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媒體不斷報導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的成就時,無論是彭博社說2020年全世界找不到比小英更好的領導人;還是獲選為時代雜誌2020百大最具影響力的人,蔡總統是這樣解讀:
當第一個染疫的患者在台灣隔離治療時,台灣醫護人員展現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精神,克盡職責的把病患治癒。
當第一班專機出發接回滯留在海外的台胞時,機上服務人員勇敢不退縮,完成了艱困的任務,帶回了許多家庭的團聚。
當台灣繼續因中國因素持續受到WHO的打壓時,北美台商會發動募款,購買了一千萬個台灣口罩,捐贈給美國慈善組織跟醫療機構,真正落實 #TaiwanCanHelp,讓台灣防疫成果被世界看見。
他們不是別人,就是我們。台灣人的氣質、素質、品質:盡責承擔、遇難不退、勇敢挺身而出、慈善不落人後、團結⋯這才是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地方。不是蔡英文被看見,而是台灣人被看見,她以台灣人為榮。
當然,我們也以選出這樣領導者的我們為榮。在未來無論遇到什麼挑戰,請時時刻刻記得2020年台灣人的樣子,我們的樣子!
————————-
今天蔡總統的雙十演說很精彩,分享如下:
大會主席游錫堃院長、現場各位貴賓、電視機前和網路上的全體國人同胞:大家早安,大家好!
一、防疫成果貢獻國際
今天是中華民國109年的國慶日,今年因為疫情,慶典的規模縮小了,但所有的國人同胞,無論身在何處,都發自內心,慶賀中華民國台灣,度過了重重挑戰的一年。
2020這一年,在新型冠狀病毒威脅下,無論對台灣或全世界,都是驚濤駭浪的一年。但是,也因為這場全球性的危機,才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堅韌之島」的特質和能耐。
我們沒有封城,沒有關閉學校,也是世界上少數還能夠在管制措施下,開打職棒、舉辦大型藝文活動的國家。我們更展現了傲人的國力,將防疫物資送到世界各地。
從今年三月以來,有超過三千三百篇國際媒體報導,都在談論台灣的防疫表現。台灣在國際上的面貌,越來越清晰,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亮眼。
這樣的成就,要歸功於全體台灣人民的團結、合作。除了最辛苦的醫護和檢疫人員,我們也要感謝,製造業攜手投入防疫物資生產,科技業開發APP,藥師朋友、超商員工協助發放口罩,還有我們所有的民眾,井然有序的配合,各項防疫措施。
我們也看到,海外歸來的國人,依規定居家隔離、檢疫。旅行業者提供防疫旅館,租賃車業者提供防疫車隊,餐廳娛樂場所落實實名制規定。因為全國上下一心,我們守住了疫情的防線,讓台灣成為世界的模範生。
當日本的森喜朗前首相、捷克的韋德齊參議長、美國的阿札爾部長和柯拉克國務次卿,相繼來訪,表達他們對台灣的敬意的時候,相信許許多多的國人,都感到無比的振奮。
透過因應疫情的挑戰,我們證明了國家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建立了國民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我們團結了,因為我們深刻體會到守護家園的重要。所以這一年,確實是辛苦而險峻的一年,但也是豐收的一年。
今天的大會中,邀請到各行各業的防疫英雄,來為我們領唱國歌。其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像是賴碧蓮護理師,臉上光榮的口罩壓痕,或者是張莞爾護理師,瞞著家人出任務,陪伴血友病少年返台的感人事蹟。
還有更多無名英雄,不曾被報導,因為這一場戰役,有太多人的投入,有說不完的故事。我要請現場的好朋友,用最熱烈的掌聲,再一次給我們的防疫英雄們滿滿的感謝,謝謝他們為台灣所做的付出。
二、新情勢下的經濟戰略
因為疫情控制得當,台灣成為全球少數可以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我們也為疫情後的經濟發展,超前部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正在積極規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已經分期編列特別預算,加速進行當中。
最讓我們感到振奮的,是國人及企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信心更強了。台灣資本長期以來外流的趨勢,已經翻轉過來。
我們迎來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資金回流潮,台商返台投資,已經超過新台幣一兆元,還有數以千億元計的海外資金,正在陸續匯回;許多外商及知名跨國企業,也在加碼投資台灣。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
在國際經貿合作的領域中,我們也有不少實質進展。台灣和美國將進行高層經濟對話,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科技合作、基礎建設等領域,尋求未來合作空間。
上週,台美雙方宣布,已經完成簽署「台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雙方將攜手投入美洲,以及印太地區的基礎建設計畫。台美經濟合作的深化,已經進入到行動階段,這也是我們在國際經貿合作上,尋求全面性突破的開始。
不過,我也要提醒國人。全球疫情還沒有結束,疫情帶給各國在經濟、社會層面的複雜挑戰,仍然很嚴峻。
展望未來,還有更艱鉅的挑戰等著我們去克服。疫情後世界經濟的復原,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全球以及區域貿易情勢的劇烈變化,還有經濟秩序的重整,每一項都考驗我們經濟的續航力,以及整體的應變能力。
面對數十年來最大的內、外變局,台灣會持續展現我們的韌性,政府會掌好舵,朝三個策略方向前進,打造大家所期待的新台灣經濟。
首先,我們要全力、全方位投入供應鏈的重組。現在,全球供應鏈的快速解構及重組,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地台商也正在朝向區隔市場、轉移生產基地、回台投資等方向,加速調整。
我們已經在推動的「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兆元投資計畫、「新南向政策」、台美經濟合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等等,都和供應鏈重組息息相關。
我們會將這些相關的政策和計畫串聯起來,並且整合政府和民間的資源,以及跨部會的能量,全力、全方位的投入,讓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第二,我們要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資本、人才及數位技術匯聚的重鎮。未來供應鏈的重組,最關鍵的元素是資本、人才,以及邁向數位經濟時代的核心技術。
我們將會在吸引國際資本跟人才的環境及法制上,持續深化改革,排除障礙。同時,也會透過國際交流、產學合作,以及雙語國家政策的努力,積極培育國內產業人才。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會運用台灣在資通訊、半導體、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優勢,開發及掌握核心技術,加速推動產業及經濟的數位轉型。
第三,我們要全力落實經濟與社會的均衡發展。疫情後的經濟、產業發展,可能會有失衡的風險,資金供給大幅的增加,也可能帶來後遺症。
所以,未來政府會更加重視資源的合理分配,照顧因為經濟轉型而受衝擊的弱勢族群,加強促進青年就業,引導資金進行最有效的利用,讓台灣經濟再起的紅利,可以讓全國的人民共享。
三、堅實國防維護國家安全
當然,台灣經濟的前景,是有賴於區域的和平穩定。我們很清楚,示弱退讓不會帶來和平,只有自我準備充足,憑藉著堅實的防衛決心和實力,才能保障台灣的安全、維護區域的和平。
精進國防實力,降低戰爭風險,這是當前我們國防政策的原則。這段時間,面對對岸機艦騷擾,台海情勢雖然比較緊張,但是我們的國軍,都能夠即時掌握和因應,達成防衛固守的任務。
這幾年來,只要我有時間,我就會前往部隊,看看我們的國軍官兵。從高山上的空軍雷達站,到返航靠港的海軍艦隊;從在陣地操練火砲的陸軍部隊,到培養年輕軍士官的學校。
我的目的,不僅是要對這些日夜輪班、保家衛國的軍人,說一聲謝謝,也要讓我們的國人知道,國軍是我們的家人,也是國家主權、自由民主最強的後盾。
在跟國軍官兵的互動中,許多故事堅定了我的信心。我還記得,當我到第一線空軍部隊的時候,警戒室裡,隨時準備緊急出勤的飛官,充滿信心地告訴我「務必將空防交給空軍」。
我也記得,我在陸軍工訓中心,看到我們女性軍官,帶領著工兵同袍,展現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氣魄。在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則有穿戴重裝備的弟兄姊妹,奮勇潛入海底,排除障礙。
這就是中華民國國軍。他們不分前線後勤,不分男女,都是我們的子弟,都有共同守護國家的信念。
這段時間以來,也有國軍弟兄姊妹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為國受傷,甚至殉職。我們感念他們的付出,並且以英勇盡責的國軍為榮。
身為三軍統帥,國軍的未來、未來的國軍,就是我最心心念念的事情。
面對對岸的軍事擴張和挑釁,我們會持續強化防衛戰力的現代化,並且提升不對稱戰力。在外購武器裝備的同時,我們仍然堅持加速推動國防自主,高教機國造、潛艦國造,已經有相當的成效。我們將以雙軌並進的方式,來強化我們的防衛實力。
不僅武器裝備性能正在提升,國軍更需要有素質優秀的戰士。除了提升志願從軍的官士兵的專業素養,更要建立有效的後備制度,來強化國軍的人力素質以及戰力。
這段時間以來,相信很多被教育召集的後備軍人都覺得,教召變得更加精實。而在常後一體的原則下,接下來,後備動員制度的改革,將會快速推動。
面對區域和平穩定受到威脅,我們堅守「不畏戰,不求戰」的原則,避免擦槍走火。國防部也會適時發布共軍動態,和周邊國家交換資訊,強化安全夥伴角色;也讓國人明瞭台海動態,讓全民國防更加堅實。
四、積極作為參與區域合作
這段時間,我們都密切注意著區域安全情勢的變動。從南海、東海主權爭議,中印衝突,到台海局勢的變動,乃至於各國關切的港版國安法實施,印太區域的民主、和平與繁榮,正受到嚴峻的挑戰。
區域內的國家,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和民主體制,不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展開了各種形式的合縱連橫,已經導致這個區域,發生前所未有的情勢變化。
我們要把變局的試煉,轉變成歷史的機遇。我們堅持主權以及守護民主價值的原則,不會改變;但在策略上,也會保持彈性、靈活應用。
情勢在改變,只有超前部署,才能掌握未來,才不會在變局中隨波逐流,甚至被別人決定了命運。
我們將積極參與未來的國際和區域新秩序的建立。我們會秉持「價值同盟」的原則,在國際社會廣結善緣,並且跟理念相近和友我的國家,持續提升夥伴關係;我們也會更積極地參與區域及國際的多邊合作和對話。
維持和平、促進繁榮發展,這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在區域中最重要的價值。我們要做良善力量的倡議者,將進步及良善的價值,推廣到全世界。
我也注意到,對岸領導人最近在對聯合國的視訊演說中,公開表示: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
在區域國家、乃至於全世界,都在擔憂中國擴張霸權的此刻,我們希望,這是一個真正改變的開始。
尤其,在全球高度關注印太及兩岸局勢變化的重要時刻,北京如果能夠正視台灣的聲音,改變處理兩岸關係的態度,和台灣共同促成兩岸的和解及和平對話,相信一定可以化解區域的緊張局勢。
面對兩岸關係,我們不會冒進,也會堅守原則。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是兩岸共同的利益;我們有決心維持兩岸的穩定,但這不是台灣可以單方面承擔的,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現階段兩岸當務之急,是本於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態度,共同討論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這就是台灣人民的主張,也是朝野政黨的共識。
五、結語:團結合作共度挑戰
這段時間,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台灣人民在對外關係以及國家安全的議題上,彼此的距離正在拉近。台灣人民都希望區域的和平繁榮,能夠安定永續。
朝野政黨之間也是如此。像是最近在立法院,在野黨提出促進台美關係的議案,獲得朝野黨團的支持,無異議通過。還有,六都首長一致對外,共同抗議,成功更正了國際組織矮化台灣的做法。這些都是跨黨派合作,團結表達立場的表現。
我想透過這些例子,呼籲並且請國內各個政黨,一起攜手努力。對內,互相競爭,立場針鋒相對,是民主日常。不過,為了國家的生存發展,為了民主自由的價值,對外,我們應該團結努力,攜手帶領國家度過挑戰。
就如同過去七十一年來,台灣經歷的一切,困境磨練出我們的堅韌,挑戰激發我們的志氣,一場疫情,可以凝聚出台灣人民團結的意識,給我們繼續前進的勇氣。
我們守住疫情防線、發展經濟戰略、穩定區域情勢、捍衛台灣安全,為的是什麼?就是要把一個壯大的國家,留給台灣的下一代。
今年的金曲獎,我們也看到了年輕世代蓬勃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他們用各種曲風,自信地唱出自己的母語,呈現出對各種議題的價值觀。尤其是《kinakaian母親的舌頭》這張專輯,獲得了「年度專輯獎」的大獎。
這些年輕的創作者,雖然風格各自不同,但都能夠在舞台上發光發亮,也為台灣的多元文化,做出最好的詮釋。而支撐起這一切的,就是我們民主、自由的環境。
我們現在打拚的一切,都是為了下一代、讓世世代代的台灣人,可以在創作上展現自信,也能對土地的文化和價值感到光榮,並且勇敢的走向世界。
在中華民國國慶這一天,我們也一起許下願望,願二十年後的台灣人,回想2020年的時候,會想起正是在這一年,因為我們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在變局中勇敢前進,克服了挑戰、擺脫了枷鎖,讓他們有真正以自己的意志,選擇未來的機會。
從現在起,就讓我們團結彼此,一步一步,「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一起朝有光的地方前進。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謝謝大家。
「全球慈善活動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全球慈善活動Facebook募資超10億美元 - 每日頭條 的評價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通識DSE| 試題精讀| 全球慈善活動| 全球化如何提高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全球慈善活動】... - 懶人通識Lazy Liberal Studies 的評價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世界慈善家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世界慈善家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趨勢 #FineDining餐廳的因應措施
你準備好過更緊縮的生活了嗎?
4月1日,指揮中心公布 #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建議人與人之間,在室內應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之距離,若雙方正確佩戴口罩,則可豁免社交距離,但處於擁擠、密閉之場所仍應佩戴口罩。」在餐廳裡吃飯無法戴口罩,餐飲場所勢必得拉開座位距離且/或減少客人數量,而在指揮中心公布針對餐廳的社交距離規範前,已有許多業者採取行動,除了先前提到的貓下去敦北俱樂部,不同屬性的餐飲店家也都動起來,MUME、logy、Tairroir 態芮、RAW、JL Studio、Orchid Restaurant 蘭、COFE 喫茶咖啡、日常生活 a day等等,只是我知道的幾個例子。
拉開座位距離、增設壓克力隔板(如百貨美食街),只是最初步的限制。接下來台灣餐飲業者很可能會面對政府命令民眾不出門、關閉娛樂場所的情況,管制會逐漸升高,從建議、勸導到強制,從自肅居家到封城,國外都演給你看了。的確,台灣現在還有小確幸,還能日常過活,清明連假的大批出遊人潮卻是在濫用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有鑑於日本在3月21日那週的賞櫻潮後疫情急遽升高至大爆發邊緣,台灣的情況不容樂觀。
還是必須超前部署。餐飲業者必須盤算,如果屆時餐廳只能外賣而不能內用,或者完全不能營業,該如何因應?原本不供應外賣的餐廳能轉型做外賣嗎?是否能承受繼續營業的感染風險?有什麼方式可以創造收入?是否該申請政府紓困?
尤其,fine dining餐廳著重現場體驗,當疫情拉開社交距離、禁止面對面接觸,fine dining餐廳可以怎麼因應?
#轉型做外賣
Fine dining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賣,精細的菜色與設計好的體驗就是要內用,為了生存許多餐廳卻也不得不拼命,以下是重災區美國的幾個案例:
華盛頓D.C.的米其林一星餐廳「Masseria」剛推出外賣服務,堅持提供餐廳原本的菜色,並且不使用第三方服務,自己配送—餐廳自有外燴餐車、員工私人轎車、摩托車,在每天的下午四點至六點之間外送。
紐約的米其林一星韓式牛排館「Cote」以零售價供應大酒瓶(magnum)的葡萄酒,與外帶菜單一起搭售,酒款每週更新,「提供給消費者我們能取得的最佳價格。」
比佛利山莊知名的「Spago」餐廳開始提供家庭餐,每人49美元的價格可享受五種開胃菜、一道義大利麵、一道主菜、三種配菜,讓客人到店自取。
西雅圖的地標餐廳「Canlis」早在三月第二週就迅速應對,改設得來速外賣服務,供應漢堡與沙拉,也另外開設貝果臨時店與家庭晚餐外賣服務。
#發售優惠券
如果不做外賣,fine dining餐廳也可考慮發售優惠券。
四度世界第一的Noma主廚René Redzepi,3月20日宣布Noma開賣優惠券,最低金額是丹麥克朗5000元(約合新台幣21,900元),有效期間兩年,可 #優先預訂 Noma或任何pop-up、餐會,另視金額大小,還能額外獲得:René Redzepi親手繪畫的菜單(丹麥克朗10000元),或「感謝包裹」:包括Noma發酵指南簽名書、Noma 發酵實驗室的發酵產品以及面對面發酵課程(丹麥克朗,感謝包裹加上手繪菜單的價格是丹麥克朗55,000元。
#發起募款
Noma的優惠券其實有點像群眾募資。在美國,也有知名餐廳集團直接發起募款以救濟被開除的員工與其家屬。
美國名廚Thomas Keller在3月25日宣布成立救濟基金「Keller Restaurant Relief Fund」,一非營利慈善機構,用於幫助旗下1200名員工度過難關,他們正在向美國國稅局申請免稅資格,一旦通過,捐款給此基金會可以作為所得稅扣除額。
紐約米其林三星「Eleven Madison Park」所屬的「Make It Nice」集團也發起員工救濟基金(Employee Relief Fund),除了鼓勵大眾捐款(捐款一百美元以上可獲得Eleven Madison Park簽名版食譜書),也開放競標獨家體驗,好比由集團創辦主廚Daniel Humm親自到府烹煮五道菜的晚餐開價50,000美元,與Eleven Madison Park行政主廚Brian Lockwood的烹飪課開價5,000美元。
#轉做公益活動
當然,fine dining餐廳也能投入公益活動。
Eleven Madison Park除了發起針對自家員工紓困的募款活動,也與美國飲食非營利組織「Rethink」合作,創辦主廚Daniel Humm旗下的三間米其林餐廳轉型成Rethink旗下的委託廚房,為醫院工作人員與老人照護組織「Citymeals on Wheels」的老人家提供餐點,這項計畫由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與餐廳訂位網站Resy共同贊助。這項企劃開張的第二天,Daniel Humm就供應了2000份餐點。
去年獲得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美國運通標誌人物獎」的José Andrés ,位於華盛頓特區與紐約市的餐廳暫停營業,部分店家將轉型為社區廚房,與其非營利組織「World Central Kitchen」合作。 José Andrés 在 2010 年因應海地大地震設立的 World Central Kitchen,累積了豐富的救災經驗,前陣子「鑽石公主號」郵輪因 COVID-19 滯留於日本橫濱港時,World Central Kitchen 也到現場為接受隔離檢疫的船上人員提供餐食。 José Andrés最近也在IG上直播烹飪影片,與女兒一起做菜的俏皮動態,相當抒壓。
#米其林三星餐廳Alinea與訂位系統Tock的傑出應對
做外賣情非得已,賣優惠券、發起募款又高高在上(擺明了叫平常光顧的有錢客人掏錢出來)。這時我想特別舉出芝加哥米其林三星餐廳Alinea與訂位系統Tock的例子,他們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
Alinea做的,還是外賣。創辦主廚Grant Achatz的IG持續揭露外賣餐點,不可能做原本實驗性濃厚、要價300美元的前衛菜色,而是供應威靈頓牛排、紅酒燉雞等等舒心料理。3月18日服務上線,Alinea推出威靈頓牛排(48小時慢煮Prime Black安格斯牛小排)、馬鈴薯泥(一半奶油一半馬鈴薯)與焦糖布丁,一套2人份要價35美元,在4小時內賣出3,500份。
怎麼做到的?
這就是餐廳訂位系統Tock發揮威力的時候。Grant Achatz的合夥人Nick Kokonas原本從事金融業,投資Grant Achatz開設Alinea大獲成功,2011年他們開第二間餐廳「Next」,開發出預繳全額餐費的訂位系統,當時堪稱創舉,Nick Kokonas進一步將此系統發展成訂位管理應用平台,就是2014年上線的「Tock」, 現已擴展至30餘國、200多個城市,預訂許多歐美餐廳時都會用到Tock。
二月底,當義大利疫情爆發時,Nick Kokonas已敏感偵知不妙,「輪到美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他馬上著手應變,20位Tock員工在6天內趕工出「Tock To Go」,讓餐廳可以馬上推出外送服務,現有Tock客戶更可免費使用。餐廳可在頁面上po出外送菜單,使用簡訊功能與顧客溝通取餐或送餐,若需自行送餐還有地圖可供使用。與其他第三方外送服務相比,Tock To Go不抽成,免除四月的訂閱費,實實在在幫忙掙扎中的餐飲業一大把,消費者也能確保自己支持餐廳的心意每分每毫進到餐廳口袋裡。
3月17日Tock to Go上線,24小時內有250間餐廳註冊,上線的第二天就已為全美國與少數歐洲客戶創造50萬美元的營收!Alinea自己也賣得嚇嚇叫,首波外送菜單的威靈頓牛排,在4小時內賣出3,500份,等同一週的銷量。
Grant Achatz在IG上說,當他設計Alinea的廚房時,他知道他想要改變現代廚房的設計方式,他把通常占據中央的巨大爐台挪走,取而代之的是二張長桌,這樣能使廚師更有效率製作Alinea複雜且前衛的料理。他從來沒想過這樣的設計竟然在此瘟疫流行的時刻發揮前所未有的價值:Alinea得以產出大量的餐點餵養芝加哥,並且盡可能支付Alinea集團員工的薪水。
#經濟部補助餐廳加入外送
Alinea從fine dining餐廳轉型為一天可出500份餐盒的外賣據點,展現超群的適應力與執行力。不是每一間餐廳都願意做外賣,也不是每一間餐廳都用這種方式試圖減災,但如果把「不可能」放在前頭,就什麼也做不到。
為協助餐廳增開外送,經濟部商業司端出新台幣2.65億元,希望補助1.2萬家餐飲及零售業者新增外送、上架電商平台。根據《自由時報》4月1日的報導,「目前已有高達11家外送及快遞業者有意願加入此計畫」,「目前包括Uber eats、戶戶送、Foodpanda、Cutaway 卡個位、快點、街口、lalamove、全球快遞等外送及快遞業者,都徵詢方案有意提供服務;此外也有部分地區快遞業者也有意搶攻。」
「補助期間以3個月為主、每家上限1.5萬元。資格僅限過去未在外送平台上架的餐飲業者,且須為合法登記、具食品業者登錄字號者;方式則為外送業者代墊補助款,且代替餐飲業者向經濟部申請補助。」
外送是活下去的一個辦法,最近可以看到內用為主的口碑餐廳如知名台菜「茂園餐廳」、時髦居酒屋「山男 Yamasan」加入UberEats。然而還有許多店家裹足不前,一大原因就是高昂的抽成,賣一份餐點30%要交給外送平台,不敷成本。好比以甜點、咖啡為主的店家,如果要外送一份蛋糕與咖啡的下午茶套餐,定價必須多少?超過400元一般消費者可以接受嗎?
國內外送及快遞業者是否能在此艱難時期增加彈性?是否有新的業者願意開發更體諒用戶的平台服務?
#請繼續超前部署
然而,最終可能面對的問題是,疫情是否嚴重到繼續營業將危及餐飲業者自身的安全與健康?
台灣還沒走到這一步,但是我們能持續觀賞國外預演。美國飲食網站Eater以「新型冠狀病毒的外送轉型已經來到終點」為題,反映了許多當地餐飲業主的心聲:我不能確保員工不被感染,我乾脆不營業。部分問題來自美國聯邦與地方政府並沒有明確的餐飲營業指南,沒有教導面對消費者的第一線人員該如何保護自身安全。許多業者只能自己拍腦袋,卻也怕掛一漏萬。這篇報導裡,受訪的所有餐廳老闆每天都會調查員工的上班意願,他們是否感到安全,而其不安全感日漸攀升,歇業成為不得不的結果。
在台灣的大家請超前部署。如果真走到這一步,你現在就要想到時候該怎麼辦。
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超級歪10月好書推薦加贈書活動
#幫忙撰文寫了推薦序這應該是台灣目前第一本由法學家談資本主義的書
-
📣留言+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9.10.29 - 2019.11.5
👏感謝 大塊文化 的熱情贈書3⃣️本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403
-
推薦序
法律應為民主社會的公眾服務 / 超級Y
在今年五月,資本主義的一級玩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沒有教科書能夠預測到我們今天的奇怪經濟。」(no textbook could have predicted the strange economy we have today.)
回顧過去二十年,這個「奇怪的經濟體制」有著各式各樣的複數型態:生態資本主義(Lester Brown, 2001)、災難資本主義(Naomi Klein, 2007)、慈善資本主義(Matthew Bishop, 2008)、技術資本主義(Luis Suarez-Villa, 2009)、大數據資本主義(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2018)、監控資本主義(ShoshanaZuboff, 2018)、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Jonathan Haskel, 2019),這些多樣變形看似反映社會變遷的加速進展,人們每天都求新求變以應付社會要求,但在這些變化中始終保持不變、我們每天身處其中的「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各領域的學者們卻鮮少有一致共識。
我們因此發現自己像活在水裡的魚一樣,魚可以明白魚缸裡不斷變色的水是怎麼一回事,但那始終不變的、魚每天身處其中的水到底是什麼?魚必須跳脫出來,到沒有水的世界進行反思。同樣的,要認識資本主義,一種方法是讓自己的思維進到資本主義尚未成形的階段裡進行反思,從歷史的演變中認識它的本質。事實上,這就是十九世紀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進行「症狀分析」的方法;他從資本主義出現前的封建社會中考察,發現商品的價值原本取決於人跟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如農奴與領主),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卻以為商品價值源自商品本身(商品的使用價值),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的特徵是人們對商品的幻覺──商品拜物教──遮掩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建立在剝削的社會關係上。
二○○八年金融海嘯過後,許多學者開始像馬克思一樣,從更長遠的歷史演進思索資本主義的本質與未來,較著名的像是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寫的《債的歷史》,考察人類債務關係的演變後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化的「欠債還錢」並非理所當然、自古如此,或是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從歷史數據中得出資本家用錢滾錢的資本報酬率永遠大於勞工階級用勞力賺錢的經濟成長率,必然導致資本主義走向貧富不均的社會。
如今,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的這本《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提供了讀者一個思考資本主義的新方向。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當初讀《債的歷史》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大歷史感,前半部介紹過去四百年來資本主義社會中法律編碼的演變,土地如何變成可擁有的財產?公司如何變得如此無所不能?金融機構如何合法的以貸養貸?公有的知識如何變成私人財產?這些都是資本主義過去四百年來的成就。後半部則分析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是如何合法地讓頂層階級人士維持既得利益。
皮斯托在本書中的基本論點是:資本主義造成了財富不平等,但是皮凱提所說的「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不是原因,而只是結果。真正不平等的根源在於,有錢人的資產有法律撐腰。因為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是必須透過法律編碼將資產轉變為資本,所以最懂得善用編碼策略的人,才能夠持續「合法地」創造財富,一個簡單的例子:透過法律編碼程序,自己開公司就可以適用較低稅率。而既然資產的價值取決於法律編碼,那麼財富的創造與分配也將取決於法律編碼,所以是資本社會的法律使得財富不平等得以可能。
光是這樣簡潔有力的論調,就可以延伸到本書作者的另一個核心論點:「國家-資本-法律」三位一體,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是個神話。因為資本必須透過法律程序才得以運作,而法律的力量根基於國家的強制力,若無國家在背後維護,資本主義就不會存在!例如二○○八年次級房貸風暴的債務市場就完全是在法律編碼下形成的,而在雷曼兄弟倒閉後,最後出來紓困拯救資本主義的仍是國家。因此,若要扭轉資本主義造成的財富不平等,關鍵就在於,法律不該借助國家力量為資本服務,法律應該為民主社會的公眾服務。
雖然本書中舉的例子多半是西方的歷史,但是與台灣的脈絡對照之下仍高度具有參考價值,無論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議、亞泥採礦權展延爭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爭議、一例一休修法爭議,台灣近年各種社會議題都顯示出「國家-資本-法律」三位一體的連動關係,卡塔琳娜.皮斯托提供的許多案例分析都非常值得台灣的讀者借鏡。
如果巴菲特說「沒有教科書能夠預測到我們今天的奇怪經濟」,那我願意說讀者手上的這本《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就是理解「我們今天的奇怪經濟」一點也不奇怪的一本教科書,不僅如此,它還是一本刺激想像力的指南,讓我們想像:一個法律不再為資本服務而終將與人民站在同一邊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通識DSE| 試題精讀| 全球慈善活動| 全球化如何提高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通識試題入面,做呢條Pastpaper 黎溫 全球 化超正,雖然議題係 慈善活動 鎖死左,但你溫 全球 化特點定義,有睇下新聞玩下社交平台,一定拎到中上成績, ... ... <看更多>
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全球慈善活動】... - 懶人通識Lazy Liberal Studies 的推薦與評價
IG:dsels.lazy 【時事多面睇:全球慈善活動】 慈善活動一般指的,乃是一種以關注及扶助弱勢人士的非牟利活動。惟推動慈善活動,在現時這個功利的世代下,絕非一件易事 ... ... <看更多>
全球慈善活動例子 在 全球慈善活動Facebook募資超10億美元 - 每日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2018年11月15日 — Facebook近日宣布,它將把非營利性籌款渠道擴展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自從推出允許用戶為非營利組織和個人事業籌集資金的渠道以來,超過2000萬用戶已經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