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從《追憶逝水年華》到麥阿嘻:椴樹】
你還記得紅極一時的羅馬尼亞歌曲〈麥阿嘻〉嗎?原曲曲名Dragostea din tei被當時許多臺灣媒體翻譯成「綠檸檬樹下的愛情」或是「菩提樹下的愛情」。或者你比較喜歡音樂課學唱過的那首曲調沉鬱、舒伯特的〈菩提樹〉(Der Lindenbaum)?你有沒有納悶過這個原產於東方,名字有些佛教故事色彩,又常見於校園的樹種為何在西方也占了一席之地?還是文藝青年的你曾經好奇翻開過法國文學巨擘普魯斯特七巨冊的意識流小說《追憶逝水年華》,對引發敘述者洋洋灑灑三十頁寫輾轉難眠回憶的、浸在椴花茶(Linden tea)裡的瑪德蓮小蛋糕之香氣有過遐思呢?
原來這裡的「綠檸檬樹」,其實是椴樹的英文lime tree的誤譯,和檸檬樹lemon tree是不一樣的。從字源看:綠果皮的萊姆lime,和黃果皮的檸檬lemon,最初都可以溯源到梵語的nimbu(檸檬)。而椴樹linden、lime則溯源到梵語的latā(藤本植物)。
上述歌名的兩個「菩提樹」指的其實也都是椴樹,和大家小時候打掃過它葉子的菩提樹是不同的植物。根據維基百科,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此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畢缽羅樹因而被尊稱為菩提樹;梵語bhodi是智慧、覺悟的意思。
歐洲常見、錦癸科椴樹屬的椴樹,與原產於印度、桑科榕屬的菩提樹葉型其實有些相似,都是心型帶著尖端,遠看可能真的會搞混。不過,椴樹的葉面疏生短絨毛、鋸齒狀葉緣,菩提樹葉面則有光澤(有可愛的粉紅色小葉子)、葉緣光滑無鋸齒,尖端也更長些,是熱帶植物排水的構造。或許是早期留學生見到椴樹時誤判誤譯,造成這個奇特的差錯。
此外,創立「林奈二名法」的瑞典生物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é)姓Linné,是Linnaeus的簡寫、拉丁化過的瑞典文的椴樹linn。
或許輕鬆一些,你其實不用計較這些名詞之辨,就「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的讓它去吧!
[Mr. Thursday]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