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全羅南道 Day 5。
#羅州攝影主題公園:此趟行程的最後一個景點!是個結合高句麗建國歷史和韓國娛樂事業的影像主題公園,更是熱門韓劇&電影「鬼怪、朱蒙、太王四神記、一枝梅歸來、霜花店」...等戲劇及電影的拍攝地呦,韓劇迷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啦!來這裡也有韓服體驗呦~
午餐則是品嚐 #斗岩稻燒五花肉及蟹醬拌飯,是個榮獲韓國藍絲帶美食認證的道地美食,這一趟來全羅南道可說是太有口福啦!敬請期待KENJI後續的詳細景點及行程分享囉~
#可樂旅遊
#濟州航空
#全羅南道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
一枝梅歸來 在 跟著韓劇遊韓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900年前的戰神,在打完勝仗回宮卻被對他心生嫉妒的王賜死的宮殿拍攝地,這地方遠在羅州的羅州影像主題公園,我曾經因為崔瑩大將奔波前往......
羅州影像主題公園是一處可體驗三國時代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民俗村,總面積達14萬平方公尺,在經過嚴縝的考證後,建造了三國時代的城牆、瓦片屋、草屋及市場等建築,成為一個專業且與事實相符的歷史體空間,除了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參觀外,也是電視劇《太王四神記》、《朱蒙》、《風之國》、《李祘》、《一枝梅歸來》、《信義》、《田禹治》、電影《霜花店》的拍攝場地。
羅州影像主題公園(나주영상테마파크)
網站:http://themepark.naju.go.kr
地址:全羅南道 羅州市 公山面 新谷里 山2號
전라남도 나주시 공산면 신곡리 산2(덕음로 450)
電話:061-335-7008
時間:09:00~18:00
門票:成人₩4,000
交通:可在光州站(광주역)、羅州巴士客運站(나주버스터미널)、羅州站(나주역)、榮山浦公用客運站(영산포공용터미널),搭乘105號巴士,在「影像主題公園(영상테마파크)」站下車,車程約1~2小時(視搭乘地點而異)。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쓸쓸하고 찬란하神-도깨비)
tvN 2016/12/02起播出的創社10周年特別企劃劇
官網:http://program.tving.com/tvn/dokebi
[417]
一枝梅歸來 在 跟著韓劇遊韓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光看第一集我就傻眼了,《三劍客》劇組取景的奔走範圍不輸《信義》,因為某些場景我有去過,所以一眼就看得出來。首先介紹的是一開始交代本劇時空背景晃過的街景場景,是在以《海神》主要外景地聞名、位於莞島的新羅坊。
張保皋片場(장보고드라마셋트장),包含清海浦口(청해포구)和新羅坊(신라방),為講述1200年前開闢連接韓國、中國、日本等三國的國際貿易之路,並掌握東北亞海域霸權的海上王張保皋一生的2004年電視劇《海神》的主要外景地,《太王四神記》、《朱蒙》、《快刀洪吉童》、《大王世宗》、《風之國》、《一枝梅歸來》、《千秋太后》、《自鳴鼓》、《信義》(第9集中大將去找鷹鷲幫請他們向恭愍王效忠之處)...等電視劇也曾在此拍攝。
這裡呢,不論從首爾或釜山出發,都很遠很麻煩去,目前還看不出取景比重如何,如果不是重要《三劍客》拍攝地,就請略過吧。如果有計劃前往,請順便去莞島代表性景點,如果專程跑一趟只來這裡,會很浪費時間地有些可惜。
對了,畫面中遠處皇室宮殿是後製合成上去的,實際現場只有前面河道兩側的店家建築,新羅坊腹地不大,不用一小時就可以晃完了。
新羅坊(신라방)
地址:全羅南道 莞島郡 郡外面 佛目里 681-1號
전라남도 완도군 군외면 불목리 681-1(청해진북로 556-94)
電話:061-550-5151
時間:09:00~18:00(12~1月09:00~17:00),週一休
門票:成人2000韓圜、青少年1500韓圜、兒童800韓圜
交通:Central City中心城客運站(센트럴시티터미널)—莞島公用巴士客運站(완도공용버스터미널),每天5班次(08:10、08:20、10:20、15:10、17:20)。車程約5小時,車資37,200韓圜。
或,釜山西部市外巴士客運站(부산서부시외버스터미널)—莞島公用巴士客運站(완도공용버스터미널),每天5班次(07:10、08:10、11:10、15:20、16:30)。車程約6小時,車資30,000韓圜。
或,光州綜合巴士客運站(광주종합버스터미널)—莞島公用巴士客運站(완도공용버스터미널),06:10~20:20班距約30~60分鐘,每天18班次。車程約2小時30分鐘,車資16500韓圜。
在莞島公用巴士客運站轉乘「완도-남창(완동.남동)」往「東部(동부)」方向巴士,在「불목리」站下車後步行前往。巴士車程約30分鐘,步行距離約1公里、約15分鐘。(http://me2.do/5ztebPjm)
三劍客(삼총사)
tvN 2014/08/17起播出的週日劇
官網:http://program.interest.me/tvn/3musketeers
[297]
一枝梅歸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廣東後遷居於此,得豐盛水土,自稱「客家」,勤儉刻苦,莫失莫忘,且保留了中原古韻。
天真地以為能攀星摘月的七層古塔「聚星樓」,某年風災後只剩下三層,靜默地立在原地。古雅風流倒映在地下出現的一口古井,那一汪清澈冰涼的水中育有搖頭擺尾色彩斑斕的錦鯉,只是架在井面的鐵柵欄狠狠地破壞了錦鯉圖的美感。曾有不少文人進士,寒窗苦讀浪漫軼事的覲廷書室,門前一對蒼勁有力的端莊黑字「德澤流芳、祟山毓秀」,仍舊雋刻在硃砂紅木上,以書香墨魂冷眼河山變改、戰火無情和世事更易,正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尋常巷陌中,那株開得姹紫嫣紅的簕杜鵑,一樹紫紅放肆任性的開在三層高的村屋前,然而再矚目也不及寫着「屏山盆菜」的大字招牌。
惜舊。一碟一碗皆有情
招牌底下昏黃的舊店裏,一時被兩邊一列長架上堆放着過千的碗碟所震懾,罎罐碗碟、沙煲罌罉,銅皮木製陶瓷,公雞、萬壽無疆、蟠龍翻雲、清花等花紋,有些是民國,甚至清朝時候製的,全是舊食具,也有盆菜、九大簋古盛器。短毛頭圓臉兒的店主鄧聯興(聯哥),伸手把器笑謂:「全部都係呢條村好多家村屋拆嗰陣時丟嘅,我唔保留就冇㗎啦!」
聯哥是這盆菜店第三代傳人,也是屏山鄧氏的後人。隨時代變遷,圍村生活一點一滴改變了,舊東西正在消失中,他很想保留這裏的一事一物。碗碟叢中,電話猛烈又急促地響起,幾乎是從早到晚響不停,原來不少識途老馬惠顧過他,從此愛上那獨有的圍村客家風味,每年如燕歸來,都會在喜慶時節訂盆菜、九大簋。他拿起電話對客說︰「冇送貨㗎!對唔住!」
一般盆菜店為增生意,多設外送。聯哥寧願賺少些錢,卻堅持傳統,規定只可在鋪吃,或可訂在祠堂內的大地堂吃。「盆菜、九大簋屬於我哋圍村宴席菜,外送拎出去市區食,完全唔夾!要喺我哋條村食,咁先有風味!」他竭力保衛不單是一個失傳飲食,還有它的良美附景──
這天,就有村民大排筵席吃九大簋。「我有盆菜同九大簋,但九大簋佔咗生意嘅七八成。九大簋出面少做,係我至有!」聯哥、兒子Jeff、大廚及四五個女工,早在各有各活兒在忙,有的在巨型鑊前炒呀炒;有的將各款食物舀進銻盆,包上保溫錫紙;有的張羅執拾餐具和食物搬上貨車。眾人浩浩蕩蕩乘着車沿鄉村小路,直抵盛宴氛圍。
顯赫。祠堂寶地見昌盛
「九大簋,傳統喺祠堂食!」
頂着七百多年的歷史,鄧氏宗祠的雕樑畫棟,青磚紅瓦,在風霜刀劍下,仍汨汨細流着官宦世家一時的顯赫,鄧氏後人在此祭祖、慶祝節日喜事、父老子孫聚會等,無法撼動的熱鬧場面,記載着族人的昌盛,如一樹繁花。
繁花散落處,是這個過萬呎的大地堂前,擺好的二十多圍筵席,喜氣不言而喻。「通常我哋村民結婚、BB滿月、舊時新居入伙,同埋點丁燈,先會擺九大簋。傳統一圍枱人係雙數,所以要坐八仙枱。」八仙枱其實是四方枱,坐八個人,後期改為圓枱,人數再沒有規定。
開席了!祠堂門前的一根火苗,燃點藥引,數十萬台的紅衣鞭炮就措手不及在耳邊炸開,硝火及散開的紅衣頓時在空氣中飄飄而下,驚惶的心被期待開餐的興奮掩蓋。「喺祠堂擺酒近村屋,祠堂門前燒炮杖,村兄弟聽到炮杖聲,就知道開餐,走嚟食。」
上菜講次序,先來的是湯,其他出場不分先後,離不開雞鴨豬手冬菇……中間上子薑菠蘿,消滯去膩,最後才是小盆菜。「食到咁上下,主人家會逐枱敬酒,都係最長輩嗰個行先,譬如結婚,就由老爺奶奶率領。」
鄉情。添飯加菜作叮嚀
吃九大簋,味道其外,碗碗藏鄉情,像添菜,「主人家客氣啲,客人嚟到好似唔夠食,覺得唔好,會抽個裝食物嘅桶,譬如冬菇豬肉,睇吓邊啲唔夠,逐圍添加。」如有吃剩的菜,也會送給朋友親戚,充分如俗語說「又食又拎」般慷慨豪情。其他沒有請來的,主人家都會分給同巷,或隔離巷的鄉里,這份鄉土人情在城市裏,真正少見。
舊日請喜酒,取好事成雙,連餸菜也呈雙數,如「四簋」、「八簋」,但客家人認為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頭,才有九缽。其實九大簋還有一款飯,加起來共十款,就是飯菜齊備,十全十美,人生的圓滿就捧在一手間,見證於觥籌交錯中。「以前唔係咁富有嘅,請食盆菜已經好好。係富貴人家,捨得使,先請九大簋,請最好嘅俾人食!」
昔時九大簋食材貴重,主人家一頓飯宴,揮擲千金萬丈豪氣。聯哥自小就見識有錢人排場,筵開百席是閒事,設流水席,大宴群親好友吃足三天三夜不足為奇,相比今天這樣的場面,當年盛況,由衷地帶點悲壯。
一碗。百菜百味筵席盛
「九大簋矜貴在每一樣餸都係獨立,唔似盆菜嘅食物混埋一齊,一菜一碗,比盆菜好食。」
簋,在古代是貴族放食物的器皿。他們客家人吃九大簋就用九個大簋放食物,後來簋經過演變,叫兩杉四缽。「杉,係大碟。缽,即係大湯碗。用碟同碗將餸分開嚟裝,唔好撈埋一齊。」
現時九大簋已全然以碗盛載,還因應時節調校不同菜式來宴客。「天冷天熱唔同,天熱煮清啲嘅好似梅子鴨,天冷煮南乳鴨,就濃啲。」口味的轉換,使人不易生厭。菜式獨立,百菜百味,使味蕾每次都有新衝擊,吃出其中的風味,這才是九大簋精緻之處。
近年在香港,大時大節吃盆菜愈演愈烈,愈趨普遍,但對吃九大簋,大眾多聞所未聞。
「做九大簋好少人識。譬如我同村都曾經有人做過,味道唔得,冇咗啦!美心啲大廚都嚟試食過,跟足啲餸推出,出晒報紙、電視,最後都係冇做。你唔係我哋圍村人,又唔係好似我做咗咁耐,係做唔到嗰種味!」聯哥帶點自豪說。
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大簋菜式在不同村或會有差異,主要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便用甚麼,如村有魚塘,便有淡水魚。或者宴席主人家的要求,捨得出錢的,便有山珍海錯。聯哥則身為屏山鄧族,傾盡識才,續承庥美。「我由細到大喺條村嘅九大簋大多都係呢九款,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南乳鴨、炸門鱔、雞汁燴花菇、魚肉丸、子薑菠蘿、小盆菜,加埋雞鴨飯,總共十款。」
獨特。自家佳餚自家味
做九大簋,逐樣做,炆、炸、煮、燉、燴、滷、醃樣樣齊,比起盆菜,工夫多,利錢低,但聯哥廿多年來,仍恪遵一份客家人特色。其他人依循抄襲,卻做不到同樣的美味。他的九大簋味味是精品,首重用料精。「我哋嘅炆豬肉同了酸豬手,係用每朝劏嘅新鮮豬。」連炸門鱔都是新鮮即日捕,門鱔來價貴,外面會用較平宜的炸芋頭、炸花枝丸代替。「圍頭客家近海,舊時喺大埔東嘅海面有好多門鱔魚,所以我哋嘅九大簋一定有門鱔。」
再者,聯哥是元朗原居民,魚販和豬農必然將新鮮門鱔及本地新鮮豬先預留給他。而且坊間沒有多少人做九大簋,要煮出真正味道,他須用圍村傳統的獨有調味。「炆豬肉嘅麵豉醬,係用黃豆加麵粉自己整;黃酒雞嘅黃酒,用糯米同酒餅自己釀;子薑菠蘿嘅子薑,每年六七月啱時候用醋嚟醃,味道先正宗。」調味可說是做九大簋的靈魂,更重要還有手藝。
「煮九大簋,主角係做小盆菜嘅炆豬肉,豬肉炆得好,啲汁滲到入盆底嘅蘿蔔、豬皮同枝竹,成個盆菜都好味。」
他選腩肉和前胛,斬了件,燒熱巨鑊,下油,加入豬肉、香料、糖,之後加水。大灶火力猛,豬肉容易黐底,所以要揸起大鑊鏟不停攪動。一鑊豬肉,炆上一小時,來來回回翻廿多次。要懂得用力,不須太大力,順着力去剷。豬肉炒到六、七成熟,才下麵豉醬和南乳,既不黐底,醬料香味發揮得最好。他還有秘技,就是炆好的豬肉,不要趕着吃,攤放兩至三小時,更臻入味。
眾望所歸的炆豬肉,樣子紅彤彤,乾淨利落,不見有油水蔓延,鬆軟不油膩,吃時展露山賊氣質一口吃掉,入口的瞬間,豬皮帶點嚼勁,豬油與醬汁完美的邂逅,令嘴角上揚的味道,毋須言語,就有口水直流的魔性!
宗親。人人為我厚恩情
這無法停口的炆豬肉,手法技藝是傳承自聯哥父親,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恩人。他父親以前在村裏務農,懂煮幾味撚手家鄉菜。遇有同村喜事要煮盆菜或九大簋,就會叫他來幫手。
「老竇完全係義務,永無托手踭,每次做完喜事,封番封利是仔,小小心意!唔會賺到錢。大家同村,你幫我、我幫你,人情味好好﹗」聯哥憶述說。聯哥十一歲起,就跟父親到祠堂煮九大簋,他充當小幫手,切菜起爐生火等。「我好鍾意做呢樣嘢,有得玩又有得食!」而父親負責掌勺,他看得多,慢慢學會了煮筵席菜。酒菜圍繞,鄉親為屏,長年累月浸淫在筵席的氣氛中,團聚的熱鬧、鄉里的恭親,種下對老鄉土深微綿邈的感情來。
九五年,其父因年邁而退休。「成條村都冇人做,我唔接手做,九大簋就會失傳!」他惟有繼承父親的衣缽,把手藝延續下去,也保留了當時碩果僅存的盆菜和九大簋。
「老竇係業餘,搵唔到食。我要開鋪,煮九大簋嚟做生意。」起初他的字號寂寂無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大拍烏蠅。同村的人知道他的難處,也念起他兩父子經常為村出心出力,都不時帶朋友回村,藉詞宴客,特意叫聯哥煮九大簋,讓他有生意可做。甚至容許他在富濃烈圍村色彩的祠堂擺席。
「最感激係同宗兄弟鄧達智,市區人先至認識我。」九五、九六年時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與傳媒、文化界,在圍村吃過聯哥煮的盆菜宴後,經過報道,盆菜開始廣受大眾認識,聯哥越見名氣,即使沒賣廣告,生意大旺。連明星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政界唐英年、葉澍堃等名人都是常客。
人情,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交心而生。「老竇教我,對鄉親要好,因為同村都係兄弟,自家人,有力出力,有心出心。」他對父親的教誨,仍刻記在心。像是每年清明拜山祭祖,他一切都以村事為先,年年為此都推卻不少大宗的九大簋生意,也幫族人煮山頭。只要村裏要他幫手,他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每朝六七點,天邊方呈魚肚白,沉睡的鄉村,巷弄後小門半掩,漆黑中廚房亮着一團燈光,冒出縷縷煙霧,傳出咔嚓咔嚓聲響。一個肥圓身影,汗涔涔地已提起鑊鏟,鏟挖着鑊中豬肉,繁忙的氣力活早就展開了。聯哥臉上仍含笑說︰「我幾乎日日都咁早,一直做到晚上六七點,十二三個鐘㗎!但一啲都唔辛苦!」
他奮力以煙火、菜甜、肉香,留住屬於圍村風味的九大簋,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宗族和鄉村人情的記憶,透過節日、慶典,寄語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不忘祖、不忘根,如一根無形的絲線,把人與人拉近了。
撰文:孟惠良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屏山傳統盆菜
地址:元朗屏山塘坊村36號(屏山文物徑路口)
電話:2617 8000
營業時間:11am-9pm
詳情: http://bit.ly/2UxOwEC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http://etw.hk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一枝梅歸來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日參加第三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受邀發表「新中華兒女的時代使命」主旨演講。 #完整錄影版
在現在這樣的兩岸環境中,是否還應該談「和平」?猶記金門縣政府高掛的巨幅書法:「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對1987年出生的我而言,沒有經歷過戰爭的陰霾,曾經必須「飛縱千里山」的海峽對面,不知不覺中就成了隨時能直飛到達的彼岸。
三十年前的此刻,兩岸還在談老兵回家,談如何開放民間交流。三十年後的今天,則是來自海峽兩岸、乃至海外歸來的中華兒女,共聚一堂暢談我們個人的事業,更談我們的中國夢。
新時代的中華兒女,揮別了對抗,卻仍隱隱有著歷史遺留的陰影。所幸現在已不是抗戰烽火的1940,不是內戰硝煙的1950,也已不是1970大逃港,抑或1990剛開始談兩岸交流的年代。有幸迎來百餘年來前所未有的中華盛世,與各位共同互勉:
冬來嶺上一枝梅 葉落枯枝總不摧
探得陽春消息近 依然還我作花魁

一枝梅歸來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昨天 (1016 )播出的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中一段我的發言,正好回應這幾天兩岸網友對我的一些指教。
主要是關於我周日睡前一篇憑弔陽明書屋的散文,這篇文章,引發我臉書、微博兩邊網友不同的反應。臉書支持我的朋友,普遍頗有感觸,感嘆時移世易,惆悵不已。微博則有關注我很久的粉絲,認為我難捨民國情結,充滿孤臣孽子之情,對我有些失望。
不可否認,我對「中華民國」當然有感情,她也曾是台灣島上、乃至海內外不少中華兒女的精神依歸。國中的我,在學校門口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被吹倒,會急忙上前將國旗扶正,深怕這面旗幟遭受一絲塵土或摧折。年少的時光裡,每年十月一到,便會引頸期盼雙十節到來,還記得有回眼鏡斷了,深怕來不及在十月十日前修好,錯過總統府前的國慶轉播,心急如焚!
然而,當我看見陳水扁主持下的國慶大會,沒有「中華」,沒有那些緬懷先烈的愛國歌曲,取而代之的是「愛台灣」、「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口號,我知道這已不再是我熱愛的「中華民國」。馬英九代表國民黨重返執政後,任內遇上2011年中華民國百年國慶,但相關的慶典、晚會、影片及文告,卻都避談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及擔當。那年以後,我就已經看清,中華民國國魂離散,名存實亡;就算魂歸來兮,這具軀殼也已經腐爛,惟有投胎轉世,「中華民國」或可另獲新生。
對我而言,中華民國代表的是百年前先烈先賢對「新中國」的期望,是鴉片戰爭以來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理想,其實也就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在我心裡,中華民國從來不等於國民黨。至少從我懂事以來的國民黨,就從來不曾喚起我的熱情,更沒有資格代表中華民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參政以後,我開始理解很多人仍然非常看重國民黨,或對仍具龐大組織的國民黨懷抱幻想,或依戀國民黨表面的圖騰,乃至不談實質的路線,只沉迷於「黨國」的符號。
對新黨郁慕明主席和國民黨洪秀柱前主席而言,他們代表了至今仍堅持原來國民黨精神的前輩,期盼中華民國肩負起振興中華的責任。但時不我與,一個不談辛亥、不談抗戰的「中華民國」,實際上只是一個割據台灣的小朝廷,甚至幫助美日阻礙中華民族的崛起,徹底淪為台獨「借殼」的遮羞布。郁主席因此感嘆:「中華民國亡國了!」許多老一輩的深藍同志聽了,哭著說難以接受,郁主席安慰他們:「那就讓我們我們努力接回蔣經國留下的中華民國,走完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後未竟的志業,和大陸和平談判,共謀統一。」
坦率地說,在我出生四個月後,經國先生便撒手人寰。我對蔣經國時代的「中華民國」沒有半點印象,卻見證了兩岸交流三十年的成果,而我也同時滿三十歲。相反地,洪秀柱出生的1948年,則是國共內戰、兩岸分治的開始。我至今仍記得,她在今年海峽論壇上,想起自己為黨國奉獻大半生,為了幫台灣謀出路而提出「一中同表」,卻受盡黨內同志嘲諷,乃引用「寧為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南宋詩句自況。對我而言,我沒有黨國情結,甚至也已放下「中華民國」情結,因為我們是兩岸交流的新世代,我們不必為黨國「抱香死」,我們該擁抱的是美好的未來。
重遊陽明書屋,回憶九年前初遊時的情景,當時馬英九當選後的蓬勃氣象,原來只是迴光返照。追憶「故國」,同時也坦然面對那已成過去,因為朝代興替只是過客,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誰也擋不住時代的潮流,但願有識之士鑑往知來,莫再重蹈黨國墮落的覆轍!
我仍尊重那些對故國難捨情懷的老同志,更要向那些放不下故國的年輕同志喊話,與你們互勉!大家稱自己是孤臣孽子,孟子則以「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來形容孤臣孽子的特質。我們身在此一時代的台灣,難免有孤臣孽子的憂患之情,但一旦通達事理,必能再上一層,超脫中華民國的孤臣孽子,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忠臣。今天我們身處台島,正如「冬來嶺上一枝梅」,葉落枯枝,孤獨地吐露幽香,卻始終傲立風雪,一旦陽春消息近,猶然還我作花魁!
===========
(分享一段臉書網友楊雅晴的留言,講得很好!)
逝者已矣,朝代的興亡本是常態,在歲月的河流理更是微不足道。只是活在當下的我們,不免有惘然的感觸。
期許「中華民族」派越來越多……
●2017/10/16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全集─新黨青年軍的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9XGJvRpWY
●雙十前夕重訪陽明書屋 憑弔故國、故人、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posts/1948469638710250
===========
王炳忠認證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微博:http://weibo.com/1611864142/

一枝梅歸來 在 一枝梅歸來-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丁一宇 首次擔任男主角的戲劇《一枝梅歸來》要開播啦! 《一枝梅歸來》是由漫畫家高宇英的作品《一枝梅》改編,. 喜歡俠盜古裝劇題材的朋友別錯過囉~ … See More. ... <看更多>
一枝梅歸來 在 [心得] 一枝梅歸來- 看板Korea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在看完李準基演的《一枝梅》後
知道有《一枝梅歸來》有興趣想看但一直都沒去看,這幾天看了後覺得還不錯,
《一枝梅歸來》是根據漫畫改編與SBS版的《一枝梅》劇情設定完全不同,
但男主角都是單眼皮。
1.生世:一枝梅的生母白梅本是貴族家的奴婢,在遭到淩辱生下孩子後就被趕出來。
被生父遺棄在清溪川後被乞丐和涅空大師所救。
因被發現嬰兒活著,意圖將嬰兒殺害,
涅空大師在殺手來到之前連夜將一枝梅送往清國尋找好心人收養。
一枝梅長大後從王橫步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謎決定回朝鮮尋找父母。
2.學習武術:一枝梅從生父口中否認是親生兒子後大受打擊,隱藏在山洞中,
遇到住在山上的少女月兒並與她相戀,月兒的父親把長白劍法傳授給了一枝梅。
因為偷雞事件具滋明來到村子,不料卻意外知道月兒和月兒的父親的真實身份,
依法處死了他們。失去月兒的一枝梅在悲傷和憤怒之下,
像瘋狂的狗被涅空大師關起來十個月,
之後一枝梅去找小時候養他的乞丐,在安靜的小島上過起幸福的生活。
不料村子裡因為俊美的一枝梅而發生一場悲慘的事件。
一枝梅離開後遇到巨浪飄流到了東洋,被忍者救活。
因為救了得怪病的忍者的女兒,忍者為了報答傳授了忍者術。
因為一支梅實在太過俊美,幾乎整部戲看過他的女人都愛上了他,
學習武術也是因為女兒愛上一枝梅而叫父親教一枝梅。
不過這個過程讓我覺得一枝梅學武術的點很被動,
功夫很好學的很快但好像不是真心要學的。
3.義賊活動:從東洋回來一枝梅的來找月姬,兩個相愛的人終於相見(??也才看過一眼)。
他用從盜賊派裡搶來的金磚做了後來成為自己標識的金梅花,
開始正式展開義賊活動的一枝梅把從貪官污吏的家中偷來的糧食和錢財
分給了貧窮百姓們。他成了貪官污吏們的眼中釘,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月姬被一枝梅的狠話刺激,一氣之下跳下了懸崖,
以為月姬死去的一枝梅又一次在悲傷和憤怒之下,
知道了權大人給清朝政府送密信,因此殺死了權大人,
成了全國追捕的逃犯。
之後月姬再次被金自點抓住,一枝梅決定去救月姬。
正當要逃出去的時候,被金自點的手下利用鼓聲困住,
被移送到了捕盜廳。金自點以反叛罪下令實施酷刑。
具滋明為了遵守約定放了一枝梅並自殺,
在開城的白梅聽到了一枝梅遭到酷刑的消息也服毒自殺。…..
當義賊的過程一開始是看到貴族欺負壓榨百姓看不過去,
後面是為了對付金自點這個賣國賊,最後是為了整個朝鮮。
以下是我個人觀感(寫作功力不佳請見諒o >///< o)
這部戲很難評斷是好看或難看,
剛開始覺得為什麼要跑到清國去這點設計的很奇怪,隨便躲起來都行,
但後面的劇情有關就不會很怪了。
感覺故事格局很想放大但故事多有點雜,不過跟歷史巧妙連接一起還蠻順的,
後面結局讓我覺得終於有收尾完整的,
每次看韓劇前面像開慢車鋪陳超久,中間有時開錯路鬼打牆,
後面兩集像在超車瘋狂交代後結束,這部開的車很順暢沒有亂超車。
一枝梅:憂鬱善良的人但遇到戀人死亡就像瘋了一樣,
也因為長相俊美扮起妓女超美的,每遇到事情經過點悟就有成長。
缺點:管他有沒有變裝就直接出現敵人面前,
誰都知道長相了還能到市集閒逛,
大家也知道他叫一枝梅,完全是光明正大的義賊,
害怕鼓聲變成最虛的弱點。
月姬:剛開始以為他是懂事的女人,偶而吃點醋還很可愛,
後面就煩人了完全是為了自己,一枝梅去哪我都要去,
勸不聽就用威脅的,被金自點抓一次第二次還沒有警覺性 唉…。
涅空大師:每次出現都有獨特的話語,稱呼一枝梅直接叫小偷,
覺得他是全劇的笑點。
善達和砸兒: 一搭一唱解釋兵器的用法,看劇還能了解一下兵器。
最後分別時很感人。
我看戲很獨特,故事吸引我就會看,
所以演員是誰不在乎(接觸韓劇時間不長),
喜歡古裝戲勝於現代劇,
但是長篇古裝只看過明成皇后和善德女王(大長今、同伊…沒看過),
短篇的看比較多些。
現代劇有時故事看到中間後就不想看了,
前面好看還推薦人看結果自己又沒看完(祕密花園、原來是美男…|||),
但看完的還是很多啦,只要劇情吸引我就有辦法全部看完,
目前on檔只看田禹治(其他都沒想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1.113.80.1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