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的生意
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十四日,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
霎時間,餐廳的競爭者,從餐廳同儕,變成了調理食品、雲端廚房、家庭煮夫煮婦。
當然,餐廳原本就要和以上飲食選項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與時間,然而,禁止內用,等於斬斷餐廳的主要命脈,也阻止「完全服務餐廳」(full-service restaurant)發揮其優勢— 創造現場體驗。一間餐廳的營收來源,假設原本有內用、外帶外送、外燴服務、活動包場,禁止內用與聚會,就只剩下外帶外送了,只能約莫涵蓋原本營收的二至三成,毛利還較低。
外帶外送,該不該做,該怎麼做?
#疫情迫使消費轉型
很多人早早跳下來做了,先做再說,拼現金流,銷庫存。一時之間也無法細想成本結構和持續性。根據美國舊金山「Golden Gate Restaurant Association」調查四百間餐廳的數據,舊金山餐廳在疫情初期,去年三月封城到去年五月之間,有六成業者外帶外送是虧錢在做。台灣業者的情況,很可能也是這樣。
也有人先按兵不動,熄燈休業。疫情存活率,比的是手骨粗,但手骨再粗,也會面臨消費轉型、人才流失的挑戰。我的意思是,這疫情不是一時半刻捱過去就行了。首先,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很難走回頭路,看看鄰近的香港,即便目前屬於低風險,去年十一月初爆發的第四波疫情,也是到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才近尾聲,那是足足五個月;而即便高峰過去,也會有一段震盪期,每天都會有確診病例,只是看傳染鏈明不明確。
即便之後開放內用,應也會有梅花座、客容量限制等等規定,繼續箝制營收,與消費者出門吃飯的信心。
美國「國家餐廳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今年一月的統計資料顯示,53%的美國成年人將外帶外送視為「基本的生活方式」,並且有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疫情前更傾向消費外帶外送的食物;美國餐廳也回應以上需求,46%的家庭式餐廳或fine dining餐廳表示在去年三月至十二月之間增加了外送選項,casual dining和fast-casual餐廳的比例則是44%。即便美國正在推進疫苗施打,許多州解封,餐廳客流量回籠,外帶外送的趨勢也不會一夜逆轉。事實上,美國餐廳業者對於近在眼前的全面解封,仍然有疑慮,因為去年真的讓他們怕了,如果不小心再來一次封城怎麼辦?
正在重啟營業的美國餐廳,還遇到另一個問題:徵不到人。先前疫情的失業潮,逆轉成為人才荒,許多餐廳員工不願意回到餐飲業,或者因為領取政府補助而未回應徵才需求(但許多州正在收緊失業救濟)。對於重視服務、強調手藝的餐廳而言,解僱了團隊,很難再把一樣有才華、有默契的成員組回來。
#外帶外送是長期戰
這是一場長期戰;病毒進入台灣社區後,趨勢更明顯了。解方是疫苗,沒有錯,但我們都知道那要花一段時間,目前餐飲業的作戰持續到今年底,都是樂觀的。
餐廳經營者動起來,一方面回應消費趨勢;二方面保住團隊人才;三方面維繫供應鏈,食材生產者、進口商、酒商、餐具商等等等等,牽連範圍很廣。
尤其,對於重視手藝與服務的餐廳來說,與疫情搏鬥的困境,其實是一個「去廚師化」的過程。外帶外送、調理食品、雲端廚房,越能標準化越好,越有一致性越好,即便會減損個性與才華的光亮,只要送到消費者手中具備穩定的水準,最妥當。各位廚師們,你們不會不服氣嗎?
求生為先,很無奈地,外帶外送可能是眼下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如果要做,主廚與餐廳業主就要把外帶外送看成一門相對長期的生意。若著眼於調理食品,或也是做出更美味產品的契機。積極地想,這或許是正向循環的起點。
把外帶外送建制化,相當於,開一間新餐廳。聽起來頭大,但是,餐廳不能一直仰賴熟客的愛心與義氣。我說的是,沒有電子支付,只能現金面交或者轉帳;外帶自取流程不便,外送時間難以控制;餐點打包冷熱不分,失溫衰退;餐點本身禁不住運送。
這些都是痛點,都要解決,而一旦解決了,生意會更上層樓。
#第三方外送平台的替代方案?
我原本經常使用第三方外送平台,這陣子我刻意不用,直接支持餐廳的外帶外送。身為消費者,我希望外帶外送的體驗可以更流暢,我會更樂意訂購。就像,以前總會想一週挑個幾餐去餐廳吃,現在的情境,就是轉成外帶外送。
此刻會讓我考慮是否選擇某家餐廳的外帶外送,有二大因素:付款方式、運送方式。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可以線上付款,並有外送員直接將餐點送到我家門口,完全零接觸。
第三方外送平台直接解決這二個問題,但餐廳付出較大代價,二大主流UberEats、Food Panda的高額抽成(35%),尤其對成本結構以內用為主的業者造成傷害。有什麼替代方案?概括來說,只要抽成沒那麼高(例如20%以內),卻能同時提供訂購介面、金流服務、物流服務,對於餐飲業者就比較有吸引力。例如新加坡商線上訂餐系統「Oddle」,或者開闢外帶外送服務的「inline」,都是抽成較低的方案。
有沒有可能餐飲業者自己搞定第三方支付與物流呢?第三方支付如Line Pay、街口支付,手續費約莫2.3%,只有金流服務,沒有訂購介面、物流服務,餐廳老闆要自己斟酌;至於物流,Lalamove爆單的情況下,越來越難媒合司機,是否有可能將餐廳的閒置人力轉為物流服務?
外送平台的替代方案,是不是有可能用「合作社」的模式來經營?這是我看到的一個美國案例:「Loco Co-Op」,一個由餐飲業者自己經營的外送平台。他們的做法是,設立一定數量的股份,假設一股二千美元,餐廳業者可以來認購,分店數量越多的業者,可以認購更多股。想加入的業者也未必要認購股份成為投資人,也可以單純加入成為會員。一旦成立,其運作就和一般外送平台沒什麼二樣:由承攬司機負責運送,用平板來操作後台;消費者則是下載app來訂購餐點。雖然期初仍要向使用服務的業者抽成15%,但希望隨著規模擴大而能降低抽成。
和一般外送平台不一樣的地方是,這外送平台的盈餘,會分配給各該投資人,也就是餐廳老闆自己;若有剩餘,也會以回扣的方式,依照餐廳業績,發放給非投資人的餐廳會員。
合作社的外送模式,是否有可能讓幾個相熟的餐廳老闆自己就組織起來呢?
又或者,政府能積極介入?高雄市政府「高雄好家載—防疫互助經濟」紓困方案,讓閒置的計程車投入外送,就是很好的作法。根據自由時報5月29日的報導,此方案「整合餐飲業、點餐平台與一卡通,由14家計程車隊擔綱外送,民眾只要點餐滿499元,高市府就補貼85元基本車資,讓運將將美食送到家,預計下週上路。」
#問題定義了生意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一段很棒的話。
美國餐飲大亨、創辦Shake Shack漢堡、Union Square Cafe的Danny Meyer,在NPR的podcast節目《How I Built This》中,提到他的外祖父、也是一位成功企業家給他的建議:
「別再抱怨問題;問題定義了生意。生意做得好的人,不是那些問題最少的人,而是那些善於解決問題、享受其過程,並和優秀的同僚一起面對的人。」
("Stop complaining about problems; problems are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The people who do best in business aren’t the ones with the least problems, but are the ones who solve their problems better and have more fun doing it with better people.”)
與大家共勉。
(圖為Wildwood與Tart Taipei的外送餐點:牛排沙拉、酥脆中卷、貓耳朵麵、炙烤玉米、焦糖布蕾塔、班蘭咖椰塔、草莓香草塔。)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移民澳洲—港女住山旮旯小鎮擠牛奶時薪$150 二人家庭住塔斯曼尼亞生活費年使27萬港紙 90後IT人技術移民年薪升幾倍想45歲前退休 澳洲移民政策一向以填補勞動市場短缺為主導,技術移民配額佔七成。不過EOI(Expression of Interest)計分方法複雜,入場門檻已提高到65分,要得到...
「it人才荒」的推薦目錄:
- 關於it人才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t人才荒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t人才荒 在 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t人才荒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it人才荒 在 潘瑋柏官方頻道Will P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t人才荒 在 Re: [新聞] 科技人才荒?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點出-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it人才荒 在 IT人才荒3至7年經驗最搶手... - 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的評價
- 關於it人才荒 在 如何找到多元、有創意的員工?Facebook 全球招聘負責人公開 ... 的評價
- 關於it人才荒 在 Re: [新聞] 科技人才荒?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點出 的評價
- 關於it人才荒 在 Re: [新聞] 科技人才荒?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點出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it人才荒 在 Re: [新聞] 科技人才荒?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點出育才 - PTT推薦 的評價
it人才荒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值得一看。
梁家權的兄長,是前大台及亞視主播,現時廣播處長梁家榮。
(2011年前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時,梁家榮是亞視新聞總監,當年他有客串報《六點鐘新聞》。)
【 永別了香港的好 】
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在fb上載了記者鄭美姿訪問末代港督智囊顅汝德的舊文章⋯⋯重讀,憶故人,哀今天!
👇👇👇
文: 鄭美姿
【永別了香港的好】N年前的訪問,今日睇番,先記得佢曾經講過這麼多記者的好,有種溫暖心靈的感覺,但溫暖之後,虛空加倍。香港的好永遠過去了,不要再懷緬了。
====全文=====
16/7/2011/ iMoney 鄭美姿
末代港督智囊顧汝德︰高官聰明人做蠢事
午後的國金二期大堂,陽光照進了室內,記者迎來清癯的顧汝德。他奉上一個大大的笑容,看見記者獨自一人,卻沒有攝影同事在旁,竟翻一個白眼道:「Oh, the photographer一定去了yum cha(飲茶)啦!」然後興致勃勃拉記者去咖啡廳,嚷著要一塊兒「飲茶」。
「飲茶」是行內術語,一班記者開完記招後,往往聚在一塊飲茶交換八卦情報。顧汝德突如其來自口中吐出這個小小的術語,親切感油生,無怪乎當年他就任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的智囊身為中央政策組首席問時,曾討不少傳媒歡心,更獲記者通風報訊救過一命。這位外號「魔僧」的前朝顧問,事隔14年後出山月旦政事,給香港高官的贈言是:「曾蔭權等高官都是聰明人,只是偶爾還是會做出愚蠢的事情。」
「魔僧」顧汝德多年沒有在鎂光燈前高調亮相,最近他一本關於官商勾結的新書推出,又時值民怨沸騰的七一遊行月,媒體都找他月旦特區政策功過。前朝智囊事隔14年後再出山,政府制度已變但不少人面依舊,不論曾蔭權、曾俊華,還是某些立法會議員,都曾跟顧汝德共事前朝政府。
他對於復建居屋、財政預算,以至教育政策等,意見無一不與特區政府唱對台,但談到昔日人物今天落得弱勢下場時,顧汝德的表情反倒讓記者有點意料之外。他收起了一副看透世情的淡定,卻皺皺眉頭,煞有介事的說:「他們幾位都是很聰明(Clever)的人,老實說,在港英政府時期,他們的表現比當時的外籍官員全都要好。我也老大不明白,為何今天他們有時會做出了愚蠢的事情?」
他口中的「愚蠢的事情」,包括曾蔭權被傳媒發現其住所有僭建物後所作出的回應,還有唐英年的「點解你做唔到李嘉誠」言論,以及政府的直資學校政策、高官對示威人士所落的「激進」標籤等等。
顧汝德對記者的提問幾乎都有問必答,唯一是請他解釋為何高官會由以前很聰明的人,變成今天總在幹蠢事時,他思量了一會後終也棄權,「Um......I don't know.」
以記者新聞觸覺辦事
當學者和記者出身,廿幾歲在英國大學研究院畢業後,他取得英聯邦獎學金前赴香港大學做學術研究,並當過港大的經濟系教授。他隻身由威爾斯來到1962的香港,住進銅鑼灣的?房,400幾呎住了幾伙人。劏房日子給他的回憶不是髒亂卻是香港人原來很「斯文」,原本說着英語的他,刻意加進「斯文」這個廣東話:「一屋幾戶卻得一個廁所,地方擠迫,但人人都好斯文,相處太平,我就覺得香港人有前途,會進步。後來我又住過香港仔,日日看見那些水上戶帶子女上學,而小孩子的校服都是白色的,很乾淨,我在想,人人不論貧富都有書讀,這個地方未來必然很好。」
擅於發掘生活裏的美好細節,處處以其植根心內的Journalistic Trait(新聞工作者的特性)為榮,大概就是這種精神,讓他有別於今日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顧問組。「我喜歡新聞記者,因為我自己也是從那裏來的,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做過逾10年記者。就是那種Journalistic Trait,讓我經常採用一種新聞工作的方法去做政府顧問工作。」
六四自發上街「數人頭」
如何才算是運用記者的「Trait」去施行政策和體恤民情?顧汝德側一側頭,跟記者說起了1989年100萬香港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的那段軼事。彼時他就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不過兩個月,5月便發生了港人上街事件。當時港督衛奕信沒有委派他任何工作,可他卻於遊行當日獨個兒走到灣仔去,站在遊行路線的一個轉角位,一心想着算一算遊行的人潮。
「我希望得到一個梗概,想親眼看看遊行的人是如何互動的,而警察的反應又是怎樣。方法只是算一算每分鐘走過的人數,每15分鐘再重複數算。其實我這樣做只是基於我的記者特質(Trait),挺自然的。」
顧汝德當下的直覺是,港府毋須憂慮香港人對回歸會反應過激,他認為港人能夠順利過渡很多風風浪浪,「那次是很文明的遊行體驗,警察對巿民好友善,巿民也不對警方反感。這對記者來說是一些很直接的觀察和氣氛感受,是了解民情的重要資訊。」
後來衛奕信從其他人口中得知顧汝德公餘時間親身視察,遂緊張地追問他的所見所聞,更請他呈上一份見聞報告。說著顧汝德眨眨眼道:「那我對著衛奕信當然一口答應,難道還說那不是我獲分派的工作不成?」
顧汝德偏愛香港,他能夠從香港經常被詬病的「批評文化」中,看出難能可貴的社會動力;而他也很偏心新聞記者,總能看出他們稜角背後的真心好意。說得宿命論一點,難道這是緣份?但顧汝德不至感性如此,他想一想說:「我曾有過不少愉快經驗,就是當事情有可能搞砸時,幸得人家的提醒,讓我銘記於心。」
這種美好記憶錘鍊成他的生活智慧,就是不要漠視任何人的任何意見。特區政府強調聆聽民意,但早自十幾年前,顧汝德這個前朝顧問已行這一套,他四出收風探取民情,再寫成報告上呈港督,意見直抵天庭,是為朝中的心腹顧問。他曾立下一條規矩,精神是但凡任何人想求見發表意見,他也不會推辭、不會拒絕。「一個人的想法有限,你需要靠其他很多很多意見才能琢磨好一個政策。」
然後,考驗來了。
一個電話救一任港督
那是1995年施政報告發表前兩天的早晨,他正在埋頭做最後的修辭和校對工作。那天「肥彭」彭定康要求他必須於「before lunch」的時間,將一份「perfect」的施政報告放在他的案頭。顧汝德自覺忙昏了,恰恰這時,他的秘書走過來,說有一名記者來電。「我認識這個記者的,但她不是做硬新聞的人,通常報道軟性故事。所以我說不聽了,很忙啊!」
誰料秘書小姐拉長了臉,揶揄顧汝德不總是說身為中央政策組必須來者不拒的嗎?雙方對峙了好長的一分鐘後,顧汝德擺擺手投降,拿起了電話筒,而那時已經11時許了。
「記者在電話中說,前一晚她出席了某官員的off record簡布會,官員說施政報告中有一個關於政府某個特別項目的數是錯的,準確的數字會於周五才公布。」施政報告的公布日期為周三,但那位職位極高的官員卻提供了一個錯誤的數目,用意是要讓港督難堪。
顧汝德獲告知這件事後,隨即給這個高官打了一通電話,但沒人接聽。他遂動身到港督府,用府中的電話直接給該高官致電,高官不敢不接來自港督府的電話,惟他仍然堅持不肯提供準確的數字,說這不關顧汝德的事。
「我當了記者這麼多年,有幾多次你寫一個新聞,是能一個版本到尾的?你總是不斷有東西要更新、有文字要修改。施政報告頁數和很多內容已經編印了,不能改,我只能在某些地方拿掉一個百分比,再改一兩個字眼,減低那個錯誤數據的殺傷力。」
這個秘密顧汝德守了這麼多年,卻不能讓人知道,連港督也給蒙在鼓裏,「不,我不能報仇,因為如果讓港督府知道,這就是一件醜聞(Scandal)。我只能應付了問題再前行,不能開火。」
事件給顧汝德的啟發是,你必須聆聽所有意見,你不能設限,只能來者不拒。而且你最好懂得欣賞記者,以及肯定新聞工作的價值,「我素來喜歡新聞記者,why not?因為我自己也是那裏來的。記者總是經常想告訴你,你哪裏出錯了,他們喜歡判斷(Judge)事情,他們會問所有的問題。一般的批評是,記者說的寫的不一定對。這我當然知道,我當日寫的那份施政報告就幾乎出錯了嘛!但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看新聞記者,他們批評你,但他們也擁有一些消息,一些資訊,是你所不知道的。有需要時請相信他們,傳媒在真正把關時,都是有道德的人(Ethical people)。」
回歸後不捨得離開香港
兩星期前的七一遊行,人數是最近幾年之冠。如果你也是走出來遊行的一員、如果你也擁有一點Journalistic Trait,或許你能夠觀察到,人潮中竟偶爾亮出了一方方A4尺寸大小的港英殖民旗幟。香港回歸已經14年,14年以後你還能在示威人群中得見前朝遺痕,也夠耐人尋味。
這叫顧汝德回想起昔日1997年殖民政權告終,他是萬般不捨的離開香港,他說自己不是眷戀港英皇朝,只是赫然發現自己必須告別廣東人社會而返回英語國家,竟心生徬徨。「雖然我的確是鬼佬,但我留在香港35年,其間曾經回家的日子少過3個月,你要我回國,我覺得奇怪極了,我想留在這裏,但不行。」
「作為前朝的高層,一個政權完結之時,最漂亮的做法是離開。那時候很多私人企業給我聘書,他們看中你的人脈關係,認為有利其公司發展。他們給你很高人工,純粹因為你的關係,我受不了,受不了由一個專業的職位,變成一個純搞關係的人。況且這甚至算是某種形式的貪污。」
港人甚麼都要100分
顧汝德最後到了愛爾蘭,在大學裏做研究,直至2003年政府改行問制責,管治制度全然改變,他才高高興興的接受了PCCW一個業務拓展的職位,回流香港,做了一年。重返這個讓他偏心的地方,他在批評聲中,看見了香港討人喜歡之處。
「遊行和反對政府這些事情,你以為以前沒有嗎?1967年暴動、七十年代公務員罷工、教學語言示威,八十年代政局動盪,個個年代如此。香港人甚麼都要Excellence,接受不了Quite excellence,所以地鐵遲了少少就投訴也要上頭條。這件事在倫敦在紐約不會發生,不代表在香港發生就是問題。」
說着他突然又轉講招牌式「唔鹹唔淡」的廣東話,揚揚眉頭得意的說:「香港人乜嘢都要十分好!This is not an excuse but what Hong Kong is.」
對香港的好、香港的壞,他也包容的照單全收,顧汝德就是這樣的偏心,他口中的讚美總比批評多,整個訪問他唯一最狠的用字也不過是說曾蔭權和某些高官偶爾的言論夠「Stupid」(愚蠢),一邊說還一邊笑得真誠,令人誤以為他真的沒有輕蔑之意。大概這就是英式風度的一種,也是唯一一樣特區高官縱使聰明卻永遠學不來的風範,也算是顧汝德曲筆留給記者的回應,解釋了為何聰明的人會幹出愚蠢的事。
-\-\-\-\-\-\-\-\-\-\-\-\-\-\-\-\-\-\-\-\-\-\-\-\-\-\-\-\-\-\-\-\-\-\
我看特區政府︰
「港英時代在政府擔任要職的港人,都很聰明,而且表現較其他外籍官員優秀得多,因為AO競爭非常激烈,留任到現在的高官,質素都很高。問題是這群高職的人沒有勇氣和眼界去服務香港,而唯一試練他們的方法,是透過選舉,所以普選是必要的。香港根本沒有面對甚麼真正的危機,財政儲備多得浪費,政府必須信任巿民,必須有勇氣作出改變。」
我看有錢人︰
「聖經說:『How hard it is for the richman to go to heaven』,有錢人很難做,因為他們距離一般民眾太遠,他們相信人窮是因為沒有努力,這是最愚蠢的想法。我當記者時接觸過很多四十至七十年代的大商家,他們經歷過戰亂,體驗過戰爭時人與人的互助互愛,他們對人是很關愛的。縱使一般不相信福利制度,不認同政府花錢搞福利,但他們會關照自己廠的工人,對下屬和員工心存厚道。」
我看富二代︰
「他們小在國際學校讀書,留學外國,生活圈子全是有錢人,令他們以為自己很優越。距離一般階層太遠,他們對大眾不能信任,還覺得害怕,以為一般人都想騙錢(有時是對的,但不是常態)。富二代沒有了父輩的厚道,態度傲慢。反而富三、四代會有改變,他們不再沉迷地愛錢,因為生活太過人工化,是回歸常態工作生活的契機。」
我看新聞記者︰
1. 必須喜歡發掘事情背後的所以然;
2. 對「準確性」要求嚴格;
3.喜歡跟人接觸和聊天,不論對方是富是貧、是好是壞,也不要存有偏見,因為『人』是記者採訪故事的開始,是報道的來源。」
我看直資學校︰
「聰明的孩子是基因使然,而不是由於其父母有錢。有錢加上成績優異的10%學生上直資學校,另外10%成績同樣優秀的卻要上其他學校,這是浪費人才,荒謬的制度,對香港不是好事。兼且這是沒必要的,因為特區政府有足夠儲備、足夠金錢去資助學校教育,根本毋須搞這一套。」
我看八十後︰
「政府中央政策組做過調查,指八十後是本港有史以來所受教育最高的一群,但他們的就業前景卻最差。我覺得這壞透了,八十後面對這個困局反應負面很正常,我覺得他們好斯文。他們很多的投訴都是對的,不是嗎?」
我看弱勢社群︰
「給予耐性,並且時刻保持樂觀,必須相信你們的問題可以解決。我出身在威爾斯鄉郊,家裏一直沒電力沒廁所,只得一個水喉,有老鼠牆壁永遠潮濕,傳來異味。但我上了大學和寫書,我有一些天份,但並不因為我有錢,不因為我父母是好人。不同人有不同天資,即使貧窮也沒有例外,你必須懷抱希望。」
Leo Goodstadt 顧汝德
˙1962年獲英聯邦獎學金由英國來港,在香港大學任經濟系教授及進行學術研究
˙留港任新聞界逾10年,曾為財經雜誌《Euromoney》特派記者及《遠東經濟評論》副編輯
˙1989年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為前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心腹
˙1997年定居愛爾蘭,從事學術研究
˙2003年回流香港後曾任職商業機構
˙現為都柏林大學聖三一書院商學院兼任教授,一半時間留港。
it人才荒 在 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I在智慧工廠的進展,
目前較大需求是影像辨識做檢視,
與Predictive Maintence(預定保養),
這篇還提到工廠用智慧化機器人。
而業界需要專家收集、標記與建立模型,
以訓練資料集,
這需要人才荒慢慢解決,
另外,
傳統產業不重視IT人員,
也可能造成人才留不住的窘境。
#人工智慧 #智慧工廠
https://www.eettaiwan.com/…/20181119NT03-AI-Edges-to-Factor…
it人才荒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移民澳洲—港女住山旮旯小鎮擠牛奶時薪$150 二人家庭住塔斯曼尼亞生活費年使27萬港紙 90後IT人技術移民年薪升幾倍想45歲前退休
澳洲移民政策一向以填補勞動市場短缺為主導,技術移民配額佔七成。不過EOI(Expression of Interest)計分方法複雜,入場門檻已提高到65分,要得到移民邀請85分更是基本,據民間統計會計專業更要達到100分。而且技術移民職業列表經常更新,真正「今日唔知聽日事」,拿到永居的成功例子寥寥可數。不過澳洲無論氣候抑或文化,都吸引不少留學生和工作假期申請者,留在澳洲打拼望能獲得永居資格,早川太太Megan和她的日籍丈夫便是其中一份子。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723/67MLRQUXUC26ZYYJZHBLZMBIFU/
80後港人阿Yu及丈夫何生2012年來澳洲塔斯曼尼亞讀書,大學畢業後以技術移民簽證留下,現時已入籍澳洲。何生是一位建築師,而阿Yu則從事社交媒體市場推廣及影片製作工作。起初二人選擇塔斯曼尼亞,全因受當地大學招生所吸引,後來因建築業發展蓬勃,何生獲得不少工作機會,因此決定留下當「開荒牛」。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909/V7ZNLFUN7ZBOTBEQY7MJTGZCBQ/
澳洲繼延長港人學生及臨時工作簽證至5年之後,早前再公佈一項臨時新措施,為復甦疫下經濟,優先處理17種職業的移民申請,包括IT界的軟件工程師和開發人員。現時30歲、3年前移民墨爾本的港人Andrea Law,任職當地一間矽谷巨企的軟件工程師,年薪更比在香港工作時高幾倍。她說澳洲一直渴求IT人才:「各地的大公司,包括很多矽谷科技巨企,都在這裏設立部門,例如Google和Facebook。Google Map也是在澳洲開發的,而非美國。」她說澳洲招聘很多不同IT職位,尤其香港較少聘請的開發人員。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912/KXHACD6BJBEQNG3VH4LHX4ZG3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移民 #澳洲 #塔斯曼尼亞 #工作假期 #EOI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it人才荒 在 潘瑋柏官方頻道Will P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破除貪婪與奢靡的欲望驅動找到自我”
潘瑋柏 最狂主打歌《巴比倫 Babylon》
🔥🎧 2020 全新專輯《Mr.R&Beats節奏先生》
數位收聽|https://willpan.lnk.to/MrRandBeatsAY
_
潘瑋柏在創作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於古老巴比倫的故事。敘述做為人的矛盾,在被教導要往成功前進的過程中卻被欲望驅動加深了心靈的負擔與痛苦。透過這首歌曲能夠撫慰並且化解現代人的心魔。
從前人們為了接近神達到完美的境界,犯了原罪建造了通天的巴別塔,激怒了神遭到一夕毀滅。而如今,人想去接近人,卻遭受到自己同類的摧毀。當越努力成就越大,人們愈想攻擊,那種否定別人的快感蒙蔽了自己的內心。想要得到愈多,貪婪的本性愈被無限擴張,時至今日人們依舊沒有從巴比倫的輪迴中掙脫...
《巴比倫》 MV 破天荒近千萬元拍攝,潘瑋柏從 MV 的腳本創意發想前期就親自參與。MV 動用破百人團隊,而且大陣仗使用了古代唱詩班的概念,還原氣勢磅礡的大合唱的合聲場景。不僅如此,服裝師還特地參考了古代巴比倫時期的風味讓唱詩班穿上了仿造巴比倫時期為靈感設計的長袍戴上精美的編織面具,充滿了神話故事人物的風味,面具下露出的黑色嘴唇,象徵了人其實經常性無謂謾罵與抨擊傷害別人,必須更加謹言慎行。
精緻的美術陳設與搭景還原了古老城牆的風貌,還搭建了象徵萬惡之淵的黑水池,象徵貪心是無底洞的深淵,希望可以洗滌人心排掉髒水。
除此之外現場還搭建高約三層樓的通天高梯與掌心王座,象徵努力的人才有向上的機會以及用鮮艷的紅色陳設出象徵欲望與貪婪的場景,火熱的欲望燃燒地特別熾熱,每一個精美的造景都令人目不暇給。近百人的臨演每一位造型與服裝都特別訂製,以古代巴比倫的風味作為靈感基底,面具、頭飾、手銬與刑具以及高約三尺的樹人等,既仿舊又前衛。拍攝現場猶如重返上古時代的神話時空。
一切用心的安排都是潘瑋柏非常希望可以透過MV鏡頭呈現巧思和寓意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靠近。
潘瑋柏的造型更是毫不馬虎。不僅祭出了各大高端時尚品牌的新品,平時就有收集各種飾品的瑋柏更是拿出了許多絕美的壓箱寶,讓現場的工作人員驚呼連連。
#潘瑋柏
#巴比倫
#Babylon
_
◼︎ 巴比倫
詞曲:潘瑋柏 / Chaz Jackson / Dashawn"Happie" White
是我曾經無能懦弱 想要的太多
想活得更大更有派頭 發現全都不夠
傳說是真的想要出頭 就得不停奮鬥
貪婪已成為我的枷鎖 還是想要更多
Ayo 點燃那慾火燒的揮霍
今天換誰Pay 我
我不為我自己難道等著別人餵我
我爭 我鬥 我搶 我奪 讓活 更多
嘴臉化為禿鷲 啃著腐肉不抬起頭
無理的道理把我壓制的不能再呼吸
變相的倫理道德矛盾打造了言語武器
越成功越有出息 卻得活得不勝唏噓
聆聽我的告解
逃不了罪孽 承認都有罪
善惡之源 迷途中輪迴
野火瀰漫浮華世界的氣味
困在那座babylon 糜爛城市內
Everybody get up
Oh Now say goodbye
Babylon~~
Ba ba ba lone lone lone lone lonely lone
坐上寶座 戴上皇冠 All Gold
我的項鍊首飾配搭習慣 霸氣 she knows
大口呼吸 mula mula散發出的銅臭
我的人生已經沒有辦法回到普通
從來不會越軌 只會take whats mine
但閒人總是七嘴八舌叫我滾出 line
想當個VIP 晉升V VIP
手中拿著黑卡插隊
過去RIP
Shine a light
Shine a light
祝福你uhh shine a light
Pray for me 這個夜晚
Save me from 最後夜晚
讓我逃出 babylon
為罪過
為過錯
救贖我
YEA YEA YEA
為今天
為明天
降臨前
YEA YEA YEA
Take my heart and make it mend
Save my soul until the end
_
編曲 ARRANGEMENT:The Aristocrats
製作人 PRODUCED BY:潘瑋柏 Will Pan, 紀佳松 Jeremy G (Future Sound)
配唱製作人 VOCAL PRODUCED BY: 紀佳松 Jeremy G (Future Sound)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Jhen F(Future Sound)
和聲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D BY: Jeremy G (Future Sound)
和聲 BACKING VOCAL BY: 潘瑋柏 Will Pan, Jeremy G (Future Sound)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 Jeremy G, Jhen F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FUTURE SOUND STUDIO
混音師 MIXED BY: JongPil GU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 KLANG STUDIO
專輯母帶後期錄音師 ALBUM MASTERED BY: Namwoo Kwon
專輯母帶後期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 821 SOUND MASTERING
MFIT母帶後期工程師 MFIT MASTERED BY:楊大緯 DAVE YANG
MFIT母帶後期錄音室 MFIT MASTERED BY:DAVE YANG STUDIO
_
製作公司 Production|鳥兒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Birdy Productions.
導演 Director|邱柏昶 Birdy Nio
導演助理 Director Assistant|蔡幸伶 Hsing Lin Tsai、康雯鈞 Wen Chun Kang
製片團隊Production Team|其它映像工作室 Other Films
製片 Producer|石芳綺 Kiki Shih
執行製片Line Producer|林庭佑 Yu A
現場製片On-set Producer|陳泓霖OA、胡尹姍 Hu Yin Shan
生活製片Catering & Craft Service|許桓溱Amber Hsu、賴亭妤Ting Yu Lai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葉子瑋Tzu Wei Yeh
執行美術Production Executive|許貴婷Kuei Ting Hsu、劉怡如Liu Yi Ru
陳設助理Set Assistant|陳乃菁Nai Jing Chen
質感團隊 Scenic Team|小瓶可樂有限公司 Tyro Studio
質感師Scenic Artist|林彥儒,Lin Yen-Ju
質感執行Head Scenic Painter|林盈閑,Lin Ying-Hsien、陳盈穎,Chen Ying-Ying
質感助理Scenic Painter|劉雅烜Liu Ya-Hsuan、張郡蘋Apple、曾鈺芳 Hyacinthe Tseng
雕塑師Sculptor|柯治旻Genie Ko
特殊道具Special Prop Maker|趙春茂 Chao Chun-Mao、余蔡平Yu Tsai-Ping、林璟吟Lin Jing-Yin
美術場務Set Coordinator|光圈映像有限公司APERTURE STUDIO
火效特效師Fire Effects:陳宗錦Tsung Chin Chen
火效大助:廖秦慶Qin Qing LIAO
火效助理:溫左丞 Tso Chen Wen
火效助理:任奕嘉I Chia Jen
火效助理:陳茂榮Chen Mao Jung Chen
造型製作Costume Production|宙果藝術工作室 Cosmo Fruit Art Studio
造型指導Costume Designer|張薰尹 Chang, Hsun-Yin
造型執行Assistant Costume Designer|許巧函 Chiao Han Hsu
造型助理Wardrobe|林郁芬Yu Fen Lin、李靖睿 Vera Lee
梳化 Makeup Artist & Hairstyle|吳羽婷Tinny Wu、林禹萱Yuma Lin
梳化助理Assistant Makeup Artist & Hairstyle|陳奕存Emma Chen
攝影師Director of Photography|曾崴榆Tseng Wei Yu
攝影大助 Focus Puller|林永森Yung Sen Lin
攝影二助 2st Assistant Camera|蕭敬Ching Hsiao、陳彥憲Yen Hsieh Chen
攝影實習員Interns|葉政宣Cheng Hsuan Yeh
燈光師 Gaffer|林宏洋 Yang
燈光組 Lighting Crews|許原毓 Hsu Yuan Yu、鄭智遠Cheng Chih Yuan、吳思賢Si Xian WU、曾宥運Tseng You Yun、莊策堯Zhuang, Ce-Yao、楊青翰Yang Ching Han、羅煒Lo Wei、許文耀Hsu Wen Yao
攝影燈光器材/木工 Camera Lighting Equipment/ Construction Team|阿榮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Arrow Cinematic Group
移動攝影Grip|異能影業器材有限公司ELAN VISUAL EQUIPMENT ENTERPRISE COMPANY LTD.
搖臂操作技師 Crane Operator|李少川 Lee shao chuan
搖臂操作助理 Crane Technician|葛振蟄 Ke Cheng chih、吳承諭 Cheng-Yu, Wu、張智發Chang Chih Fa
花絮側拍 Behind the scenes|陸韋中 LuPe
剪接師 Editor|黃柏勳Bo Syun Huang
後期特效 VFX|溫紹宏
標準字設計 Front Design|盧冠瑾 Gwen Lu
調光室 Color Grading|時間軸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Timeline Studio
調光師 Colorist|蘇佩Pipi Su
專案管理 Post-production PM|陳映芳 Ying Fang Chen
舞蹈編導 Choreographer|潘瑋柏Will Pan、Jeff
動作設計 Movement Design|臺北室外街舞 @taipei_schwaijewu
動作主任 Movement Coach|邢懷碩 @whysoseso
動作副主任 Second Movement Coach|張汶皓 @wego5519
動作班長 Movement Assistants|韓寧、曾蓮棻、黃曉熙、任思瑜
動作第一班同學|
呂 莛、張汶皓、蔡明奎、周見宇、魏子凱、劉力瑋、
徐少麟、徐岳緯、李承達、李祐緯、林姸緹、林青軒、
林薇妮、任姿羽、郭靜蓁、柯貞亦、黃康蘋、黃伊娜、
游子賢、劉恩佑、吳芊穎、謝昂廷、初培榕、張 翔、
張凱歌、呂崇聖、許肇平、郭欣翰、王家慧、高郁婷、
動作第二班同學|
陳楷晴、陳 馨、陳璿文、陳柏勳、陳柏州、
林明駿、林楷晟、邱靜怡、王盈之、王元澤、
黃詩貽、黃俊凱、柯婉儀、葉姿華、曾靖雯、
魏弘傑、李定衡、蔡承宇、丘必信、蔣芷芸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王守婕老師、黃介甫老師、阿榮企業有限公司
_
◼︎ 更多 潘瑋柏 相關資訊:
潘瑋柏 官方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illpan23/
潘瑋柏 官方 微博:http://www.weibo.com/u/1752502537
潘瑋柏 官方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willpan23
it人才荒 在 IT人才荒3至7年經驗最搶手... - 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的推薦與評價
IT人才荒 3至7年經驗最搶手http://goo.gl/ts5ceC. ... 廠商會資訊科技業委員會主席許健生稱,高達7成半企業招聘人才時,視IT知識為考慮條件,惟5成企業認為市場缺乏IT ... ... <看更多>
it人才荒 在 如何找到多元、有創意的員工?Facebook 全球招聘負責人公開 ... 的推薦與評價
產業人才荒| 雇主徵才的策略夥伴1111科技專區以百萬會員的大數據分析精準媒合人力 ... 卡里諾夫斯基(Miranda Kalinowski)日前接受美國媒體《CNBC make it》訪問時說 ... ... <看更多>
it人才荒 在 Re: [新聞] 科技人才荒?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點出-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整天想改變教育制度來為科技業增加人手根本是不切實際 治標不治本的想法
學生對理工科的理解能力和興趣都是常態分佈的
有些人就是沒辦法算數學讀物理 有些人就是對文學藝術比較有興趣
今天就算全台灣都棄文組 一樣就是很多人不想進科技業工作 搞不好還加重學生憂鬱症比例
你要補上人才缺口 要嗎增加人數的母體 要嗎產業升級降低人力需求
搞教育還不如請公司打造國際友善的工作環境、提升待遇 吸引外籍人才來台灣工作 還比較
實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51.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684909093.A.37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