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的兒科診間故事—#嬰兒糞便顏色異常有可能是致命問題】
疫情期間很多人不敢出門
合理
可以理解
疫情期間很多人生病了卻忍耐
合情
可以理解
疫情期間有些人覺得小病不用看醫生
呃⋯
我不能昧著良知說這樣ok
但可以理解那種害怕的心情
不過
歐醫師想要說
有時候自認為是小問題的
背後可能隱藏了致命的問題
歐醫師今天要講的是嬰兒界 教科書上大魔王等級的疾病,就發生在真實生活中的兒科門診。
三級警戒期間
有一天門診來了一位初診病患
主訴是皮膚上莫名冒出來的紅疹
但是檢查時
歐醫師發現孩子的膚色仍然有黃疸徵兆
於是多問了幾句、一邊檢查孩子全身
家長這時拿出了尿布
打開來一看
啊!
糟糕!
不會吧?!
這顏色不對!
這張照片是門診當時拍的
(診所燈光是白光)
當天下診後我的心情仍然沈重
因為我從孩子的膚色、糞便顏色
看見了當年那個病嬰的影子
想起了當年手術台上的經歷
這個疾病
我希望這輩子不要再遇到第三次了⋯⋯
——
10+年前
我在醫院各科部學習
那是我進醫院學習的第一站,外科。
在外科學習的第一天
是我第一次進開刀房
刀台上
主刀的老師說
很多年沒有開到這樣的刀了
為一個剛滿2個月大的嬰兒開「葛西氏手術」
盡可能地做一切可以做的
爭取時間等待希望⋯⋯
刀台上
第一助手的外科學長苦笑著說
第一次上刀的我真是「幸運」
人生第一次進刀房
跟的第一刀就是「膽道閉鎖」的「葛西氏手術」
他的原話我記憶已經模糊了
大意約莫是:
『學妹,要牢牢記住這個孩子
有一天當妳遇到更小月齡的疑似個案
不要遲疑,抽血檢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第一次隔著無菌手套觸摸肝臟
手中碰觸到的是「肝硬化的肝臟」
目睹肝硬化的黑色是什麼黑
這個應該很罕見拖到肝硬化這麼嚴重了
一旦遇到
越早揭曉謎底
越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家庭。
———
台灣嬰兒膽道閉鎖發生率約萬分之二,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確實有較高的發生率。
各位爸爸媽媽記得在滿月時帶孩子接種疫苗
也要請醫生協助確認孩子糞便的顏色是否正常
膽道閉鎖
越早發現越好
一旦確診,越早開刀越好!
***
門診那天我徵得同意拍下照片後跟家長說
這 #大便顏色不對
這孩子的 #膚色也不對
#眼白也有黃疸現象了
一定要去大醫院檢查
後來家長不再遲疑去了急診
孩子抽血檢驗後
住院進一步檢查
最後果然是膽道閉鎖
➡️ 開刀治療
***
我在私人臉書分享了沒有馬賽克處理的照片
看到媽媽臉友的回應才驚訝地發現
原來
還是有家長即使對照著嬰兒9色💩圖示
都會錯誤辨認
無法識別那是不對的糞便顏色
兒科之所以讓我覺得充滿希望
正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小動作
會大大地、正面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
幫助一個孩子就幫助了一個家庭
如果您周遭有新手爸媽朋友
#拜託您幫我分享這則貼文🙏
#您的分享很可能就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
我希望所有的爸媽
都要能夠正確辨識新生兒的糞便顏色
像皮卡丘一樣的金黃色、亮黃色才是常態
配方奶寶寶可能會有偏綠色的💩也屬正常
覺得不確定
就趁早帶來兒科診間給兒科醫生看
(拜託不要網路問診喔~)
雖然被說直接放大便照很失禮
我還是希望最後這張不是很賞心悅目的照片
能讓生病的孩子儘早得到診斷、儘早治療。
#兒科診間故事 #新生兒黃疸 #黃疸 #灰白色大便 #白大便 #膽道閉鎖 #jaundice #neonataljaundice #claycolorstool #biliaryatresia
ps:那個羞辱眾位德高才也高兒科大佬的誰,兒科的專業一點也不"小兒科",疫苗專業不容許外行人挑戰!(今早看到很怒,很想說你誰啊!)
「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小魚醫師育兒秘笈-Dr鄭芳渝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寶寶] 疑似膽道閉鎖症-開始在台大醫院的日子-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媽媽的警覺救了心肝 ...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黃疸還膽道閉鎖?錯過大便色,寶寶要換肝保命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小兒科】孩子致命疾病!1個月嬰兒黃疸嚴重+解白色糞便?膽 ... 的評價
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小魚醫師育兒秘笈-Dr鄭芳渝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的寶寶也是小胡蘿蔔嗎?🥕🥕🥕
我們今天來聊聊
常見的 #新生兒黃疸 吧
✅黃疸怎麼來的?
我們的紅血球經過更新後
會產生 #間接膽紅素
經過 #肝臟 處理後成為 #直接膽紅素
經由 #膽汁 排出
由於新生兒的 #紅血球壽命短破壞多
加上 #肝臟功能不成熟
就會容易產生 #新生兒黃疸
✅什麼時候最容易產生黃疸呢?
一般生理性黃疸通常在 #出生後第2-3天出現
第4-5天達到高峰
7天後逐漸下降
大約兩周回復正常
母乳性黃疸可能會拖長至1~2個月
✅怎麼樣的黃疸要進一步處理呢?
🈲出生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
🈲血中膽紅素值升高的速度太快,一天上升5mg/dl以上
🈲血中膽紅素值高於15mg/dl
🈲直接膽紅素大於 1.5mg/dl,或占總膽紅素 20%以上
🈲足月兒出生2個星期後黃疸仍持續
>>>需要考慮住院或抽血做治療或檢查喔!!!!
✅要觀察甚麼部分呢?
👉太快出現的黃疸需考慮溶血或出血等紅血球破壞過多,代謝問題、或是感染問題
👉體重掉太快的黃疸要考慮攝食不足
👉有灰白大便、黃疸超過2星期要考慮 #膽道閉鎖 ,需抽血驗直接膽色素
👉嘔吐、腹漲、活力變差、食慾減低、哭聲尖銳、抽蓄要小心 #核黃疸 (指膽色素留在神經造成永久傷害)
✅病理性黃疸要怎麼治療呢?
👉照光治療
👉換血治療
👉密切觀察寶寶精神活動力
🥕🥕黃疸不可怕,不過要小心。希望每個寶寶都早日脫離小胡蘿蔔喔🥕🥕
———— ✦ 預約諮詢 ✦ ————
小魚醫師 🕘 https://pse.is/QN3ZV
預約掛號📲 https://pse.is/SNMLZ
聯絡電話☎ 02- 23110353
診所地址📭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99號
———— ✦ 預約諮詢 ✦ ————
#小魚醫師鄭芳渝 #育兒秘笈 #育兒 #台北小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推薦 #小兒科推薦 #pediatrician
#鄭芳渝 #育兒日記 #鄭芳渝醫師
#台北兒科醫師推薦 #小魚醫師
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
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媽媽的警覺救了心肝 ... 的推薦與評價
就這樣我們來回確認幾次,還是沒有結果於是我就建議媽媽,#讓寶寶抽血做個檢查好了 ... 根據統計,台灣每二十萬名新生兒中,約30至40人有膽道閉鎖的症狀,發生率約萬分 ... ... <看更多>
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黃疸還膽道閉鎖?錯過大便色,寶寶要換肝保命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新生兒 重症疾病介紹~ 膽道閉鎖跟各位分享在兒科醫學會網站11月初的公告,剛好 ... 個多月大黃疸值15.9,建議家長要抽血檢查直接型黃疸排除膽道閉鎖被 ... ... <看更多>
新生兒膽道閉鎖檢查 在 [寶寶] 疑似膽道閉鎖症-開始在台大醫院的日子-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vD7jpy
各位爸爸、媽媽,準爸爸媽媽大家好,
我們的女兒球球在去年11月出生,我們也升格為爸爸、媽媽了,
但球球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她是一個患有「膽道閉鎖症」的寶寶......
其實球球在11月出生,在月子中心住了28天,回家3天......
之後的日子都是在台大醫院度過,
膽道閉鎖症在華人新生兒發生的機率為萬分之二到三,
在西方新生兒發生的機率為五千分零點五到一,
而且膽道閉鎖症以現在的各式產檢技術,包含高層次超音波、羊膜穿刺等等,
都無法檢測出來,在新生兒剛出生時,也無法立即判別,
是一種很容易讓爸爸媽媽忽略的症狀,如果沒有在出生60天內的黃金期治療,
寶寶在出生6個月到2年內就有極大的機率需要換肝,
網路上有滿多的膽道閉鎖症的衛教資訊,但膽道閉鎖症真實經歷的案例分享其實比較少,
連版上相關膽道閉鎖的文章,也是十隻手指頭數的出來,
所以我們夫妻決定,把球球的經驗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包含整個檢查的過程、
手術的過程、以後該如何照顧等等,可以讓新手爸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徬徨無助,
現在我們球球已經動完手術2個星期了,恢復的算不錯~~~~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我們家球球發現膽道閉鎖症的經過,
之後會再詳細介紹何謂膽道閉鎖症以及術後的恢復,
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vD7jpy
以下為純文字版:
今天是開啟我以臺大兒童醫院為家的日子
先說結論,寶寶的大便顏色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請詳閱寶寶手冊第四頁的嬰兒黃金九色卡,懷疑的時候請盡快諮詢專業的醫生!!!
發現球球疑似膽道閉鎖的過程是這樣的
12/20 (四)我要出月中的前一天
下午曜生的護理長打來房間說她們覺得這一天球球的大便顏色比較偏白,問我晚上要不要
帶去樓下讓小兒科醫生看一下,我當然說好,醫生看完球球大便顏色跟測完黃疸後,覺得
黃疸值跟大便顏色都在處於有問題跟沒問題的中間,建議我們隔天早上馬上來抽血(因為
晚上檢驗單位已下班)
12/21(五)驗血及轉診
早上抽完血後開心帶球球回家,下午醫生打來說血液中的直接膽紅素大於總膽紅素的20%(
球球的膽紅素總量T-Bilirubin是6.47&直接膽紅素D-Bilirubin是4.43),是不正常的,建
議我們盡快到大醫院檢查,會開轉診單給我們,我們本來想要當天下午就到臺大,但當天
沒診,長庚也排不到診,只好等下星期一
12/22-23(六)(日)睡眠不足但很幸福的兩天
這兩天在家養球球養得很累很崩潰但是好幸福,這時候我們完全沒想到之後我們會面對這
麼嚴重的病,我們還以為她是肝發炎還是其他吃藥就會好或是要多觀察的問題,因為其實
球球黃疸雖然降得比較慢,但是在月中的時候球球的眼白跟臉有慢慢變白,大便也都是正
常7號或9號的大便,而且因為她是全母奶,所以我們都以為她的黃疸退比較慢是因為喝母
奶的關係,但是我們後來回去看這兩天的大便,真的覺得有比較白
12/24(一)開啟以臺大醫院為家的日子&血液檢查
門診的時候台大兒童醫院的小兒腸胃科倪衍玄醫生看了球球的血液檢查結果跟大便顏色直
接要我們住院檢查,倪醫生認為球球的大便顏色應該是3號或4號,根本不是我們覺得的7
號或9號,所以要建議爸媽看醫生的時候直接帶一包大便去給他們看,還有常常拍照留存
嬰兒的大便顏色,因為像我們是新手爸媽,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嬰兒的大便顏色是甚麼顏色
,甚麼叫偏白或是偏灰,而且大便卡拍起來應該是有點色差,現在台大醫院有在準備將有
問題的大便照片做成APP,這樣家長們就可以比較清楚了解甚麼顏色是有可能有問題的大
便了,真心覺得這個APP非常重要,之後有消息會再分享給大家的!
因為倪醫生懷疑是球球膽道閉鎖,我們馬上辦了住院手續,球球就這樣住進10樓的嬰兒中
重度病房,病房每天只有3個探訪時段,分別是早上11-12點、下午2-3點、晚上7點半到8
點半,每次只能2個人進去會客(有很多人要探訪的話就是輪流進去看),會客前要先洗手
,進去的時候要先穿隔離衣再碰寶寶,在病房外面等的時候上網查了很多膽道閉鎖的相關
文章,整個淚崩哭到不行,進哺乳室擠奶的時候聽到隔壁嬰兒的聲音也忍不住流淚,當天
王怡方住院醫生馬上安排了抽血檢查,然後再幫忙安排後幾天的相關檢查,這一天球球抽
血的結果是肝的指數還好,但膽的指數高蠻多的,我們此時聽了覺得很不妙,這一天下午
探訪時段後我們就去行天宮拜拜,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沒有什麼能為球球做的,只能跟恩
主公祈求保佑球球平安、求祭解時間、然後拿著球球的衣服收驚,晚上探訪的時候再把收
驚過的衣服放在病床上希望能保佑球球平安。
回家後看著家裡那麼多為了球球買的東西,跟老公只能抱頭痛哭,哭到一半我們兩個人對
看,同時說了一句好安靜啊,然後再一起大哭,只能說我們才要開始習慣有球球的日子,
家裡充滿著球球的叫聲跟哭聲,這一天我們真的非常難過。
12/25 (二)腹部超音波
這一天因為要進行腹部超音波,球球從凌晨開始禁食,禁食後跟吃飽後分別要照一次,媽
媽看著打開衣服後身上好多線的球球覺得好心疼,還好下午吃飽後照超音波的球球滿乖的
,醫生表示早場空腹的時候她一直大哭,然後照完後表示要等隔天核磁共振結束後再綜合
診斷病情,今天又在惶恐不安的心情中渡過。
12/26(三)核磁共振&肝纖維化指數&疑似膽道閉鎖
要感謝王怡方醫生這麼快幫我們安排到核磁共振,這一天下午我們就排到MRI,核磁共振
照完後發現膽囊很小,另外肝纖維化掃描看肝纖維化的指數,球球的指數是10,正常來說
應該要在8以下,另外當天小兒外科的許文明醫生巡房時摸了球球的肝,覺得有硬化的感
覺,合併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及核磁共振的結果,疑似膽道閉鎖的可能性很高,所以立
刻建議我們安排手術,確認球球是不是膽道閉鎖。
12/27(四)簽很多同意書的日子
在手術前需要簽好多同意書,看到同意書上面寫的可能風險都覺得好害怕好擔心,但我們
都相信球球會變好的!...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6.194.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47221162.A.798.html
※ 編輯: hsuan1012 (27.246.194.12), 01/11/2019 23:41: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