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 CPTPP 後,我國也在昨天正式宣布,將循 WTO 模式,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 CPTPP 。
相信大家也都非常好奇,「 CPTPP 」到底是什麼?對台灣來說,加入的優缺點為何呢?
實際上「 CPTPP 」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簡稱,前身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之後,促進貿易自由化和降低關稅壁壘,一直是世界各國致力的方向。而除了雙邊簽訂的 FTA ,區域性的多邊協定和經濟整合也陸續出現,歐盟更成為了其中的典範。透過這樣的協定,不僅能夠強化貿易連結,更可以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及國際投資。
也因此,整個泛太平洋地區,早在 2002 年就從 APEC 會員發起,希望以泛太平洋的夥伴為主體,重組一個新的多邊貿易協定。並且在 2010 年後,由美、日主導下成立了 TPP ,並且展開逐步談判,當時更有專家認為,這會是對中國的一種經濟圍堵策略。
然而,到了 2017 年,川普為保護本國產業,正式宣佈退出 TPP 。隔年,完成改組的 CPTPP 正式簽署協定,成員包含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以及秘魯等 11 個國家。
這 11 個國家,多為我國重要貿易夥伴,更占我國國際貿易總額超過 24 %。加入 CPTPP 對我國來說,確實有高度的重要性。作為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台灣,尤其面對中國所參與的 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威脅,讓我們加入 CPTPP 的急迫性提高。
然而任何的貿易協定,一旦要推動市場開放,就勢必會對本國內產生衝擊,從目前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大致會有以下三者:
🔎 名稱問題
台灣這次循 WTO 模式,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行政院政委鄧振中也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參加經貿協定,我國長年使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也是爭議最小的,所以就選擇這名字,這是思考過的決定,也是大家最習慣的名稱。
然而過去也多有民進黨委員批評過馬政府,各國皆是以主權國家名義參與協定,我國這樣的做法是否有自我矮化之虞,確實需要討論。尤其在中國也爭取加入的現況下,如何顧及經濟發展及主權捍衛,勢必會成為一個討論焦點。
🔎 核食問題
早在 2018 年,台灣通過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公投後,當時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就曾表態,台灣若想加入 CPTPP ,將不太可能。目前兩年過去了,到底公投的效力如何?政府將如何因應?都會成為未來談判的焦點。執政黨目前僅表示,會在國民健康,科學根據、國際規範三個原則下進行討論。
我認為,食品健康始終是一個科學問題,延續先前美豬的討論,我仍然認為必須要在「加強邊境檢疫能量」、「明確科學檢測」、「完整標示」的前提下進行對話,才能夠讓民眾保證安心。
🔎 產業衝擊
事實上, CPTPP 有別於 WTO (世界貿易組織), WTO 相關規範範圍是貨品、服務業、檢驗檢疫、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等傳統經貿項目,但 CPTPP 涵蓋事項包含電子商務、競爭政策、勞工、環境保護及中小企業等,規範算是相當廣泛。
也因此,台灣在談判過程中,也應持續檢視國內的相關法規是否已經修正到位。根據經濟部今年的 CPTPP 專案報告中也提到,包含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數位通訊傳播法都待修正。我也希望院版能儘速送至立院排審、討論,才能夠一併推動國內制度完善。
另外,倘若未來真的加入,包含農業部門,以及汽車、汽車零組件相關產業都可能會受到衝擊,農委會更盤點 20 項敏感農產品爭取關稅配額,以避免農民受損慘重。這些產業的後續配套也必須要優先考量。
今年初的時候,甫才脫歐的英國也正式宣布申請加入 CPTPP ,代表這個泛太平洋國家所組成的貿易協定,確實具有高度的區域經濟影響力。而今年 5 月也有加拿大朝野共計 102 位聯邦參眾議員,跨黨派連署支持台灣加入 CPTPP ,代表我國持續成長的經濟實力,也獲得一定肯定。
總歸而言,對於加入 CPTPP ,我們當然樂見其成,然而我也要呼籲,執政黨必須要正視「台灣正名」、「核食問題」、「產業衝擊」等等隨之而來的議題,積極推動國內理性的討論和對話,進而提出相關具體配套及規劃!
經濟全球化缺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周經濟類期刊重點摘要
Economist(經濟學人)
*封面故事:全球聖戰的下一步在哪?
*其他伊斯蘭叛亂份子受到塔利班勝利的鼓舞 最大的危險恐出現在貧窮且不穩定的國家
*阿富汗亂局暴露出英國愚蠢的國防安全政策 英國修復與歐洲鄰國關係的時機已過
*儘管有缺點 鮑威爾仍應繼續被任命為聯準會主席 現在不適合對FED的獨立性有任何質疑
*蘋果代表了一個已經過去的全球資本主義時代 庫克必須適應科技與全球化的新時代
*基礎物理學是人類最非凡的成就 在沙粒中看到世界和在時間中看到無限
Barron’s(巴倫周刊)
*封面故事:科技巨擘不會被壓制
*蘋果、微軟、字母、臉書等科技巨擘處於危機時刻 但別指望監管機構的摩拳擦掌可以持續下去
*美國疫苗加強針計畫搶在科學研究之前 恐削弱民眾對公衛機構的信任
*不要為了節省預算干預醫療保險 國會議員想允許醫保協商藥價 但此舉無法解決藥物成本上揚問題
*波音737Max機型已經在印度重新獲得批准升空 下一個大市場是中國
*兩個分析師接連發表方向截然不同的銷售分析報告 百健(Biogen)阿茲海默藥物早期銷售狀況仍不明朗
*“我們能生產的全都賣” 惠普(HP)營收未達標
*個人電腦銷售強進 戴爾(Dell)獲利超過市場預期
Fortune(財富周刊)
*沙特阿美是全球最賺錢的石油巨擘 但對投資人來說卻平淡無奇
*沒有麥當勞奶昔 沒有雞肉 沒有汽油 英國供應鏈問題嚴重
*中國的疫苗外交 在東南亞已經失去了吸引力
*英國平均有症狀確診病例比上周增加19% 距離開學僅剩一周讓父母擔憂
*儘管新冠確診病例上升 德州州長仍然禁止強制民眾接種疫苗的措施
*確診病例不斷增加 但阿拉巴馬州的重症病房已經滿載至臨界點
經濟全球化缺點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春節前, 天下文化 特地將熱騰騰的新書《後疫情效應》交給我。在《後疫情效應》出版前,我就相當期待本書中文版的上市。實在非常感謝天下文化在百忙之中,能讓齋主我一睹為快。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原本的確規畫於年節期間找幾個空閒時間將其讀完,無奈種種延宕之下,直到近兩週才有機會將其讀完。讀完後深深覺得實在應該在過年期間一讀,本書讀起來實在淋漓暢快。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天下文化 #後疫情效應
《後疫情效應》並非是本嚴肅的書。作者札卡瑞亞本身就是著名的CNN記者,主持眾多時事評論節目,深入簡出的探討許多全球性的政經問題。本書的宗旨也相當簡單,雖然疫情二字寫在書名上,但這本書並非就疫情做討論,而是針對COVID-19疫情,為各國經濟結構、政府效率、全球局勢變化,以及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拉扯等等。書中將疫情帶來的省思,分作十個大題作討論。
齋主認為這本書最好的點,便是作者以媒體從業人員普羅知識的出發點,將熟知的政治經濟知識作普及。我認為任一個只要平時有在關心時事的齋友,都能輕易的理解本書所談論的內容。對於當代人來說,閱讀著實是們花費心力的活,尤其許多書籍的閱讀門檻,還需要許多知識作為鋪墊才有足夠的根底作基礎,最難能可貴的便是將知識深入簡出的書。而我認為這本《後疫情效應》便有資格得到這種讚賞。
本書最重要的議題,在於民主機制對於防疫的效率。作者認為民主制度之所以被創造出來,理論上來說民主政府的防疫效率應該要更好,但為何遇上急性流行傳染病時,民主政府引以為傲的「以民為本」,反而失去了根本價值。作者認為多數民主政府後知後覺,因為沒受過同等級的疫情摧殘,導致失了對傳染病的警戒心。並於文中提到,曾受過2003年SARS疫情嚴重影響的香港、台灣、南韓等地,之所以能在本次疫情中安然度過,則是因為政府嚴正看待此類經驗,並早早作下防範和相關準備。這幾個區域不但鄰近初期疫情最嚴重的中國,且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之密切,也遠超歐美國家。作者提到,政府的「質」勝於「量」,這是值得各個民主政府思考的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認為不管是香港、台灣還是南韓,都是屬於中間偏左的政府,這與台灣民間對於政府的認知,有相當的落差。或許在作者看來,台灣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作者花費大量篇幅,敘述何以此次疫情如此嚴重,傳播如此之快,順勢將主軸放到了全球化之上。作者談論過去數十年來,資訊科技、交通科技和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帶來的全球化趨勢,為人類社會創造無比的財富,但也為人類帶來相對更不平等的財富分布,以及更各司其職的產業樣貌。或許平時沒人認為是回事,但直到疫情爆發後,人們才意識到其嚴重性。更別談那些旅遊觀光收入占了GDP20%的國家(如泰國),哪怕深知開放國境會導致疫情肆虐,但考量到封鎖國境導致的經濟損失,權衡之下只能選擇犧牲國民健康。
此外,作者亦針對美國疫情之所以如此嚴重,作些討論。他認為除了川普幾次荒謬的政策,以及對科學防疫的不重視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國醫療制度過度資本主義化,醫療服務雖然齊全也頂尖但卻過於昂貴,導致基層民眾無法使用醫療系統。最後當疫情來臨時,哪怕美國技術頂尖,醫療資源充沛,但卻也無法發揮相應的防疫效率。
作者於書中,花了相當篇幅討論全球局勢,因應疫情之故,正有著急劇的改變。過去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多元並立的局面,因為歐盟控制極差,日本因奧運延宕的損失等緣由,美國和中國的雙極國際局勢更加明朗。不過作者亦提到,兩強對立並不等於戰爭前夕,事實上美中二國的關係良好,彼此經濟的依存度極高,相互合作的利益遠大於向對方開戰。並且人類要度過此次疫情所造成的危機,還需美中二國並肩合作,才能攜步向前。
書中有則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天花之所以被人類消滅,是因為人類彼此互信合作。1958年,從未出席過WHO的蘇聯,派出了衛生部副部長日丹諾夫博士,他於會中提案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消滅肆虐人類文明已久的「天花」。礙於冷戰緊張,美國初期認為蘇聯別有居心,對合作保有疑慮。但人類彼此的誠心是能打動雙方的,在美蘇二國建立信任後,共同大量生產天花疫苗。天花於1980年,正式宣布絕跡,人類靠著知識與信任,共同擊敗了疾病。
本書談論的議題甚多、格局極廣。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內容之外,也談到疫情帶來的遠距工作文化、醫學知識普及的重要、政府須信賴專家意見、自由市場的缺點、監控科技在疫情期間的應用等等,都作了深入淺出的討論和思考。我相信這是本屬適合所有人閱讀的書,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閱讀,能收穫的理應更多。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229
天下文化本次也準備了兩本贈書,計畫贈於酸齋的讀者。
只要你在3/7(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齋主會在活動結束後,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天下文化對酸齋讀者們的照顧。
經濟全球化缺點 在 新冠疫情下,#全球化的缺點開始浮現經濟互相牽連,跨國生產 ... 的推薦與評價
新冠疫情下,#全球化的缺點開始浮現經濟互相牽連,跨國生產鏈中斷國際組織的權威受到質疑 ♀️ 不得不讓人開始反思, #全球化與地球村的世界究竟 ... ... <看更多>
經濟全球化缺點 在 公民叮:全球化(2)-全球化的迷思、優缺點、台灣的全球化 的推薦與評價
全球化 就是美國化? 全球化 毫無 缺點 ?哼,太天真了!!訂閱公民叮! http://pics.ee/JgA按讚公民叮! http://pics.ee/Jh4相關影片:上一支影片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