流民的年輕人談創富,是不是太離地呢?如果你沒多餘閒錢,你會去看股票貼士嗎?
反而個人最感不解的是,為甚麼現在全世界的嘴上都在說如何爭取年輕人呢?幾年前,世代之爭早就進入政治爭論,當時面對年輕人有別的想法,某大黨的人甚至高呼「依家年輕人大哂咩」,一時氣硬,會在之後陸續結出果子。如果當初能夠擴大會議,未必不能減慢大家揭破香港那塊畫皮的速度,這不會導致軌道改變,但可以減速,也許他們就能安然休退,或者多做幾年。某古典音樂家曾經說過,真正的大師,懂得提攜後輩。不一定是說大師技藝一定會被超越,但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還有後輩尊重,還有人睇你台戲。現實一點說,有接班意識,為的主要不是後輩,而是自己台戲下台時,仍是漂亮的收場。
無意中看到本地學者王慧麟 2014 年在報章上一篇專欄,題為《搞掂班後生至講》,談到當時林鄭為了政改開「早餐飯局」,拉攏了各門各派的代表收窄分歧,但當時社會上的主流看法,是「其實政改都只係嗰幾個民主派大老嘅事,只要同幾個大老傾掂,個分歧越收越窄」,但其實權力是流動的,更大問題是你已沒有槌定音的條件,他這樣說:
//「以前華叔響度之時,一支大槌搞掂晒,主流聲音素來佔晒上風……好啦,即使將來主流聲音繼續贏咗,佢地會feel到,今時唔同往日,唔可以唔照顧,內部極之對立嘅聲音及意見。同一道理,大家唔好以為,依家枱面上之民主派大老八面威風,查實佢地好多做埋今屆,甚至選多一屆議員就真係要交棒,唔可以唔交出權力。唔通做到八十歲仲雙料議員咁老土咩!從呢個角度講,佢地依家做嘅決定,係會影響下個世代,甚至再下個世代之接班,唔可以咁自私也。
下個或者再下個世代對中國之態度係點呢?佢地會唔會好似依家大老輩咁樣,對中國有好大之情意結呢?佢地會唔會咁民族主義上腦呢?佢地會唔會好似華叔嗰輩愛國不愛黨呢?佢地同中國有乜嘢連繫呢?佢地嘅「中國因素」係乜嘢呢?
……年輕一代點樣睇中國,一定程度上影響緊大老們的決策。萬一呢班青年好唔鍾意大老們北上訪問,你估大老們敢唔敢大動作到,唔理黨內意見又監粗北上訪問呢?當然,民主派大老個個做慣大佬,把口一定好權威咁樣訓斥年輕一代太幼稚等諸如此類,但心底裡都 feel 到,決策唔可以再係咁樣唯我獨尊,畢竟下一代殺緊上嚟,唔可以獨裁到成個亞努科維奇咁樣。」//
這個分析,現在看來真是驚雷一道,基本上預示了之後幾年香港各行各業的大致發展。既有的領導人物 /公司壓不到場,顧此失彼,而主要市場也日漸分崩。這個年代會有年輕人說自己偶像是楊明嗎?也怕同輩歧視自己。沒錯 TVB 還是很多人看,偶爾也會有聲量,在很多地方都是壟斷性優勢,但社會下層建築的改變,還是細水長流,漸見功夫。你獨沽一味,自然「策略不穩健」。
王的文章,還有一句「依家西環同中環只係做大老之功夫,但就唔見佢地做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之功夫,咁就好明顯見到,佢地工作之缺失」,這在 TVB 的例子也是一樣。你多年來做多少功夫,有沒有出力撩動各個年齡層的心?年輕觀眾,對 TVB 或者電視有沒有情意結?如果沒有,你的出品加倍地好、加倍親近,也可能會吸引到他們,但 TVB 如果能做肯做,早就做了,還需要老闆提點嗎?「搞掂班後生至講」,不過 TVB 處境難過特區政府,後者軍管即是, 商業機構如果還要打開門做生意,卻要拿到人們的心。
上訪成功例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點搞掂班後生仔? — 從 TVB 被大股東批評節目「老化」說起】
TVB 大股東接受別家傳媒訪問,猛烈批評 TVB ,包括「節目及管理團隊全面老化」,遠離年青觀眾。咁你有咩高見?大股東說要搞更多有創意節目,例如講下「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
如果說小米請日本著名設計師搞品牌重塑 (rebranding) 只是約花二百萬,那要重塑 TVB 在本地觀眾心目中的形象,花的就可能是天文數字,甚至好像中國自古以來的改革一樣,不改革尚且能慢慢死,一改革就會反噬,死得更快。
積習難返,年輕甚至中年人口對 TVB 的定見,已經起碼過了一代。示威者在新聞現場喊出「無線新聞,事事旦旦」的口號,已經起碼是十年之前,那時的年輕人,今日都正步入中年。又有一整代年輕人,在一個不看 TVB (甚至電視) 同樣眼界大開、見識超越上一代的環境下長大。現在他們去看 Viu 的明星,就像文藝青年長大以來都是玩開電子相機和光碟,之後再回頭接觸 analogy 的菲林攝影和黑膠唱片,是回鍋行為。回鍋就代表要有額外誘因,人家看其他頻道,可能因為對方比你多一種地氣、多一種青澀感、有些東西敢講多點,或者簡單來說,那些頻道「不是 TVB」 。
TVB 無論改不改,TVB 本身就無法做到 「不是 TVB」,改革二字,難。
國家人民有感情,不能隨意傷害,觀眾也有感情,傷害之後就很難恢復。TVB 在我們長大之後的經營方法,難言對錯,向大灣區發展也許可能是「唯今之計」,但很多人早已認定,TVB不會再服務他們,也自尋新的資訊娛樂來源,與 TVB 脫鉤。這個隱暗的運動,在大股東發聲之前起碼十年,就已經在民間生根。你十年前跟對方分手,對方的世界早就沒有你,你的 bargaining power 會有多少?
香港的水貨鋪和藥房發了十年自由行的財,已經去到不做本地人生意都可以盤滿盆滿。見你講廣東話,服務態度都特別差。香港人不仇富,你賺錢他沒話可說,但當你沒有自由行生意,要告急,然後說要重返本地,服務好本地顧客,自己的根一向在香港,本地顧客表情一定陰晴不定,說不準還會幸災樂禍一句:做咩返來做我地啲賤燦生意?
至於如何拉緊自己與年輕人的關係?聽到這件事,年輕人的表情一定也陰晴不定。這十年二十年,「主流社會」(包括傳媒) 重塑的社會觀,基本上就是說年輕一代是多餘人。否則不會有甚麼事情都叫他們北上發展,去大灣區,那潛台詞就是說本地已經沒有資源給年輕人發展,但同時高層們仍然在香港吃香喝辣,也就是那一代人心照不宣、跨越黃藍的主流價值觀,一邊消費香港的剩餘秩序,不管之後是移民還是帶入棺材,一邊掃除競爭世代,沒有「接班意識」,那麼後生一代為甚麼突然會回來「睇你台戲」?
否則,為甚麼中老年人和前輩世代,只要有個人說一句公道話,幫下手,年輕人就捧他們?因為這些品種萬中無一,反映整個社會反正是殺子成風的。
為甚麼他們會提議做「內地年青人創富故事」?這便是要立一個「中國夢」的碑,想對後來者說,你肯奮鬥,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樣 (在中國) 出人頭地。這比起「獅子山神話」又更加神話。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成功神話,在香港經歷回歸之後,已經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亦沒人再幻想現在只要努力就能成為下一個成功人士。這件事,2000 年初出生的《麥兜故事》已經說了,那隻豬跟朋友說:我怕自己做唔到果D「社會棟樑」喎。
老實是沒甚麼人會相信香港夢,更不會相信自己在地大脈博、人生路不熟、不知道內裡門路的中國,能夠成為成功人士。這個神話,在中國的年輕世代中間或許是可以推銷的,因為他們成長於經濟上升軌道,會有多一些樂觀,見過小溪,想著小溪的源頭還有一個大海;香港人則是倒轉的,見過大海,也見過大海乾涸。對他們來說,不敢想像「成功」,對大部份人來說,交得起納米樓的租,買不起樓,每年去兩次日本,已經是苦苦掙扎才能擁有的生活。跟一班主要是城市流民的年輕人談創富,是不是太離地呢?如果你沒多餘閒錢,你會去看股票貼士嗎?
反而個人最感不解的是,為甚麼現在全世界的嘴上都在說如何爭取年輕人呢?幾年前,世代之爭早就進入政治爭論,當時面對年輕人有別的想法,某大黨的人甚至高呼「依家年輕人大哂咩」,一時氣硬,會在之後陸續結出果子。如果當初能夠擴大會議,未必不能減慢大家揭破香港那塊畫皮的速度,這不會導致軌道改變,但可以減速,也許他們就能安然休退,或者多做幾年。某古典音樂家曾經說過,真正的大師,懂得提攜後輩。不一定是說大師技藝一定會被超越,但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還有後輩尊重,還有人睇你台戲。現實一點說,有接班意識,為的主要不是後輩,而是自己台戲下台時,仍是漂亮的收場。
無意中看到本地學者王慧麟 2014 年在報章上一篇專欄,題為《搞掂班後生至講》,談到當時林鄭為了政改開「早餐飯局」,拉攏了各門各派的代表收窄分歧,但當時社會上的主流看法,是「其實政改都只係嗰幾個民主派大老嘅事,只要同幾個大老傾掂,個分歧越收越窄」,但其實權力是流動的,更大問題是你已沒有槌定音的條件,他這樣說:
//「以前華叔響度之時,一支大槌搞掂晒,主流聲音素來佔晒上風……好啦,即使將來主流聲音繼續贏咗,佢地會feel到,今時唔同往日,唔可以唔照顧,內部極之對立嘅聲音及意見。同一道理,大家唔好以為,依家枱面上之民主派大老八面威風,查實佢地好多做埋今屆,甚至選多一屆議員就真係要交棒,唔可以唔交出權力。唔通做到八十歲仲雙料議員咁老土咩!從呢個角度講,佢地依家做嘅決定,係會影響下個世代,甚至再下個世代之接班,唔可以咁自私也。
下個或者再下個世代對中國之態度係點呢?佢地會唔會好似依家大老輩咁樣,對中國有好大之情意結呢?佢地會唔會咁民族主義上腦呢?佢地會唔會好似華叔嗰輩愛國不愛黨呢?佢地同中國有乜嘢連繫呢?佢地嘅「中國因素」係乜嘢呢?
……年輕一代點樣睇中國,一定程度上影響緊大老們的決策。萬一呢班青年好唔鍾意大老們北上訪問,你估大老們敢唔敢大動作到,唔理黨內意見又監粗北上訪問呢?當然,民主派大老個個做慣大佬,把口一定好權威咁樣訓斥年輕一代太幼稚等諸如此類,但心底裡都 feel 到,決策唔可以再係咁樣唯我獨尊,畢竟下一代殺緊上嚟,唔可以獨裁到成個亞努科維奇咁樣。」//
這個分析,現在看來真是驚雷一道,基本上預示了之後幾年香港各行各業的大致發展。既有的領導人物 /公司壓不到場,顧此失彼,而主要市場也日漸分崩。這個年代會有年輕人說自己偶像是楊明嗎?也怕同輩歧視自己。沒錯 TVB 還是很多人看,偶爾也會有聲量,在很多地方都是壟斷性優勢,但社會下層建築的改變,還是細水長流,漸見功夫。你獨沽一味,自然「策略不穩健」。
王的文章,還有一句「依家西環同中環只係做大老之功夫,但就唔見佢地做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之功夫,咁就好明顯見到,佢地工作之缺失」,這在 TVB 的例子也是一樣。你多年來做多少功夫,有沒有出力撩動各個年齡層的心?年輕觀眾,對 TVB 或者電視有沒有情意結?如果沒有,你的出品加倍地好、加倍親近,也可能會吸引到他們,但 TVB 如果能做肯做,早就做了,還需要老闆提點嗎?「搞掂班後生至講」,不過 TVB 處境難過特區政府,後者軍管即是, 商業機構如果還要打開門做生意,卻要拿到人們的心。
上訪成功例子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是洗黑錢勝地,專幫中共收拾爛攤子。2008年,國泰前高層陪太子黨和高盛對賭期油輸爆廠,聽過沒有?現在才復元七八成,又要替中共收購香港快運,對外包裝成「進軍廉航」。屁啦!其實是中共瓦解海航集團,要香港財團替它抹血收屍。另一間香港航空,唐英年和中信集團仍在努力撲水撲那20億。
香港,好聽就是國際金融中心,難聽就是被中國拿來搵笨的盥足盆。任志剛做金管局主席的時候,多麼落力捍衛聯繫匯率,卸任轉個頭,他就改口捍衛人民幣,大家都心知肚明任生正執行怎樣的政治任務。對此,香港人無權阻止這些官員和權貴將香港的金山銀礦白白送給中共;我們反而被灌輸香港之所以繁榮和發達,全靠黨的金援和恩賜。他們甚至篡改歷史,說金融風暴是靠中國打贏的。屁啦!沒有香港,你們這些貪官可以捲款外逃?沒了香港,紅二代可以將黨產轉成私募基金?
既然你們大陸人如此輕視香港,又怎解釋李鵬、江澤民、鄧小平、劉雲山等等的子子孫孫都要申請一張香港身份證?
單程證審批權在中國手上,「河北王」張越出價賣200萬一張啊!
入境處處長話未聽過。
海航董事長王健去年7月在法國被意外身亡,股份全被轉去一個海南政府控制的慈航基金,臨死前一年已被一個黨官架空,12個開山股東被勸喻簽一份條約,承諾死後所有股權不得遺給子女繼承,全數自動過戶慈航。有這種例子,你們這些港資董事和老闆居然還要擁抱大陸的經濟機遇?請聽聽王健人之將死怎樣說:
「做企業很難,好也不行,壞也不行。好,有人來搶你,壞,有人害你。如果別有用心的人來害你、搶你。你給不給?你告訴我怎麼辦?海航經營這25年,如果說攀附任何一個權貴,海航也不可能活到今天。你看那些攀附權貴的企業,有活着的嗎?不可能!」
無數賣港賊攀附權貴,與虎謀皮,幫助中共蠶食鯨吞香港這塊寶地。港資教中資怎樣投香港的地,萬科、中海外、保利、中信、高銀……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比英治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你以為梁振英不連任是因為佔中問責嗎?當然不是!真正原因是華潤的宋林下馬,向中紀委供出自己花上數億公款幫他助選,換取太平紳士、經濟發展委員會及廉政公署道德發展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等頭銜。
我覺得即使你是愛國的建制派,都不應對這種政治分贓視若無睹,因為他們所瓜分的香港利益,你都有份。
不爭在再講快鹿案。你睇過《葉問3》了吧?投資人施建祥就是快鹿老闆,靠P2P非法集資起家,2016年被踢爆票房造假引發股價暴跌,規模400億的資金鏈斷裂,無數人血本無歸上訪追討,結果習近平就祭出社會信用體系,想杜絕同類事件發生。這個時候,香港的角色是甚麼?
上海大哥邵永華,與公安部某高官、中聯辦警聯部某高官,以及陳寧迪、江欣榮、劉克泉、陳志等人,在香港密謀將快鹿30億的股權侵吞。當中幾個當時都係港交所上市公司的話事人(大中華金融、十方控股)!
大中華金融的股價,當年蒸發了80億。
//邵永華,這個大中華的代持股東,以替當天金融在線兌現為藉口, 偽造股東朱文靖簽字,聯合劉克泉,簽署了一份抵押合同。並通過龍圖公司用借款抵押的形式將股權65.80%非法抵押給劉克泉,而劉克泉將7500萬港幣借給了邵永華與陳寧迪。被蒙在鼓裏的快鹿集團和朱文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讓大中華金融被易了主。這份見不了光的合同,據悉,它上面規定的借款期限為3個月。據大金融內部人士回憶,邵永華等人早在幾個月前就向董事局推薦,應由劉克泉做大中華董事。如願以償後,三人才與已大權在握的劉克泉聯合,以移花接木的形式讓大中華金融歸為己有。從近百億到6億,大中華金融被成功侵吞。//
上海公安局派了一個叫林峰的警察來香港查,揪出了邵永華,卻被他用5000萬賄賂策反。報道說,當晚他們在酒樓傾掂數,大拿拿3000萬就送上一架白色私家車。他倆就搭住膊頭,行去廟街叫雞。
香港,變成一個賊窩。
「下,乜原來發生過咁多嘢?」
無知,更令人抓狂。
作者
上訪成功例子 在 江蘇老訪民17年上訪維權案或有轉機 的相關結果
現在只是說,全都是未知數,不能說成功了。 問題不是錢還沒有拿到,而是還沒有批到 ... 吳繼新說,他的冤案如果最終有了結果,也只是一個妥協的例子。 ... <看更多>
上訪成功例子 在 美國之音:中國上訪人數案例多得驚人| 訪民 - 新唐人電視台 的相關結果
上個月深圳政府出臺了一個通知,禁止14種上訪行為,包括穿戴寫有標語的衣裝,上街示威,自殘自殺等作法,引發了公眾和法律人士的強烈不滿。 民主與法制 ... ... <看更多>
上訪成功例子 在 請問中國有維權成功的例子嗎? - 新 - 品葱 的相關結果
在中国维权成功的,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涉事人数少(政府赔得起),二是闹得大(比如闹到网上人尽皆知,或者找了记者)。 这两个条件一个不满足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