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
-
香港遊❤️ 遊古蹟 【三棟屋】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於一七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三棟屋於一九八七年全面復修,竣工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棟屋村於一九八一年列為古蹟。
📍荃灣古屋里
@eateatparisc #荃灣古屋里 #荃灣 #三棟屋 #歷史文物建築 #歷史 #文物 #古蹟 #美食荃灣 #陳氏家祠 #客家圍村 #客家 #圍村 #香港遊 #遊古蹟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棟屋村是香港新界一個重置舊客家圍村,本來位於荃灣近現時荃灣站一帶(土名牛牯墩),後來因地鐵工程遷至象山邨以北,大帽山南面山腰近和宜合交匯處一帶。舊有村落因保存良好,被政府闢作三棟屋博物館,更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三棟屋村由陳氏人士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
三棟屋博物館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三條主樑搭建成「三棟屋」?】
位於荃灣古屋里的「三棟屋」早於1786年建立,原身只是一座三進口的房舍。之所以會以「三棟屋」命名,原來是因為「棟」是解作主樑,而當時構成「三棟屋」的就是三條棟樑,因而得名。
然而,隨住陳氏的枝葉茂盛,後人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再加上為抵禦海盜和外族的侵擾而加設的圍牆,令到三棟屋化身成圍村的模樣。
三棟屋整體的佈局如同棋盤,左右對稱,以一條中軸線貫通前廳、中廳及祠堂,四房的獨立的居室都集中在圍村中央位置。與不少客家人一樣,陳氏族人也是務農為生,因此不少房間用來存放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緊鄰前廳的兩間房便作為貯藏之用,同時位於村子兩邊的橫屋則混合了居住和貯藏的功能。
踏入6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為衛星城市,200年歷史的古村與現代化的過程產生不少矛盾。經過多年談判,為了建設荃灣地鐵,村民與政府達成協議,1979至1980年搬至象山的新三棟屋村重置屋。
由於三棟屋保存完整,政府於1981年將它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在原址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2016年,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博物館 在 全職師奶‧Sin Ma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第二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周年展覽🎈
傳統文化貫穿每個地方的歷史,體現著本土精神與身份象徵🌟香港獨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不言而喻重要價值,為生活注入血液和靈魂💗傳承非遺不能只把它們供奉,更要融入日常,讓傳統與現代接觸、對話🤗
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 (香港藝術中心附屬機構) 合辦「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已成功開展兩年,致力推動和舉辦不同活動向大眾介紹非遺保育與傳承理念和方法,並透過互動再不斷創造,開創香港同類知識轉移項目的先河。繼去年假三棟屋博物館舉行首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學生作品展覽備受好評,今年活動再下一城,第二屆周年展覽更走入市區,於2020年7月2日 至 8月2日 假 銅鑼灣 希慎廣場、白沙道 及 霎東街 三個地方舉行,展現新生代對傳統工藝的創新注釋!屆時,大會將展示超過千件導師與學生的成果與作品,及策劃一連串限定工作坊及多場導賞團,更破格舉行首個香港藝術中心《ICH+ X House Music Series》主題音樂會,內容豐富創新,希望讓大眾從展覽中體驗文化與生活脈搏🥰
展覽期間,非遺傳統大師、當代藝術家及學生代表更會與大眾進行工作坊,以藝術特有的語言與張力深入社區,跨界融入生活,與市民對話。大會更策劃了多場導賞團,讓市民更了解計劃的精髓 — 以藝術為力量,透過「非遺」 藝術傳遞生活及社會的多元與包容性。展覽亦跨界與House Music Series合作加入本地原創主題音樂會,藉歌聲帶領我們漫步穿梭時間軸,讓音樂令我們與「非遺文化」的交流更進一步💁🏻♀️展覽同時預告來年三個新增的重點非遺課程,包括: 廣彩製作、白鐵器具製作、蒸籠製作,期望將香港傳統藝術薪火相傳👣
🎈第二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周年展覽🎈
2020年7月2日至8月2日
早上11時至晚上10時
免費入場
#ICHplus #LivingICH #PassItOn
#活著非遺 #傳統工藝大師x當代藝術家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傳統工藝 #手活 #手藝 #民間技藝 #藝術教育 #創新 #傳承 #承傳 #非遺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HKJCCharitiesTrust #香港藝術中心 #HongKongArtsCentre
三棟屋博物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三棟屋村是香港新界一個重置舊客家圍村,本來位於荃灣近現時荃灣站一帶(土名牛牯墩),後來因地鐵工程遷至象山邨以北,大帽山南面山腰近和宜合交匯處一帶。舊有村落因保存良好,被政府闢作三棟屋博物館,更成為香港法定古蹟。三棟屋村由陳氏人士所建,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後來有一支搬到去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羅芳。到了第十三代,當中的村民陳任盛搬到荃灣鹹田附近居住,曾於大窩口填海開地種田,並興建一座草屋。其長子陳健常其後看中牛牯墩西部一地,發現風水極佳,便在該處立村,稱為三棟屋村。三棟屋村於1786年建立,本來只有一座三進口的房舍,棟是主樑的意思,三棟屋因此而得名,可解作「三條棟樑的房子」。陳氏後人先後在三棟屋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遂漸成為今貌,佈局左右對稱如棋盤,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在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而兩旁分別築有四間居室,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將整個三棟屋圍攏成圍村。1979年首季,由於香港地鐵荃灣綫的工程,三棟屋村村民放棄原址他遷。1987年,三棟屋村遺址經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修葺後,改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讓公眾人士參觀,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展覽:展示三棟屋村的建築及居室特色,陳列各種農具、家具及客家日用品;並設有「話當年」展覽,讓參觀者觸摸展品,感受農村生活。此外,館內展覽廳亦展出名為「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展覽,介紹本地十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各個領域,各自代表了不同社群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作的貢獻。
三棟屋博物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港英政府,荃灣便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及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楊屋道球場關閉。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三棟屋博物館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一九八七年修繕後,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博物館,供公眾人士參觀。三棟屋於一七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子。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
Sam Tung Uk Village is a Hakka walled village restored in 1987 and opened to the public as a museum of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It was built by the Chan clan in 1786. The Chan clan moved from Guangdong in the 1750s, and settled in Tsuen Wan, where they reclaimed land along the seashore for cultivation. Chan Yam-shing, a clan leader, first constructed three rows of village houses on the site. His descendants later built annex houses to the sides and at the back of the village house. The family ancestral altar was placed in the main hall lying on the central axis facing the entrance. The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signifying 'Chan' Family Ancestral Hall', were engraved on the granite lintel above the door 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