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更新
陳時中晚間表示,針對這一批AZ疫苗,食藥署的檢驗結果已經全數出來,安全性檢驗都已經通過,「代表這批疫苗是可以用的,未來如何接種、有相關適應症、非適應症問題,這兩天會請疾管署召開專家會議,就國際最新資料做整體研判,兩天後(3月19日)將做決定,目標在下週開始接種。」
他也表示,接下來會將疫苗配送到各醫院,目前規劃約50多家,以接種量能較多的醫療院所作為優先接種的地點,醫學中心都會包含在內,未涵蓋的專責醫院則可到這些醫院接種。
#今日疫情重點【悶壞了!首個帛琉旅遊泡泡啟動,預計4月1日首航;AZ疫苗今完成檢驗,因應副作用疑慮,將召開專家會議後再開始接種】
台灣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穩定,繼放寬秋冬專案,重新啟動中低風險國家商務客縮短居家檢疫時間的商務泡泡後,也將針對已無境內疫情國家,推出觀光的「旅遊泡泡」,首個國家選擇邦交國帛琉,這也是台、帛兩國第一個對外成立的旅遊泡泡。
此外,台灣3月初已實際取得的11.7萬劑阿斯特捷利康原廠疫苗(AstraZeneca,以下簡稱AZ疫苗),經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後稱食藥署)檢驗後,預計在今(17)日傍晚完成所有檢驗,明天進行封緘程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近期AZ疫苗在歐洲各國,有許多副作用疑慮,台灣會先召開專家會議謹慎討論,有共識後再開始接種。
■台帛旅遊泡泡啟動,帛琉總統惠恕仁將訪台
今天疫情記者會上外交部部長吳釗燮與交通部次長祁文中連袂出席,一同宣布台灣、帛琉雙方啟動旅遊泡泡,祁文中說,預計將於4月1日首航,目前限雙方以觀光事由團進團出,不得擅自脫團也不可安排個人行程。
目前規劃華航波音738型客機提供服務,該機型共可提供158個座位,台灣旅客人數上限110人,剩餘48個座位由帛琉方考量,每週上限220人,後續視實際執行情形及疫情發展滾動檢討旅客人數限額。
航班分別是每週四、週日,旅客可選擇5天4夜、4天3夜兩種旅遊模式。此外,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將於本月28日以工作目的來台訪問,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帛琉總統此次訪台,目的是推廣帛琉觀光為主,相關行程還在安排中。
■機場檢驗確認陰性再離境,返台第5天自費採檢
指揮官陳時中也宣布旅遊泡泡的防疫細節,將以檢驗取代居家檢疫,他表示參加的旅客必須符合以下規定:
1.近6個月內沒有出入國史
2.近2個月沒有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
3.3個月內未確診COVID-19,出發前必須配合機場採檢病毒核酸PCR
民眾到帛琉後,旅遊行程有5大原則:
1.團進團出,不可安排個人行程
2.行程必須避開人潮、與當地住民有區隔,停留地點、旅遊路線都須事前規劃
3.全程定點接駁、交通工具需每日消毒清潔
4.僅限入住帛琉當地衛生單位認可,具「安全防疫相關認證」的旅館
5.餐廳用餐需至專屬用餐區、有適當分流、規劃出入動線、座位安排,並可維持社交距離
當旅程結束,民眾自帛琉返台前不需要進行PCR採檢,返台後也不須居家檢疫,前5天採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即旅客回國後,居所必須1人1室,且有單獨房間、專用衛浴;共同生活者都應一起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包含口罩、洗手、社交距離、不得共食,可外出但不可搭乘大眾運輸),並於返台後第5天進行自費PCR採檢,確認陰性後,則繼續自主健康管理到第14天。
■機場檢驗到出境5小時,評估機場採檢動線
交通部次長祈文中會後表示,旅遊團抵達機場後,將會分批採檢,並將檢體送往醫院檢驗,報告約需2.5小時,等待的同時旅客可在非管制區購物、休息;醫院會將檢驗報告回傳給機場,若全團檢驗結果沒問題,就可整批check in再一同出境,希望能5小時內完成,但仍須再精算、規劃檢驗時間。
至於機場檢驗流程,祁文中說,目前機場貨櫃屋共有3個採檢服務線,但都是用來服務自境外返台的民眾,清潔、消毒也都得做得很勤;接下來會觀察自台灣前往帛琉的人數,來評估需要增加多少服務線。而帛琉旅客來台,則需檢附3天前陰性報告。但若是來台就醫者,陳時中說,進到醫院仍是高風險區,因此入境後至醫院就醫觀察,會採原標準防疫措施。
■旅遊泡泡受矚目,能出國像刮中刮刮樂
疫情發生前,台灣約有1、20家旅行社經營帛琉旅遊行程,一年平均約有2萬人前往帛琉旅遊,但疫情發生後旅行社業務全部停止,今(17)日交通部將會重啟旅行業組團來回帛琉業務。
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表示,開放台帛泡泡對旅遊業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代表市場鬆動、有了新的進展。但他也表示,帛琉機場不大,旅遊人次並不多,並非開放台帛旅遊泡泡,旅行業就此復甦;他分析,因目前每週只開兩個航班,未來若所有航線全開,一週最多也16個班次,一年才10萬多民眾可前往帛琉。「過去台灣一年出國人次有1500萬人,代表這次旅遊泡泡僅恢復1%的市場動能,」李奇嶽說。
李奇嶽說,帛琉是美金消費、地點較遠,旅費較高,在未開放前不見得是民眾海島國家的旅遊首選,但他認為台灣人過去一年不能出國,預期帛琉旅遊開放後,就算出國程序繁瑣,仍會有不少人願意前往,「能夠報名成功出團的人,可能跟刮中刮刮樂一樣。」
■若返台後出現陽性確診將嚴加注意,不排除暫停旅遊泡泡
若開啟台帛雙方以檢驗取代居家檢疫的綠色通道,若出現民眾確診COVID-19該如何因應?陳時中表示,若民眾在機場檢驗陽性,則即刻進行疫調,親密接觸者、同住家人不得出團;其餘民眾仍可如期出發。
但若是民眾返台,第5天自費檢驗時出現陽性,則需從嚴進行相關疫調,檢討過程、找出何處染疫。陳時中說,不排除若發生過多確診案例,會暫停旅遊泡泡。此外,若民眾在當地旅遊就出現症狀,須即刻送醫,若採檢確診,盡量避免移動,直接在當地就醫;也可自費包機返台就醫。
■AZ疫苗檢驗預計今天完成,指揮專心將開專家會議討論後續接種
陳時中也表示,11.7萬劑AZ疫苗預計今天傍晚通過食藥署檢驗,明天進行封緘程序。針對丹麥民眾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不良反應,引起歐洲各國跟進暫停接種AZ疫苗,陳時中表示,副作用目前看來仍是獨立個案,無法確認關聯性。
不過,陳時中也表示,近來AZ疫苗的不良反應事件多,但目前國內疫情穩定,不需急於立刻開打疫苗,因此接下來檢驗完畢後,兩天內會召集專家討論,收集相關資訊,確保AZ疫苗的安全性之後,才會開始疫苗接種。
而第一線醫事人員接種意願也在昨(16)日有了初步統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直接照顧疑似、確診個案的醫事人員共有2.2萬人願意接種,約佔4成3;非第一線照顧個案的醫事人員則約有3.7萬人願意接種,僅佔2成8。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由於COVID-19疫苗屬於全新疫苗,AZ疫苗採用過去未成功使用過的腺病毒載體,輝瑞和莫德納也是首度採用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酸)等方式製造,所有數據都是文獻資料,因此一開始接種會讓人有些遲疑。但並不代表大家不願意打疫苗,而是需要觀望,等接種一陣子後,預估願意施打的人才會增加。
(文 / 陳潔 ;攝影 / 中央社、帛琉觀光局IG)
#延伸閱讀
【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bit.ly/3bryvv8
【真的假的?COVID-19陽性與否,PCR的篩檢其實存在「灰色地帶」?】https://bit.ly/2Qvq6f6
#帛琉 #旅遊泡泡 #AZ疫苗 #疫情 #報導者
綠色運輸文獻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路圖方便,動物成亡魂——挽救路殺各國出奇招?
#你開路牠上路 #路殺 #生態廊道 #動物路網 #友善通道 #動物陸橋
🗣2020年11月27日,林務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以維持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兼顧便利交通的前提,透過跨機關的方式推動環境友善的道路規劃與施工設計,共享公路使用狀況及生態調查資料,針對路殺熱點或劣化的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生態廊道或動物安全路網的串連。
🗣開路前沒問過動物,牠們回家再也不安全⋯⋯
之所以有路殺的產生,其實是始於人類對便利的追求。道路開發硬生生將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切割,造成棲地破碎。阻隔了動物遷移、覓食、擴張領地與繁殖育幼的路徑,要是踏上道路便可能遭到車輛撞擊。
根據自然保育季刊的相關研究文獻推估,臺灣每年至少有40萬至400萬的野生動物因路殺而死亡。除了廣為人知的一級保育類石虎和水獺,其實兩棲爬蟲類才是遭到路殺的大宗,常見的受害者有奧氏後相手蟹、梭德氏赤蛙、青蛇、龜殼花等。而在國道公路上,則是以鳥類最多,像是斑鳩、麻雀、鴿子等。
👉延伸閱讀——《路殺專題》:https://reurl.cc/pyllox
🗣還給動物一條安全路,天橋式與地下式通道成助手
而在國外,最早記錄到路殺現象的文章可追溯至1925年,之後從19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也紛紛發現路殺問題並提出防治措施,我們今日能看見相關設施便是從那時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例如有天橋式或地下通道式的移動通道,也有專屬蓋給動物行走用的陸橋、廊道等。
根據KSL新聞指出,光是美國猶他州從1992年至2005年的記錄,就高達3萬多起野生動物與車輛相撞的事故,主要受害的都是中大型動物如狼、狐狸、鹿等。而在這些動物交通事故中有2000多人受傷、18人死亡,野生動物的死傷則更為嚴重!專家也指出,若是可適時建設動物通道,則有機會減少40至90%的事故。
美國猶他州是第一個建設野生動物通道的州,自1975年至今以默默累計建了近60個動物通道。2018年猶他州的交通運輸部門也與猶他州立大學合作,一起在帕雷斯峽谷建立了專屬於動物的陸橋,而陸橋下方便是車水馬龍的80號州際公路。
這座陸橋除了專屬於動物通行外,上頭更佈有許多原木、礫石與大石塊,希望儘可能仿造周遭原始地貌,幫助動物降低戒心與通行。而原本估計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動物才可能通行,但2020年11月20日猶他州野生動植物資源司(Utah Divis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則在臉書提早發佈好消息,成功透過相機監控到有許多野生動物使用這座陸橋,像是北美山貓、黑熊或是麋鹿等。
近期,猶他州議會更通過提案,將與野生動物團體Wildlands Network合作,希望在州內廣設動物通道,降低事故發生的同時保護野生動物,也希望成為其他州仿效的政策。
🗣除了常見的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的路殺外,也可能發生在船隻、飛機、火車、高鐵等碰撞事故,尤其是開進山區或溪流邊的鐵路,同樣容易有動物闖入而遭撞擊的憾事。
在西日本JR鐵路(簡稱JR)的伯備線布原站,便因鐵路與當地烏龜上岸的地方鄰近,以至於烏龜常常在上岸時被困在在鐵軌中的「轉轍器」(用來切換軌道的設施)中,因而發生烏龜死亡與電車誤點的情況。
JR岡山支社特地為烏龜安裝了U型凹槽,在烏龜接近轉轍器前,先掉入U型的龜龜隧道中,安全逃脫到另一處棲地,堪稱烏龜專屬的緊急逃生裝置。
🗣反觀台灣,告示牌、防護網蓋得比動物通道還多?
回到台灣,從民國96年國道開始有針對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像是紫斑蝶、鷺鷥的保護,或是針對中型哺乳類皆有在相關路段架設防護網。2015年更試驗性的在國道3號苗栗通霄路段的路面填土植生及營造隔離綠籬,嘗試提供一座跨越式的動物通道讓動物可以往來兩側的森林。
儘管如此,石虎的路殺議題仍引起社會的許多關切,近十年來遭路殺的石虎已累計超過百隻,有些在國道、有些在縣道或一般產業道路上,但要催生更大型的路殺防治硬體措施,如生態廊道、大型跨越式動物通道等,還有許多執行困難需克服。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不但道路密度堪稱世界前幾名外,且有些道路旁多緊鄰著私人土地,儘管想要進行路殺的改善,也必須要先取得相關路權,並不是那麼容易。以苗栗縣來說,在2019年初才終於完成路殺高風險縣道的首座動物通道(苗29縣道),利用道路防災及山區排水的涵洞,引導石虎及山羌、白鼻心與食蟹獴等其他淺山野生動物使用。
也因大型路殺防治設施的建設不易,目前多數的路殺改善仍選擇以架式告示牌為主,並搭配其他輔助措施。像是苗140縣道便是透過圍防護網、架設延緩石虎過路的光學儀器,以及增設警示車輛減速LED警示牌與區間測速照相等設施,希望減緩路殺憾事。
也有民間科技業者與政府研究部門協力,開發出路殺預警的導航APP,統整出台灣的路殺地圖、116個易發生動物路殺的路段,藉以提醒用路人們經過時應減速或避開動物出沒的時間讓路殺降到最低。
🗣回過頭來,除了事後的路殺減緩對策,若是可以在源頭,也就是開發或建設初期時若能預防道路對生態帶來的不必要影響,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如果林務局及其他單位共同簽署的協議能真正發揮作用,包含未來開發避免生態敏感區、使用友善的工程設計與衡量棲地的補償辦法,那麼才真的是減輕道路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及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
綠色運輸文獻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科學] 當社會學遇見氣候變遷
無疑的,當代最巨大的全球性問題就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超級風暴」(perfect storm),言下之意乃是包含著極端氣候、洪水、物資與能源短缺、人口增長等等自然與社會現象。這個災難意向在未來將帶來許多顯而易見的議題:污染、人口遷移、貧窮、不正義等等,將在2030年前蔓延全球。
社會學家John Urry(2010)從全球流動性的角度來關切,認為社會學應該緊急地進入氣候變遷中來積極籌備。他認為,氣候變遷的研究從70年代以來已經累積了許多相關的研究成果,但在急迫的年代,我們需要改變兩個觀念,首先「科學優先模式」(science first model)應該被重組,其次是要了解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問題」。簡言之,氣候變遷時代的科學議題具有跨學科的特性,我們必須要融合Snow「兩種文化」,讓科學與人文共同合作。
Urry(2010)提出了「當社會學遇見氣候變遷」的10項備註:
(1) 普遍而言,氣候是一種典型的固定思想,我們總以為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這20年以來,科學與社會都接受氣候正在變遷,且思考社會如何構成氣候變遷的因素。
(2) 人類的高碳社會形成一種以「浪費」為基礎的生活型態,此生活形態深深地影響地球環境,在地質學的意義上造成「人類世」(anthropecence)。「軍工碳合體」(carbon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遍佈在我們的生活習慣之中,大至全球事務,小至居家瑣事。
(3) 高碳世界的問題將帶來邁向低碳系統的趨勢,建立起一個低碳的「社會-經濟」(economy-and-society, Urry運用此字是強調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互相連鎖、缺一不可)之社會學思想。未來的智慧並不是「後現代主義」,而是「後碳思想與實踐」(post-carbon’ think and practice)。這樣的社會科學將提供最低限的且永續的物質幸福。這並不是運用政策去刺激經濟發展,而是強調生活形式的轉型,特別是抵抗權力與介入「軍工碳合體」的利益。
(4) 高舉低碳的「先鋒主義」(vanguardism)。也就是從社會平等的角度切入到高碳世界的資本問題。
(5) 如果不移向低碳「經濟-社會」,氣候變遷與石油、瓦斯、水、糧食的供應將會發展成高度的負系統效應。包括區域世界主義的不可治理性擴大;收入與人口的大規模損失;大量的「綠色歐威爾主義」(green Orwellism)監視。
(6) 若希望從「上端」來進行改變,那可能需要通過某些「震撼教育」(shock doctrine),類似199事件所帶來的影響。所以發展成低碳「經濟-社會」也許會需要些震撼,以及隨後的重整,但這有造成「上端」主宰轉型,而壓迫了那些在地主義的、去中心化的、自我組織的低碳主義者之行動。
(7) 變遷的氣候、世界人口的增加、石油的衰退造成資源的轉型,這隱含著社會形構與社會再生產。不過,氣候未來與社會未來在預測上有著極大的困擾,也就是必須面對阻礙風險計算的不確定性,那些「無法了解的那些本來就不知道的事」(unknown unknowns)。
(8) 氣候變遷的科學具有一些特徵:他們被期待提供正確的預測給政策制定者,儘管該科學在仍在發展中;不同的氣候變遷科學透過不同的理論與方法來決定氣候變遷的可能性;大部分的氣候變遷科學不是奠基在實驗室裡;大部分的未來預測都是依靠大氣環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其無法描述多樣物理世界的各種變化。
(9) 氣候變遷的核心是人類行為,但我們尚無法完善地刻劃、再現、模式化這些人類行為,尤其是經濟行為。經濟行為支配著人類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10) 社會學已經花了許多力氣在解釋現代性與現代社會的本質,但是在碳資源社會的分析上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研究。完全沒有著名的社會學理論家來解釋,為何社會的運動會壓倒性地奠定在石油資源上。石油至少提供95%的能源供給社會做出各種快速流動(運輸、資訊等等),如果沒有石油或是石油變的更貴,那會造成「世界減速」(slow down)。
整個看來,Urry仍然從「流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氣候變遷下的社會學發展,與面對社會未來。其中的疑旨就是,我們需要規劃或準備擁有一個慢速、較少流動的未來社會:低碳社會。
參考文獻:
Urry, J. (2010). Sociology facing climate change,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15(3), 1.
綠色運輸文獻 在 Airiti 華藝數位 的推薦與評價
2023/7/30 (日)參與#SYMSKAN文獻相似度檢索服務 ... 老師和我們分享綠色運輸、公共運輸的議題,幕後開始 ... 的觀點來討論臺灣的交通運輸規劃,以及近期熱議的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