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永恆花園》:戰爭、文字、愛,三位一體跨越時空的信
.
.
兩年前,《紫羅蘭永恆花園》尚未開播,隨著預告、精美畫面一一釋出,開始被大家期待吹捧,接著在播放第一集之後,質量合乎水準,儼然有人類聖經之稱。但隨著後續導演石立太一的分鏡與劇情調度上的掌握,開始各種過譽之聲出現,儘管作畫質量仍然在水準之上,劇情薄弱疲乏程度卻令人擔憂,好在出現了第十集的神回,與後續播出的劇場版加持之下,仍然搬回了一城。
《紫羅蘭永恆花園》的主線圍繞在主角薇爾莉特的成長之下前進,劇情中穿插著能夠讓薇爾莉特找回人類情感的單元劇,透過薇爾莉特本身的自動書記人偶職業,不斷的寫信,不斷的與人交談,從而理解人類的感情,在這之上,也逐漸的理解何為「愛」這個本篇終極命題。
在主線與支線穿插之下,有個屹立不搖的核心三角矗立其中,分別是「戰爭」、「文字」與「愛」,也就是,起因、過程(催化劑)、目的。
.
.
|戰爭:一切的導火線,悲劇連鎖的開端|
戰爭雖然導致了一部分人的富裕,同時也毀了許多人的家庭,在一場戰爭死亡的人不計其數,一個人代表著一個家庭。薇爾莉特從過軍,她也是迷失在戰爭漩渦中的一員,戰爭結束後,薇爾莉特失去了對她來說最重要的人,第一位把他當作人真心對待而不是作為工具使用的人:少佐-基爾伯特。
為了理解最後少佐口中那句「愛」的意思,她成為了自動書記人偶,為人代筆寫信,此時戰爭的殘酷才真正體現出來。戰爭結束了,有勝方也有敗方,唯一的輸家大概就是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民。始終等不到丈夫回來的歌劇女王;因為戰爭的失敗而失去父母,從此借酒澆愁無法振作的軍人;在戰爭間瀕死之際,寫信給自己的父母與青梅竹馬的軍人,薇爾莉特接觸了無數因為戰爭飽受痛苦摧殘的人,每天的負罪感與徬徨,明知道已經失去卻催眠自己一切都是幻覺。遊走在痛苦邊緣的還有薇爾莉特自身,正因為切身體會戰爭帶來的痛楚,她才有辦法為這些徘徊在痛苦深淵附近的人代筆,而也正因為有了共感,薇爾莉特寫出的信才會如此的貼近那些人心,起到了救贖的作用。
然而渡了別人的薇爾莉特,卻無法度過自己那關,如芒刺哽在心頭的少佐,纏繞在心頭的環無法卸下,如同《火影忍者》中的長門被戰爭鎖鏈纏繞一樣,這種永無止境不斷複製的過程,火種一旦種下就會擴大燃燒然後蔓延下去,循環詛咒般的仇恨與悲傷連鎖,帶給了少佐附近的人一種慘淡的雲霧,其中大概就屬薇爾莉特背傷的最深,因為對她來說,少佐是撐起自己那片天的唯一一人。
在最後一集有一幕令人動容,戰爭終於結束了,和平協議簽署之下,周圍的人歡呼著,鏡頭瞬間帶到了一個緊握雙拳的父親,失去兒子的父親皺著眉頭,痛苦的表情之下說著:「明明戰爭結束了,兒子卻還沒回來。」
.
.
|文字:傳達情感的工具,成為人心中一份活下去的力量|
通篇都在寫信的薇爾莉特,從一開始幫人代寫,到後來自己寫給少佐,信的變化也暗喻著薇爾莉特的成長,最初,他只能寫出很生硬的文筆,就彷彿是一個沒有情感的打字機器,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她開始知道文字間有種魔力,那是一種比起話語訴說更令人動容的力量,它可以保留起來,它可以跨越時間長河,寫信者對於收信者飽含的一切感情都能透過文字賦予進去。
不管是第五集的兩國聯姻書信還是第十集寫給未來女兒的信,信中的文字不再是單純文字而是有言外之意與富含各種情緒在內的立體感,展現出一種見信如見人的感覺。
特別是評價最高的第十集,雖然這種跨越時空書信的題材已經寫到爛,其中的韻味卻最能夠證明書信的力量,當母親生前寫的信,一封一封的在每年女兒生日時寄到手上時,我們還是深受感動,「信」在這時候不僅僅跨越了時空也跨越了次元,躍於紙上的情感不斷的沖入內心深處。
寫了無數信救贖別人的薇爾莉特,在最後寫了有關少佐的信,這時候,信上的文字對於薇爾莉特來說,不再是共感出來的情緒,而是實實在在的面對自己傷痛的療傷劑。
.
.
|愛:龐大複雜的情感,卻能夠縮到無限小|
「愛你的人始終會守護著你。」
薇爾莉特因為少佐的一句話開始了尋找愛的旅程,她在這段路上遇到了無數的人,也見到了無數「愛」的形式,包含著愛情、友情、親情。那個公主與王子的幼稚打賭、那個士兵臨終前的書信、那個寫給未來女兒的50封信、那個失去愛人的歌劇家、還有薇爾莉特自己。「愛」使這些人有了連結,他們都在思念著某人,為了守護那些自己愛的人,為了使這些「愛」傳遞下去,他們寫了信,然後流傳下去。
我們從薇爾莉特身上看到了顯著的成長,最初比人偶還像人偶般的舉止,到最後開始會流淚與共感別人的情感,在客戶面前會努力忍住一切感情,直到結束工作後才會爆發出的感情,潰堤般的宣洩了出來。
而在理解「愛」的過程中,是循序漸進的在行動,我們從一開始的幾封信看得出來,這是一種個人與他人溝通的過程,接著中期的事件多偏向,個人與自己過去的和解,學者與父母的心結、作家與死去女兒的、放下作為殺人兵器的過往,轉而成為傳遞情感的人偶的薇爾莉特,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集數都在鋪墊與過去和解的人們。
最後的部份在放在了「未來」,母親死後寄給未來女兒的信、士兵寄給青梅竹馬與父母未來的信,最後一集,滿天紛飛之下,寄託著對於未來無數期許的信封,至此,到了最後一階段,個人與未來世界整體的連結。
這三個層面最後都指向了一個字「愛」的狀態。也回歸了一開始的主題,薇爾莉特尋找「愛」的出發點,也是貫穿劇情的命題。
.
.
《紫羅蘭永恆花園》帶我們從薇爾莉特的視角中,踏上了尋找「愛」為何物的旅程,在我們認為愛應該是很龐大,很複雜,很難懂之時,坐上火車踏遍各個大陸的薇爾莉特,遇上的那些人卻告訴了我們,「愛」其實可以很小,只要是一份真誠的情感,或是一句話就能構成「愛」這個字,當士兵的媽媽抱住薇爾莉特對她說:「謝謝你把我的兒子帶了回來」,當女兒不斷長大,收到了媽媽寫給自己的信留下了眼淚,當社長寫給未來女兒的那些平凡卻真摯的字句,我們才知道,愛可以很小,但這一絲絲的小愛卻能夠匯流成河,充滿了整片天空,天女散花般的使人沐浴其中,感受到絲毫不亞於太陽的暖意。
在故事中,我們先是窺視了戰爭的殘酷與隨之而來的影響,同時也在修復傷痛的過程中看見了無數飽含情感的信件不斷往返,在劇場版的最後,印證了這些信件確實跨越了時空,聯繫起無數人的關係,儘管在科技進步之下,寄信的人逐漸減少,人們仍然記得,曾經有一個宛如洋娃娃般的自動書記人偶,不斷的揮動機械手臂,一字一句的幫助人們傳遞思念,陽光斜灑在她曾經工作過的木桌椅上,如同她趴在桌上,金色的長髮柔順的灑落在點點金光中,依然地璀璨奪目。
#紫羅蘭永恆花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41的網紅全凱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我們相信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的真神。我們堅信耶穌是唯一的救主,祂為我們死並復活,有一天祂會再來。祂的救贖並不能被取代。聖經是我們信心的根基,也是我們生活的標準,並不可偏離。...
三位一體 的神 聖經 在 西樓月如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判決》這部電影劇情簡單,所論的議題卻非常有爭議性。
女主角是法院法官,這一天她接到一宗棘手官司:一個17歲的男生因白血病而面臨死亡,拯救他的唯一方法就是輸血。不過,他和他的父母都拒絕接受輸血⋯⋯因他們的宗教信仰原則。男生和他的家人都是耶和華見證人*的教徒,堅信血是生命的本質,神所賜的生命不能進入他人體內,所以捐血或輸入他人的血都是一種對生命的污染。
那麼問題來了,女主角這個法官應否下令,強制男生必須接受醫院的輸血治癒,以挽救他的生命?這引申更大的疑問:「我們到底有否權力,去決定什麼才是對他人最好?」
我們有兩個答案可以選擇:
1. 他是病人,救治的唯一方法就是輸血的話,就應該強制給他輸血,因為醫治才是對他最好,儘管違反他的宗教信仰。
2. 他是病人,就算救治的唯一方法是輸血,也應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權利,不應強逼他人做違背自己信仰的事⋯⋯即使最終結果會導致他死亡。
什麼才是對那個患病男生最好?任何一個有血性的人,也認為應該要輸血拯救那個男生,這才是對他最好。問題是,我們又真的有否能力、權力,去決定什麼才是對那個人最好?如果他真的認為這樣是最好呢?堅持拯救,當中會否有自大的地方?當年殖民主義的人,也認為自己在輸出文明、福音、科技給『落後民族』,他們也認為這樣做是對那些民族最好,但實際是對當地的原住民造成災難的破壞。這個例子或許舉得不好,我只是想說,我們有否能力決定什麼的價值才是對其他人最好?而對宗教人士來說,生命是寶貴,但堅持自己的信仰原則是比生命更寶貴,沒有事比貫徹信仰而活來得重要。
但⋯⋯若果置之不理,我們又是否等同相信文化相對主義?相信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文化地域的不同。這樣的話,我們又為何要廢除奴隸制度、女子紥腳這些我們視之陋習的東西?只是文化不同而已。
而作為一個人,實在沒法眼白白看見一條生命,明明有拯救的辦法,卻有法不用而任其逝去,是尊重生命,還是侮辱生命?
這就是矛盾之所在。
以下純粹個人意見,並非針對耶和華見證人,只是就電影中的教徒想法而言,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的確貫徹真理而活才是最重要,甚至比生命更重要。我相信為真理而死,不太多人會反對。孔子亦曰:「朝聞道,夕可死矣。」
但問題是,我們怎樣才知道哪些是真理?哪些只是人為的教條?是從你的聖經肯定的明文記載?當你確定是從你的聖經明文記載,又要問一個問題,會不會是釋經的問題?如果那是你一生都堅守的信念,我覺得每一步都要仔細思考。
誠然,基督教史上有不少人為信仰而殉教,這也是基督教聞名於世的原因。但對電影例子,我卻認為有所不同,殉教者他們是被逼到信仰最後的一步,只能從死亡或放棄信仰中二擇其一,他們絕非不珍惜生命,而是別無選擇,他們不能同時選擇生命和信仰,最終才以死見證生命的信念。相對之下,捐血只是一個教派中的教條(限耶和華見證人),在電影中,我實在看不出輸血是去到等同放棄信仰此最後地步。甚至最後,當女主角強制要男生接受輸血時,他們的父母的表情反而是鬆了一口氣而哭泣,豈不諷刺?教條反成禁錮人生命而非助人達至真善美的東西。有信仰的人,信仰每一步都必需要反思,否則只會變成思想鴉片。
凡宗教都是向善,僵化教條有如看得信仰太過狹窄、太膚淺,如果相信你的神所賜的生命是寶貴的話,那我也相信,保存生命,你對世界的貢獻才能更偉大;如果相信神是善的話,那我也相信,在你的神眼中,你的生命絕對比一條教義珍貴得多,對吧?
*註:耶和華見證人,基督非主流教派,最大分別有二:
1 不相信三位一體的上帝,堅稱耶穌並非神,聖靈只是神的力量
2 擁有自己譯本的聖經
(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註2:異端不等同邪教,異端是指跟主流教派有不一樣的信條,但邪教則是對個人及社會有害。
#西樓月如鈎 #判決 #電影感想 #散文 # 凍忌廉
三位一體 的神 聖經 在 藝術蝦 Artshrim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藝術的故事連載:自然的觀察(上)
透視法的開創者,早期文藝復興畫家-馬薩喬
光線從新聖母大殿裡的花窗玻璃透了進來,分割成純粹的色彩,帶給大廳一股冷冷地的明亮感。懸在空中的肋骨拱像是層層疊疊的海波,彷彿除了空間之外,還容納著更多的莊嚴與寂靜。就在這座佛羅倫斯最雄偉的教堂裡,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站在鷹架上全神貫注地工作著。
他正在和時間賽跑。
年輕人熟練的揮灑著沾著礦物質顏料的畫筆,時而快塗、時而細修,像是一段快彈的輕曲,屏住呼吸,一氣呵成畫出祈禱者的臉龐。完成後,再進入同樣的循環,去畫其它的部分。這之間,幾乎沒有片刻停頓。他清楚的知道,必須趕在潮濕的灰泥牆面乾掉前完成該畫完的份量,不然這幅畫就會失敗。
無可奈何,濕壁畫的特性就是如此。平滑的濕灰泥層能讓顏料滲透,待乾燥凝固後,便能將畫面永久的鎖在牆壁表面。不過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所以除了作畫時間有限之外, 畫錯也無法塗掉重畫,因此年輕人所下的每一筆都充滿了準確與果斷的氣質。也難怪濕壁畫會被認為是最難以駕馭的繪畫形式了,但它卻是文藝復興時代壁畫創作的主要手段。
為了順利作畫,年輕人採用了當時常見的步驟,他每次只塗抹一天之內能畫完的灰泥面積。義大利語將此特定的面積稱為「喬納塔」(giornata),意指一天份的工作量的意思。這幅畫總共有二十八個喬納塔,表示他至少畫了一個月的時間。
年輕人是受到了道明會的委託,才繪製這幅壁畫《聖三位一體》。內容取材於《聖經》教義,即上帝有統一的神性卻可分為三個分身,即聖靈、聖父、聖子。他選擇耶穌受難的情境,並以拱柱式的禮拜堂作為背景展開畫面。
和其它同時代的聖經故事畫不同,在《聖三位一體》裡,年輕人運用數學規則,大膽的使用了「線性透視法」,畫面的元素收納成一條條的直線,最終集結在十字架腳下的消失點裡,由於這個消失點就在前景觀眾的視平線上,使得畫面中的陵墓非常突出,很自然地就將觀者的視線引入禮拜堂的縱深,創造出深邃的空間。畫中的人物也擺脫了僵化的表情與動作,自然生動的姿態與畫面空間相結合,散發著強烈的真實感,觀眾彷彿就坐在前排,看著一齣正在舞台上演的故事。
他在天黑前完成了最後一塊喬納塔,望著眼前作品,竟有一股此生已了無遺憾的感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心中追尋已久的答案。這幅畫也成為年輕人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年輕人名叫馬薩喬(Masaccio),只活了二十七歲,據說是被忌妒他才能的畫家所毒死的。然而短暫的生命無法掩蓋他的成就,他是第一位依據科學原理使用透視法的畫家,成為現實主義的開拓者。在馬薩喬去世後的好長一段時間裡,佛羅倫斯的所有畫家們都必須研究他所留下來的壁畫,以了解新時代繪畫語言的奧秘。
三位一體 的神 聖經 在 全凱傑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我們相信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的真神。我們堅信耶穌是唯一的救主,祂為我們死並復活,有一天祂會再來。祂的救贖並不能被取代。聖經是我們信心的根基,也是我們生活的標準,並不可偏離。
三位一體 的神 聖經 在 三位一體的神? | 唔知道在元宇宙的網際網路觀念裡, 有無聖父 ...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任何方法能充分解釋基督教教義中 三位一體 的概念,這是最困難的。 沒有人能夠徹底理解 三位一體 這個概念, ... 聖經 教導天父是 神 ,耶穌是 神 ,聖靈是 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