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第一台菲林相機 | 盧斯達 on Patreon】
久不久有網友問,未玩過菲林相機,如何選購第一台?近年在網絡上發現很多人談及「越來越多後生仔女玩菲林」,你要避免成為他們。最近的詢問是,如果 Budget 是五六千元如何?
1 避免全自動相機
如果這是你第一台菲林相機,當然你是希望體驗整個操作過程。所以不要貪方便,因為方便就應該玩電子相機或者智能手機。在8、90年代有很多全自動、口袋形式的小相機,全自動,自動對焦、自動測光、固定鏡頭。這個系列都有不少經典,像 nikon 28ti 、Minolta TC-1、Fuji 的 Natura、Klasse 系列、街拍神機 Ricoh GR21……說得上是經典,大部份已炒到接近一萬港幣水位。雖然機身小,畫質好,但貴,而且太過自動,不適合作為第一台。
2 SLR 還是好的
SLR 即單鏡反光相機,在日本統治的歲月,他們推出過很多 (甚至是供過於求) 的單反。Nikon、Canon、Minolta、Fuji、Pentax、Olympus,間間都出過很多。當年 Nikon 處於第一線,F系列、FM系列部部都厲害。Pentax 和 Olympus 也有不少精品。在市場上,兩三千元已經拿到一部非常好的半自動 SLR 。最重要是選手動對焦,但要有測光。自動測光亦可。
我會特別提及 Nikon F3,因為去德國旅行時用過,而且它的生產年份是 80 年代一直去到 2002 年。那個年代的 Nikon 還未偷工減料,全部 made in Japan,機器造工盡善盡美,已臻化境,也比較少聽到傳統 SLR 會故障。我也用過自動化的 F4,可能是電子組件較多,之後竟然自己壞掉了,所以不推介電子機。 Nikon 有大量二手手動鏡流通,非常便宜;其他牌子的鏡頭量不會那麼多,所以要多花心機找。
3 信譽
因為菲林相機不能即場試,你最多是試到各級快門 (其實都是盲估),鏡頭有沒有發霉、起霧,有時不是肉眼可以觀測。所以盡量找有信譽的賣家,聲稱自己近來有試過相的物品,會比較放心。買過一台 Leica 的古董機,後來才發現快門漏光,那就是賣家不老實。也要留意菲林的捲動結構和軸承是否有裂、不順,但實際上也很難現場測試。初次交易,總會掛萬漏一,像買股票要交很多學費一樣。
4 相機外型要靚
非常膚淺,但把玩無數的相機之後,這是最終結論。因為相機外型漂亮,你會更願意帶出去操作。如果它無法令人激動、愛不惜手,只會慢慢放在防潮櫃封塵。總之,選一個自己特別流口水的外型。
5 快門速度
最高快門速度,越高代表技術越進步。早期的相機可能最高只有 1/500 秒,也就是烈日當空的時候你可能會過曝,要收光圈或加減光鏡。好點就 1/1000 或 1/2000。還是 Nikon,號稱中端的 Nikon FM2 竟然有 1/4000。
6 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
上述的 SLR 通常是機械快門,如果是電子操作快門,電子組件壞了就會失靈。純機械快門的耐用程度通常較高。所以推薦「擁有獨立測光功能但基本上還是機械相機」的種類。
7 鏡頭焦段
據說最容易製作的鏡頭焦段是 50mm,一開始攝影的時候會覺得 50mm 太過 zoom,但通常光圈都可以很大,到 F1.4 的都很便宜。35mm更廣,據說適合街拍。75mm 就比 50mm 更遠望,如此類推。攝影圈一直覺得 50mm 是經典,35mm 又是經典,這兩個焦段基本上深不可測,易學難精。有人覺得廣角鏡適合拍風景、長焦適合拍人像特寫,其實都不一定。例如長焦也很適合拍風景。有錢不是罪過,但一次過買太多鏡頭,好像只會干擾自己。有太多鏡頭可以換,似乎也是會阻礙自己慢慢習慣並且拍到滿意照片的 learning curve。
8 菲林
剛玩菲林相機最不習慣,是感光度 ISO。菲林通常以 ISO 100 起跳,越高 ISO 就越貴 (痛),而且越高速,顆立就越明顯,當然有些人會喜歡。ISO 1600 的彩色菲林,本來富士有出一隻,但已經停產。Kodak 和 Fuji 當然是兩大巨頭,基本上還生產的都是好,沒甚麼好擔心。中國也有出菲林,雖然便宜,但我就不敢試。黑白菲林就比較複雜,因為每一隻牌子和種類,都有不同的灰階、顆粒、是非常大的學問。黑白菲林就比較多廠商生產,除了兩大巨頭,捷克的 Fomapan、意大利的 Ferrania、德國的 ADOX、英國的 ILFORD 都好,質素穩定。
上淘寶買菲林如何?單價可能便宜,但因為香港被視為境外地區 (多麼不愛國),要加運費,到頭來可能跟你在香港門市買差不多。而且淘寶 (或任何網購) 的賣家,儲存菲林的態度比較參差。有些存放得不好或過期的照賣給你,拍出來又偏色又這個那個,還是本地消費比較穩妥。
9 正片 / 負片
菲林一般分為正片 (slide) 和負片 (Negative),前者沖出來,就是相片本身,可以直接觀看,也可放幻燈機投影出來,但現在恐怕很少人這樣做。負片就是色彩反轉的,掃瞄入電腦之後才會「正常顯示」。正片已經很少,不斷停產,所以很貴。不過 Kodak 近年復興了 Ektachrome 100,非常好;要沖洗正片,要有特殊的沖劑,總之就是貴,而且通常沖洗店需要更長時間處理。負片就比較好,沖洗便宜,一般一至兩日都可以收到檔案。
10 沖印店
講明是入門,我們當然不會自己沖菲林。最重要是不要交給 X圖美,因為大家都說質素很差。近年好像崛起的昭和,我也會用,但有人說他們沖得麻麻。個人推介位於深水埗的 Megatoni Production 以及太子的 ClassicalCameraShop.hk,他們都幫我沖過很多菲林。尖沙咀的 DOT-WELL 就好老字號,是我第一間光顧的沖洗店。不過他們也被譽為菲林界的牛奶公司,服務態度有時很有性格。
11 旁軸相機
旁軸相機就是 Leica M、Contax G、Fuji 某些中輻相機等等。結構就不多談,但他們的特點是所見非所得,可以看到取景範圍以外的東西,好像對街拍十分有幫助。旁軸相機是不是需要更高技術,其實習慣了都是差不多。不過通常機身較小、較貴、快門震動比較小。有 budget 也可以購入,而且市場需求大,玩過又賣出去其實都不會蝕很多,甚至有錢投資可能還會升值。幾年前入手過一台 Leica M5,好像是五六千元,現在見二手市場開價八千元上下。(投資涉及風險……)
12 免責聲明
攝影我是不明白的,對於器材我還略知一二。如果在RPG 遊戲,我想做賣武器給勇者的 NPC 多一點。
【訂閱我的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ektachrome 100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選購第一台菲林相機 | 盧斯達 on Patreon】
久不久有網友問,未玩過菲林相機,如何選購第一台?近年在網絡上發現很多人談及「越來越多後生仔女玩菲林」,你要避免成為他們。最近的詢問是,如果 Budget 是五六千元如何?
1 避免全自動相機
如果這是你第一台菲林相機,當然你是希望體驗整個操作過程。所以不要貪方便,因為方便就應該玩電子相機或者智能手機。在8、90年代有很多全自動、口袋形式的小相機,全自動,自動對焦、自動測光、固定鏡頭。這個系列都有不少經典,像 nikon 28ti 、Minolta TC-1、Fuji 的 Natura、Klasse 系列、街拍神機 Ricoh GR21……說得上是經典,大部份已炒到接近一萬港幣水位。雖然機身小,畫質好,但貴,而且太過自動,不適合作為第一台。
2 SLR 還是好的
SLR 即單鏡反光相機,在日本統治的歲月,他們推出過很多 (甚至是供過於求) 的單反。Nikon、Canon、Minolta、Fuji、Pentax、Olympus,間間都出過很多。當年 Nikon 處於第一線,F系列、FM系列部部都厲害。Pentax 和 Olympus 也有不少精品。在市場上,兩三千元已經拿到一部非常好的半自動 SLR 。最重要是選手動對焦,但要有測光。自動測光亦可。
我會特別提及 Nikon F3,因為去德國旅行時用過,而且它的生產年份是 80 年代一直去到 2002 年。那個年代的 Nikon 還未偷工減料,全部 made in Japan,機器造工盡善盡美,已臻化境,也比較少聽到傳統 SLR 會故障。我也用過自動化的 F4,可能是電子組件較多,之後竟然自己壞掉了,所以不推介電子機。 Nikon 有大量二手手動鏡流通,非常便宜;其他牌子的鏡頭量不會那麼多,所以要多花心機找。
3 信譽
因為菲林相機不能即場試,你最多是試到各級快門 (其實都是盲估),鏡頭有沒有發霉、起霧,有時不是肉眼可以觀測。所以盡量找有信譽的賣家,聲稱自己近來有試過相的物品,會比較放心。買過一台 Leica 的古董機,後來才發現快門漏光,那就是賣家不老實。也要留意菲林的捲動結構和軸承是否有裂、不順,但實際上也很難現場測試。初次交易,總會掛萬漏一,像買股票要交很多學費一樣。
4 相機外型要靚
非常膚淺,但把玩無數的相機之後,這是最終結論。因為相機外型漂亮,你會更願意帶出去操作。如果它無法令人激動、愛不惜手,只會慢慢放在防潮櫃封塵。總之,選一個自己特別流口水的外型。
5 快門速度
最高快門速度,越高代表技術越進步。早期的相機可能最高只有 1/500 秒,也就是烈日當空的時候你可能會過曝,要收光圈或加減光鏡。好點就 1/1000 或 1/2000。還是 Nikon,號稱中端的 Nikon FM2 竟然有 1/4000。
6 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
上述的 SLR 通常是機械快門,如果是電子操作快門,電子組件壞了就會失靈。純機械快門的耐用程度通常較高。所以推薦「擁有獨立測光功能但基本上還是機械相機」的種類。
7 鏡頭焦段
據說最容易製作的鏡頭焦段是 50mm,一開始攝影的時候會覺得 50mm 太過 zoom,但通常光圈都可以很大,到 F1.4 的都很便宜。35mm更廣,據說適合街拍。75mm 就比 50mm 更遠望,如此類推。攝影圈一直覺得 50mm 是經典,35mm 又是經典,這兩個焦段基本上深不可測,易學難精。有人覺得廣角鏡適合拍風景、長焦適合拍人像特寫,其實都不一定。例如長焦也很適合拍風景。有錢不是罪過,但一次過買太多鏡頭,好像只會干擾自己。有太多鏡頭可以換,似乎也是會阻礙自己慢慢習慣並且拍到滿意照片的 learning curve。
8 菲林
剛玩菲林相機最不習慣,是感光度 ISO。菲林通常以 ISO 100 起跳,越高 ISO 就越貴 (痛),而且越高速,顆立就越明顯,當然有些人會喜歡。ISO 1600 的彩色菲林,本來富士有出一隻,但已經停產。Kodak 和 Fuji 當然是兩大巨頭,基本上還生產的都是好,沒甚麼好擔心。中國也有出菲林,雖然便宜,但我就不敢試。黑白菲林就比較複雜,因為每一隻牌子和種類,都有不同的灰階、顆粒、是非常大的學問。黑白菲林就比較多廠商生產,除了兩大巨頭,捷克的 Fomapan、意大利的 Ferrania、德國的 ADOX、英國的 ILFORD 都好,質素穩定。
上淘寶買菲林如何?單價可能便宜,但因為香港被視為境外地區 (多麼不愛國),要加運費,到頭來可能跟你在香港門市買差不多。而且淘寶 (或任何網購) 的賣家,儲存菲林的態度比較參差。有些存放得不好或過期的照賣給你,拍出來又偏色又這個那個,還是本地消費比較穩妥。
9 正片 / 負片
菲林一般分為正片 (slide) 和負片 (Negative),前者沖出來,就是相片本身,可以直接觀看,也可放幻燈機投影出來,但現在恐怕很少人這樣做。負片就是色彩反轉的,掃瞄入電腦之後才會「正常顯示」。正片已經很少,不斷停產,所以很貴。不過 Kodak 近年復興了 Ektachrome 100,非常好;要沖洗正片,要有特殊的沖劑,總之就是貴,而且通常沖洗店需要更長時間處理。負片就比較好,沖洗便宜,一般一至兩日都可以收到檔案。
10 沖印店
講明是入門,我們當然不會自己沖菲林。最重要是不要交給 X圖美,因為大家都說質素很差。近年好像崛起的昭和,我也會用,但有人說他們沖得麻麻。個人推介位於深水埗的 Megatoni Production 以及太子的 ClassicalCameraShop.hk,他們都幫我沖過很多菲林。尖沙咀的 DOT-WELL 就好老字號,是我第一間光顧的沖洗店。不過他們也被譽為菲林界的牛奶公司,服務態度有時很有性格。
11 旁軸相機
旁軸相機就是 Leica M、Contax G、Fuji 某些中輻相機等等。結構就不多談,但他們的特點是所見非所得,可以看到取景範圍以外的東西,好像對街拍十分有幫助。旁軸相機是不是需要更高技術,其實習慣了都是差不多。不過通常機身較小、較貴、快門震動比較小。有 budget 也可以購入,而且市場需求大,玩過又賣出去其實都不會蝕很多,甚至有錢投資可能還會升值。幾年前入手過一台 Leica M5,好像是五六千元,現在見二手市場開價八千元上下。(投資涉及風險……)
12 免責聲明
攝影我是不明白的,對於器材我還略知一二。如果在RPG 遊戲,我想做賣武器給勇者的 NPC 多一點。
【訂閱我的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ektachrome 100 在 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攝影史上的今天
【太空漫步】2月7日,1984年
http://immian.com/spacewalk/
.
在人類征服太空的歷史中,這張最知名、最具標誌性意義的照片被時代雜誌選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 100 張照片」,在美國論壇 reddit 上也被評價為「史上最偉大的照片」。不過,它是怎麼被拍出來的呢?
.
35 年前的今天,人類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美國太空人 Bruce McCandless II 在一趟編號為「STS-41B」的任務中,完成了長達 5 小時 55 分鐘的太空漫步,並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不受繫繩束縛、真正意義上的太空人。拍下這張照片的當下,他與太空站的距離長達 97.5 公尺之遙(320 英尺)。
.
【休士頓,我們需要一台最耐操的相機!】
要打造出一台可以用在太空拍照的相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應付太空人的工作環境之外,最主要的困難點在於太空中的溫度變化相對劇烈,即使是在條件相對穩定的太空站,每 90 分鐘就會繞行地球自轉一圈,換句話說,只要每 45 分鐘就會經歷一次日出與日落。在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下,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會很輕易地超過 120°C,同時在陰影中又會降低到零下 65°C,因此太空人所使用的相機若沒有一定的耐候性,是很難完成這趟任務的。
.
在登月任務和太空任務期間,NASA 所選擇的合作對象是當時以耐操著名的「哈蘇」(Hasselblad),採用的是 70mm 中片幅規格底片。雖然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沒有很明確的記載,但用於任務「STS-41B」的相機應該是 Hasselblad 500EL,被記錄的焦段是 100mm,雖然也沒有詳細鏡頭的型號,但推測應該是 1968 年發表的銘鏡 Carl Zeiss Planar 100mm F3.5,使用的底片則是 220 規格的 Kodak Ektachrome 64。
.
【找回那百中選一的原始檔案】
這張經典的「太空漫步」照片並非僅只有一張,實際上它是取自任務過程中拍攝的一連串照片。為了找到這張照片的原始檔,我在 NASA 官方網站找到了「STS-41B」任務中所拍下的全部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有專屬的編號,而這項任務的照片號(NASA Photo ID)則為 STS41B-35-1584 至 STS41B-35-1702。
.
從末四碼流水號來看一共有 119 張照片,在這些照片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太空人在執行任務時嘗試拍攝的各種構圖,其中不乏全黑與過曝的照片,還有一些照片不知道是在拍三小的失敗照XD
.
其中最經典的「太空漫遊」在美國太空總署中的照片編號(NASA Photo ID)是「STS41B-35-1604」,我原以為這張有經過一些後製與裁切,但實際上它與原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加強了一些對比而已,構圖也幾乎沒有改變。
.
實際上如果我們一張一張去看那整批的 119 張照片,即便有些照片構圖十分接近,但「STS41B-35-1604」仍然是其中最亮眼、構圖最平衡的一張。
.
【35 年前的高解析度:70mm 底片】
保存 1984 年的老照片說來並不稀奇,但 NASA 了不起的地方是竟然還在官方網站提供了 5700x5900 的大圖檔案供免費下載,這相當於 3,363 萬畫素的高解析掃描圖檔,許多照片放大後仍然有很好的細節,可見"底大一級壓死人”在外太空仍然適用XD。
.
當然以現代的科技來看,要拍出 3,363 萬畫素的照片絕非難事,但在 1984 年,哈蘇相機、蔡司鏡頭與 220 底片確實是拍出太空中高解析照片的最佳選項之一。另一方面,70mm 底片除了可用在中片幅相機上(例如國民中判 Pentax 67),在現代也可用來拍攝 IMAX 電影,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就是 70mm 膠片的擁護者之一。
.
(編按:NASA 在 Hasselblad 500EL 機身上使用的 220 底片實際顯像尺寸是 55x55mm(即 6x6),這雖然是 120 中片幅的一種規格,不過與電影規格的 70mm 膠片仍有不同,像是以同為寬 70mm 的 Todd-AO 規格為例,因為須具備額外的 5mm 來容納音軌,因此實際使用的膠片尺寸是 65mm,其顯像尺寸則只有 48.5×22.1mm,算得上是比中片幅的 120 要小上不少。而這裡指的 70mm-Format 指的僅只是同為 70mm 寬的底片。)
.
除了上述這些知名照片,在「STS-41B」任務中,太空人也分別使用了 100mm 和 250mm 焦段的鏡頭(後者推測應該是 Carl Zeiss Sonnar 250mm F5.6 )來拍攝地貌。從更早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從太空中所拍攝的地球局部照片,範圍分別包含衣索比亞、巴拉圭、巴西、巴哈馬、玻利維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照片編號 STS41B-35-1585~STS41B-35-1594,共 9 張)。
.
【後話:關於拍攝者與被攝者】
照片中的太空人 Bruce McCandless II(下圖合照的後排右,身著太空衣)同時也是位美國海軍上校,他已於 2017 年 12 月 22 日在美國加州的家中去世,享年 80 歲,拍下這張照片的則是駕駛員 Robert L. Gibson(前排右,藍色衣服),現年 73 歲仍然在世。而在「STS-41B」任務中,執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還有 Robert L. Stewart(後排左,著太空衣),不過其名聲就沒有 Bruce McCandless II 來的那樣響亮了。
.
即便艙外活動任務風險極高,但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仍未有太空人因此受到災難性的意外或死亡。不過在「太空漫步」拍攝後 2 年,搭乘同一艘太空梭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在 1986 年 1 月 28 日的升空過程中解體,機上 7 名機組人員全數罹難,這件意外從而使得美國太空梭計劃被冷凍長達 32 月之久。
.
關於人類「太空中的攝影史」其實還有許多值得一書之處,本文 Hasselblad 500EL 的故事也僅僅是佔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將來【攝影史上的今天】還會持續再提到各種被帶上太空的攝影器材喔!
.
.
關於【攝影史上的今天】
透過攝影歷史上最有意義的照片視角,帶大眾走入照片中的情境與攝影師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個描寫影像力量的專欄,在未來「攝影史上的今天」會以一個月 4 則的頻率,持續分享一週年的攝影故事。
.
#攝影史上的今天