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還能買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Re: [閒聊] OM SYSTEM OM-1 日本定價&規格- 看板DSLR 的評價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有感而發】千萬別買OLYMPUS!|Don't buy OLYMPUS! 的評價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買Olympus 拍影片/超不友善的錄影介面跟參數那為啥還買來 ... 的評價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Sony 如期推新一代WF-1000XM4, Olympus 換頭家後新微單 ... 的評價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olympus e-m10 mark iii二手的推薦,PTT 的評價
- 關於olympus還能買嗎 在 [閒聊] OLYMPUS享樂日|舊換新方案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olympus還能買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olympus還能買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olympus還能買嗎 在 【有感而發】千萬別買OLYMPUS!|Don't buy OLYMPUS! 的推薦與評價
我把問題都跟你說了,你真的還要買OLYMPUS嗎? THE END 感謝大家的收看,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拍攝風格與調色方法,可以參考我在 ... ... <看更多>
olympus還能買嗎 在 買Olympus 拍影片/超不友善的錄影介面跟參數那為啥還買來 ... 的推薦與評價
E-M5 III 4096X2160 24P (本影片參數) Olympus 12mm F2 H.264. ... <看更多>
olympus還能買嗎 在 Re: [閒聊] OM SYSTEM OM-1 日本定價&規格- 看板DSLR 的推薦與評價
很高興 Micro 4/3這個系統因為OM-1跟即將到來的GH6,有了比較活躍的討論。
其實討論中有很多事情早就是這十多年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但還是想趁機再多聊聊
Micro 4/3這個系統。
關於OM-1這台相機,如果想快速瞭解的話,我製作了懶人包圖卡(在個人粉專),有興趣
請參考。
https://euyoung.pros.is/3vpsl5
關於OM-1,我認為應該先來討論的第一件事情是:「妥協的藝術」。
大家或多或少應該都有玩過一些點數的測驗,什麼如果你有15塊錢,你能組什麼NBA夢幻隊
/理想男友/理想汽車 之類的?
真實世界的相機設計也是類似的狀況。
你要把點數放在片幅,當然沒問題!你要有全片幅也要有小巧的體積,那也沒問題。那麼
問題會在哪?你的光學品質可能就會有所妥協。
如果要相對大的片幅,又要好畫質,近代相機的這數十年已經實踐給我們看過了,就算現
在能用數位修正減少鏡片體積,體積還是就擺在那。
OM-1確實是一台朝向專業,或者應該說是一台面向攝影愛好者的機身,它看起來不夠文青
,長得有點像數位單眼。但你放眼望去,含電池大概是599g,約略就是Sony A74(658g)
、Fujifilm XT-4(607g)、Fujifilm XH-1(673g)的等級,有輕一點,但不是很明顯。
我想OM-1要作得扁一點、再小一點應該都是沒問題的,但這牽扯到一件握持感跟操作感,
這等級的相機還是要維持基本的程度,這也是以上列舉的機身差不多都落在這程度的關係
。再加上運作的穩定之下,也需要考慮到散熱這些考慮。
2017年 E-M1 II發表時,有幸在Olympus八王子總部訪談到相關的開發人員,他們也一再地
堅持說法,認為4/3片幅是一個在畫質、攜帶、操作都有優異平衡的片幅。他們認為畫質
這件事情,除了片幅,還有光學/鏡頭,跟背後影像引擎處理的綜合表現。
如果再加上相配合的鏡頭,整體來看,Micro 4/3系統的確達到這樣的訴求。
等等,你跟我說「畫質」?你是說「畫質」嗎?
第二件事情我們就來講這件事情。
整體來看,Olympus的高階M.ZD鏡頭PRO系列,在畫質上有跟每一個系統的高階鏡頭一比的
實力。我每次看到購買抉擇文,Olympus拿PRO比入門的Kit鏡的時候,我都會想:「到底
片幅較小畫質就是比較差的印象還是很深,真的是想為這些好鏡頭抱不平。」
確實,4/3這個片幅有很大的侷限性,但你說要跟APS-C相比,尤其是經常只是拿入門鏡頭
去跟搭配Pro鏡頭比,畫質上真的有這麼大的差距嗎?
OM-1此次採用新的感光元件,全面地在對焦跟畫質上(宣稱)有很大的進步,確實是讓很
多老粉振奮,對因為攜帶、因為光學、因為耐候而選擇Olympus的人來說,其實求的不是
上打全片幅機種,求的就是比現有的感光元件性能提升,更能發揮選擇系統的優勢而已。
我相信板上有很多人都是從M43入門的,也就是因為片幅,很多人在長年以後升級,選擇
的可能是APS-C為主的Fujifilm X系統、或者是Sony FE系統。
關於體積、關於整體搭配起來的畫質,也應該能體會到差異。
「你選了什麼,還是會放棄什麼。」
第三件事情我們來說Olympus在發表會上說的「演算式攝影」。在Olympus M43系統上的演
算攝影跟我們在講手機調色、HDR的演算式有點不一樣。
主要是為了彌補片幅而進行的拍攝體驗最佳化。
比方說防手震好了,你有系統搭配起來輕巧的優勢,如果可以不用帶腳架能長曝是不是更
好?所以這群人在全盛時期防手震部門有超過兩百個人在做(我都不知道他們腦袋是不是
壞掉了)
當初E-M1 II發表的時候我就能手持4秒大約有50-60%的成功率,這次OM-1宣稱可以再提升
一級,想拍個4-8秒手持,好像也有機會辦到?
LiveComposite,提供了類似現在手機夜景模式的機身內疊圖,讓星空軌跡、車流軌跡變
的容易,OM-1也說有機會直接手持不需要上腳架。
LiveND現在可以到ND64了,你可以看到,這些科技都是為了讓很多拍攝簡單化、少帶很多
東西。不難推敲Olympus追求的就是這些事情。
2000萬畫素有點低,我們感光元件能動欸,要不要來合成看看?於是有了上腳架8000萬的
高畫素合成(可以手持5000萬)
4/3片幅確實有一些限制,但是Olympus這種奇怪的公司就是會拘泥在奇怪的事情上,然後
想出一些技術自圓其說。
APS-C、4/3、135片幅、中片幅,都各自有各自擅長的地方,我也不相信4/3跟APSC/135片
幅一比,馬上就是畫質有夠爛,修圖修半天救不回來;跟手機比,又大又重,不如用手機
拍就好。
那你說這些東西能不能用在全片幅上?蠻有機會的阿,但要科技更進步。
全片幅的資料量無腦換算大概就是4/3片幅的4倍,要作到也是可能的,只要處理引擎夠強
Panasonic S5目前也有類似LieveComp的技術,也有高畫素合成,但沒辦法手持。
但有些技術在片幅上也有不同的表現。
舉例來說好了,像防手震大家都說Sony補償的幅度感受不強,這主要也"可能"是因為機身
內感光元件外的空間不足,不太有位移補正的空間。
說實在的,現如今的相機市場已不再像過去一樣涇渭分明。以大家熟知的感光元件來說,
這次OM-1有所提升,就是得益於Sony的技術;Canon 的防手震技術文件流出,其中也有
明確的指出某部分專利是基於Olympus(可能有交叉授權)。
這些技術都可能在某些時間點交叉使用,然後變成自己廠牌的邏輯跟樣貌。
每一間廠牌其實都有自己的邏輯跟重視的特色,就是這些堅持讓我們願意購買跟投入。
最後,看到推文說的,我還是想再多說一下米谷美久。有不少人覺得在時空背景底下,
米谷美久,在這個時代所追求的是手機這種器具。
我不是米谷,但我根據他的背景,推測他現在所追求的設計應該也不是這樣的器材。
米谷美久是一個很喜歡相機的人,根據他本人的說法,在高中時代他就隨手拿了家中的
Leica IIIf來拍攝,相機的價格很昂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敗家子。
自己是沒辦法靠攝影賺錢,所以最後念了機械學科,也因為大學的相機專利也在畢業後被
當時的Olympus招募,放棄了汽車公司的工作。
他覺得Leica很棒,但不是一台「全能」的相機,有很多東西不符合他的想法,所以開始改
造相機,慢慢設計出他想要的相機。
到這裡。我要反問看到這邊的人,今天我們還喜歡用相機拍照,而不是用手機拍照。
為什麼手機那麼簡單就能拍好看,是因為相機拍得特別難,所以享受這種困難感嗎?
我想不完全是吧?是因為拿相機拍照就是一種「實感」
拿著一種器具的感覺、操作的感受、按下快門的感覺、不小心拍到照片的雀躍、累積經驗
跟相機合為一體拍到的東西…有太多太多都是「實感」。
這種感受是手機辦不到的,不是只有「好看的影像」而已。
一個喜歡Leica IIIf而開始設計自己喜歡相機的人,我不太相信在這個時代手機是他完美
的理想型。
如果米谷先生還在,想設計的一定也是一台更好用的相機,可能有一點手機演算式攝影的
樣子,可能可以做很多事,可能也蠻好帶的。
欸…
那不就是OM-1嗎?
--
巴黎是一枚滿口黃牙、蓬頭垢面、還散發著流浪漢氣息的超級大正妹
【BLOG】https://www.euyoung.net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uyou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9.168.1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645090216.A.2C4.html
15塊錢的遊戲是類似這樣的啦
感光元件:
中片幅8塊錢、135片幅6塊錢、APS-C 5塊錢、M43 4塊錢
連拍張數
50fps 6塊錢 20fps 5塊錢 10fps 3塊錢
諸如此類的在預算內做出一個東西
※ 編輯: cybercat (49.159.168.117 臺灣), 02/17/2022 17:35:51
就是要輕便才選OM的長焦,你感覺起來的重,相對比APS-C跟135mm片幅的長焦鏡,都輕、
小很多。講防手震的長焦太重,還輪不到Micro 4/3。
我確實沒有講得很仔細,因為我沒有選。我兩個系統都有,而且不是所謂從Micro 4/3系統
升級所以荒廢,而是兩個系統各有各的用途。
OM-1的價格落在2200美金,這是什麼概念?對比起來大概就是Sony 的A7 IV、Canon的
EOS R6、Nikon的Z6 II、Panasonic的S5都落在這個區間。
類似價格,憑什麼有選OM-1的理由,它片幅小那麼多?!!!!
請套回文章一開始的15塊錢組成的部分。
上述的機種我們選了片幅,在其他部分會犧牲,體積、重量是最顯而易見的部分。AE/AF連
拍的能力,就規格面來說也比較少。
OM-1的連拍追焦等級,瞄準的是更高的機種,也就是用上堆疊式感光元件,能夠有更高讀
出速度跟資料量。只要OM-1能有兩倍價格的135片幅旗艦性能的六、七成,這筆錢就花得
很值得。
凡事必有代價,你要全片幅、你背的起重量、你花的起錢買好鏡頭,這些都辦的到,但你
需要體力、建構費用。
只要你有一件事情沒辦法完全達到,勢必要妥協一些事。
追求片幅更大多一點,覺得夠用就好可妥協性能,那可以選中堅等級的全片幅無反光鏡機
身。
想追求速度多一點,想要整體系統搭配比較輕,尤其是長焦的,那OM-1自然是選擇。
最後多講一個M.ZD PRO鏡。
很多人都會說PRO鏡根本沒多小,配上去也是很大。以F1.2定焦為例,在全片幅上約略跟
F1.8的入門與中堅等級定焦鏡相仿,可PRO的光學水準、散景品質(光點、Bokeh)是更好
的。
散景確實是物理限制不夠糊,但就跟機身一樣,你講求的是模糊的程度,自然就對
Micro 4/3系統看不上眼。
要不要買OM-1或者是該價格等級的全片幅/APS-C相機,都是個人選擇而已。
這篇回文也說了,說真的Micro 4/3系統的粉絲無意上打什麼又什麼,難得有一台不錯的
相機,也符合現代相機性能的模樣,高潮一點很正常。
全幅系統從平價的EOS 6D問世就說會一統江湖,直接把APS-C跟4/3打掉,至今這些片幅也
都還在。
這就說明每一個片幅都有其優點,也有其需求,這十多年才會維持這樣的平衡。
這很正常,這篇文也不是賣什麼感性或者情懷。
10萬在那裡,想買哪間就買哪間,怎麼選都是自己選擇。有些人要預算內最好,就會有人
預算內最實用。
入哪間家門比較划算,買哪間多這個是趨勢,但這些選擇不會是100%,就還是會有人買別
的廠牌。
相機這產業越來越慘澹,Micro 4/3難得有些好消息,就算是不買也很值得好好關注,只有
相機廠都還在,我們這些消費者才有得選。
※ 編輯: cybercat (49.159.168.117 臺灣), 02/17/2022 22:40:37
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這M.ZD 100-400mm跟Sigma 100-400mm的光學結構很類似,也根據
過去ZD(4/3系統)時,也有顆ZD 18-180mm是直接使用Sigma設計。
一直都有說法M.ZD 100-400mm是類似Nikon NIKKOR Z 28-75MM F2.8的狀況。
這就是為什麼兩顆鏡頭光圈一樣,重量只有差20g的原因。
我比的是:
M.ZD 40-150mm F2.8、一般全幅70-200mm F2.8
M.ZD 12-40mm F2.8、一般全幅24-70mm F2.8這樣的鏡頭,這也是我們之間想法的歧異。
※ 編輯: cybercat (49.159.168.117 臺灣), 02/17/2022 23:18: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