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要把公司搬去深山裡的神山町?」
【一趟去瀨戶內不以藝術祭為主的考察之旅】
上個月,我們一團人出發,往瀨戶內海去。
目的不是著名的國際藝術祭,而是周邊的鄉鎮村莊一處又一處的地方創生案例。團員的組成很特別,有即將退休投入地方的實業家,有耕耘部落藝術與運動的社會企業,有學校負責連結在地的專案頭,也有透過美術影響教育的熱血媽媽,跟愛作夢開獨立書店的建築師、曾任政府觀光要職的政務官、充滿創意設計的廣告公司老闆、熟知台灣文化的對岸電影創投人....等等,很奇特的一群人組合。
一趟以考察為主的玩樂旅程中,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多數都是這個地方: “德島,#神山町”
【用地方優勢邀請自僱者與僱人公司進來定居】
一個距離德島市區大概一個多小時車程,需要翻山越嶺彎彎曲曲,才能抵達位處美麗山林溪水旁的隱士小鎮。一處看似簡單與日本許多地方擁有同樣自然美景,卻在本質上是極為不同的“地方創生”案例。
為何要以“”(兔耳手勢 )來特別強調這個所謂 #地方創生 專有名詞呢?重點在於神山町透過藝術,透過社造,透過科技,透過各種方式來思考地方長久永續發展知道已經長達數十年之久了,絕非一開始便以現在「地方創生」名稱作為推動的模式,而是累積出來的經驗與成績,被日本政府藉此以「地方創生」名義列為指標,希望更多人理解並學習。
所以如同我常說的,或許我們不需糾結在名稱上討論,而是每個地方真實的內容與樣子才是重點。學習日本模式也好,無論是名稱或者政策,關鍵都是落地在台灣之後怎樣長出自己的樣子,做出真實對於城鄉落差等各種問題有幫助的事,更是重要的事。
簡單描述,神山町所做的事情,不是阻止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而是既然無法改變現代的趨勢,那就回到核心的根本上去創造,一個偏鄉山村擁有的價值,以及缺乏的內容,盤整出來要做的事情:「找到有產值的人進來定居」。
【市值千億日幣的企業衛星辦公室在這裏】
因為一條日本最快速的 #光纖網路,神山町閒置的這些房舍內,加入了十六間公司,將近六十位長期定居的工作移民。讓現代社會裡不需要拘泥工作場域的IT、數位、設計等產業工作者,在神山町專注工作、移動開會,甚至設立衛星辦公室改變了產業的結構。
村莊邊緣一處以牛舍改造的古民宅建築群,便是一家以名片管理APP為營業項目的科技公司辦公室,獨立的空間木結構與透明玻璃混合成明亮舒服的環境,可以看見的電腦螢幕和新銳機器一覽無遺。這家名為「#Eight」的公司,社長為寺田親弘先生,即將在近期IPO上市,市值預估最高可能逼近 #一千億日幣 。
這家本社也在東京的新創公司,在神山町設立新公司後無論是部分員工移動至本處工作,也進行雇用當地人創造就業率增加外。也與其他更多公司同樣的積極參與當地活動與居民交流,儼然就成為當地人一般的日常生活。
【不是每個地方都要推動觀光創生】
我與大南信也先生一個月後,從日本到台灣再次碰面,我告訴他神山町讓我反省思考並理解了許多事情。
尤其是我們某些相同的共識,或許人定勝天的「人本」精神該重新反省,更多以環境永續為本的「#生態本」該被放大,不再以“人口紅利”作為追求的目標而不顧地方的總乘載早已超出地球負荷,更該檢討做法讓其他生物也同樣能永續共處,才應該是該有的思考。
日本以社區設計著名的山崎亮先生說:「與其讓一百萬人只來一次,不如讓一萬人想來一百次!」這句名言在台灣各處傳遞,也被奉為地方創生的典範與目標。
無論是前者或者後者,對於一個地方來說都是一百萬人次的總量必須負荷,當然差異在於對於地方的情感喜愛是否願意只來一次,或者一來再來。
或許我們該更近一步的努力去追求著的是,「#一萬個人願意停留一百天的時間旅居生活,#甚至成為一百個願意定居下來參與投入改變地方的新在地人。」
【旅行給你思考與學習是沒學分的必修題】
一個座落在德島山區的小地方,卻逆向成長創造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移居甚至落地成立公司,也帶動了當地人們對自己土地的價值自信,打造了一個彼此都夢想期待的生活。人生最重要的事也許不是賺大錢,而是懂得如何過幸福的生活。
深切地瞭解神山町的魅力後,已經不再只是來去鄉下住一晚的願望,而是搬去鄉下也能打拼工作好好過生活的新目標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